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盆腔炎性疾?。≒ID)寒濕凝滯證患者的治療中應用阿奇霉素聯(lián)合中藥灌腸療法對患者臨床癥狀、炎癥因子等指標的影響。方法 選取2023年3月至2024年5月陽新縣婦幼保健院收治的PID寒濕凝滯證患者87例,根據(jù)入院時間進行分組,2023年3月至2023年10月入院的42例患者納入對照組并使用阿奇霉素治療,2023年11月至2024年5月入院的45例患者納入研究組并使用阿奇霉素聯(lián)合中藥灌腸療法。兩組患者均治療2周。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B超指標、子宮動脈血流參數(shù)及炎癥因子指標。結果 研究組患者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帶下增多、腹痛、腰酸、腰骶脹痛、疲乏低熱評分均降低,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盆腔積液深度、盆腔包塊直徑均減小,阻力指數(shù)均降低,研究組指標變化幅度均較對照組大;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均降低,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均Plt;0.05);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組內和組間搏動指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PID寒濕凝滯證患者治療中實施阿奇霉素聯(lián)合中藥灌腸療法能夠提高臨床療效、減輕機體炎癥反應。
【關鍵詞】盆腔炎性疾病 ; 寒濕凝滯證 ; 阿奇霉素 ; 中藥灌腸 ; 炎癥因子
【中圖分類號】R711.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5.05.0026.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5.05.009
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是女性上生殖道和周圍組織感染性疾病,其中寒濕凝滯證型在該疾病患者中占比較高。該疾病可由經(jīng)期衛(wèi)生習慣欠佳、宮腔術后感染等因素誘發(fā)[1]。阿奇霉素是當前治療該疾病的常用藥物,能夠有效抑制病菌繁殖,但此藥物的半衰期較長,患者長時間使用會產生耐藥反應[2]。中醫(yī)學認為該疾病屬于“帶下”范疇,疾病因為氣滯血瘀或寒濕凝滯長久不化,內結瘀滯導致不通則痛,中醫(yī)學對該疾病有豐富的治療經(jīng)驗,其中中藥灌腸療法的應用較多,中藥灌腸與西藥聯(lián)合應用,可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減輕癥狀,且灌腸途徑用藥可保證藥物吸收充分,盡快在病灶處發(fā)揮藥效,促進盆腔包塊盡早消失[3]。與阿奇霉素聯(lián)用可進一步提升臨床療效,改善病情。鑒于此,本文分析阿奇霉素聯(lián)合中藥灌腸對PID寒濕凝滯證患者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3年3月至2024年5月陽新縣婦幼保健院收治的PID寒濕凝滯證患者87例,根據(jù)入院時間進行分組,2023年3月至2023年10月入院的42例患者納入對照組,2023年11月至2024年5月入院的45例患者納入研究組。對照組患者病程1~5年,平均(2.15±0.22)年;年齡22~43歲,平均(34.12±1.24)歲。研究組患者病程1~6年,平均(2.24±0.18)年;年齡23~45歲,平均(34.18±1.3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⑴符合西醫(yī)《婦產科疾病診療指南(第3版)》[4]中PID的診斷標準;⑵符合中醫(yī)《中醫(yī)婦科學(第4版)》[5]中的相關標準,證型:寒濕凝滯證。主癥:小腹冷痛、腰骶部寒冷疼痛、帶下良多;次癥:月經(jīng)期下腹疼痛加劇、經(jīng)量減少、形寒肢冷;舌脈:舌質黯淡、有白滑苔、脈沉澀;⑶有性生活經(jīng)驗。排除標準:⑴妊娠期和哺乳期;⑵對研究所用中西醫(yī)療法過敏;⑶合并惡性腫瘤。本研究經(jīng)陽新縣婦幼保健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口服阿奇霉素片(浙江華潤三九眾益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4458,規(guī)格:0.25 g/片)治療,0.5 g/次,1次/d,共治療2周。研究組患者阿奇霉素用藥方法參考對照組,基于此加用中藥灌腸治療,藥方:老鶴草60 g,雞血藤20 g,敗醬草15 g,蒲公英、赤芍、當歸、茯苓各10 g,炙甘草、白花蛇舌草、魚腥草、絲瓜絡、板藍根各6 g,紅花、桃仁、桂枝各3 g。上述藥物煎制300 mL的藥液,放在容器中冷卻到約40 ℃后放入灌腸袋內,患者呈側臥位,臀部下方放置軟枕抬升臀部高度,腸管置入深度在28~30 cm,常規(guī)進行灌腸處理,藥液保留時間30 min,保證藥物與病灶充分接觸,每天灌腸1次,同時灌腸療法應避開患者的經(jīng)期,共治療2周。
1.3 觀察指標 ⑴臨床療效。參考中醫(yī)證候積分評估臨床療效,痊愈(中醫(yī)證候積分下降幅度gt;95%)、顯效(70%lt;中醫(yī)證候積分下降幅度≤95%)、有效(30%lt;中醫(yī)證候積分下降幅度≤70%)、無效(中醫(yī)證候積分下降幅度≤30%)[5]??傆行?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⑵中醫(yī)證候積分。分別于治療前后評估中醫(yī)證候積分,包括帶下增多、腹痛、腰酸、腰骶脹痛、疲乏低熱,各項總分6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該項癥狀越嚴重[5]。⑶B超指標、子宮動脈血流參數(shù)。分別于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使用全數(shù)字超聲診斷儀(江蘇佳華電子設備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72061579,型號:JH-3212)進行B超檢查,患者平躺后使用涂抹過耦合劑的探頭進行腹部掃描,并測量盆腔積液深度和盆腔包塊直徑。分別于治療前后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系統(tǒng)(深圳邁瑞生物醫(y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國械注準20143062261,型號:DC-8 PRO)檢查,患者平躺后進行腹部掃描,檢測指標包括收縮期最大流速、舒張期最大流速、動脈血流收縮期峰值及舒張末期的谷值,計算子宮動脈阻力指數(shù)和搏動指數(shù),其中阻力指數(shù)=(收縮期最大流速-舒張期最大流速)/收縮期最大流速;搏動指數(shù)=2(動脈血流收縮期峰值-舒張末期的谷值)/(動脈血流收縮期峰值+舒張末期的谷值)。⑷炎癥因子。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肘靜脈血3 mL,3 000 r/min轉速離心10 min,取上層血清,應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超敏-C反應蛋白(hs-CRP)。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行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經(jīng)S-W檢驗證實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以(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 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患者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帶下增多、腹痛、腰酸、腰骶脹痛、疲乏低熱評分均降低,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B超指標、子宮動脈血流參數(shù)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盆腔積液深度、盆腔包塊直徑均減小,阻力指數(shù)均降低,研究組指標變化幅度均較對照組更大,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組內和組間搏動指數(shù)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TNF-α、IL-6、hs-CRP水平均降低,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4。
3 討論
PID在臨床中較為常見,指女性上生殖道的一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輸卵管卵巢膿腫、盆腔腹膜炎。該疾病的病原分為內源性、外源性兩種,感染外源性病原后可能會繼發(fā)內源性的需氧菌和厭氧菌感染。阿奇霉素對多種病原菌都可發(fā)揮抑制作用,但患者長期受到慢性炎癥的刺激,會形成炎癥包塊,僅依靠阿奇霉素療效欠佳,且該藥物還有發(fā)生不良反應的風險[6]。
中醫(yī)學中將PID歸屬“帶下病”范疇內,認為病因在于氣血瘀滯、寒濕凝滯,內結寒濕后與血結合,造成氣血不暢,因不通導致疼痛。在寒濕凝滯型PID的治療中應遵循除濕驅寒、活血祛瘀原則[7]。中藥灌腸療法利用腸黏膜滲透和溫熱作用,促使藥物盡快達到病灶并快速吸收,可發(fā)揮良好的抗炎功效[8]。同時灌腸療法操作比較便捷,聯(lián)合抗生素可進一步加強對疾病的控制效果。TNF-α是最早出現(xiàn)的炎癥反應介質,對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有激活作用;IL-6對B細胞分化、抗體產生有誘導功效,同時可促進T細胞增殖與分化;hs-CRP是常用的機體炎癥反應因子,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炎癥病變程度。本研究中,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血清TNF-α、IL-6、hs-CR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這提示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應用于PID患者相較于阿奇霉素療法改善效果更好。
本研究中,治療后研究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盆腔積液深度、盆腔包塊直徑均低于對照組。這提示中西醫(yī)結合療法能夠促進患者臨床癥狀改善,利于預后恢復。分析原因為,中藥灌腸方中的紅花與桃仁能夠活血化瘀,桂枝有通陽化氣、止痛驅寒的功效;板藍根、白花蛇舌草、敗醬草及魚腥草可以散熱解毒;炙甘草可以益氣補陰;赤芍能夠祛瘀止痛;絲瓜絡可以活血祛風;雞血藤與當歸具有補血調經(jīng)功效;老鶴草、蒲公英能夠清熱除濕;茯苓有健脾利水的功效[9]。藥物合用可達到散寒除濕、止痛溫陽、活血祛瘀目的,有效改善病情,且灌腸療法可維持局部藥物濃度,對改善盆腔炎癥癥狀效果良好。本研究中,治療后研究組患者子宮動脈血流阻力指數(shù)低于照組。這提示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有助于改善子宮血流灌注。子宮動脈是子宮營養(yǎng)的主要輸送渠道,動脈血流速度對子宮血流灌注情況有客觀反映作用,中藥灌腸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保證藥物直達病灶,發(fā)揮抗炎功效,從而改善血供并減輕疼痛等癥狀[10]。
綜上,在PID寒濕凝滯證的治療中應用阿奇霉素與中藥灌腸療法可有效發(fā)揮抗炎功效,改善子宮動脈血流灌注,減輕臨床癥狀以提升治療效果,因此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李龍欣, 賈會平, 孫建玲. 自擬中藥方內服、中藥灌腸、微波治療聯(lián)合常規(guī)西藥治療慢性盆腔炎的效果分析[J].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 2024, 40(18): 83-85.
宋少麗, 吳杰, 劉曉明. 阿奇霉素不同給藥方式聯(lián)合胸腺五肽治療支原體感染盆腔炎的效果[J]. 華夏醫(yī)學, 2023, 36(6): 106-110.
晏清, 周穎. 中藥灌腸方聯(lián)合雷火灸治療慢性盆腔炎的效果及對炎癥因子的影響[J]. 醫(yī)學信息, 2024, 37(11): 116-119.
馬丁. 婦產科疾病診療指南[M]. 3版.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3: 633-642.
劉雁峰, 梁雪芳, 徐蓮薇. 中醫(yī)婦科學[M]. 4版.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21: 34-35.
王晶. 通胞消瘕合劑聯(lián)合阿奇霉素治療慢性盆腔炎臨床觀察[J]. 實用中醫(yī)藥雜志, 2024, 40(1): 83-85.
李三妹, 李琴, 洪香桃. 中藥灌腸聯(lián)合阿奇霉素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寒濕凝滯證的療效分析[J]. 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 2022, 33(11): 1601-1603.
毛金香, 李艷景. 腹部溫針灸結合中藥保留灌腸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寒凝血瘀型臨床研究[J]. 實用中醫(yī)藥雜志, 2024, 40(5): 851-854.
李琪, 張麗麗, 田文玲. 中藥灌腸聯(lián)合高頻熱療治療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的療效及對炎性因子的影響[J]. 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 2023, 37(6): 114-116.
吳麗莉, 王麗華, 余佩. 四逆清帶湯內服聯(lián)合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濕熱瘀阻型療效觀察[J]. 實用中醫(yī)藥雜志, 2024, 40(6): 1081-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