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信息科技課程在培育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然而學生對其重視程度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和信息素養(yǎng)的提高。本研究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以下策略:明確教學目標、采用情境教學激活學生思維、通過案例分析促進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實施項目式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搭建交流平臺促進分享以及融合思政教育提高教學質量。這些策略旨在提高信息科技教學效率,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 信息科技教學;核心素養(yǎng);教學策略;學生發(fā)展
信息科技作為一門實用性較高的課程,在培養(yǎng)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學生對信息科技課程的重視程度不足,這不僅影響了教學效果,也阻礙了他們信息素養(yǎng)的進一步提升。在信息時代,信息科技課程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它不僅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還能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提供支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探索有效的信息科技教學方法,糾正學生對信息科技的錯誤認識,增設實驗環(huán)節(jié),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沉浸其中,從而獲得所需的知識和能力,已成為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明確信息科技教學目標
信息科技課程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能夠培育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使學生更好地適應日益發(fā)展的時代。針對學生對信息科技課程缺乏重視的現象,教師需要深入探究根源,多與學生溝通交流,找到問題的癥結,這樣才能有目標、有方向地開展工作。在平時的工作中,教師應廣泛收集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息,積極與其他信息科技教師互動,從中汲取經驗、總結教訓,彌補自身的不足,從而使課堂教學煥發(fā)生機。同時,教師還可以定期開展教學反思,主動與學生一起討論,聽取學生的意見,改進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對信息科技課程的興趣。
在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要想實現有效教學,教師必須設定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有了目標的指引,教與學才能更加順暢地進行。信息科技課程面向的是思維活躍、可塑性強的中學生群體,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差異,設計具有層次性和針對性的教學目標。首先是基礎目標,要求全體學生掌握教科書中的基礎內容,在實際操作時能夠聯想到學過的知識點,在教師的協(xié)助下完成學習任務。其次是提升目標,要求學生在實現基礎目標后,能夠嘗試更多復雜的操作和設計,將信息科技知識靈活地運用到實踐中。再次是拓展目標,這是針對信息科技水平較高的那部分學生而設定的,要求他們進行創(chuàng)新和探索,運用信息科技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并鼓勵他們進行發(fā)明創(chuàng)作,實現個人高質量的發(fā)展。
二、情境教學激活學生思維
情境教學的適用范圍非常廣泛,在中學信息科技課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它不僅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還激發(fā)了學生對信息科技的興趣,使他們的信息素養(yǎng)得到提升。然而,部分教師對情境教學的定位并不明確,往往會濫用情境,使課堂表面看上去非常熱鬧,但實際上并沒有把握教學的重點,以致降低了教學質量。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合理規(guī)劃,科學運用情境教學,既要給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又要啟發(fā)學生自主探究和實踐,從而讓學生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信息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可以結合日常生活,加強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進行教學。例如,教師可以從身邊常見的事物入手,給學生展示信息科技在生活中的應用,并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拓展和延伸,讓學生從傳統(tǒng)學習思路中解放出來,進一步加深對信息科技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學生沉浸在生活情境中時,教師應鼓勵他們積極發(fā)言,通過討論的形式進行學習,強化其生活經驗與學習內容的對接,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問題是啟發(fā)智慧的源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也是一項勢在必行的策略。將信息科技的重難點知識設計成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進行學習,可以極大地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推進素質教育的發(fā)展。教師可以在學生出現疑惑的時候適時設置問題情境,將復雜的知識拆分成若干個知識點,采用更加直觀和科學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降低知識難度,讓學生體會到信息科技的奧妙。教師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要注重循序漸進,避免選擇超出學生理解范圍的問題,鼓勵學生帶著豐富的感性材料去思考,促進其知識和能力的遷移。
三、案例分析促進知行合一
案例教學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通過案例的形式分析知識點,幫助學生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夠提出對策或建議,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信息科技素養(yǎng)。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選擇的案例質量不高,要么脫離學生實際,要么缺乏指導意義,難以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為此,教師應結合教學實際和學生需求,對案例進行深入調研,精心準備,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展開思考,加深對案例的吸收和消化,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教師可以展示一些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與信息科技知識緊密相關的案例,這樣既能拉近學生與信息科技的距離,又能增強時代感和親切感。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去分析、總結知識點,挖掘案例背后隱含的內容,可以鍛煉其綜合能力。當學生產生困惑時,教師應給予及時的疏導,鼓勵他們不要放棄,珍惜寶貴的課堂時間和教學資源。
教師可以展示一些利用信息科技進行違法活動的典型警示案例,讓學生明白應該遵守法律規(guī)定,在學習過程中嚴于律己,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學生會利用信息技術工具錄制相關視頻,他們將扮演各種角色,自制劇本,以這種輕松的形式傳播正能量。教師還可以展示一些聯系社會熱點或地域特色的案例,改變直白無趣的陳述方式,拓寬學生的思維,達到以“例”明“理”,以“理”釋“例”的效果,最大限度地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四、項目式教學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在中學信息科技教學中,教師常常思考如何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項目式教學作為一種強調實踐與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方法,為教師提供了一個有效的途徑。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相比,項目教學更有優(yōu)勢和性價比。教師將項目交由學生自己處理,讓學生親身參與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如信息收集、方案設計、項目實施和成果展示等,這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學生對信息科技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精神。
在項目式教學的過程中,項目的精心設計是關鍵。教師在選擇項目時應貼近學生實際,并考慮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確保所選項目既切實可行又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他們可以自行分組,通過團隊協(xié)作共同推進項目進程。此時,教師需要適度放手,減少不必要的干預,讓學生自由探索、大膽嘗試。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在小組內分享觀點,主動與同伴交流,以此提高其團隊協(xié)作能力。此外,教師還需要巧妙地引導學生發(fā)現項目中的問題并尋求解決方案,從而培養(yǎng)其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另外,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在項目學習中的表現,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通過示范操作、講解關鍵步驟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具體的指導,幫助他們掌握必要的技能和方法;同時也要給予學生及時的反饋,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技術能力等作出評價,為學生不斷注入學習的動力。在項目完成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成果展示和交流,讓他們相互學習,共同進步。通過項目教學,學生不僅學到了信息科技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實踐中發(fā)展了核心素養(yǎng)。他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成了主動的探索者和創(chuàng)造者。
五、搭建交流平臺促進分享
在中學信息科技教學中搭建平臺,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分享,對于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至關重要。通過有效的交流和分享,學生可以收獲更多的新知識、新技能和新啟發(fā),并且還能增進同學間的友誼。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為學生搭建交流平臺,提供更多的分享機會,讓學生在互動中不斷提高能力,全面發(fā)展素養(yǎng)。
課堂討論是促進學生交流與分享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課堂互動的主要形式之一。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某個知識點、某項技能或某個問題展開深入討論,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傾聽他人的意見,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此鍛煉其溝通能力和激發(fā)思維活力。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舞臺,教師可以定期組織作品展示活動,讓學生展示他們創(chuàng)作的編程作品、多媒體制作和創(chuàng)意設計等。在展示過程中,學生可以詳細介紹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路、技術實現方法以及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此外,教師應鼓勵其他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和建議,通過這種互動,學生不僅能夠從他人作品中獲得啟發(fā),還能夠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和審美水平。
此外,教師可以調動學生的參與度,組織學生之間的互助活動,讓信息技術水平較高的學生幫助基礎較薄弱的學生。這既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分享。
除了課堂上的交流,學生可以借助在線平臺創(chuàng)建班級在線討論群組或論壇,這樣有機會在課后隨時發(fā)表自己的問題、想法和成果。同時,教師也要積極參與在線討論,給予學生及時的指導和反饋,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與素養(yǎng)。
六、思政融合提高教學質量
信息科技的發(fā)展日新月異,但教育的本質始終不變。教師不僅要培養(yǎng)具備技術能力的人才,還要培養(yǎng)有道德、有責任感的社會公民。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關注技術能力的培養(yǎng),并在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以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學生。
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入一些與思政相關的案例,如可以講述一些科技創(chuàng)新的成功案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分享一些信息安全案例,增強學生的信息安全意識;介紹信息科技的發(fā)展歷史,厚植學生的文化底蘊等。將思政教育潛移默化地植入到信息科技教學中,可以使課堂教學更加充實、生動、有趣。同時,教師還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關注時事熱點,探討信息科技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與影響,如可以在課堂中引入人工智能的話題,和學生一起討論人工智能應用可能帶來的倫理問題和社會問題,讓他們對這一技術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鍛煉其思辨能力。
教師還可以將思政元素融入項目實踐,如讓學生運用編程知識設計一個與環(huán)保相關的程序、引導學生利用大數據分析解決交通擁堵問題、制作網站宣傳傳統(tǒng)文化等。這些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信息科技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培養(yǎng)其社會責任感。此外,教師還要嘗試將思政教育融入信息技術的實際應用,如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區(qū)志愿活動、利用信息科技為社區(qū)居民提供幫助,讓學生學會關愛他人,培養(yǎng)學生的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塑造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張徐瑋.中學信息技術教育問題分析與應對策略——評《信息技術教學論》[J].教育發(fā)展研究,2024,44(12).
[2]周新.大任務驅動下信息技術教學的計算思維培養(yǎng)路徑[J].教學與管理,2024(4):51-54.
[3]李鋒,程亮,王吉慶.面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信息技術單元設計與實現[J].課程·教材·教法,2021,41(10):114-119.
(作者單位:甘肅省古浪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