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龍生活在7060萬年-66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是生活年代最晚、演化程度最高的滄龍。1936年8月,一位名叫艾倫,本尼森的美國高中生,在加利福尼亞費雷斯諾縣發(fā)現了一塊脊椎骨化石。本尼森雖然只是學生,卻十分熱愛收集化石,每到周末都會騎著單車去野外收集化石。發(fā)現化石后,他立即聯系了加州科學院的達拉斯,漢納博士。起初研究人員認為這是一塊鴨嘴龍的化石,后來學者們又發(fā)現了更完整的化石材料,才發(fā)現原來這是一種滄龍類動物。為了紀念本尼森,這個新物種被命名為本氏浮龍。這位努力的高中生最終也順利考取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古生物專業(yè)。
浮龍身體呈紡錘形,頭骨平滑細長,巨大的眼眶顯示它們的視力出眾。它們的鼻孔開口也不小,有利于將新鮮空氣送入肺中。和年代更早的其他滄龍類相比,浮龍的鰭狀肢更細長,尾鰭變得扁平寬大。浮龍體表還覆蓋著菱形的鱗片,有些像鯊魚鱗能夠引導水流,從而減小阻力,提高泳速。這些結構能為浮龍產生強大的推動力,從而達到遠超前代的速度,讓它們成為滄龍家族的游泳冠軍。
細長的腦袋、大大的眼睛、圓滾滾的軀干和寬大的尾鰭,浮龍身上這些特點讓不少科學家想起了另一類海生爬行動物——魚龍(如左圖侏羅紀的大眼魚龍)。有學者指出,浮龍的體態(tài)已經和三疊紀的某些魚龍非常接近。浮龍出現的時代魚龍家族已經滅絕,“魚形滄龍”或許將成為滄龍家族的演化趨勢。假如再給滄龍500萬年,說不定它們能重現新一代“魚龍”盛世!6600萬年前,白堊紀末大滅絕讓大量生物滅絕,浮龍連同其他滄龍也和恐龍、翼龍等史前生物一樣,徹底從地球消失。
中文名:浮龍
拉丁學名:Plotosourus
釋義:泳者蜥蜴
分類:滄龍超科·滄龍科
發(fā)現地:北美洲,美國
體長:9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