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靜物素描寫生為研究對象,深入分析觀察、思維與表現(xiàn)在這一教學實踐中的重要意義及相互關系。在美術教育中,靜物素描寫生是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技能和藝術素養(yǎng)的重要課程。觀察是寫生的基礎,學生通過整體觀察、局部觀察和比較觀察等方法,準確把握靜物的形態(tài)、結構、比例和光影等特征。思維在寫生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引導作用,包括分析思維對靜物內在規(guī)律的剖析,以及創(chuàng)造思維對新表現(xiàn)形式和藝術語言的探索。表現(xiàn)則是將觀察與思維的成果傳達出來,通過線條、明暗、塊面等素描表現(xiàn)手法,賦予靜物藝術生命力。通過對教學實踐的分析,提出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實踐策略,如示范教學法、實踐教學法和討論教學法等,以提高學生的觀察、思維與表現(xiàn)能力。同時,強調在靜物素描寫生教學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為未來的美術事業(yè)培養(yǎng)優(yōu)秀的藝術人才。
關鍵詞:素描;靜物;寫生教學;教學實踐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度廣西師范大學本科教育課程思政項目“基礎素描”(2023kcsz23)、2023年度廣西師范大學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程思政視域下高?;A素描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2023SZJG07)階段性成果。
靜物素描寫生作為繪畫基礎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yǎng)藝術家的觀察力、思維能力和表現(xiàn)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靜物素描寫生的過程中,觀察是起點,思維是橋梁,表現(xiàn)則是最終的呈現(xiàn),三者相互交織、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創(chuàng)作鏈條。本文將深入分析觀察、思維與表現(xiàn)三個要素在靜物素描寫生中的內涵與關系,并結合實踐探討如何在教學中更好地融合它們,提升學生的靜物素描寫生水平。
一、觀察:洞察靜物之美的基石
(一)觀察的內涵與重要性
觀察在靜物素描寫生中是一種高度集中和有針對性的視覺感知活動,它要求學生以藝術的眼光審視靜物,從紛繁復雜的視覺信息中篩選出與繪畫表現(xiàn)相關的元素。準確的觀察是描繪靜物的首要前提,是構建畫面的原始素材來源。如同科學家通過細致觀察實驗現(xiàn)象來揭示自然規(guī)律,學生通過觀察靜物的形狀、比例、結構、色彩、質感和光影等細節(jié),為后續(xù)的繪畫創(chuàng)作奠定堅實基礎。
(二)觀察方法
談到觀察,不得不講到具體的觀察方法。觀察方法有很多種,最常用的觀察方法是整體觀察,其次是局部觀察。兩種觀察方法之間并不排斥,而是相互穿插轉換。
整體觀察即看到整組靜物的方法,其是和局部觀察法相比較得來的方法,使用要點如下:第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比如在畫靜物組合時,要站在離靜物稍遠一點的位置,這樣能一眼看到所有物體,避免只關注局部細節(jié)而忽略物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就像拍照時只有退遠一點才能拍下完整的風景一樣。第二,要比較物體的大小。先確定畫面主體,再對比其他物體和主體的大小關系。例如在畫一個擺在桌上的水壺及其旁邊的幾個杯子時,通過比較觀察,確定水壺是主體,杯子相對小一些,這樣才能在畫面中合理安排它們的比例。第三,要觀察物體的空間位置,包括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關系。像觀察一幅有水果、襯布的靜物畫,需分辨哪個水果在最前面,以及襯布是怎么在桌上鋪開并和水果相互穿插的,這樣可以描繪出物體的空間層次。第四,注意物體輪廓形狀之間的聯(lián)系。比如一組靜物中有圓的罐子和方的盒子,需觀察它們輪廓線的銜接及相互遮擋的情況,以讓畫面更自然、真實。第五,觀察整組靜物的顏色。比較物體之間的黑白灰關系,因為它們三個是在相互比較中產(chǎn)生的,整體的觀察更有利于把握好黑白灰之間的深淺度。除了這些整體觀察方面以外,還要觀察明暗、形體、質感、方圓、疏密等關系??偠灾?,整體觀察是更偏重全局的觀察方法,能夠較好、較快地掌握畫面關系,不會專注于從局部開始作畫,也不會把畫面內容畫得過于細碎。
其次是局部觀察法。局部觀察法主要是針對單個物體的局部進行深入挖掘,以看到普通人一般觀察不到的細微變化。正如蘇海江教授所言:“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將微小的物體放大幾倍甚至十幾倍來表現(xiàn),是希望以這樣的方法,引導學生的觀察視角進入微觀的世界。一方面看到一個個微小的細節(jié)組成了我們日常所見,即所謂‘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見微知著;另一方面就如黃粱一夢中的盧生進入螞蟻王國一樣,面對微觀的物象深入地觀察和分析進去,見到另一個極為廣大的、豐富的世界,即所謂一花一世界?!盵1]局部觀察相較整體觀察而言,能夠更加精細地觀察物體,有利于實現(xiàn)更精細的刻畫。但局部觀察很容易畫得較為細碎,容易破壞畫面的協(xié)調關系,所以會經(jīng)常穿插整體觀察去調整畫面。局部觀察和整體觀察相互轉換,相互促進。
二、思維:串聯(lián)觀察與表現(xiàn)的橋梁
鐘涵曾言:“西化素描作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原來是在理性之光照亮下的智慧的一種體現(xiàn)?!盵2]這個簡明扼要的觀點體現(xiàn)了繪畫中理性思維的重要性。思維在整個靜物素描寫生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它將通過觀察獲取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和加工,同時為表現(xiàn)環(huán)節(jié)提供創(chuàng)意和構思方向。思維活動如同藝術創(chuàng)作的靈魂,引導學生在寫生過程中做出決策,決定畫面的表現(xiàn)形式、重點突出部分以及藝術風格。思維在繪畫中的類型主要歸納為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三種。
(一)形象思維
“形象思維是指在藝術構思過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過藝術想象,對表象予以升華,或對表象予以分解、重組、聯(lián)結等,加工成藝術意象的思維過程?!盵3]形象思維是一種基于對物體形象的感知和想象的思維方式。在靜物素描寫生中,形象思維可幫助學生在腦海中構建畫面的雛形。當學生看到一個具有優(yōu)美曲線的花瓶時,形象思維會讓學生聯(lián)想到與之相匹配的背景和其他陪襯物體,想象如何通過流暢的線條和優(yōu)美的形狀來展現(xiàn)花瓶的優(yōu)雅姿態(tài)。它能使學生將眼中的靜物轉化為心中理想的藝術形象。
(二)邏輯思維
邏輯思維在分析靜物的結構和空間關系時發(fā)揮著關鍵作用。例如,在描繪復雜的靜物組合時,學生需要運用邏輯思維來確定各個物體之間的空間位置和透視關系。通過對物體形狀的分析,如將一個不規(guī)則的物體分解為基本的幾何形體組合,學生可以更準確地把握其結構和比例,保證畫面的合理性和穩(wěn)定性。
(三)創(chuàng)造性思維
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藝術創(chuàng)作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它鼓勵學生突破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方式,賦予靜物新的生命和意義。比如,學生可以嘗試將原本普通的靜物進行重新組合或變形,改變其正常的光影效果,或者采用非傳統(tǒng)的構圖方式,創(chuàng)造具有獨特視覺沖擊力的作品。創(chuàng)造性思維讓學生的靜物素描寫生不再局限于對現(xiàn)實的簡單復制,而是成為表達個人情感和獨特視角的藝術創(chuàng)作。
三、表現(xiàn):呈現(xiàn)觀察與思維成果的舞臺
表現(xiàn)是將觀察與思維的結晶通過繪畫語言轉化為視覺作品的過程,是靜物素描寫生的最終呈現(xiàn)形式。它承載著學生對靜物的理解、情感和審美追求,旨在通過線條、明暗、質感等表現(xiàn)要素傳達靜物的獨特魅力和內在精神,使觀眾能夠在欣賞作品時產(chǎn)生情感共鳴,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和價值。
(一)線條的運用:素描藝術的根基
線條是素描中最基本也是最具表現(xiàn)力的元素。在靜物素描寫生中,線條的運用方式多種多樣。首先是輪廓線的描繪,它界定了物體的形狀和邊界。對于外形簡潔的靜物,如正方體、球體,學生可以用簡潔、流暢的線條準確地勾勒其輪廓,體現(xiàn)物體的幾何特征。其次,線條在表現(xiàn)物體的質感和光影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例如,用密集、粗糙的線條可以表現(xiàn)粗糙的石頭質感,用輕盈、流暢的線條來描繪絲綢的柔軟光滑。
(二)明暗的處理:立體空間的營造
明暗表現(xiàn)是靜物素描寫生中營造立體空間的關鍵手段,因此學生要熟練掌握明暗色調的層次變化和表現(xiàn)方法。從最亮的高光到最深的暗部,中間有著豐富的灰調過渡。在實踐中,學生可以通過不同硬度的炭筆和橡皮來實現(xiàn)這種明暗變化。例如,使用較硬的炭筆來刻畫亮部和灰部的細節(jié),用較軟的炭筆來加重暗部色調。通過巧妙運用明暗對比,學生能夠突出物體的立體感和空間感。同時,在處理多個靜物之間的關系時,要注意整體的明暗關系協(xié)調。比如,將主體靜物的明暗對比適當加強,而背景靜物的明暗對比相對減弱,從而突出主體,增強畫面的空間深度。
(三)質感與量感的表現(xiàn):物體特性的傳達
在靜物素描寫生中,準確地表現(xiàn)物體的質感和量感是提升作品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不同材質的靜物,如金屬、玻璃、木材、陶瓷等,需要運用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金屬質感的物體通常具有高反射率和硬朗的線條,高光和反光部分對比強烈,可以通過強調這些特征來表現(xiàn)金屬的光澤和堅硬感。玻璃制品則要注意表現(xiàn)其透明性和折射效果,通過微妙的明暗變化和線條的虛實處理來體現(xiàn)玻璃的質感。在表現(xiàn)物體的量感時,要考慮物體的體積、密度和重量等因素。例如,描繪一塊巨大的石頭時,要通過加強其明暗對比、突出其粗糙的質感和穩(wěn)定的構圖來體現(xiàn)其沉重的量感,而描繪輕薄的紙張時,則要運用輕柔的線條和淺淡的色調來表現(xiàn)其輕盈。
四、觀察、思維與表現(xiàn)的有機融合與實踐
(一)三者的內在聯(lián)系
觀察、思維與表現(xiàn)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在靜物素描寫生過程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觀察為思維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信息,是思維活動的基礎;思維對觀察到的信息進行加工和處理,為表現(xiàn)確定方向和方法;表現(xiàn)則是思維的物化結果,同時又通過作品反饋對觀察和思維進行檢驗和深化。這種循環(huán)往復的關系,使得學生在靜物素描寫生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造型能力。
(二)實踐教學中的融合策略
素描寫生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在教學內容方面和教學方法方面實踐。
教學內容方面,首先是開展循序漸進的寫生訓練。教學內容應從簡單到復雜、從基礎到拓展進行系統(tǒng)設計。初期安排較為簡單的精微素描靜物寫生,如舊的書本、皮夾、竹籃等較簡單且有意思的物體,以強化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細節(jié)刻畫能力。隨著學生能力的提升,可逐漸增加靜物的數(shù)量和復雜度,引入不同材質和形狀的物體組合,進行全因素素描寫生,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表現(xiàn)能力。其次是藝術理論與作品賞析的融入。在寫生教學過程中,適時融入藝術理論知識,如構圖學、色彩學、透視學等相關理論,幫助學生從理論高度理解寫生實踐。同時,增加藝術作品賞析的比重,引導學生欣賞古今中外不同風格的靜物素描寫生作品,分析作品中的觀察方法、思維模式和表現(xiàn)技巧,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提高他們的審美水平和藝術鑒別能力。
教學方法方面,首先是示范教學與講解結合。教師的示范是靜物素描寫生教學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在示范過程中,教師邊畫邊詳細講解觀察的重點、思維的過程和表現(xiàn)的技巧。例如,在示范復雜靜物組合寫生時,從最初的觀察靜物布局、確定構圖開始,到運用線條勾勒物體輪廓、處理明暗關系,再到細節(jié)刻畫和整體調整,每個步驟都清晰地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直觀地學習寫生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在教師示范過程中提問,及時解決他們在理解和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其次是小組合作與討論學習。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針對特定的靜物寫生任務或藝術問題進行討論。小組內成員可以分享各自的觀察角度、思維方式和表現(xiàn)思路,相互學習,相互啟發(fā)。
五、結語
在美術教育中,靜物素描寫生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維和表現(xiàn)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深入的分析與實踐,我們可以看到觀察是基礎,思維是橋梁,表現(xiàn)是結果,三者相互關聯(lián)、相互促進。深入理解觀察的方法和意義,培養(yǎng)多元的思維方式,熟練掌握表現(xiàn)的手段和技巧,并把握好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提高靜物素描寫生水平的關鍵。通過不斷實踐和探索,我們可以在靜物素描寫生中更好地展現(xiàn)靜物的魅力,傳達自己獨特的藝術情感和審美觀念,創(chuàng)作具有藝術價值的作品。同時,這種對靜物素描寫生的深入研究也為更廣泛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藝術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啟示。
參考文獻:
[1]蘇海江.精微素描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126.
[2]中國油畫院.尋源問道:中國藝術研究中國油畫院:油畫研究[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9:614.
[3]王宏建.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331.
作者簡介:
歐陽石乾,碩士,廣西師范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