前言
在山區(qū)中職的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時常會遇到不少尷尬事:學生學習語文七八個年頭,面對寫作任務時提不起興趣,寫作過程中能用的素材嚴重缺失,學生習慣性無視身邊的寫作資源,往往在“記人、敘事、表情,狀物、立志”等方面時脫離自身生活實際,內容空洞;反映到教師身上,指導學生寫作時,手段單一,寫作教學方式滯后,課堂沒有活力。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寫作教學時,應有“拓寬視野”意識,調整“不唯學科、不唯課程、不唯課堂”的傳統(tǒng)教學觀念,融入“因校、因地開展寫作教學”意識,引導學生關注自己腳下這片土地,帶領學生回歸鄉(xiāng)土,逐步把寫作教學課堂延伸至學生熟悉的風土人情事物,說到底,就是要從學生的生活圈子出發(fā),深度融合鄉(xiāng)土資源和課堂寫作教學,讓學生在鄉(xiāng)村的自然景觀中不斷積累寫作的素材,更重要的是,借助鄉(xiāng)土文化的深厚底蘊,熟知家鄉(xiāng)的歷史變遷,讓學生從此愛上寫作。
這里提到的鄉(xiāng)土資源,即作為個體的“人”出生、成長的所在地具有的地方特征,比如風物景觀、歷史遺跡、地名內涵、家族變遷以及流傳于鄉(xiāng)間的藝術、奇聞、趣事等鄉(xiāng)土文化??傊?,關注鄉(xiāng)土,既有自然地理方面的資源,也有人文歷史與社會發(fā)展變遷等方面的資源可供師生去挖掘。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就有相關論述:“要積極開發(fā)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廣泛利用校外社會資源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北疚膰@鄉(xiāng)土資源對山區(qū)中職語文寫作教學的作用來展開論述。筆者曾任教于粵北樂昌市(縣級市,屬韶關管轄)秀水鎮(zhèn),與湖南的宜章交界。筆者通過走訪發(fā)現(xiàn),秀水鎮(zhèn)有著多姿多彩的歷史名勝資源,歷經百年風雨洗禮的鄉(xiāng)土文化,獨享其特有的風貌,學生在底蘊如此深厚的鄉(xiāng)土文化氛圍里成長,無疑享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如果教師在寫作教學時,能夠把學生身邊的鄉(xiāng)土資源融入課堂教學中來,并將學生當?shù)剜l(xiāng)土資源編入日常寫作教學中去,形成一套寫作教學體系,學生課堂上聽老師講,聞著熟悉的具有鄉(xiāng)土味的寫作素材,日積月累,一定可以寫出別有一番風味的文章來。
一、下馬看花,在鄉(xiāng)村“景”“物”中儲蓄寫作素材
秀水鎮(zhèn)雖是典型的石灰?guī)r地區(qū),缺乏支柱型產業(yè),卻也年年糧田、柚子喜豐收,加之阡陌縱橫,并伴隨改革開放的步伐也有了嶄新的變化,只要留意觀察,寫作的素材還是不少的,該鎮(zhèn)各個村委會都有不同的風景名勝,比如“紫陽書院”“西京古道”“紫氣書院”“黃金洞橋”等等,形態(tài)各一,內涵豐富,山區(qū)學生自小就在故鄉(xiāng)的土壤上摸爬滾打,對身邊的景和物有著很深的情感,炊煙裊裊、黃狗籬笆、落霞孤鶩、秋水長天、山花蝴蝶等,都在這些學生的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師有了這些認識,那么寫作教學就不能局限在課堂,要放飛學生的思緒,引導學生傾聽大自然的聲音,站在故鄉(xiāng)的那方沃土上搜尋美,及至發(fā)現(xiàn)美,最后引導學生有感而發(fā),把心中之“美”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
(一)抒寫家鄉(xiāng)“美景”與“佳物”之雅韻
生活中處處皆有美,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就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當下,受種種條件限制,很多鄉(xiāng)村中學生沒有機會感受高山流水的高雅境界,亦沒有經歷過波浪濤天的雄渾韻律,更不要談觸摸冰雕玉砌的難忘歲月。然而,故鄉(xiāng)卻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豐盈美,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靈秀美。地處秀水的“黃金洞”簡直就是“梅遼四地的小江南”,高峰入云,清流見底,青樹翠蔓,稻田飄香。此地景色姿態(tài)豐富,一年四季都顯得錯落有致,感覺會有寫不完的良辰和美景。到了秋天時景色更甚,天空藍得一碧如洗,清澈、純凈,貌似用清水沖洗過的藍寶石,最引人稱贊的卻是浮在藍寶石上的片片云彩,形態(tài)變化萬千,讓人對這塊土地更生眷戀。事實上,很多“景”和“物”一旦經過學生的細心觀察,都可以成為寫作的素材。所以,在寫作教學課堂上,教師要強化引導學生“就地取材”的意識,讓學生心里生發(fā)出寫好一篇文章,就是要從鄉(xiāng)土中來,到鄉(xiāng)土中去,緊緊扣住生我、養(yǎng)我的故鄉(xiāng)的每一寸土地,在看似平常的“景”“物”中拎出“美”,就一定能寫出獨特的文章??偠灾?,引領學生關注家鄉(xiāng),細心觀察家鄉(xiāng)“景”“物”,挖掘家鄉(xiāng)自然美,打破了傳統(tǒng)寫作教學“課堂第一、教師第一、范文第一”之所謂的“金科玉律”,它的觸角已經從校內拓寬至校外,由“唯書論”拓寬至學生生活圈,由“教師一言堂”轉移到“彰顯學生主體”意識。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轉變,對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將會更加明顯,對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寫作素養(yǎng)也會起到潛移默化的功效。
(二)奏響家鄉(xiāng)“舊顏”換“新貌”之弦律
社會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家鄉(xiāng)面貌今非昔比,往日熱鬧非凡的秀水八字嶺煤礦、葫蘆口火車站,已經被高樓敞院代替;過去秀水泥濘鄉(xiāng)道如今搖身一變,變成了平坦寬闊的瀝青大道;往年荒草叢生的馬戰(zhàn)塘如今改造成了肥沃的良田;昔日殘垣斷壁的火燒坪如今被井然有序的高樓瓦房代替……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科技助力天塹變通途,電子產品走進千家萬戶,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也改變了百姓的精神面貌。在農村境況不斷發(fā)生質變的過程中,由于部分人受落后觀念的牽制而不能及時轉變,加上自身能力有限,對國家頒布的政策的內涵領悟得不夠全面,以致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產生了一些不良后果,類似過度開采帶來地表受損、作坊經營主環(huán)保意識薄弱導致環(huán)境惡化、山區(qū)城市化建設過程中對鄉(xiāng)土文物的保護意識缺失等。山區(qū)每一個角落都是無時無刻不在發(fā)生變化,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就這些變化要求學生進行一些思考,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寫作意識。另外,鄉(xiāng)土情感是每一個人無法回避的話題,無論游子行走多遠,家鄉(xiāng)都是放不下的牽掛。平時應要求學生就家鄉(xiāng)的某些變化,有意識地進行觀察,提醒學生比較昨天和今天的變化,設身處地去體驗,去展望家鄉(xiāng)的明天,這樣可在寫作時力避空洞無物的作文,正如白居易所言:“文章合為時而著”,就暗含對時代的一種關注,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一種關切,對改造社會、促進社會進步的一種責任和使命。教師將新鮮且有活力的鄉(xiāng)土文化資源融入寫作課堂教學,首先是能打開學生寫作的思路,讓寫作教學變得鮮活,重要的是扭轉寫作教學昔日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病,為學生搭建多元化施展寫作才華的舞臺,力助學生寫作實踐和創(chuàng)新水平更上一層樓,同時也對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大有裨益。
二、走街訪巷,在鄉(xiāng)村“文”“化”中厚植寫作情懷
悠悠歷史長河,山區(qū)容貌日新月異,蘊含著多姿的地域文化,千百年來兼程風雨,依舊散發(fā)出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面對家鄉(xiāng),同樣鑲嵌著久遠的文化印跡,我們追尋家鄉(xiāng)撲朔迷離的傳說、探討家鄉(xiāng)回味無窮的史詩、挖掘家鄉(xiāng)沒齒難忘的遺跡、體悟家鄉(xiāng)高岸深谷的柔情?!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里就提出明確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搜集、處理寫作素材上”做足功夫。可帶領學生做好寫作素材資料編輯整理工作,完善寫作不同專題積累,運用多種手段鍛煉學生寫作能力,同時提醒學生對收集的寫作素材作批注以及寫心得體會,多舉措來夯實寫作基礎。
(一)走訪農村古跡,熟知農村發(fā)展歷史
秀水有不少歷史遺跡,在與風霜寒雨的搏斗中,仍然傾力鋪開發(fā)黃的卷經,向世人訴說它們鮮為人知的故事,西京古道獨特的地理位置據(jù)傳曾讓日本鬼子丟盔棄甲;紫陽書院嚴謹?shù)闹螌W風氣讓學生談“師”色變。教師要隨時提醒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通過查閱地方志與走訪家鄉(xiāng)老人,把有助于了解家鄉(xiāng)歷史的資料及時記錄下來,這樣一來,學生既能憑借課本了解歷史,也能在生活實踐中學習歷史,待到學生積累的寫作素材足夠多,頭腦里的知識儲備足夠豐富時,寫出內容充實的文章將不再是難事。學生在實際的走訪過程中記錄的涉及鄉(xiāng)土文化的真人真事、神話傳說,不免產生睹物思人之情狀,學生內心會油然而生一種舒暢與自豪,從而放飛想象的翅膀,自然生發(fā)出一吐為快的沖動,如能正確引導學生將這些素材運用到相關寫作過程當中去,發(fā)揮學生自身的想象力,對這些歷史人物及生動事跡加以描繪,褒揚其精神,文章內容肯定會更加豐滿。
(二)聆聽前輩聲音,感受特別家傳歷程
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其家族過往都會存在不同程度可深情回首的歲月,或有送子上前線保家衛(wèi)國的艱難抉擇,或有參與修路建橋、掘河填地的光輝歷程……無論故事是否凄慘抑或動人,總之,那些故事與歷史,都將給后人留下深刻印象,繼續(xù)鼓舞后人奮勇前行。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從前輩那里了解奮斗足跡,體會前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勤勞,感悟前輩“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的困苦,從而厚植學生的感恩情懷,達到促進學生倍加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生活。寫作教學過程中,可以布置類似“采訪”的學習任務,強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只有學生對自己家鄉(xiāng)的歷史變化、發(fā)展過程有了相應的掌握,對自己的成長環(huán)境有更深刻的體悟,才會打牢“厚積薄發(fā)”和“有感而發(fā)”的基礎。寫作這件事,其實就是在不斷地完善作為個體的“人”,在實際的課堂寫作教學中,教師會要求學生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傳遞內心的真情實意,反映健康思想、展現(xiàn)良好品質。這一系列的基本要求,和國家層面推行的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異曲同工,以學生熟知的家鄉(xiāng)事跡來開展學生的思想教育,既可達到端正學生文風的目的,也可實現(xiàn)學生寫作積極樂觀、求實上進的主旨目標。
(三)梳理鄉(xiāng)村稗史,記錄物象變遷史跡
鄉(xiāng)村稗史無非就是記載一些流傳于民間的軼聞、瑣事及風俗的書籍。皓月當空,和風相伴,村東頭的大槐樹下不少老人家手持煙卷,用手撮上煙絲放到煙卷里,一支煙的功夫可嘮上一兩個軼聞趣事。學生有意識地去聆聽,還可以就鄉(xiāng)村稗史請教老人家,以完善和充實記錄,做好這些事,學生必將受益匪淺。還有祠堂里默默無聞的石磨、清涼可口的古井水……它們的背后都蘊藏著感人的故事,是它們毫無怨言地記載著鄉(xiāng)村變遷的輝煌歷史。受學生生活閱歷所限,類似細膩的情感和特有的體驗,學生難以感受,而教師引導學生觸摸這些精神內涵豐富的實物,聆聽老人家的動情敘述,讓學生對這些具體物象產生歷歷在目之感。筆者常對學生說,寫作一定要密切關注自己腳下這片土地,家鄉(xiāng),就是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家鄉(xiāng),就是一首詩,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平凡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要不斷引導、激勵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觀察思考、勤實踐體悟,待到學生蓄積的獨特感受發(fā)生量變,筆頭下流淌出來的文字一定會對人生態(tài)度有更深層次的剖析。
三、觸摸生活,在鄉(xiāng)村“風”“俗”中捕捉傳情支點
《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標準》里有明確表述:“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白居易在《與元九書》就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由此可見“情感”的重要性,當下的語文寫作教學屬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從始至終都圍繞情感這條線開展教學,正如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德尼·狄德羅所言:“沒有情感這個品質,任何筆調都不可能打動人的心。”秀水農村就流傳“家風好,傳家寶”“兄弟齊心,勝過黃金”等傳遞正能量的話語,事實一再證明,生活在農村的人,把鄰里之間和睦相處、互幫互助之情看得尤其重要,因為這里包含著純樸且智慧的民風民俗,引導學生要緊密關注身邊發(fā)生的生動事例,隨著學生對家鄉(xiāng)“景”“物”多層次的了解,教師要及時、充分發(fā)揮好“顧問”作用,指導學生分梯次打開學生寫作的思路,朝著真正打動讀者的心靈而努力構思。當然,教師要想從心靈深處撥動學生寫作的情感之弦,在引導學生將視野拓寬至社會、生活的角度時,還要以必要的措施激勵學生調動情感因素,督促學生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保ㄌ招兄Z)為風向標,善于在生活中拎取寫作素作,小切入口,照見大世界。
(一)感遺跡農業(yè),抒生活美感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師有這樣的論斷:“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鄉(xiāng)土文化負載著民族文化,是根之根。”筆者認為,鄉(xiāng)土文化是山區(qū)學生寫作的珍貴資源,為此,語文寫作教學必須與學生生活緊密相聯(lián),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找寫作素材,首先要關注學生腳下這片熟悉的土地,鄉(xiāng)土文化如一顆璀璨的明珠牢牢地嵌在民族文化的長廊里。秀水在地方文化的開發(fā)與保護上,對民俗文化的重視程度可圈可點,秀水鎮(zhèn)朱家村的紫陽書院和樓下村的紫氣書院是樂昌市目前保留較為完整的古祠堂,建筑特色獨特。另外,政府加快農業(yè)產業(yè)調整步伐,大力發(fā)展一鄉(xiāng)一品——優(yōu)質水果,主要品種涉及沙田柚、油桃和關溪蜜桔等。黃煙生產初具規(guī)模并形成特色,其中東邊排的何家沖、芳塘與大羅嶺三個村委會享有“黃煙長廊”的美稱。孩子們打小就在這種環(huán)境里成長,隨著年齡的增長,農家特有的樂趣早在他們的內心深處生根發(fā)芽,一旦老師在課堂寫作教學上觸碰到他們的這些記憶,將“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引起他們對故鄉(xiāng)的無限懷念,抒發(fā)對故鄉(xiāng)的款款深情,照此寫出來的文章肯定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更容易打動讀者,讓讀者在文中獲得美的享受。
(二)體勞動情趣,頌百姓品質
相較于繁華的都市,農村的純樸、寧靜、祥和也同樣吸引著不少外界人士來一睹芳容,新時代農村人樸素、勤勞、憨厚,身為農民后代,下地干活是常有的事。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天天看著自己的父母親在地里勞作,等到了學生寫關于勞動的文章,卻三言兩語敷衍了事,讀不到一點溫暖人心的舉動。究其原因,是“站在岸上看”誤了事,實踐操作意識淡,認為這些事就發(fā)生在自己眼皮底下,不存在會不會的問題,這和“教——學——做”三者要深度融合的理念相悖。既然我們已經選擇讓學生走出課堂去體驗生活、感受社會變遷,就應該鼓勵學生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全身心投入到農村廣闊的生活實踐中去,只有在勞動實踐中憑借善于發(fā)現(xiàn)的慧眼,帶著一顆善于捕捉語言文字的心靈,才會不斷積累起寫作的素材。諸如翻地、種菜、澆水、施肥、割稻等看起來操作簡單的農活,事實上也蘊含著鮮為人知的農業(yè)技巧,要求學生有躬行實踐的意識,意思和南宋詩人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提到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同理,唯如此,方可逐步體悟勞動之艱和收獲之樂。當然,農村生活五彩繽紛,可做的事還有很多,鄉(xiāng)間閑趣比比皆是,筆者成長過程中就玩過滾鐵環(huán)、放風箏、騎單車、挖蓮藕等等,這些事情現(xiàn)在看來,好像沒什么可以回味的,只能說是這些事暫時未能觸動你的情感之弦,因為只要你想想魯迅筆下的回憶性散文《風箏》,你就一定會改變看法。
(三)集農村口語,品鄉(xiāng)土風味
說到勞動人民,筆者首先想到的是勤勞、勇敢、智慧等關鍵詞,他們說出來的話往往生動、幽默、含蓄,教師在課堂上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收集、整理此類語言。當前,新農村建設正如火如荼開展,緊追城市發(fā)展步伐,農村與城市的溝通交流,讓農村百姓有機會接觸到前沿觀念,百姓能夠運用的語言詞匯與日俱增,這樣一來,直接導致書面語和口語縱橫交錯,農村方言與普通話摻雜在一起,隨著歲月的沉淀,必然會導致相互接納,甚至取長補短,最后形成新的農村土話。由于所處地域不同,存在個體的差異,產生的新農村土話也會千差萬別,縱如此,卻能從中窺見農村向前發(fā)展過程的車輪印跡,分辨出不同農村地域的民風、民俗。教師指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去收集不同人物的語言表達習慣,用心觀察人物形象并及時做好相關記錄。例如,筆者走訪一些鄉(xiāng)村時就聽到村民說“說瞎話不是?挨皮鞋唄!”這個“挨皮鞋”是借代詞,即否定他人的說法或做法,該挨皮鞋踢。像這里采用“挨皮鞋”的語言表達就要比“欠揍”等詞溫和,帶有一點幽默味,更容易讓人接受。這些“產自鄉(xiāng)土、扎根鄉(xiāng)土”的新農村土話,都是來自我們腳下的這片沃土,教師的引導和點撥此時顯得尤為重要,時時提醒學生以“生活”為抓手,做好各類人、事、景、物的收集工作,并定期歸類、寫心得體會。還有一環(huán),必須在對比中進步提高,把意思相同的土話和普通話放在一起分析,提升“語感”,在寫作時,結合要表達的具體語境來決定選擇土話還是普通話。這里需要提醒學生,土話背后蘊藏著它變遷的豐富歷史軌跡,其特有的鄉(xiāng)土氣息決定了它獨特的交流環(huán)境,學生寫作的過程中不能生搬硬套,唯悟透其中意,方顯鄉(xiāng)土味。
四、結語
物產豐饒的鄉(xiāng)村大地,山川秀美。新農村建設的號角已經吹響,家鄉(xiā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用步伐丈量家鄉(xiāng)這方熱土,看遍美景良辰、通覽村史鄉(xiāng)俗,歷經農家酸甜。生于農村、立足農村,這是山區(qū)學生強有力的大后方。利用好鄉(xiāng)土資源,從中不斷汲取寫作的營養(yǎng),這正是語文寫作教學貼近學生實際生活,促學生勤于動筆,從“要我寫”到“我要寫”的最有效突破口。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值得寫的東西俯拾皆是,如何引導學生對腳下這方沃土愛得深沉,直至彎下腰去觸摸、體悟這片廣袤大地,挖掘出大地底下深厚的鄉(xiāng)土文化,聚焦于祖祖輩輩耕耘在這方沃土上的百姓,做到面對他們的愉悅和艱辛時能從內心深處感同身受,站在前輩們的肩膀上把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推向更高峰,并融入自己的靈魂里。
責任編輯 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