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懷著好奇心讀完由凌曉晨作詩、李廣彥攝影的詩集《沅水謠》的。恰好這兩位作者都是我的朋友,李廣彥是湖北作家,兼書畫攝影,是我多年的網上文友;凌曉晨是我3年前從上?;叵剃柦Y識的青年詩人,而且同為水利人,所以特別親切熱絡。這部詩集給我的直觀印象有三點:一是以“一水一地”為創(chuàng)作客體所產生的新鮮感和新穎感;二是詩與攝影有機融合帶來獨特的視覺沖擊和美感享受;三是囿于攝影畫面和現(xiàn)場限制而遭遇詩歌創(chuàng)作的難度與高度更突出。說真的,在我有限的閱讀視野中,除20世紀50年代郭沫若創(chuàng)作101首詩歌,由劉峴、黃永玉等插畫出版,后又由劉峴單獨作畫101幅再版精裝本《百花齊放》外,此種出版形式的純文學書籍不再多有?!躲渌{》洋洋灑灑230首,而且這些詩歌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引爆點,是中國水利文協(xié)與《詩刊》社聯(lián)合沅陵當?shù)卣e辦的“幸福河湖·中國文學藝術家巡沅水看沅陵 ”活動,水和地域特色非常明顯。比起《百花齊放》,《沅水謠》寫作難度更大,挑戰(zhàn)性更高,更具有現(xiàn)場感和時代精神,堪稱新時期文學藝術的一朵奇葩。
這使我突然想起“二酉藏書”的故事:相傳2000多年前,秦始皇焚書坑儒,京城有個叫伏勝的儒生偷偷將家存書籍運出咸陽,風雨兼程,舟車并乘,最終將1000多卷竹簡藏于湖南沅陵二酉山一個山洞。后來到了漢代,伏勝輾轉千里把竹簡帶回京城,可惜損缺大半。他又將竹簡運至老家,潛心補遺,直到90多歲,體腦漸衰,語焉不詳,只好由女兒根據(jù)他獨特的發(fā)音和口型記錄,終于補齊遺失的章節(jié),這就是傳承至今的《尚書》。從此,歷代達官顯貴、文人墨客,都專程到二酉山藏書洞訪古朝圣,頂禮膜拜。正如凌曉晨在《二酉藏書洞》中所寫:“伏勝老先生,你要怎么行進/才能把從咸陽到酉水的路程,理解清楚?”仿之,我也要問凌曉晨:“詩人啊,你要怎么行進/才能把從咸陽到酉水的路程,理解清楚?”是巧合?是奇緣?抑或歷史重現(xiàn)?由此便知《沅水謠》之珍貴,亦便知詩人詩情之煥然和詩集意義之深遠。
凌曉晨是一位基層水利工作者,長期以水為伴,與鋼筋混凝土廝混,久而久之,就成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像水又像鋼筋混凝土一樣純粹的哲人和詩者。他60歲有余,看起來卻像40歲出頭,黑黑的、胖胖的,有著一雙看透一切的蟹目和一枚常常生出許多稀奇古怪想法的圓圓的大腦袋,以及一張說話嗡聲很大卻妙語連珠且毫無遮攔的嘴,這種形象使我不由想起客觀唯心主義創(chuàng)始人的柏拉圖。柏氏哲學體系博大精深,其主旨是: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xiàn)象世界”組成。理念世界是真實存在,永恒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現(xiàn)實世界,只不過由現(xiàn)象所組成,而每種現(xiàn)象又是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xiàn)出暫時變動的“理念世界微弱的影子”。我想,他的這種形象是巨大的想象力造成的。
讀凌曉晨的詩,字里行間及其氤氳紙背的意蘊,無不流淌著這些“理念世界微弱的影子”。無論時間與空間的交織,也無論聽覺與視覺的移替,抑或“由現(xiàn)象所組成”的概念、判斷、聯(lián)想、靈感、抒情、憐憫、宣泄、悲憤等形而上的東西,以及由此派生的魚、豬、狗、雞、井、路、橋、山川、河流、舟船、馬幫、舵手、美女、將軍、渡口、村莊、茶園、竹林、臘肉、古堡、吊腳樓等具象,全都在哲學的淵藪中變得具體而鮮活、玄秘而深邃。這種哲學化的詩歌與詩歌化的哲學抑或哲詩一體化的創(chuàng)作傾向,浸潤于凌曉晨的整個詩歌體系,而《沅水謠》堪稱集大成者。概而括之,他的這一詩歌傾向主要體現(xiàn)在“三向之意”。
一是在大自然原汁原味中發(fā)掘詩化哲學的向真之意。
道法自然,乃老子哲學思想的精髓,意思是“道”就是“自然而然”。在凌曉晨看來,哲學產生于自然又規(guī)制和解釋自然,所以哲學與詩歌的關系正如海德格爾所言:“哲學是詩歌的近鄰。”這一思想理念,在《沅水謠》中得到普遍體現(xiàn),成為其詩歌藝術的一大特色。他的許多詩歌,看似寫自然現(xiàn)象,背后著力揭示的卻是深刻的哲理和宇宙萬物的因果機緣,讀起來頗具厚重感和深邃感。
如他寫水的行進,“感知水的深度與寬度/似乎閑來無事,卻又婉轉旖旎”,于是詩人尋流的眸子里,就閃耀出“水是生命之源”和“水的七善”品格的哲學光芒?!敖议_地層的紋理,有珍藏的碧玉/撕開心胸的糾結,有千山萬水的情意”,在這里,“紋理”與“碧玉”,“糾結”與“情意”,隱含著多么深刻的哲學大義??!他寫水源,“靜聽自然的源音,在另一側/翠巒晴柔,藍天白云”。他寫夏天,“一種保持微笑的秘密,幻化的溫情/反復舔食文字持久的信心”,“反復舔食”4個字,生動地將夏天孕育生命的“秘密”,“幻化”為“溫情”和“信心”,由此哲學的精髓便被抒發(fā)無遺。鳳凰山在他的筆下,“其實石頭的靈性,以堅硬延伸牙齒/以工具代替手臂,以塵土化為種植”;山崖對他來說,“以億萬年的歲月,將石頭的生命/固定在一處,雄渾壯闊,結構嚴密”;白云則“像揉皺的白紙團,飄在天空”“與天空對峙,仿佛時間的裂隙”。這“靈性”,這“牙齒”,這“種植”,這“揉皺”,這“裂隙”等,不經意間皆成為天然去矯飾的哲學的珠璣。
這樣一來,詩人心中的生態(tài)觀就變得更加崇高而執(zhí)著,“夢想在天空,也在對視的觀望中/選擇光線和角度,也在選擇心情”“藍天透明,你如柔軟的花束落在其中/……你在刪除還是存儲,溢出美麗之外的風景”……多么優(yōu)美的圖畫,多么深刻的哲理??!大自然的原汁原味和哲學的本真根元盡在其內,讀來思接千古,萬慮皆考,魅力無窮。
二是在水的“七善”品格中提純詩化哲學的向善之意。
水是生命之源,而哲學是生命之觴。這個三段論式自然而然地賦予水蓄庫、泄洪、發(fā)電、灌溉、養(yǎng)殖等的靈感和激情。這是凌曉晨詩歌的本色,也是《沅水謠》的顯著特點。打開詩集,無論題目還是詩行,也無論意蘊還是氛圍,撲面而來水的旖旎與沉靜、水的潤澤與跌宕、水的包容與共生等,都飽含在事件和細節(jié)之中,哲學便理所當然地成為詩歌的胞衣。
如《遠眺交匯處》:“水與水相遇,是何等高尚的給予/不分你我,很難分割?!庇秩纭洱堃鳛罚骸榜W著傳說,傳說也是寶藏/而任何一場洪水,都有苦難的標高?!痹凇躲淞甑乃分?,他又說:“沅陵的水是香的,花草樹木小溪/清純如梔子花開 ,在想象與期待之上飄蕩/捧一掬在手,香味會從眼睛里溢出?!鄙踔烈粋€宣傳片,也充溢著向善之歌:“沅陵的水,淹沒了機智勇敢/八百里洞庭,漂浮在水面的/一邊是悠閑,另一邊是泛濫?!薄般渌诤娱L公園里畫像,根生在沅水/廣闊的江面上,看河水堆積的高度”。在這里,水又成了一位丹青妙手,根植于水,河面卻見“堆積的高度”,水的向善品格由此可見一斑。
這種向善之意不僅體現(xiàn)在地面水體,也隱含在空中降水和地面建筑。如詩人在《屋瓦》中寫道:“空中水的循環(huán),從海面上升騰/在山頂生成云朵,與冷觀相遇/而雨被屋瓦柔情的接待,是弧形自然?!贝c岸:“水很深,鳳灘不再艱險/碼頭通往河街的斜坡,淹沒在水下/猶如過去的時光,在一本書中珍藏”。水庫大壩也是:“截流蓄能,轉換自然的方式和節(jié)奏/是人間獨有的結構,而非神圣/那種吸引和沖刷,形成幾何的軌道”。就連寺廟也充滿善緣愛意:“傳遞的韻律和節(jié)奏,啟迪山水的萌動/一串串腳印,讓天空寂靜”。吊腳樓尤甚:“由木料筑成的吊腳樓,是力量與歲月的積累,也是苗家人/留給山水的記憶”。
除了具象之外,對人和人的一些活動,也顯露出殷殷善意。如參觀,他說:“一滴水,認識另一滴水/偶遇的疊加方式,是否通向熟悉/清凈,天真,真誠之中的純粹?!比缇蹠?,他詰問:“聆聽者是誰?越過山水的風云/一場際會,設定生命的主題/來源是水,回歸也是水?!庇秩缭凇对萍分?,他激情滿懷地高歌:“水,還是水。無論何時何地/云行雨施的過程,創(chuàng)造之后的晴天”。這創(chuàng)造,這過程,這晴天,不正是對水上善品質的褒譽和慨贊嗎?
三是在生命演變中彰顯詩化哲學的向美之意。
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哲學存在,所以才有了生命哲學。唯物主義的生命哲學是從達爾文的進化論開始的,是對生命發(fā)生和發(fā)展一系列自然規(guī)律的提煉與升華,其核心思想是“競爭”,即“自然選擇”和“優(yōu)勝劣汰”??纯丛娙耸窃鯓釉谏邪l(fā)現(xiàn)哲學進而詩興大發(fā)的——
一個普通的簽名,在詩人筆下被賦予了生命:“無論熟悉還是陌生,突破生死/生活在今天,構成你的生命/因為你,這種延續(xù)就是永恒”。他還說:“參與者,有夢/有人天生喜歡競爭,搞對立”“篩選的結果,一批又一批淘汰”。他說狗:“狗的感覺不會因人而異,貧困與富裕/與狗無關”;他說豬:“人來歡,本能之上的欲望/人惡厭,俱是習性之外的偏見/人的生死,與豬無關/豬的生死,也絕非貪念與口腹方便”。對于雞和蛋這個亙古流傳的哲學話題,他用“雞不語”做了巧妙回答:“心臟跳動,蛋黃與蛋白質的組織/組成血液和肌體的元素,直到破殼而出/父親是誰,無關要緊?!闭軐W的意圖深植生命的內核。
也許是職業(yè)緣故,詩人對水和魚特別敏感。放生在他眼里純粹是一次生命的蛻變:“魚的上溯的愛情,遇上誘惑”“似乎有很多話要說,唇語相對”。還是魚,他說:“三維或者四維,逃亡或者出離/都不是一條魚的思考,生死猶存?!濒~水之歡是人類愛情的最高境界,詩人卻移情于魚:“是內心一次又一次的激動,讓你/死去又復活,把愛種在水中”。他說魚是有思想的:“人與魚可以溝通,子非魚安知生死/魚非子,焉知情感的交流”。再進一步,他將魚和人加以比較:“還有血液與海水的關系,一樣凝重/魚與人,彼此并不陌生”“呼吸空氣和腮幫子進水,是一樣的/魚兒跳個不停,云朵掛在天空”。最后他由人工增殖引發(fā),深刻揭示了生命的本質:“人有許多仿生的本能,培育一種/沒有愛情的愛情,優(yōu)生優(yōu)育/必須是遠距離的征程,與信心/與激情,爆發(fā)的一刻”。
凌曉晨對碩果的生命信息尤為執(zhí)拗癡迷:“然后,我將種子埋進泥土/讓夢想擺脫時間的囚禁,連同果肉/那舌頭,嫩紅的,發(fā)黑的/在花蒂根部,有特別苦澀的藥性”。他說泉水:“有時是流過的淚/有時是云朵的微笑”;他說竹子:“竹梢彎曲如弓,將太陽從山脊間彈出”。而藤與樹:“纖細而溫柔,記憶每一次再生/引導藤的命運走向高處,不計生死/樹將腐朽的年輪獻出,匯聚根部/巨大的潛能,高舉凌霄花的笑容”。在詩人的眼中,甚至農家臘肉也散發(fā)著生命氣息,“快樂與幸福的珍藏,只有熟悉/一頭樂不思死的豬,一生的滋味”。我曾戲稱凌曉晨的詩歌是種植的,像他愛人經營的種植園,收獲的喜悅要用車拉馬馱,果然在這里找到了出處:“種瓜得瓜,一粒種子把奇跡留下/在另一粒種子中扎根,譬如想象你/有一千萬個,彼此模仿?!鄙鼘τ谌酥挥幸淮危栽娙斯P下,人的生命狀態(tài)更是異常鮮活和多姿多彩。他說船家妹子像一朵梔子花:“淡淡的甜美,清秀而可愛/歌聲繼續(xù),流水飛快”。對于孕婦,他寫道:“熱愛與擁抱,都是歡喜的趨勢/懷中天地,孕育生命最初的根本。”對于新陳代謝,請聽一老一少如何對答:“暗藏你的簽名,這一生與未來的一生/在交換一座建筑,補修或拆除。”多么輕松,多么爽快,又多么無奈??!在詩人的喋喋詠嘆中,生命愈加充盈著哲學和美感的力量!
柏拉圖的弟子亞里士多德在《詩學》第九章中說,“詩歌比歷史更富有哲理”。著名作家李訓喜更是將這一理論具體化到詩歌的創(chuàng)作實踐,在《沅水謠》序言中,他總結出凌曉晨詩歌的4個特點:一是“時間晶體”,二是“創(chuàng)作自覺”,三是“詩性奧秘”,四是“抽象能力”。進而解釋道:“詩人并不期望在語言中讓讀者僅僅看到日??梢姷纳酱?、人物、場景,而是要透過語言,召喚、聚集、帶出隱藏其后的某種‘詩與思 ’,這種‘詩與思’最終導向的是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蔽业睦斫猓霸娕c思”即“詩與哲”,這一看法和我的體會不謀而合。所以,我更加稱道凌曉晨詩歌的哲學化傾向,也許這正是詩歌創(chuàng)作突破當前發(fā)展瓶頸而被人們日益重視的一條正途。
作者簡介:夢萌,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