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人們常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這是因為天文和地理知識被視為最高深的學問。中國以農(nóng)立國,天文知識對于指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觀察天文現(xiàn)象,可以確定農(nóng)時、制定歷法,為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提供時間依據(jù)。地理知識則有助于國家治理、軍事征戰(zhàn)、資源開發(fā)和民族融合。
《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以下簡稱“《字課圖說》”)對漢字地理要素的介紹僅次于天文,編者在介紹漢字時,并不僅僅著眼于漢字的本義或歷史意義,更從當時人的視野來說明每一個字的現(xiàn)實意義。這種字典編輯方法今天已經(jīng)很少使用,多半在字詞的例句中才會出現(xiàn)。因此,我們讀《字課圖說》中的漢字,不僅認識了漢字,更了解到當時人的國家觀和世界觀。
比如“大”字,書中的介紹非常簡單,一是本義,“小之對也”;二是現(xiàn)實例詞,“大清”,除此外并無其他的發(fā)揮。這樣表明編者所處的朝代乃我們中國人的國家認同的驕傲,一如歷史上的大漢、大唐、大宋、大明等一樣,也如當代流行的“我們的大中華呀”。這個“大”字,自古至今,都是中國和中國人頂天立地的說明。域中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接著“大”字的就是“清”字,本義是澄水之貌,但現(xiàn)實中卻是大清朝的名號?!拔页刑煜轮栆玻恋刂畯V,亞于俄英,人民之眾,冠于列國……物產(chǎn)殷阜,尤全球所艷稱?!?/p>
漢字中承載了我們文化的國家觀,比如“京”字,就是大的意思,“京為天子所居,故大之”。“都”字,壯美盛大,“天子所宮曰都”,所以有大都、都門、京都等詞。京都又叫順天府,“言從天之道也”,京都所在的行政管理單位叫直隸省,“言徑屬于天子也”。還有“奉”字,盛京的省城叫奉天府,“示奉承天命之意”。
對于各省名稱漢字的介紹,除了本義外,就是對空間區(qū)位的介紹。更有意思的是,每一省作為一個主體就像一個個具體的人一樣,因此,我們的地理觀是從人的角度獲得的。比如“直”字,除了介紹直隸省外,還說明直隸省的區(qū)位特征:“南控三齊,北極沙漠,東扼渤海,西阻太行,以臨天下?!本幷哌€補了一句,說首都在這里的優(yōu)勢就像坐在堂屋里看庭院,“猶坐堂皇而俯視庭宇焉”。
這類介紹比比皆是。比如“遼”字:“外扼三韓之背,內(nèi)握渤海之喉?!薄伴}”字:“握南洋之中權(quán),聯(lián)浙粵為指臂?!薄俺弊郑骸疤煜轮袠幸病!薄跋妗弊郑骸拔鞫笄嶂?,南拊兩廣之背。”“豫”字:“北阻太行,西扼崤函?!薄皶x”字:“北以云代控朔漠,南以太行扼中原,左山右河,古號雄都?!薄瓣儭弊郑骸靶陆]蜀尤必以此為咽喉?!备首郑骸氨编彺竽?,西控群番。”“川”字:“北據(jù)劍閣之險,東扼三峽之衛(wèi),西南控制群番?!薄暗帷弊郑骸翱刂迫?,鎮(zhèn)攝蠻族?!薄百F”字:“南倚滇粵,北控巴東。”“吉”字:“外控俄疆,內(nèi)屏遼藩?!薄懊伞弊郑骸皟?nèi)地之屏蔽,北距俄境?!?/p>
由此可知,在傳統(tǒng)國家治理中,各省的設(shè)立有相當?shù)囊饬x,一是自成格局,二是能對周邊地區(qū)起制衡作用。這樣的觀念在今天并沒有成為歷史,各省的地緣戰(zhàn)略位勢帶來了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不同。在特殊時期,如天災(zāi)、疫情等面前,區(qū)域板塊的應(yīng)對同樣有所不同。
當然,編者對有地理空間信息的漢字介紹也不忘其歷史淵源。如“徽”字:“省稱安徽者,安慶府與徽州府之合稱也。”“建”字:“今稱福建省者,以省城福州府,合建寧府而名之也?!薄扒亍弊郑骸暗匾撕蹋首謴暮??!薄皶x”字:“因省地在群山之西,故稱山西?!薄懊C”字:“今省稱甘肅者,合甘州府與肅州以名之也?!薄敖弊郑骸肮饩w十一年,始列行省,故稱新疆?!薄按ā弊郑骸胺Q四川省者,以境內(nèi)有岷江、沱江、嘉陵江、大渡河四大川,因以為名也?!薄肮稹弊郑骸肮鹉井a(chǎn)于廣西,故省城稱曰桂林?!薄傲骸弊郑骸皾h武帝時,有慶云見于梁州,在今省之北境,始稱其地曰云南。”
《字課圖說》有更多的現(xiàn)實介紹,如直隸省有“通商口二”,如奉天府的鐵路有兩段,其中一段“為俄國所造”。遼寧的旅順,“為俄國租地”。“吳”字:“物產(chǎn)沃饒,財賦半天下?!薄捌渫ㄉ炭诎?,沿海者一,長江二,內(nèi)地一。”“蘇”字:“光緒甲午以后辟為內(nèi)地通商口岸,人稠地沃,世所艷稱?!薄巴睢弊郑骸坝虚L江通商口岸一?!薄罢隆弊郑骸昂眲t其通商口岸也。”“浙”字:“迤南諸地,頗稱山瘠,余則蠶桑之利,甲于天下。有通商口三,沿海者二,內(nèi)地一?!薄伴}”字:“氣候平和,有通商口三?!薄俺弊郑骸暗V產(chǎn)甚富……有通商口岸三?!薄褒R”字:“登州府之威海衛(wèi),萊州府之膠州灣,為英德二國租地。”“兗”字:“兗地夙稱卑下,常以潰決為患。又兗州府之曲阜縣,為至圣先師孔子故里。”“晉”字:“民俗殷厚,誠奧區(qū)也?!薄胺凇弊郑骸捌渲Ц伤?jīng),皆成沃壤?!薄瓣儭弊郑骸捌涞刈怨艦榈弁踔芤札埮d,秦以虎視,自漢以后,皆稱關(guān)中,誠天府之雄也。”“秦”字:“古稱上腴,歷代都之,長安繁富甲于天下?!薄案省弊郑骸懊苫仉s居,撫治不易。境內(nèi)人稀地瘠,民食不敷?!薄靶隆弊郑骸疤焐侥媳眲t皆上腴。”“蜀”字:“大江以南產(chǎn)鹽于井,汲水煎之異于沿海?!薄盎洝弊郑骸巴ㄉ套钕龋鶎儆型ㄉ炭诹?。”……
我們由此可見,清末人們的國家觀,通過對漢字地理知識的介紹有所體現(xiàn)。在介紹各地的歷史沿革,風土人情時,不僅有對繁榮貧瘠的感慨,更有一種深深的憂患感。這在介紹大洲大洋和國家時,同樣有所體現(xiàn)。
如“亞”字,除了介紹“亞西亞,安息之長音也”,還說明“本土耳其地,歐人東來,凡地之在其東者,皆謂亞西亞,遂以名州”。編者還感慨:“開辟最早,夙以文化甲五洲,近百年俄雄于北,英競于南,法據(jù)安南,德意亦覬覦其側(cè),喧賓奪主之勢,骎骎盛矣。”“歐”字:“民風堅毅,權(quán)勢獨雄。列強相持,莫敢先發(fā)。其尤強者,推俄英法德四國云?!薄胺恰弊郑骸把谉阑穆?,歐洲群雄竟割裂之?!薄?/p>
有意思的是,《字課圖說》仍抱持著中華文明的本位,在對世界各國的介紹中,多對應(yīng)我國的時間。如“?!弊郑骸捌溟_國當我顓頊之時,文字頗近古篆,至唐而滅于阿拉伯。民歸回教,文化遂湮?!薄跋!弊郑骸捌溟_國當我虞夏時,至漢而亡……咸豐季年,各國援之以立國。”“義”字:“漢時嘗遣使東來,所謂大秦是也。羅馬亡,義大利分為數(shù)小國,常役屬于強鄰,至咸豐之季,始再立國?!薄岸怼弊郑骸疤茣r始立國于歐洲之東北。元太祖興,遣兵滅之。明之中葉乃復。康熙時略定亞洲地,來請通商,今其鐵路直通我東三省,用心殊險矣。”“荷”字:“宋時始自立國?!薄坝ⅰ弊郑骸跋特S中,兩啟兵釁,遂據(jù)香港?!薄胺ā弊郑骸凹螒c初,以兵力霸全洲,卒為各國聯(lián)軍所敗。其東來通市,始于明季,當時以火器擅名,謂之佛郎機。道光中,始來訂約……”“美”字:“阿美利加,為新辟之境。”“明弘治中,始尋得其地?!薄罢悦裰鳌!?/p>
當然,編者對國家和地區(qū)的強大弱小也有清晰的介紹,感慨之詞溢于言表。如“倭”字:“昔為蕞爾之島邦,今則骎骎乎強國矣?!薄绊n”字:“世臣我朝,光緒甲午,始稱自主?!薄懊駳庥植豢苏癜危鯚o自全之術(shù)也?!薄板摺弊郑骸跋掏郧?,常入貢于我朝,自英滅緬甸,法據(jù)安南,強鄰四逼,境土日削……”“安”字:“唐之時,設(shè)安南都護府于此,后遂為國名……光緒甲申,始為法據(jù)。雖宗社未墟,而王僅主祭?!薄熬挕弊郑骸拔粢喑紝傥页暌回?。道光中,與英構(gòu)釁,失其南境……”“印”字:“事由英人主持,印民則為奴隸矣?!薄安ā弊郑骸肮盘柛粡?,近百年間,俄逼其北,英窺其東,勢已岌岌不支矣。”
編者也介紹各國的特點,如“英”字:“其民長于遠略?!薄胺ā弊郑骸捌涿衩翡J而囂,故多遠功,而時有內(nèi)患。國無王位,政由議院定之。而舉大統(tǒng)領(lǐng)以總其成,謂之民主政?!薄暗隆弊郑骸捌涿褓砩梦膶W,近更銳意制造軍械精利,陸軍推歐洲第一。”
由此可見,在清末的國家和地理觀念中,除了歷史的信息,更多的有現(xiàn)實的關(guān)懷。與此相比,編者對其他地理漢字的介紹,如坤、域、國、境、邦的介紹,倒顯得平常。其中,清末人習以為常的行政區(qū)劃或城鎮(zhèn)名稱,如郡、邑、府、廳、州、縣,洲、寰、區(qū)、鄉(xiāng),黨、里、城、郭,市、井、街、巷,橋、路、鎮(zhèn)、村等,有不少已經(jīng)不屬于現(xiàn)代人的地理觀念中的高頻字或常用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