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中國歷史上的圣人,人們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老子與孔子了。他們一個被道家尊為始祖,一個被儒家奉為至圣。那么,這兩個圣人生前見過面嗎?他們見面都說了些什么?他們作為大學(xué)問家,說話間犯過“文人相輕”的毛病嗎?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不妨走進(jìn)《史記》來尋找一下答案。
[一]
首先可以肯定地說,孔子與老子生前是見過面的。至于兩個人是在什么情況下見的面,《史記·孔子世家》是這樣記載的:“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從這里可以看出,去周見老子,向老子學(xué)習(xí)禮是孔子方面主動的,并且還得到了魯君的許可,并給他們配備了一乘車、兩匹馬和一個仆人。由此可知,孔子去見老子不僅是孔子的個人意愿,而且在得到魯君的許可后還上升為國家行為。
那么,孔子為什么要去周向老子學(xué)習(xí)禮呢?因為在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天下已經(jīng)“禮崩樂壞”,周天子雖然名義上是天下的共主,但實際上已經(jīng)沒有哪個諸侯國把他放在眼里了。各諸侯國不僅卿大夫僭越擅權(quán),而且弒君事件經(jīng)常發(fā)生,當(dāng)個國君也是提心吊膽。就拿魯國來說,魯君只是個傀儡,實權(quán)掌握在“三桓”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手中。在孔子看來,要想使天下太平,就得恢復(fù)原有的禮制,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東周作為天下共主,應(yīng)該是禮樂文獻(xiàn)和制度最全的地方,老子又是“周守藏室之史”,自然學(xué)問淵博,最懂得周禮。所以,孔子才決定去周向老子學(xué)習(xí)周禮??鬃拥倪@一目的又與魯昭公想靠恢復(fù)禮制來擺脫“三桓”控制的愿望相吻合,這才大力支持孔子去向老子學(xué)習(xí),使孔子見老子的愿望得以實現(xiàn)。
[二]
孔子見到老子到底說了些什么呢?遺憾的是,無論是《史記·孔子世家》還是《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都沒有明確記載,但這并不影響我們抽絲剝繭還原當(dāng)時的場景。
據(jù)《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回答孔子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p>
把這段話翻譯過來,大意是:孔先生問的東西呀,時間太久了,這些人連骨頭都腐爛了,只是他們的言論還在。你不必太在意這些,況且,君子是依時而行的,時運來了就駕著車風(fēng)風(fēng)光光出去做官;生不逢時,就要勇于像蓬草一樣隨風(fēng)飄轉(zhuǎn)。我聽說,善于經(jīng)商的人把貨物隱藏起來,好像什么東西也沒有。品德高尚的君子,他的容貌謙虛得像愚鈍的人一樣。我看您呀,應(yīng)該拋棄身上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望,拋棄您做作的情態(tài)神色和過大的志向,這些對于您自身都是沒有好處的。我能告訴您的,就這些了。
讀著這段話,我們首先能感覺到老子說這番話時,完全是出于長者對后輩的關(guān)心,說得非常中肯、直率,沒有一點做作。正因為如此,也使我們能從中推測出孔子向老子請教時的神情及言語。
我們知道,孔子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問禮,從老子所說的“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這句話中,可以得知,圍繞著禮孔子問了許多東西,可能是上至堯舜禹湯、下到文王周公,大到平天下,小到修身,無所不包,只是那些都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所以老子才如此回答他。
至于“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這長長的幾句話,它們帶給我們的信息更加豐富。
孔子問的是“禮”,而老子不僅沒有具體回答“禮”的問題,而且還說出了這些無關(guān)乎“禮”,甚至是教訓(xùn)孔子的話。為什么會這樣呢?很可能的情況是,雖然當(dāng)時孔子是來虛心向老子學(xué)習(xí)請教的,但他畢竟是有才華的年輕人,氣勢可能會盛一點,理想可能會飽滿一些。也許正是因為孔子請教時的語氣和神情,使得宅心仁厚的老子出于“一日長乎爾”的長者之心,以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和人生智慧,告誡孔子這個年輕人不僅要有遠(yuǎn)大的志向,而且還要懂得大智若愚、適時而行,只有這樣才能保全自己。
那么,孔子聽進(jìn)去了沒有呢?從孔子的生平和言論我們可以得知,老子的話使孔子發(fā)生了脫胎換骨般的變化。無論是“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還是“入太廟,每事問”,抑或“予欲無言”,在孔子身上再也看不出老子眼中的所謂“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孔子這才有了弟子眼中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圣人形象。
[三]
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司馬遷說老子和孔子死后,兩派學(xué)者是“學(xué)老子者則絀儒學(xué),儒學(xué)亦絀老子”,是“文人相輕”相互攻訐,被世人所詬病。那么老子和孔子作為兩個大學(xué)問家,他們存在這樣的問題嗎?我們不妨從兩人分別時和分別后各自說的話來看一看,他們之間存不存在“文人相輕”。
孔子在交通極不便利的古代,千里迢迢到洛陽拜見老子,兩人不可能只談一次話,《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了兩人分別時,老子送給孔子的一段話:“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fā)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p>
這段話,除去老子繼續(xù)以長者身份告誡孔子該如何去為人處世的同時,還有“竊仁人之號”這五個字特別值得我們?nèi)リP(guān)注。因為在老子的理論體系中,并不贊成以“仁”作為行事標(biāo)準(zhǔn),這一點與孔子終身提倡的做人的核心“仁”,是大相徑庭的,可在這里老子卻說自己“竊仁人之號”。說“竊”應(yīng)該是老子的謙虛之言,大概在那時,老子已經(jīng)是天下人共推的“仁人”了,如此才有了孔子的問禮之舉。這五個字告訴我們,老子雖然不贊成以“仁”來作為自己的行事標(biāo)準(zhǔn),但他并不排斥“仁”,也就不會對孔子來個“文人相輕”了。
孔子不遠(yuǎn)千里來向老子求教,還沒見到老子時,心里對老子肯定是充滿著仰慕之情的。那么,在老子幾次批評之后,孔子會對老子產(chǎn)生怨恨之心繼而產(chǎn)生相輕之意嗎?我們不妨看看拜別老子后,孔子是如何在他的弟子們面前評價老子的。他對弟子們說道:“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fēng)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孔子這些發(fā)自肺腑的話,充分表明他并沒有因為老子對自己的批評而產(chǎn)生憤恨之心,繼而產(chǎn)生相輕之意,而是老子越是對自己進(jìn)行批評,他越看重老子,直接把他比作能上天入地、見首不見尾的龍。
孔子見老子這一歷史事件,距今已經(jīng)兩千多年了,具體情形如何,我們不得而知,只能揣測一二。雖“其人與骨皆已朽矣”,但其中閃爍的“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等的思想光輝仍照耀著中華大地,等著我們?nèi)フJ(rèn)真吸收。
(插圖:珈 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