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成就偉業(yè)的君王,身邊必有最強輔助。明君求賢若渴,賢才韜光養(yǎng)晦。對于尊賢任能,古人怎么看?接下來,讓我們翻開典籍,穿越時空,領(lǐng)略古人尊賢任能的用人之道。
■古文賞讀
【甲】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榮名者,必尊賢而下士。夫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雖有千里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遠道者托于乘①,欲霸王者托于賢。伊尹、呂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之船乘也。釋②父兄與子孫,非疏之也;任庖人③、釣屠④與仇讎⑤、仆虜⑥,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猶大匠之為宮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比功校而知人數(shù)矣。是故呂尚聘而天下知商將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齊、秦之必霸也。
(選自《說苑》)
【乙】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
(選自《孟子》)
【注釋】①乘(shèng):指車馬。②釋:放棄。這里指不重用。③庖人:此處指伊尹。④釣屠:此處指呂尚。⑤仇讎(chóuchóu):此處指管夷吾。⑥仆虜:此處指百里奚。
■素養(yǎng)提升
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必尊賢而下士/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小石潭記》)
B.而周之王也/大楚興,陳勝王(《陳涉世家》)
C.比功校而知人數(shù)矣/其兩膝相比者(《核舟記》)
D.將使卑逾尊/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把選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夫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
(2)見不可焉,然后去之。
3.用“/”給選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斷三處)。
國 人 皆 曰 可 殺 然 后 察 之 見 可 殺 焉 然 后 殺 之
4.根據(jù)選文回答下面問題。
(1)【甲】文用了什么手法來說明君主與賢臣的關(guān)系?
(2)【乙】文認(rèn)為國君進賢要慎之又慎,文中談到具體該如何納賢?
■參考譯文
【甲】國君想要治理天下并在后世永留榮耀的名聲,就必須尊重賢人并屈身禮待士人。如果朝中沒有賢人,就好比鴻雁沒有翅膀一樣,雖有高飛千里的愿望,也不能到達它想要飛往的地方。因此,橫渡大江大海的人得依托舟船,要走遠路的人得依托車馬,要成就王霸大業(yè)的人得依托賢人。伊尹、呂尚、管夷吾、百里奚這些人,就是帝王、霸主的船和車。不重用父兄和子孫,并不是疏遠他們;任用廚師、漁夫、屠戶,甚至仇人、仆役、俘虜,并不是討好他們;因為主持國家政權(quán)、建功立業(yè),不得不這樣做。猶如手藝高超的建筑師建造宮室,測量宮室的大小就知道選用什么樣的木材,考察勞作量就知道需用工人的數(shù)量。所以呂尚受到周文王的聘請,天下的人就知道殷商快要滅亡,而周將稱王天下;管夷吾、百里奚分別被齊桓公和秦穆公任用,天下的人就知道齊國和秦國一定會建立霸業(yè)了。
【乙】國君選拔賢才,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會將原本地位低的人提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將原本關(guān)系疏遠的人提拔到關(guān)系親近的人之上,這能夠不慎重嗎?左右近臣都稱賢能的人,還不能任用;朝中大夫都說他賢能,也不行;全國的人都說他賢能,再去考察他是否真的賢能;若真的賢能,就任用他。左右近臣都說某人不行,不要輕易聽信;朝中大夫都說他不行,也不要聽信;全國的人都說他不行,就去考察一下實際情況;經(jīng)過考察發(fā)現(xiàn)他真的不行,就罷免他。左右近臣都說這人該殺,不要聽信;朝中大夫都說他該殺,也不要聽信;全國的人都說他該殺,就去考察實情;考察發(fā)現(xiàn)他真的該殺,再把他殺掉。所以說,這是全國人民殺了他呀。能夠這樣做,就能成為百姓的父母了。
■參考答案
1. B 2. (1)如果朝中沒有賢人,就好比鴻雁沒有翅膀一樣。(2)經(jīng)過考察發(fā)現(xiàn)他真的不行,就罷免他。" 3. 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 4. (1)【甲】文用了類比的手法來說明君臣關(guān)系。例如:“夫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用鴻鵠無羽翼來比喻朝中無賢人;“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遠道者托于乘”,用渡江海需要舟船、行遠道需要車馬來比喻治國需要賢人;又用“猶大匠之為宮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暗示君主,在治理國家時,要像工匠一樣精挑細選人才。三處類比說明理想遠大的君主要依靠賢才的輔助才能成功。(2)要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包括身邊近臣、諸大夫和國人的看法,不可偏聽偏信,要進行全面考察,賢者進,不賢者去。
■鞏固遷移
【文言實詞】
道?!炯住课闹小爸逻h道者托于乘”的“道”是名詞,意為“道路”。“道”還有“道理”“方法”“說”“道德,道義”等多個義項。
課文鏈接:
1.雖有至道(《雖有嘉肴》)——名詞,道理
2.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動詞,講述,說
3.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名詞,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
4.策之不以其道(《馬說》)——名詞,方法
5.益慕圣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名詞,指政治主張,學(xué)說
6.伐無道,誅暴秦(《陳涉世家》)——名詞,道德,道義
【文言虛詞】
為?!疽摇课闹小叭缓罂梢詾槊窀改浮钡摹盀椤笔恰俺蔀椤钡囊馑肌!盀椤边€有以下多種用法和義項。
課文鏈接:
1.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介詞,對、向
2.今為宮室之美(《魚我所欲也》)——介詞,為了
3.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介詞,表被動
4.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名詞,表現(xiàn)
5.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動詞,是
6.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魚我所欲也》)——動詞,做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郡瀏陽實驗學(xué)校,湖南省雅禮瀏陽二中)
初中生學(xué)習(xí)指導(dǎo)·提升版2025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