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喜歡我,我就喜歡誰
上屆有一個女生,高一入學后,連續(xù)兩次統(tǒng)考前都來問我語文作文部分是哪位老師閱卷。我之前不解其意,后來才知道,是她的父親告訴她,不同的老師喜歡不同風格的文章,你要根據老師的個人風格去揣摩他喜歡的文風,這樣才能拿到高分。
另有一個女生,上數學課時總是朝老師頻頻點頭,上物理課時她一手握筆一手扶額眉頭緊鎖作思索狀……但考試時,這兩門的成績卻總不理想。數學和物理老師都很詫異,課上數她聽得認真,這樣的孩子怎么會成績不好呢?
有一次,我特意在同一天分別聽了我們班的數學課和物理課,然后我把這個女生叫來,就當天課堂所講的知識點向她提問,她答不出。
我又繼續(xù)問:“那你可不可以告訴我,今天的兩節(jié)課分別都主要講了什么,你哪里沒太聽懂?”她愣了片刻,搖搖頭。
深入地聊下去,我確定了問題所在:她是根據老師們所最受用的形式在給予老師反饋。
她時刻緊繃神經生怕錯過每一個給反應的點,比如老師停頓或者問“明白了沒有”的時候,她還要隨時觀察她作出反應后老師的微表情……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這兒上,課具體講的什么,其實她根本沒聽進去。
這樣的孩子,在我近十年的工作中,見過不止一兩個。在與同學相處中,他們也大多是“誰和我做朋友,我就和誰做朋友”。甚至未來到了愛情中,他們也可能是“誰喜歡我,我就喜歡誰”。
他們的自我意識相對淡薄,幾乎不會去想:我的真實文風是什么?我到底最想寫什么?怎么樣聽課能讓我自己達到效率最高?我選擇朋友的標準是什么?我喜歡什么樣的人?不喜歡什么樣的人?真正的我自己,真實的我自己,到底是怎樣的?
這樣的孩子,大多有一對相對嚴厲的父母。他們自幼在家庭中學會了過度的察言觀色、適應甚至取悅他人,之后這種習慣伴隨著他們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們很少強調自我的真實感受和心情,總是小心翼翼,永遠不敢表達真實的自我,甚至習慣了之后,根本意識不到還有一個“自我”的存在。
長此以往,心里積壓的東西愈來愈多,哪怕自己意識不到,但這些東西還是會不知不覺地影響他們,慢慢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
讓孩子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所以,為人父母,衡量自己給孩子的愛是否足夠和適合,要看你的孩子是不是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刻意取悅和討好,自信且敢于表達自我。
當然,這和“熊孩子”不是一回事,任何事情都不能放在兩個對立的極端去看。童言無忌、活得真實自信且快樂,和缺乏教養(yǎng)是兩回事。
想起我曾經的一個學生,她學習成績一般,也沒什么特長,但她在班里非常受歡迎。
在學校里,普遍更受歡迎的孩子大概分為兩類,一類是能力強、有特長,一類是真實而充滿善意,既不偽裝自己,又能包容他人。這個孩子,屬于后者。
她很真誠,從不掩藏自我,同時她又非常樂觀,對人對事的評價都很正面且積極,我甚至沒有見過比她心態(tài)更好的孩子。
他們的數學老師是一位水平極高且相當認真負責的老教師,頗嚴厲。有一次,數學老師把她和另一個孩子一起叫到辦公室談話,大概是因為恨鐵不成鋼,其中有的話對女孩子而言稍重了些。
和她一起去的孩子,當場就哭了。而這個孩子完全沒表現出任何負面情緒,甚至回班后還成功安慰了和她同去的同學,讓同學破涕為笑。
當天下午,她給數學老師的辦公桌上放了一封信,這封信是這樣寫的:
“老師,其實今天上午在辦公室,我心里特別感動,不對,是特別激動……我也不知道該怎么形容了。我成績不好還不夠努力,學不懂就老是偷懶不想學了,還以為您早就放棄我了,但沒想到您沒放棄我。
“除了我爸我媽,沒人對我這么上過心,我特別驚喜,謝謝老師。但是老師,我覺得您有一句話說得太重了,我們聽了都覺得很難過。我知道您是為我們著急,著急也是一種愛和關切。我媽媽說,表達愛和關切的時候,是不能用傷害別人的語言的。希望下一次老師還愿意說我,但希望下一次老師說我的時候,不要再用這么重的話了,謝謝老師。祝老師健康開心。”
據說數學老師是第一次收到學生這樣的信,非常動容。辦公室老師也紛紛拍照留念,大家都很感動。
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既能看到老師的用心,又敢于真誠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非常難得。后來,這封信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數學老師與學生的交流方式。
和她的父母接觸,我發(fā)現他們也是這樣的人——非常坦誠且真實,但同時,又溫柔而充滿善意。他們不會掩藏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法,但說出的方式一定是讓對方能夠欣然接受的,絕不會讓人感到絲毫不適。
他們對女兒從不吝嗇鼓勵和贊美,但那些鼓勵和贊美又都不敷衍,不流于形式。他們會坦誠地和女兒交心,非常在意女兒說出的每一句話,尤其是女兒的心聲和感受。
作為父母,我們給予孩子什么,孩子就會效仿——也這樣對我們,也這樣對別人。
學會發(fā)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我曾經在一次有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的班會上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相信,大多數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我們愛一個人,首先得讓這個人明確地知道我們愛他。其次,我們的愛,要讓我們所愛的人感到舒適和快樂。
愛里面包含著欣賞,我們愛他,就要欣賞他,并且要讓他知道你欣賞他,要把那些他自己看不到的好告訴他。
相信在座的大部分家長,都留有孩子從出生開始的成長視頻。你們有空的時候,去看看那些視頻。
孩子第一次笑出聲,第一次抬起頭,第一次坐好,第一次爬行,第一次站立,第一次睡整覺,叫第一聲爸爸媽媽,第一次自己用勺子吃飯,第一次自己捧著水杯喝水……
你們可能都會在旁邊不停地說:“寶貝好棒啊!你怎么這么厲害!”這樣的夸獎,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家長都曾經說過。
那種贊美都是發(fā)自內心的,是真心地覺得“我的寶貝好厲害啊”。那為什么孩子長大之后,你們不再夸他們了呢?
同時,愛里面還包含著重視,重視他的所有想法、所有感覺。
就像他們剛剛出生的時候,每一次大哭,爸爸媽媽都會第一時間緊張他們是餓了渴了還是想要抱抱……為什么孩子長大了,你們反而常常覺得他們的眼淚是“矯情”“嬌氣”了呢?
在他們剛出生的那個階段,你們小心翼翼地愛著他們,呵護著他們,恨不得把全世界都給他們。
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這份愛和呵護變得有條件了呢?
作為家長,要學會發(fā)現孩子的閃光點,同時,也要幫助孩子“把目標細小化”。每一個大目標,都把它切分成一個又一個小目標,每當孩子達到了,我們就要明確地甚至可以是稍稍夸張地給予贊美和鼓勵。
我們更要珍惜還愿意和你傾訴以及表達感受的孩子。在《解憂雜貨鋪》這本書中有一句話——人的心聲是不能被無視的。
為什么孩子不敢表達?為什么孩子習慣忍耐?因為說出來也沒用,甚至還可能因此挨罵。他們用過度的乖巧和懂事去換取著父母的愛。這不是孩子的悲哀,而是父母的悲哀。
世間最珍貴的愛,是無需費力去換取的。你無需達到任何條件就可以毫無保留地擁有這份愛,擁有認可和保護。
不論你如何,不論你是什么模樣,我都一樣地深愛著你——這樣的愛,是一個人一生的財富。無論他成功與否,境遇如何,他都會永遠熱愛這個世界,不會輕易陷入極端的絕望。
(摘自2024年第21期《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