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傳技
范本呈現(xiàn)
竹籃裝著舊時光
孫葆元
采買蔬菜、河海魚鮮、時令瓜果,有人覺得是生活的瑣碎,有人卻覺得是生活的詩意。小時候我跟著母親去買菜,她用的是一個竹籃。一把水紅的小蘿卜、兩棵芹菜、一斤小白菜,或者一小塊豆腐,再買一塊豬肉,這些食材夠我們?nèi)页詢深D。明天的食材,明天再做計較。那個時候,日子永遠(yuǎn)是新鮮的。
由此,我也記住了昔日的菜市場。所有的青菜都不打捆,散開堆放著。如果買熟食則多用荷葉包裝,那荷葉是放到籠中蒸過的,用它包東西絕不會碎裂或者被扎破。用荷葉包的燒雞、熏肉乃至炸魚、熏魚、紅燒魚,除了原有作料的濃香,又夾雜著荷葉的清香,把日子都熏染得醉人。
買糕點就不一樣了,店家會鋪開一張極大的方紙,再在大紙上鋪一張小點的方紙,然后把點心一塊一塊精心碼到紙上,包起來,包成個梯形的金字塔,再往“塔頂”覆一張印著店標(biāo)的紅簽,用紙繩捆綁好,提著出店,人也抖擻了幾分。
人的習(xí)性是既前瞻又懷舊,前瞻時舍棄一切舊的東西,包括習(xí)慣、生活的做派;懷舊時又復(fù)古,把一切都做成舊時的模樣。就說糕點,假如時下的糕點鋪恢復(fù)曾經(jīng)的糕點包裝,既環(huán)保又帶著懷舊的情調(diào),點心里就吃出了歲月的風(fēng)情。當(dāng)下,糕點鋪不叫糕點鋪了,叫甜品店,追求萌、潮、范兒,這是糕點文化的交流。
我的一位柳姓老鄰居,老伴早逝,兒女在外。夏至的風(fēng)俗是吃面,這位老伯一大早就上菜市場采買,然后動手制作涼面的配菜,黃瓜切成細(xì)絲,雞蛋攤成薄餅再切絲,香椿是早春備下的,咸胡蘿卜、蒜、香菜皆切末,麻醬用醬油、醋調(diào)成細(xì)汁,再加上醬肚、醬雞之類相佐。傍晚時分,就著初夏的晚風(fēng),他邀請鄰居入座。老人開吃,一碗面就吃飽了,沒用10分鐘,為了這一碗面他卻忙活了一整天。老人圖的是生活的情趣。情趣永遠(yuǎn)在過程中,以形式的面目出現(xiàn)。有人追求華麗的生活,有人偏愛靜謐的日子,這是性格使然,也是文化使然。
如今生活已經(jīng)十分現(xiàn)代化了,我們有時卻覺得生活無味。于是有人懷舊,試圖從舊時光中找到那種失去的感覺,可是怎么找也找不到,問題出在哪里呢?
我把這些故事裝在母親的那個竹籃中,竹籃是新的,故事并不舊,那么,那個找不到的感覺是什么呢?是這些故事沉淀下來的文化。刻意地挑,沒法把它挑出來,它附著在日子的深層,需要一番講述。
(選自《讀者》2024年第6期,有刪改)
技法提煉
1.多維度挖掘?qū)懽鞑牧系膬r值。
(1)同一人物多維度挖掘材料的價值。如《竹籃裝著舊時光》中,若僅僅把“我”的角色定位成一個懷舊的成年人,那這篇文章立意就淺了。本文的“我”還有多重身份:過去生活方式的親歷者、街頭小吃的參與者、鄰里關(guān)系的見證者等。通過回憶舊時的生活細(xì)節(jié),探討現(xiàn)代人對懷舊情感的追求和失落,立意更豐富。
(2)不同人物多維度挖掘材料的價值。如《竹籃裝著舊時光》里母親的出場,寫出了舊時生活的簡單、新鮮;賣熟食的店家用荷葉包裝,平淡的日子蘊含著濃厚的生活氣息;賣糕點的店家的方紙、紅簽、紙繩,處處透著審美的詩意;柳姓老鄰居為一碗涼面忙活一整天的生活情趣……這些人物材料的描繪,多方面展現(xiàn)了過去的生活方式、生活場景和鄰里關(guān)系,讓讀者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從而指出“找不到的感覺”是沉淀下來的文化,需要講述來傳承。
2.統(tǒng)整材料多個維度的價值,提煉一個明確的中心。
當(dāng)我們按上述兩個方法挖掘出材料的價值,接下來便是提煉一個明確的中心。首先要理清人物之間的情感關(guān)系,關(guān)注人物和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關(guān)注事件背后的原因、現(xiàn)象及引起的結(jié)果,從這些方面統(tǒng)整材料。在統(tǒng)整材料的過程中,不同的人物對應(yīng)不同的立意角度,要從不同的角度中提煉一個明確的中心,寫作時就應(yīng)該注意:相應(yīng)的描寫重點應(yīng)落在支撐立意的那些材料上,并處理好重點材料和次要材料之間的關(guān)系,做到詳略得當(dāng)。如《竹籃裝著舊時光》,作者就在統(tǒng)整材料時提煉出對懷舊情感的思考這一中心。
學(xué)以致用
一樹杏花,一縷花香
張楚鈺
杏花開得早。當(dāng)人們還著棉衣之時,它便來到漫山遍野,點綴在微寒的黑枝上。它是那一抹最早顯于世間的白,小小的,早早就接受了春的邀請。它們略顯羞澀,低調(diào)而又柔情,卻開得端然。
我喜歡杏花,它有種不張揚的低調(diào)。它像是隱在人群中的女子,再隱,也隱不住它的明亮和清芬。走在杏花雨中,是享受,是詩意。其實就如一些人一般,低調(diào)背后有才華,才華之下又不失謙遜。
不待春風(fēng)遍,煙林獨早開。杏花不與百花爭艷,不與世俗爭鋒,獨自開,獨自美。這是杏花的風(fēng)骨和境界。
杏花的一身素衣最妙,白得俏,白得傾城,白得絕色。杏花依舊背負(fù)著“你以為你布衣素裙清水洗面就不沾塵?”的罪名,可它們依舊開自己的花,不會為此失意,也無畏世俗的流言蜚語。
在古人的畫中,常有一樹杏花。在剛吐蕊的杏花樹下,一人,吹笛;二人,飲茶。黃昏時分,西風(fēng)斜陽,只見一樹枝干遒勁,朵朵花兒開得盛。
杏花不艷,卻脫俗;不膩,卻清幽;不爭,卻奪了先枝。
杏花也有勢孤的樣子,姿態(tài)茫然,有淡淡的清愁。它清幽而謙遜,開自己的花,造自己的天地,已如一種人生境界。
人也如此,總不能為身邊的變化而動搖,為外界的聲音而懷疑自己?;蛟S你會認(rèn)為,在一個領(lǐng)域里有所作為就是要讓所有人都認(rèn)可,但其實有時不需要所有人都懂你的追求,就像杏花,懂它的人少,它依舊開得這般好。杏花身上有的,是我所渴望的。有時我也會想,若真的到達(dá)了杏花的境界,我會如何?是會讓自己的心境變得更靜,還是會讓自己少為瑣事而憂煩?
其實你若懂杏花,就會聞到初春的一縷冷香;你若懂杏花,就會感受到杏花雨落下的唯美。你會慢慢地,被它的芳香滋潤心田。
不爭不搶,堅定信念,要相信一樹杏花,一縷花香。
【廣東佛山市南海區(qū)桂城中學(xué)】
點評
本文立意跳出了常規(guī),寫出了自己對杏花獨特的感受:“不張揚的低調(diào)”“不艷,卻脫俗;不膩,卻清幽;不爭,卻奪了先枝”。作文情景交融,杏花就是“我”心目中理想人生的樣子,心態(tài)平和,靜散一縷花香。本文的語言也如文中的杏花一樣,凝練、淡雅、富有詩意。讀本文,猶如明媚了陌上花開,芬芳了流年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