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思辨是當今教學的熱點,對語文高考試題設題的思辨思維取向進行研究,可以為教學提供一個新的視角。以2024年高考語文全國卷試題為例,思辨思維在高考語文試題中的具體設題形式,主要體現(xiàn)在內(nèi)容思辨、邏輯思辨、方法思辨及載體思辨等四個方面,教師在教學及備考的過程中,可以依據(jù)思辨設題的幾種形式,巧設思辨的閱讀表達點,助推學生養(yǎng)成思辨的習慣,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關鍵詞 思辨 高考語文 設題形式
思辨,即思考辨析,指個體對問題和情境進行深入分析、推理和評估。它涉及獨立思考、提出問題、發(fā)現(xiàn)邏輯關系、推理和評估論據(jù)等一系列認知過程。思辨思維有助于人們理解和解決復雜問題,以及對信息進行批判性思考并作出相應判斷,也是近年來高考命題的熱點。《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作為一個學習任務群單獨列出,其目標之一就是“發(fā)展實證、推理、批判與發(fā)現(xiàn)的能力,增強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認清事物的本質(zhì),辨別是非、善惡、美丑,提高理性思維水平”[1]。作為一種思維品質(zhì),思辨具有邏輯性、深刻性的特點,是抽象的,因此將思辨落實在高考試題的命制中,必須借助載體,這就為教學提供了抓手。本文以2024年高考語文全國卷試題為例,總結思辨思維在高考語文試題中具體設題形式,以期為語文教學提供新的思考點。
一、內(nèi)容思辨:聚焦矛盾,理解閱讀本質(zhì)
矛盾,反映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一種特殊的狀態(tài),是辯證法的核心概念,也是思辨思維中發(fā)掘事物深刻性的品質(zhì)之一。高考語文測試,從本質(zhì)出發(fā),是通過閱讀材料,完成設定的題目來實現(xiàn)檢測學生語文素養(yǎng)及能力的過程。高考語文試題也處處關注材料文本的矛盾點,以矛盾為設題的出發(fā)點。
例如,2024年新課標I卷第7題為選擇題,C項設置為:“這個段落看似閑筆,實則以先抑后揚的手法來突出下文‘我’的‘興奮又糾結’。”通過“看似閑筆”與“實則”這種矛盾的表述,揭示表達的顯性呈現(xiàn)與情感的隱性傳達之間的矛盾,提示考生關注文章的表達目的。2024年新課標I卷第9題:“文末畫線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憶往事時為放?!x予意義’。你認為本文是否做到了這一點?請簡要說明?!鳖}干中引述文本中的句子“作者不愿在回憶往事時為放?!x予意義’”,而提出的問題是“你認為本文是否做到了這一點”對文本中的陳述進行質(zhì)疑,借助“是否做到”這樣矛盾的表述,引導考生對文本主旨進行思考。
再如,2024年新課標Ⅱ卷第8題:“文中畫線處說‘在他們兩個人當中,葉桃總是先離去的那一個’,又說‘她從來沒有真正離開過他’,請談談你的理解?!北绢}在設題時,關注葉桃言行舉止或者心理在表面上的前后矛盾。第19題:“文章結尾處的‘不是嗎?’是個問句,卻并不表疑問,它起到了什么作用?”在標點符號的用法上進行設題,通過標點符號的呈現(xiàn)形式及其表達語氣之間的矛盾,思考問號的用法。通過聚焦文本中的矛盾,引導學生發(fā)掘語文閱讀的本質(zhì),以達成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
可以說,對文本內(nèi)容矛盾點的聚焦,是高考語文設題的熱點之一。通過文本題材、語言應用、篇章結構、寫作方法等方面的矛盾展開思辨,從而把握文本的本義。而在作答此類題目時,要分析矛盾點產(chǎn)生的原因,以此理解文本內(nèi)容,形成答題要點。
二、邏輯思辨:溯因推理,揭示邏輯關系
“溯因推理”是皮爾士提出的概念。溯因邏輯可以理解為人們根據(jù)結果逆推可能的原因,尋求對經(jīng)驗現(xiàn)象更深入的因果解釋的思維過程[2]。發(fā)現(xiàn)邏輯關系,進行推理評估,是思辨的內(nèi)核,通過對文本的溯因推理,可以考查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水平。在高考試題中,溯因推理成為高考語文設題的??碱愋?。
例如,2024年新課標I卷第8題:“文章為何說‘放牛給了我一個幾近完美的少年時代’?”題干點明了結果,放牛對“我”的影響很大。此題干有兩個要關注的要點,一是用“為何”指向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二是用“幾近完美”這個程度詞對“少年時代”進行限制。因而在回答本題時需歸納造成這種影響的原因,同時需要注意題干的邏輯關系,用思辨思維回答其原因的兩種情況。第22題:“文中畫波浪線的‘恢復疲勞’,有人說不合邏輯,有人說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請簡要說明理由。”這是一道開放性題目,題干直接用“說明理由”進行溯因設題。考生在進行作答時,需對觀點產(chǎn)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引導考生從正反兩個方面出發(fā),對其進行思考辨析,運用思辨能力來完成此題。再如,2024年新課標Ⅱ卷第16題:“如何理解詩人的‘白頭心事’?請結合詩歌內(nèi)容簡要分析?!贝祟}干是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用“如何”一詞指向探討原因,引導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到深地思考詩人的情感,通過深入挖掘問題的根源及其背后的原因,逐漸揭示問題真相,找到理解文本的切入點。
語文試題在設題時常常會用“原因有哪些”“分析由來”“如何理解”“為何”等顯性詞語指向溯因推理,但是有些題目在題干上雖然沒有直接指向原因,回答時也需要進行溯因推理,揭示材料的邏輯關系。例如,2024年新課標I卷第14題:“王夫之強調(diào)李陵‘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實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觀點?請簡要概括?!痹擃}雖然在題干設置上關注對文本中材料事實的概括,考查的是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但是題干本身就是對其因果關系的表述,正是因為這些事實論據(jù),所以才能得到題干的觀點。
溯因推理,是人們認識世界本原的最基本的方式,也是個體對問題和情境進行深入分析及推理的范式,體現(xiàn)了考生的思維品質(zhì)。要回答此題,則需要明確原因有內(nèi)因和外因兩個層面,在分析題目時也要從這兩個角度出發(fā),從而得出答案。
三、方法思辨:比對異同,關聯(lián)知識觀點
教材在進行思辨性的學習任務設置時,“更側重于通過聯(lián)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不同思辨方式的運用,來突破思辨的難點”[3]。而在高考試題中,也通過聯(lián)想想象、分析比較等方式呈現(xiàn)思辨的思維取向。高考試題不但在文本選擇上由單篇文本轉(zhuǎn)變?yōu)槎嗥谋镜拈喿x比較,而且在設題時直接或間接運用對比手法。不僅將新教材的單元設計及群文設計思想貫通試題,還將思辨的思維取向貫通其中。
例如,2024年新課標I卷第11題:“B.親,父母,可偏指父或母,與《孔雀東南飛》‘我有親父兄’的‘親’意思不相同。C.‘彼之不死’與《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蓖ㄟ^對比文本中字詞與教材中字詞的含義及用法,不僅關聯(lián)教材的知識,還讓學生運用比較分析的思辨能力,得出最終答案。
此外,高考語文設題還針對對比的效果進行直接設題,如2024年新課標I卷第16題:“詩中以對比的方式,對泉聲進行了生動的描寫,請結合相關內(nèi)容簡要賞析?!鳖}干明確指出文本材料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并且明確對比的范圍“對泉聲進行了生動的描寫”,學生回答此類題目,關鍵在于明確對比的具體對象,然后圍繞對象特征進行分析。
又如,2024年新課標Ⅱ卷第14題:“王充認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議’猶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閭,卻強秦之兵’,請根據(jù)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處。”本題直接用“分析二者的相似之處”來強調(diào)兩個句子之間的聯(lián)系,需要找到這兩個句子的相似點,學生在答題時同樣需要明確兩個句子所要進行比較的具體內(nèi)容,即魏文侯和漢太子所做的具體事情,再圍繞具體材料進行分析。
對比分析是進行思辨思維可視化的直觀方式,通過對相同點和不同點的比較,來推進學生思維廣度的發(fā)展。答好此類題目的關鍵點,在于首先要明確進行比較的內(nèi)容,如字、詞、句子、段落或是圍繞篇章內(nèi)容所比較的具體對象。若是選擇題,則可以通過明確各自對象的意思和用法來確定答案;若是主觀題,則在此基礎上,圍繞此對象特點進行分析。
四、載體思辨:預設情境,引導轉(zhuǎn)化能力
當前,試題的情境化命制已成為教育測量與評價領域關注的焦點。對于思辨思維而言,在設題時預設情境任務,可以讓學生在情境中接觸多樣的信息和觀點,從而更好理解和運用所學的知識,在情境中進行思考和決策,讓學生能夠辯證地看待問題,習得從多個角度出發(fā),進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例如,2024年新課標I卷的作文題:“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鳖}目設置了互聯(lián)網(wǎng)普及、人工智能應用廣泛的情境,提出了一個具有爭議性的問題:“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設置的情境給予考生思考的起點,沒有統(tǒng)一答案,而且情境與其所提出的問題具有強烈的思辨色彩??忌梢越Y合自己的實際體驗,對這個情境下產(chǎn)生的問題進行判斷和思考。要想把這道作文題寫好,不僅要看到互聯(lián)網(wǎng)及人工智能給人們帶來便利的一面,還要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思考,如道德問題、情感問題等,從利弊兩個方面出發(fā),對其進行全面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產(chǎn)生問題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這就需要學生針對不同的事物或事理,站在問題的對立面分析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去審視和思考,從而更準確地理解事物本質(zhì),更全面地把握事物本原,讓理性思辨獲得較為透徹、圓融的品質(zhì),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看待事物并剖析問題。
預設情境,讓思辨思維的落實有了明確載體。在情境預設中以思辨思維為導向,可以轉(zhuǎn)化為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考生運用批判性思維,既要看到事物積極的一面,還要看到其帶來的不同層面的問題,同時對問題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思考和新的見解。
五、結語
學生思辨能力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而教師在教學及備考的過程中,可以依據(jù)思辨設題的幾種形式,巧設思辨的閱讀表達點,在學生閱讀語文的過程中營造一種思辨氛圍,助推學生養(yǎng)成思辨習慣,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謝心怡,藺亞瓊.溯因分析:扎根理論的方法論拓展[J].高等教育研究,2023,44(12):68-78.
[3]王自文,舒 平.聚點·比較·融合:思辨性學習任務的緣起、特征與實施[J].語文教學通訊,2024(15): 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