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萌芽出土,夏天荷花飄飄,秋天樹葉被風搖,冬天百草穿孝。四字并成一字,不差半點分毫。暑去寒來殺人刀,斬盡世上的男女老少!
以上是單田芳先生常用的一首定場詩。我最早聽到他的聲音,是1980年電臺里播的《隋唐演義》。夏天,正午十二點,陽光耀眼,家家戶戶都在吃午飯,各家的收音機都在播放單田芳的評書。他講秦瓊賣馬,講程咬金販賣私鹽。他在評書里大量使用象聲詞,大刀一揮,咔喳喳人頭落地。那是我第一次領略到講故事的魅力。他的嗓音沙啞,聽著像是一位飽經(jīng)風霜的老人,實際上那時候他正值壯年。單田芳出生于1934年,乳名叫大全子,學名叫單傳忠,后來說書的藝名叫單田芳。1979年,他在鞍山電臺錄制《隋唐演義》,時年45歲。
2004年,我有一個機會去采訪單田芳。他當時住在廊坊,在電話里約定采訪時間,他說:“你從京津塘高速公路下來,到了廊坊,一打聽東方大學城,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啊。”那次采訪,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有兩處,一是單田芳開頭就講,說他一生經(jīng)歷了四個“朝代”:偽滿洲國、蘇聯(lián)紅軍占領時期、國民黨占領時期和新中國。老先生以貨幣發(fā)行來看“朝代”更迭,蘇聯(lián)紅軍占領東北,在我們看,只是很短暫的一個時期,可他們在那里發(fā)行了自己的貨幣,所以單田芳也把那個時段當成是一個“朝代”。第二個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單田芳對現(xiàn)代題材的興趣,當時他正在準備說《二戰(zhàn)風云》,分為太平洋戰(zhàn)場、歐洲戰(zhàn)場、中國戰(zhàn)場三部分,他打算去歐洲的戰(zhàn)場看看。
那次采訪過后,我聽到他講的《言歸正傳》,這是他的一本自傳,后來我買到了文字版。2014年,我想再去采訪單先生,和經(jīng)紀人聯(lián)系,溝通了幾次,單先生沒有再接受我的采訪。我聽他講過幾十本書,有袍帶書,講改朝換代的故事,有短打書,講行俠仗義的故事。他講《白眉大俠》,講曾國藩、張作霖,講這塊土地上的風云變幻,講英雄豪杰如何踐行自己的正義法則。
等我對傳奇故事的興趣消退之后,他這本自傳依舊有魅力。他從五歲開始寫起,母親王香桂是鼓書藝人,父親單永魁彈三弦伴奏,一家人在東北各地輾轉(zhuǎn),只要父母能在茶社演出,一家人就有飯吃。1945年8月,日本人投降,長春市民說,國軍要回來了。東北被占領了14年,終于,日本鬼子投降了,東北光復了。老百姓們都盼著過太平日子,可沒想到,接下來的是一個多月的無政府狀態(tài),偽皇宮門口變成了一個自由市場,全是賣洋破爛兒的,偽皇宮里面也成了垃圾場,地毯被搶走了,所有的玻璃都被打碎了。正殿里有一個水泥高臺,那是溥儀接見文武大臣的地方,孩子們一個個站在高臺上,大喊“我是皇帝,我是皇帝”。到1945年10月,甲長來通知,去火車站迎接國軍。單田芳連夜畫了兩面青天白日旗,糊在兩根小木棍上,早上跟著父親去火車站。長春火車站外面有成千上萬的人列隊歡迎,可他們等到晚上也沒看到國軍的影子。第二天,再去火車站迎接,到了中午,一隊隊大兵扛著紅旗,邁著整齊的步伐從火車站出來,歡迎隊伍驚呆了,來的不是國軍,是金發(fā)碧眼的蘇聯(lián)紅軍。一輛輛的坦克轟隆隆駛過,士兵胸前配備著輪盤槍,穿著半截的馬靴,戴著船形帽。
1946年,東北光復之后的第一個春節(jié),長春老百姓在比較平安的狀態(tài)下度過。到這年4月,國軍來了,進駐長春的是國民黨新六軍、新一軍、新七軍,清一色的美式裝備。單家在長春的五馬路上開了一間北海茶社。一年后,長春局勢發(fā)生變化,四周槍炮聲不絕,東北野戰(zhàn)軍來了。1948年春節(jié),長春停水停電,東北野戰(zhàn)軍占領了吉林市,控制了豐滿水電站。長春斷水斷電,糧價飛漲,鐵路也斷了。這就是長春圍城的開始。單田芳講述他們一家怎么從長春逃出來,在城外的興隆山,爸爸單永魁向解放軍交代——“我不是當兵的,我是個彈三弦的說書藝人?!睘榱俗C明自己的身份,單永魁說了一段《薛剛反唐》。
人們?yōu)槭裁葱枰适履??故事是有完整的邏輯鏈條的,我們需要故事,是需要體會到一種意義上的完整性。本雅明有一篇文章叫《講故事的人》,他說口口相傳的經(jīng)驗是講故事的人的靈感來源,在勞動的氛圍中講故事,這就是一種交流方式,講故事是一種手藝活兒,每個講故事的人都會在故事中留下自己的痕跡,就像做陶的人會在陶器上留下自己的印記一樣。人們在放松的狀態(tài)下聽故事,內(nèi)心又想記下這些故事,有對他人轉(zhuǎn)述故事的愿望,這就構(gòu)成了聽故事的人與講故事的人之間那種純真的關系。講故事的人就像智者一樣,能講出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也能講出歷史的經(jīng)驗、他人的經(jīng)驗、人類的經(jīng)驗,他能讓故事的火把生活的燈芯點燃。本雅明肯定沒有聽過評書,但他的這些話就像是在分析評書一樣。
傳記是什么?傳記就是關于一個人的故事,特別是關于一個人的意志的故事。在學校里,老師會告訴我們,經(jīng)驗是無可替代的,如果你沒有第一手經(jīng)驗,那就從別人的經(jīng)驗中學習。老師會推薦我們看大量的名人傳記,看他們?nèi)绾翁幚砦C,如何解決復雜問題。傳記邀請我們進入他人的生活,讓我們觀察他們?nèi)绾螒獙κ澜绲淖兓⒆龀鲋匾獩Q定,我們閱讀傳記的那幾天就像陪著傳主走一段人生路,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會得到一些警告,知道該避開哪些陷阱。老師希望我們從非凡人物的傳記中獲得靈感和動力,但隨著閱歷的增加,我們也會在傳記中看到那些人怎么處理失敗和挫折,看到他們的彈性和適應性,也看到他們的局限,對每一種別樣的人生都有同理心,對每一種人生選擇都能寬容地看待。我們還能了解傳主所處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看他的視野怎樣一點點打開,看他如何成長,看他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看哪些東西在推動他。傳記還會激勵我們做自我反省,我們沉浸在他人的故事里,也反思自己的信仰、能力、價值觀和生活選擇,我們會看到人生中的動搖、黑暗和狂喜,似乎命運并不只為書中人物所設置,也為我們體會天道的秩序和無常所設置。
1956年大年初一,單田芳在鞍山的前進茶社第一次登臺演出,說《明英烈》。這一天演出順利,掙回來四塊兩毛錢,什么概念呢?當時大米一毛八一斤,豬肉四毛五一斤,雞蛋三分錢一個,一天掙四塊多錢,將近十斤豬肉。1958年,曲藝團走向文化單位編制,在評定工資的時候,單田芳被評為第五級,每月工資84元。然而,單田芳的信條是“好漢不掙有數(shù)的錢”,1962年,他帶著妻子走穴,在營口的田莊臺,從臘月到正月,除去花銷,存下4600塊錢。從田莊臺到蘇家屯,再到蓋縣,他形容這段單干的經(jīng)歷用了四個字叫“火穴大賺”。江湖藝人最終還是要服從文化管理,單田芳回到了鞍山曲藝團。他經(jīng)歷了“文革”。十幾年后,他再次登臺,依舊相信“好漢不掙有數(shù)的錢”,他相信從爸爸媽媽身上看到的真理,“鼓槌一響,黃金萬兩”,他相信故事的魅力,他要單干,要走穴,要做一個新時代的江湖藝人。他成立自己的公司,他支持起一個電臺頻道。
單田芳說了一百多部書,但《二戰(zhàn)風云》并沒有完成,市面上只能找到他說的《太平洋海戰(zhàn)》,沒有歐洲戰(zhàn)場,沒有諾曼底登陸,也沒有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我本希望那個在長春火車站迎來蘇聯(lián)紅軍的孩子,到了晚年能講講蘇聯(lián)紅軍的統(tǒng)帥斯大林。不過,這世上有各式各樣的說書人。
斯蒂芬·科特金寫了一套《斯大林傳》,這是一部三部曲傳記,第一部已經(jīng)翻譯成中文,講斯大林從格魯吉亞一個神學院學生,變成蘇聯(lián)最高領導。第二部的標題叫《斯大林:等待希特勒》,好像歷史是兩個巨人決斗的舞臺。第三部科特金還在寫。他說,三卷本《斯大林傳》所講的故事,是俄國在世界上的權力和斯大林在俄國及蘇聯(lián)的權力,他力圖描繪“一部從斯大林的辦公室展開的世界史”,“一部斯大林的傳記要比其他歷史人物——哪怕是甘地或丘吉爾——的傳記,更接近一部世界史”。
這些大人物的傳記一般都有前言和序言,作者在前言中講自己如何開展研究工作,如何采訪,列出一長串的感謝名單。序言會提供一個切入的視角。緊隨其后的是地圖,大人物改變了世界的格局。然后是照片,要有幾張照片重現(xiàn)歷史的氛圍,要有傳主青年時期留下的非常模糊的形象,那個形象和他后來作為領袖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別,以至于我們會懷疑這個人怎么就成了另一個人。歷史已成定局,但我們對歷史怎么就成了這個樣子充滿好奇。1894年8月,14歲的朱加施維里進入高加索第一大城市梯弗利斯的東正教神學院,這里大約有600個學生,早上七點起床,做禱告,早餐,然后上課,課程持續(xù)到下午兩點,三點用餐,五點是晚禱告,八點晚餐,然后是自習時間,十點睡覺。如果一個學生睡得很沉,30年后醒來,他會發(fā)現(xiàn)很多驚人的變化,德國皇帝下臺了,與俄國為鄰的兩個宿敵——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消失了,世上有了電話,有了汽車,有了X光和飛機,沙皇沒了,神學院的朱加施維里接過了權杖。斯蒂芬·科特金說,像斯大林這樣從帝國邊緣地帶走上權力最高峰的情況并不常見,但拿破侖和希特勒也是這樣的。
斯大林喜歡園藝和蒸汽浴,他有西裝和領帶,但從來不穿,他喜歡灰色和卡其色的軍用外套,他喜歡讀書,他的私人圖書館里有兩萬冊藏書,他讀馬克思、列寧,也讀柏拉圖和克勞塞維茨,他喜歡果戈里、托爾斯泰和契訶夫。他說:“戰(zhàn)爭期間,你會遇到很多從前未曾遇到過的困難局面,你需要做出決定。如果你讀了很多書,那么頭腦中就會浮現(xiàn)出答案,你知道該怎么做,文學會告訴你的?!?/p>
較早寫出斯大林傳記的作家是蘇聯(lián)的德·安·沃爾科戈諾夫,他說:“在我寫這本《斯大林傳》時,不知道為什么,我對愷撒、克倫威爾、伊凡雷帝、彼得一世等人的傳記發(fā)生了興趣,我感興趣的是這些領袖和統(tǒng)治者的心理狀態(tài),盡管做任何歷史類比都是有風險的,但我還是想發(fā)表點兒看法,對擁有無限權力且不受監(jiān)督的人來說,他們自認為一貫正確、自恃高明,他們無法和任何人真正地辯論,也無法向任何人傾訴,權力讓他們的情感枯竭,他們采取的每一個步驟都立即成為‘歷史性的’‘決定命運的’‘關鍵性的’?!蔽譅柨聘曛Z夫《斯大林傳》的前言部分是以斯大林病危做開頭的,“他躺在孔策沃別墅餐廳的地板上,已經(jīng)無力站起身來,只是偶爾抬起左臂,像是在求人援救”。在第一章節(jié),作者回到1917年,流放中的斯大林37歲,在圖魯漢斯克邊疆區(qū)的庫列伊卡村這個靠近北極圈的寒冷地方已經(jīng)住了好幾年。
斯大林的青年時期非常神秘,他在1917年之前的人生經(jīng)歷鮮為人知,那時他干地下工作,這些工作是隱秘而暴力的?!肚嗄晁勾罅帧芬粫淖髡呶髅伞っ傻俜茒W里說,掌權之后的斯大林必須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合法的英雄形象,不能匪氣太重,也不能太像一個格魯吉亞人。他掩蓋了部分真相,結(jié)果導致了各種各樣的陰謀論。西蒙·蒙蒂菲奧里花了十年時間走訪了九個國家的23個城市,把主要精力放在莫斯科、第比利斯和巴統(tǒng)公開的檔案中,《青年斯大林》描述的是殘酷的成長環(huán)境如何讓斯大林成為一個杰出的政治家。托洛茨基曾說,斯大林不過是一個“平庸的人”,西蒙·蒙蒂菲奧里用他的傳記證明,斯大林成長在街頭,經(jīng)歷過武裝斗爭和宗族沖突的洗禮,能從布哈林、托洛茨基這些政治家中脫穎而出,有其獨特的才能,托洛茨基的話與其說描繪了一個青年斯大林,不如說是顯示了他本人的虛榮、勢利和缺乏政治技巧。《青年斯大林》描繪的是一只生活在地下的幼蟲,靜靜地破繭,變成了一只長著鋼鐵翅膀的蝴蝶。
如果我們注意到斯大林那個消失的鞋匠父親,我們可能就會聯(lián)想起陳獨秀和李大釗,這兩位革命者也經(jīng)歷過喪父之痛,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胡適和魯迅,也有童年喪父的經(jīng)歷。在史學流派中,有“心理史學”這個說法,在傳記中,也有“心理傳記”(psychobiography)這樣一個名詞,1910年,弗洛伊德給達·芬奇寫了一個簡單的傳記,后來也有史學家把青年路德的傳記分成八個階段,分析他每個階段遭遇的心理危機。有一位澳大利亞學者曾經(jīng)對“心理史學”提出過系統(tǒng)的批評,他說:“從最初力圖創(chuàng)作心理史學的著作開始,那些自詡為心理史學家之人的著作中都一致表現(xiàn)出對事實的傲慢,對邏輯的肆意歪曲,對理論驗證的不負責任,以及對文化和時代差異的短視。”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滿足于簡單的分析模型,星座血型十六種人格,但再厲害的心理模型放在歷史和傳記的框架中都太單薄了,它支撐不起敘事的結(jié)構(gòu),容易人為建構(gòu)和簡單化。
美國學者羅伯特·塔克的《作為革命者的斯大林(1879~1929)》寫的是1929年之前的斯大林,其副標題叫“一項歷史與人格的研究”,他說他的這本書要分析斯大林的性格及驅(qū)使他掌握權力的精神動機,分析精神狀態(tài)和政治理想之間的相互作用。這本書的第一章講列寧的魅力,第四章講年輕的朱加施維里怎么模仿列寧,成為高加索地區(qū)的“列寧”,第七章講斯大林和列寧之間的沖突。如果這一本傳記的分析太簡單了,那么前面提到的《青年斯大林》及沃爾科戈諾夫和科特金的斯大林傳,會讓斯大林的故事更豐富。我不知道關于斯大林的傳記有多少種,我猜大概有100種以上,但我看過的這四本是四個不同的闡釋角度,《青年斯大林》力求描繪斯大林隱秘的青年時代,《作為革命者的斯大林》分析斯大林的精神動機,沃爾科戈諾夫的《斯大林》是蘇聯(lián)史學家對前任領導者的描述,科特金的《斯大林傳》是從斯大林視角展開的一部世界史。
為什么要讀好幾本斯大林傳呢?列寧教導我們說:“資產(chǎn)階級的偽君子喜歡講的一句話是,對死者要么一言不發(fā),要么稱道幾句。無產(chǎn)階級需要了解政治家的真相,不管他們是活著的還是死去的,凡是真正配得上稱作政治家的人,即便他們的肉體已經(jīng)死去,他們在政治上是不會死去的。”我想,我對斯大林興趣不減的原因,就在于他留下了很多有形的和無形的東西。
如果我們對一個大人物感興趣,我們可能會讀他的好幾本傳記,或者希望他的傳記足夠長。比如,我們會想象丘吉爾所面臨的危機,他怎么承受1940年的空襲?他會害怕嗎?德國傘兵會降落在他的花園嗎?裝甲車會在特拉法加廣場上駛過嗎?毒氣會飄散在康沃爾的海邊嗎?馬丁·吉爾伯特給丘吉爾寫的傳記是八卷本,在平靜歲月中,一卷可以跨越十多年,比如1922年到1939年。在戰(zhàn)爭歲月,三年就構(gòu)成一卷,1939年到1941年是一卷,1942年到1945年是一卷。
1513年,達·芬奇在一幅心臟解剖圖邊上寫下一句筆記——如果用語言來描述這顆心,怎么可能不寫滿整整一本書呢?正是這個緣由,我們拿到手中的傳記大多是厚厚的一本。如果用語言來描述一個人的一生,怎么可能不是沉甸甸的一大本呢?
2011年的歲末,我在一次長途飛行中看完了《史蒂夫·喬布斯傳》,字節(jié)社制作的電子版,那是我在iPad上看完的第一本電子書。當時我想,用喬布斯做出來的iPad看完喬布斯的傳記,也算是對他的紀念。黑暗的機艙里,iPad發(fā)出淡淡的白光,后來我才意識到,這就是一種“魂器”啊?!盎昶鳌保╤orcrux)是“哈利·波特”小說中的一個詞,魂器是一個物體,藏有一個人的部分靈魂,伏地魔制作了七個魂器。蘋果公司制造了數(shù)以千萬計的產(chǎn)品,在當年的蘋果手機和iPad上凝聚著喬布斯的靈感。一個人寫自傳,或者請一位大作家來給自己寫傳記,算不算是動手做一個“魂器”呢?
2004年,喬布斯第一次請沃爾特·艾薩克森為自己寫傳記。當時艾薩克森正在寫愛因斯坦的傳記,他覺得喬布斯太把自己當回事了,于是婉拒了這個請求。五年后,喬布斯的妻子又來找艾薩克森,艾薩克森這才知道,喬布斯2004年請他寫傳記,正是在第一次癌癥手術之前。這之后的五年,喬布斯一邊跟癌癥作戰(zhàn),一邊推出一款款神奇的產(chǎn)品,那是蘋果最炫目的發(fā)展階段,更新?lián)Q代的iPod、“重新發(fā)明電話”的iPhone,這些產(chǎn)品宛如燃燒生命的奉獻。2009年底,艾薩克森決定要給喬布斯寫這本傳記。他曾經(jīng)寫過本杰明·富蘭克林、愛因斯坦、達·芬奇等人的傳記,他有一本傳記的題目就是“聰明人”,這些傳主都是天才,都改變了世界。這也是喬布斯選擇請艾薩克森來寫傳記的原因之一——喬布斯希望自己能進入這樣一個天才序列之中,他關注的是自己的歷史地位。喬布斯是一位偉大的企業(yè)家,是一個嬉皮士資本家,他讓自己的企業(yè)變得酷、時髦、性感。但是喬布斯不愿意待在這個序列之中。他想待在愛因斯坦、鮑勃·迪倫、馬丁·路德·金、約翰·列儂、愛迪生、甘地、希區(qū)柯克、畢加索這個序列之中,他想從一個企業(yè)家變成“歷史上的巨人”,這是他邀請艾薩克森給自己寫傳記的動機。
坎貝爾曾經(jīng)寫過一本書叫《千面英雄》,分析全世界的神話故事,那些神話故事都有同一個結(jié)構(gòu),叫作“英雄之旅”。喬布斯的一生就是一場典型的“英雄之旅”。他年紀輕輕就與朋友在父母的車庫里創(chuàng)辦了蘋果公司,一夜成名,身價百萬。然后,他眾叛親離,被趕出蘋果。之后11年,他創(chuàng)立了電腦公司NeXT,但是產(chǎn)品銷量有限。他收購了動畫工作室皮克斯,無意中培養(yǎng)出了一個動畫電影巨頭。然后,他在蘋果公司瀕臨破產(chǎn)之際重新回歸。他用14年時間將一家瀕臨破產(chǎn)的公司變?yōu)槿蚴兄底罡叩墓?,升?00倍。他影響著電腦、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消費電子、音樂、出版、娛樂等多個產(chǎn)業(yè),他在產(chǎn)業(yè)鏈條上完成創(chuàng)新,并成為商業(yè)史上最成功的創(chuàng)新管理者。這是一部現(xiàn)實版的“王者歸來”。然而,就在他的聲望與創(chuàng)造力都達到巔峰之際,他患了癌癥,不得不面對死亡。對一個傳記作家而言,這是千載難逢的好題目。喬布斯是一個著名的控制狂,卻承諾在這個項目上給他的傳記作者絕對的自由空間。艾薩克森獲得的采訪通道可謂奢侈,兩年多的時間,他對喬布斯做了40多次采訪,還與喬布斯100多個家庭成員、朋友、競爭對手、同事進行了不受限制的采訪。這本書在喬布斯去世19天后出版,與喬布斯的逝世一起成為2011年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喬布斯經(jīng)常把自己比作愛迪生,但與愛迪生不同,喬布斯本人并沒有發(fā)明什么,喬布斯真正的天賦是預見,將電腦產(chǎn)業(yè)與消費電子產(chǎn)業(yè)結(jié)合,他打造了一種以數(shù)字產(chǎn)品為標志的生活方式,并且使蘋果公司成為這種生活方式的核心技術提供者。他日復一日周復一周地去駕馭、勸誘、助推、鼓勵、吸引、啟發(fā)、責備、組織和表揚成千上萬的人去創(chuàng)造一種最終能夠被人們放進口袋、手提包、電腦包、桌子上或膝蓋上的產(chǎn)品。任何一個挑剔地使用過數(shù)字產(chǎn)品的人,不論是硬件、軟件還是內(nèi)容,都能想象出這一過程的艱辛與復雜。喬布斯曾經(jīng)說過,一個人對人類體驗的理解越寬泛,做出來的設計就會越好。最終他選擇為他制造魂器的傳記作家恰恰體驗過達·芬奇和愛因斯坦。不過,說到這里一定要吐槽一句,艾薩克森寫的《達·芬奇?zhèn)鳌穼嵲谔w淺了,他要借助其他美術史專家來理解達·芬奇,相比之下,英國學者查爾斯·尼科爾會意大利語和拉丁語,直接研究達·芬奇留下的手稿,甚至參與達·芬奇畫作的修復,他寫的《達·芬奇?zhèn)鳌犯谩?/p>
有些人,當我們尋找他的紀念碑,抬頭看看四周即可。我們會看見智能手機,也能看見燈泡,燈泡實在是太熟視無睹了,但在1882年9月的一個夜晚,愛迪生按下開關,曼哈頓下城第一區(qū)的照明系統(tǒng)點亮之時,愛迪生掌握著魔法。這個大發(fā)明家申請了上千項專利,開辦了上百家公司,燈泡就是愛迪生的魂器。然而,傳記到底是不是一種魂器?
任何比喻都有漏洞,赫伯特·洛特曼旅居巴黎,為《紐約時報》寫報道,報道的領域是法國及歐洲的文學。在加繆去世后,他做了很多采訪,掌握了大量一手資料,在1978年寫出了一本《加繆傳》。他在書中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他說作家傳記就像是一場沒有主人的晚宴,宴會上賓客云集,酒菜豐盛,器皿和鮮花都很好,可惜主人卻不在場。主人在哪兒呢?主人在他的作品里。順著他的這個比喻,我們可以說,作品才是一個作家的靈魂所在,作家傳記是他的肉身所在。加繆的魂器肯定是《局外人》和《鼠疫》。讀作家的傳記,是要看看他的肉身和他的靈魂到底有什么關系。
弗吉尼亞·伍爾夫?qū)戇^傳記,她提出了一個問題:“一個人究竟怎么用嚴肅的文字,并且在標明日期的情況下,去解釋瘋狂和愛情呢?”她的意思是說,給一個人寫傳記,只能使用外部素材,如果傳主留下足夠的日記和信件,傳記作者有機會窺測其內(nèi)心,但傳記作者沒有小說家的特權,不能進行心理描寫,如果一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沒有形諸文字,那傳記作者就無法寫出他的內(nèi)心。我們在傳記中經(jīng)常會看到這樣的缺失,比如1949年10月,老舍由舊金山上船,他在香港滯留多日,那時候他在想什么?他在猶豫北上天津還是下南洋嗎?再比如張愛玲遇到胡蘭成的時候,她在想什么?現(xiàn)有的張愛玲傳記,處理這一段關系時,采用的都是胡蘭成的說辭。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小說有大量的心理描寫,當她只能使用外部素材時,她的疑問是,傳記是怎么寫出來的?
英國傳記作家雷·蒙克回答過這個問題,他說,傳記是一種理解的藝術,是對人性的一種贊美,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傳記的目的就是理解它所描述的主人公,理解一個有趣的人足以給一部傳記安身立命的理由。傳記作者面對的就是外部素材,他需要有進行深度探索的興趣和進行深度探索的手段,如果傳主是位哲學家,那傳記作者就要去理解他的哲學,如果傳主是個科學家,那傳記作者必須去理解他的科學研究。
我們評價一部傳記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作者是否進行了足夠深入的探索,是否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一個人。弗吉尼亞·伍爾夫在《到燈塔去》中描寫拉姆齊夫人,說她走進餐廳,對餐桌上客人的所思所想就能有所體悟,“就像一道光在水下悄悄掃射,使得水中的漣漪和蘆葦,保持著自身平衡的小魚,以及突然靜止不動的鱒魚全都被照得透亮,懸浮著顫抖不已”。一部好的傳記,也有這樣凌厲的目光,幫我們清楚地看到一個人。這世上大概生活過700億到800億人,99.99%以上都不會留下任何痕跡。不知出于哪一種好奇,我們會翻看一個人的傳記,確認曾經(jīng)有這樣一個血肉之軀在世上走過,試著抓住他留在世間的一縷魂魄。
(吳晗摘自微信公眾號“三聯(lián)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