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一個作家的處女作,大抵因為這個作家功成名就了或接近功成名就了。因為光芒輻射了,讀者也就有了溯源的興趣,一如后代發(fā)達了便要修譜,追溯前輩?!稘M族文學》設立“名家回顧處女作”欄目,探賾洞微,頗對讀者口味。只是具體到我,忝列此中,多有幾分不自在。曉威兄幾番邀約與我,在我看來頗有幾分“徇私”——我們是多年好友。我想我得寫出點不一樣的文字,對得起這番邀約。
我的小說處女作是一個短篇,發(fā)表于1984年6月,距今四十年,還拐了個彎兒。時間跨度夠大,大到襯托出創(chuàng)作的單薄與荒涼,因為處女作之后,1990年之前,我也只在《天津文學》等刊發(fā)表了三個短篇。整個90年代,也只寫過一篇報告文學和一個電視劇本。而這就是我2002年之前的全部寫作業(yè)績。十八年,仨瓜倆棗,還可能是歪瓜裂棗,不能不心虛。
我之所以以2002年來標示,因為在這一年,《作家》發(fā)表了我的中篇小說《復仇記》。也是在這一年,我在《作家》《人民文學》與《收獲》上分別發(fā)表了中篇《英雄》《漢奸》和短篇《特務》,三篇作品都被《小說選刊》轉載,也都收入了諸多小說年選,有的還獲了獎。這時候說起處女作,已然有了點底氣。
間隔十幾年,再度寫作并取得一定成績,心理感覺與初學寫作截然不同了。這么說,是不是輕慢了真正的處女作?這也未必。因為,那篇叫《父親從山里來》的短篇處女作,對我而言,人生的意義遠遠高于文學的價值。如果說我的小說處女作還算是一顆果實,即便生澀、堅硬與干癟,我也應該說說它誕生之前的故事。
少年的愛好哪能離開老師的引導。有了這句話,記憶一下子綻放了。說起對文學的興趣,離不開語文老師的啟發(fā)——誰能否定語文是文學的繭蛹呢?此刻,我眼前出現(xiàn)了我?guī)缀跛姓Z文老師的身影,這些老師里,有一位格外鮮活。她是我八年級的語文老師陳梅卿,她體態(tài)矮胖,舉止緩慢,卻透著一股雍容,操著一口迥異于大連方言的南方口音。我們都喜歡她的課,因為她用南方普通話朗讀課文,抑揚頓挫得特別好玩,加之她神情肅穆,不茍言笑,于是朗誦時便呈現(xiàn)出一種特別喜劇的效果。數(shù)學的抽象,歷史的干巴,哪比得上陳老師的“喜劇”!況且,陳老師不僅喜劇,還特別重視實踐——她鼓勵我們寫作文。她要求的作文,除了慣常的記敘文和議論文,竟然還有詩歌。
什么是詩歌?我們理解的詩歌除了對仗工整的李白杜甫,就是朗朗上口的順口溜了。李杜的唐朝離我們太遠了,一度流行的小靳莊詩歌卻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哪個調(diào)皮的孩子不會順口溜呢?此時的詩歌之于我們,就是讓順口溜正經(jīng)和高大起來唄,再加上幾個成語和形容詞兒。至少我的順口溜里就有“抓綱治國、大干快上”這樣隆重的句子。
問題是,我遭到陳老師表揚了。她把我的順口溜用一手好看的毛筆字抄下來,張貼在走廊的墻報上。這幾乎把我嚇著了。這種表揚方式,讓一個八年級的學生一下子興奮了半個月。
這種自以為是的幸福感覺,一直伴隨著我的中學生活。其實我的數(shù)學成績也不錯,有一段時間幾乎迷上了平面幾何——做題就像做游戲?,F(xiàn)在我還能記得數(shù)學老師張正坤不用圓規(guī)便在黑板上畫出一個大圓之后給我們的震撼——真圓?。£惷非?,張正坤,我不僅記得他們的名字,講課的表情活動至今也歷歷在目——好老師真重要啊!
九年級開始分班——理科班與文科班。陳老師激發(fā)了我的語文興趣,而興趣決定性地把我導向了文科班,因為潛意識和現(xiàn)狀都在告訴我,我語文好啊,再說我還是語文課代表呢。
堅定我信心的還有一件事。九年級,我參加了旅大市中小學生“祖國頌”征文比賽,寫了一篇疑似散文的《礁石》,竟然獲得了征文一等獎。我又被嚇了一次?,F(xiàn)在看,不就是模仿茅盾的《白楊禮贊》和楊朔的《雪浪花》嘛。獎品是幾本書。幾次清理書架,這幾本書都被我留下來了。
那個年代,我只能也只會那樣寫。人生是隨波逐流,理想是凌空高蹈,寫作是照貓畫虎。人是歷史的人質,被決定與被塑造,一直伴隨著我的成長。
我們這代人,上小學之前還上過一個“抗大”小學。所謂抗大,是由街道創(chuàng)辦,目的在于解決因教育經(jīng)費不足、校舍緊張而造成的適齡兒童入學難的問題。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抗大課堂上,女老師為我們念《巴桑的故事》的情景。那是一個驚悚的故事,揭露了西藏奴隸主剝削與迫害無辜奴隸的罪行。其中的挖眼睛、挑腳筋的情節(jié),讓我們這群小屁孩邊聽邊哇哇大哭,看起來是深受感動,其實是被嚇哭了……前幾年我還試圖在“孔夫子舊書網(wǎng)”搜尋此書。這幾年,我在“孔網(wǎng)”上買了不少我童年時期印象深刻的課本與畫冊。這包含一點兒懷舊,但更深的心理因素,我是想梳理一下自己成長的精神地理。
念小學時,正是“文革”之際,我們這些“接班人”獲得了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童年——上學不上課、上課不學習??此瞥錆M悖謬,卻是我們小學生活的真實寫照。每學期的課程里充斥著大量的學工學農(nóng)活動,印象深刻的是積肥、種樹、抓蒼蠅、刨地瓜、摘蘋果……這都是我們上課的內(nèi)容?,F(xiàn)在看,這不是戶外活動嘛,當時卻有一個響亮的名號,叫開門辦學。有了“白卷先生”之后,考試變成了開卷。既不用學習,也沒有考試,童年快樂得漫無邊際。只是過了多少年,我們才知道,這樣快樂的童年是有代價的。
人性使然,即便如此無憂無慮,我也不可能不去尋找讀物。胃口饑餓,眼睛饑渴,只是小學期間,我能看到的課外讀物是如此有限與寒酸。
最早看到的自然是連環(huán)畫。連環(huán)畫分為兩種:一種是新的,新華書店有售,手掌大小,油墨芳香,比如《九號公路大捷》《在人間》,每每捧在胸口,幸福得就像挨了大人一記獎勵的巴掌;一種是舊的,沒頭沒尾,蓬頭垢面,而且大多是古典題材,印象最深的就是《三國演義》《白蛇傳》,因為這屬于反動的封資修,所以翻閱起來,別有一番心驚肉跳的快感。那時候最喜歡生病。生病時,除了伙食得到大幅度改善,父親就會從單位給我借來一摞連環(huán)畫。一摞,十幾本,最好的藥。
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接觸到了小說。最開始是《連心鎖》《新來的小石柱》《大刀記》《紅旗港》,當然也有《金光大道》《艷陽天》《歐陽海之歌》《沸騰的群山》……與連環(huán)畫一樣,我經(jīng)??吹?jīng)]頭沒尾的長篇,印象里一部描寫上海資本家生活的小說,有一頁彩色插圖,一個身著旗袍的美麗少婦玉立其間,像一枚妖艷的書簽……多少年之后,知道那是《上海的早晨》。
幸??偸嵌虝旱?,而苦悶格外漫長,尤其是半饑半飽的夏夜,月光呆板,蟋蟀嘶鳴。好在還有收音機里的小說連播節(jié)目,伴隨著播音員情感充沛的聲音,我一遍遍收聽高玉寶的《半夜雞叫》,對萬惡舊社會的憤恨讓我們暫時忘記了饑餓。當然還有樣板戲,《地雷戰(zhàn)》《地道戰(zhàn)》,還有朝鮮的《賣花姑娘》和阿爾巴尼亞的《海岸風雷》……對其中一些經(jīng)典臺詞,至今還能脫口而出。那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密碼。
回顧起來,這些作品都是革命的、斗爭的、帶有強烈的時代屬性和階級烙印。用現(xiàn)今的文學視角回顧,他們主題鮮明而形象干癟,口號響亮而內(nèi)涵空洞,是意識形態(tài)的傳令兵與勤務員。但是,這就是我們的啟蒙讀物,這就是我們的精神食糧,這就是我們的審美底色。當有一天你想寫點什么的時候,其實就是在主動或被動地模仿他們,哪怕是多少年之后,你的觀念已經(jīng)與他們一刀兩斷了,但是那些審美意識還是像夢魘一般纏繞著你。
好在時代給了我們蘇醒的機會,黑色的眼睛開始尋找光明。
1981年8月末,我人生第一次獨自出門遠行。綠皮火車咣咣當當,把我送到了長春的東北師范大學,送到了中文系那座灰色的二層小樓跟前。
小樓位于校園西南角,灰水泥罩面,絳紅色門窗,樸實憨厚,唯立面的屋頂有一排半圓的波浪造型,像當年時髦女性頭上的塑料發(fā)卷。有了這排發(fā)卷,樸實里的向往就洋溢出來了,就像當時的校園。“文革”后的校園老舊甚至破敗,但精神狀態(tài)卻一掃萎靡,一如當年從噩夢里醒來的祖國。
從中學到大學,從禁錮到自由,我們既意氣風發(fā),也有點茫然無緒。中學的學習方法顯然不適合大學,但是大學該如何學習,我們又毫無章法。好在彼時的校園,只要你能呼吸,你就能成長。春風浩蕩之際,所有的草木都是受益者。特殊的1981年,還體現(xiàn)在我們進大學時,四年制的大學校園內(nèi)同時存在五個年級的在讀本科生。說是學長,其實是老師。他們的言談舉止,無不深刻地影響著我們。人生依然在模仿,只是這一回,我們找對了對象——時代把我們摁到了一個正確的位置上。現(xiàn)在叫風口,那時是機遇。
中文系二樓,有一間借閱室,里面擺滿了幾乎所有的當代文學期刊。遞上學生證,便可借閱幾本雜志。對于我來說,圖書館里的大部頭,哪如雜志里的小說來得快捷和過癮啊。八十年代是中國文學的黃金時代,黃金時代的標志就是純文學雜志的復刊、風行與繁榮。各個文學流派此消彼長,各領風騷,在這個時刻進入中文系,等于搭上了文學快車,跟上了時代的舞步。從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到改革文學、尋根文學、先鋒文學……一路下來,即便后來我中斷了寫作,對當代文學的關注卻一直沒有中斷。
人是不能同時擁有成長和成長感受的。多少年后,我才意識到,我真正意義上的精神成長是在大學開始的,而且是在那個一去不復返的八十年代的校園。我得鄭重地說,大學不僅清除了隱蔽我心底的沉疴積弊,更形塑了我的價值觀和審美觀。我肉身出生在六十年代,精神成型于八十年代。時至今日,我越來越清晰地感知,我是八十年代之子。
我的大學,經(jīng)歷了無數(shù)個人生第一次:第一次被閱讀震撼——讀卡夫卡的《變形記》,看了開頭就放下了,像被燙著了,不得不放下,得慢慢消化一下巨大的困惑和幸福的震驚;第一次謄書——捧讀李澤厚的《美的歷程》,看著看著便忍不住謄寫起來,非如此不足以表達自己的喜愛和敬意;第一次被音樂融化——從磁帶里聽到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發(fā)現(xiàn)世間竟然有如此入心入肺入魂的聲音:第一次激發(fā)關于愛情的思考——張承志《北方的河》里男主人公大段的獨白真美啊,激發(fā)了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當然,還有一個第一次,就是發(fā)表了小說處女作。
說起處女作,繞了這么大一個圈子,就是想交代一下我們這一代寫作者的精神背景,這個背景將歷史性地影響與決定著我的一生,遑論寫作。
八十年代的中文系,彌漫著一股濃烈的閱讀與寫作氣息。閱讀是寫作之母??葱≌f多了,就想自己比畫一下。這時的我已經(jīng)知道了,寫作不能模仿,得寫出自己的身體感受。此時的我已經(jīng)朦朧地覺悟到了,價值觀與審美觀,猶如小說的雙翼。缺少了后者,即便價值觀正確,依然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觀念寫作;缺少了前者,則失去了寫作者應有的擔當與責任。
我們宿舍,不少同學來自農(nóng)村,上大學的同時也意味著進城。那種城鄉(xiāng)的反差,體現(xiàn)在接人待物、穿衣戴帽的種種生活細節(jié)里。同班同學的父親從鄉(xiāng)下來探望出息的兒子,謙卑的表情、局促的舉止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還有一個同學的父親是供銷社領導,探望兒子時,他站在宿舍中間,拿出一包煙,揚著胳膊,一一散發(fā)給我們。我記得那是很貴的大重九香煙。就是他家,春節(jié)前,家里豬頭多得得偷偷埋進院子……那時候社會上流行著“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認爹和娘”的民諺,是對進城者背叛的批判。凡此種種,激發(fā)了我構思一篇城鄉(xiāng)矛盾、父子沖突的校園小說。這篇題目為《父親從山里來》的短篇,發(fā)表在1984年第6期的《鹿鳴》上。伴隨著發(fā)表,我還獲得了72塊錢的稿費。這是我人生的第一筆收入,印象深刻得僅次于生日和高考分數(shù)。
處女作是八十年代給我的一份禮物。只是那時候,我并不知道這份禮物對我意味著什么。在完成精神成長之前,我不可能真正喜愛文學,或者說這時候喜愛的所謂文學不過是作文而已。一直到了2001年,生活的挫折、工作的變化讓我反思自己。人到中年的我對生活、對文學有了更深切的理解與認識,不僅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自己不要什么。那一年春天,我買了一臺IBM筆記本電腦,發(fā)愿從此一心創(chuàng)作。此時距離我的處女作發(fā)表已經(jīng)十八年了,那簇八十年代燃起的小火苗,沒有因為時間的摧殘而熄滅,反倒燃燒得格外頑強,格外倔強,就像距今不遠的八十年代,越來越成為一個符號,一種象征,一面旗幟。因為距離,看清了來路,也明確了去處,我知道自己會終生懷著那簇小火苗,放在心臟的部位,用心跳守候,用血液供養(yǎng)。
【責任編輯】大 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