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傘具歷史悠久,發(fā)明至今已有4000多年。傘的源起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宋代高承在《事物紀(jì)原》中寫道:“張帛避雨,謂之繖,蓋即雨傘之用,三代已有之。”夏商周時期的傘雖無文字、實物可考,但可從先秦時期的“?!焙汀吧w”一窺傘的早期使用。
《說文解字》中說,簦是有柄的笠,笠是無柄的簦。簡單來說,“笠”是用草、竹片等制成的寬邊大帽子,最早見于《詩經(jīng)》中的“爾牧來思,何蓑何笠”;“?!眲t是在笠之下安一個手柄,以便持拿。《史記·虞卿列傳》中有“躡蹻擔(dān)?!钡挠涊d,此處的“?!本褪怯斜捏遥裉斓挠陚阈螒B(tài)一樣,只是無法收攏。
“蓋”和“?!睒幼硬畈欢啵徊贿^“蓋”是安在馬車上。先秦的馬車多無車廂,下雨時多虧有“蓋”?!吨芏Y》中說:“一者御雨,二者表尊。”除了遮雨,傘蓋當(dāng)時還是權(quán)力與地位的象征,如出土于秦始皇陵的彩繪銅車馬上的傘蓋,不僅精美,還帶有可控制傾斜角度的機(jī)關(guān)。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傘的使用更為普遍。南宋魏慶之在《詩人玉屑》中寫道:“魏人以竹碎分,并油紙造成傘,便于步行騎馬,傘自此始。”這時的傘已具備傘面、傘骨和傘柄,可以開合收放,在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和北齊徐顯秀墓的壁畫中都可見早期“折疊傘”的雛形。
隋唐時期,制傘、售傘業(yè)空前繁榮。五代末年的《清異錄》記載了一個靠賣傘發(fā)家的人,李后主說他“非我用卿而富貴,乃高密侯提攜而起家也”。這里的“高密侯”就是李煜對“傘”的戲稱??抠u傘能發(fā)家致富,可見傘在當(dāng)時社會上的使用是多么廣泛。
兩宋之后,作為實用物品的傘還擠進(jìn)了“時尚圈”?!秹袅讳洝分姓f南宋都城臨安的制傘業(yè)極為發(fā)達(dá),有大小黃羅傘、青涼傘、紅綠小傘、方傘、大傘等各種樣式供人挑選?!豆沤袷挛锟肌分姓f,明朝的傘從形態(tài)分有方傘、直柄傘和曲柄傘等,按顏色又可分為紫、紅、黃等,還有羅繡傘、油絹傘等不同材料的傘,令人眼花繚亂。
除車傘、手持傘外,宋朝商業(yè)發(fā)達(dá),還出現(xiàn)了一種特殊的商鋪傘,跟今天的戶外遮陽傘基本一樣。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繪有40余把大小不同的傘,多出現(xiàn)在街邊店鋪貨攤上。巨大的圓形傘蓋一撐,刮風(fēng)下雨都不怕,暑熱天還能用來遮陽。李公麟《貨郎圖》中的商鋪傘不僅實用,還十分精美:傘蓋頂部裝飾有花形飾件,傘面畫有云彩圖案,傘蓋下面還有輕盈的帷幔。
傘還是人們寄托情感的物品。《夢粱錄》卷二《嫁娶》中說,男方家要預(yù)備花瓶、花燭、青涼傘等物件娶親,這里的“青涼傘”寓意“開枝散葉”;趕考的舉子們常常帶一把紅油紙傘,寓意一路平安、鴻運(yùn)當(dāng)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