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民間歌曲是地域文化的生動寫照。桐城歌是桐城地區(qū)文化的重要載體,透過其歌詞,我們可以清晰地窺見當?shù)厝说娜粘I?、勞作場景以及審美觀念。其歌詞雅俗共賞,巧妙地將古詩詞句與日常用語相結合,既彰顯了桐城深厚的文化積淀,又不失當?shù)孛癖姷馁|(zhì)樸本真。在音樂的旋律方面,桐城歌融合了南北曲調(diào)的藝術特色,節(jié)奏多樣、唱腔獨特。在表演形式方面,無論是個體的單獨吟唱、自伴自唱,還是群體的眾人齊唱、歌舞結合,都深深扎根于民眾生活,成為人們情感表達與文化傳承的重要紐帶。
二、桐城歌的藝術風格
(一)桐城歌歌詞的風格特征
1.桐城方言的運用
桐城歌的歌詞能夠清晰地映照出桐城獨特的地域風貌,大量方言的運用,成為其顯著的風格特征之一?!锻┏歉璺窖栽~匯初探》中,對桐城歌中諸多具有代表性的方言詞匯進行了深入剖析,例如,“耐老幾”在桐城方言里意為“那家伙”,這個詞匯充滿了濃郁的地方色彩,生動展現(xiàn)出當?shù)厝说恼Z言習慣,在桐城歌中,若唱到“耐老幾干活真麻利”,便能瞬間將聽眾帶入桐城當?shù)氐纳顖鼍爸?,讓人感受到一種質(zhì)樸且親切的氛圍;“明后朝”指的是“明天或后天”,相較于普通話的表述方式,“明后朝”更具獨特韻味,當桐城歌中唱出“明后朝要去趕大集”時,仿佛能看到人們在為即將到來的集市做準備的熱鬧場景,體現(xiàn)出當?shù)氐纳罟?jié)奏和民俗活動;[1]“把婆家”即“許婆家”,這一詞匯與當?shù)氐幕樗孜幕o密相連。在桐城歌里,“姑娘年紀到,把婆家要趁早”的歌詞,能讓人深刻感受到當?shù)鼗樗孜幕莫毺伧攘σ约伴L輩對晚輩婚姻大事的關切。
2.雅俗共賞的表達
桐城歌的歌詞在表達上別具一格,巧妙地將日常用語與古詩詞句相結合,從而達到了雅俗共賞的藝術效果。例如,《風月詞珍》中記載的“槐花三秋今又黃,我送情郎赴科場。長亭送別難分手,指扳月桂狀元郎,囑咐親親莫改?!?,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盎被ㄈ锝裼贮S”采用了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化手法,描繪出一幅秋日槐花盛開的畫面,營造出一種深沉而又略帶憂傷的離別氛圍,富有詩意和文學性?!拔宜颓槔筛翱茍觥薄皣诟烙H親莫改?!眲t使用了通俗易懂的日常用語,直白地表達出女子送別情郎時的不舍之情以及對情郎的殷切囑托,使聽眾能夠輕松理解其中的情感內(nèi)涵。[2]又如,“關關雎鳩,最好讀書。在河之洲,最好養(yǎng)豬。少君幺女,哪知日子苦?窮不能丟書,富不能丟豬”,前四句“關關雎鳩,最好讀書。在河之洲,最好養(yǎng)豬”引用了《詩經(jīng)》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為歌曲增添了幾分古典雅韻。后幾句“少君幺女,哪知日子苦?窮不能丟書,富不能丟豬”則以質(zhì)樸的日常語言,闡述了一種生活哲理,強調(diào)讀書和勤勞致富的重要性。這種將經(jīng)典古詩詞與通俗易懂的口語相結合的歌詞內(nèi)容,既展現(xiàn)了桐城歌深厚的文化底蘊,又使歌曲能夠被廣大聽眾所接受和喜愛。
總之,桐城歌中古詩詞句的運用能夠引發(fā)聽眾對古典文學的聯(lián)想和共鳴,讓他們在欣賞歌曲的同時,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而日常用語的使用則使歌曲更易于被理解和傳唱,使聽眾能夠從歌詞中找到生活的影子,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桐城歌這種雅俗共賞的表達方式,使其擁有廣泛的受眾群體,得以長久地傳承和發(fā)展。
(二)桐城歌音樂的風格特征
1.南北曲調(diào)融會
桐城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南北文化的交會之地,這一特點在桐城歌的曲調(diào)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桐城歌巧妙地融合了北方民歌的剛硬爽朗與南方民歌的溫婉柔弱,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音樂風格。山西、河南等地常見的劃旱船活動,會出現(xiàn)充滿北方特色的旱船調(diào),而桐城歌里同樣有《十二月花》這樣的旱船調(diào)曲目。這首歌曲的旋律起伏較大,音程跨度較大,節(jié)奏明快有力,生動地展現(xiàn)出北方人民豪爽奔放的性格特點,仿佛讓人看到他們在歡快地劃著旱船,熱鬧非凡的場景。
2.節(jié)奏節(jié)拍多樣
桐城歌的節(jié)奏節(jié)拍豐富多樣,其中較為常見的是四二拍和四四拍,這兩種節(jié)拍形式符合人們傳統(tǒng)的審美習慣,給人以平穩(wěn)、規(guī)整的感覺。在一些勞動場景中,如打地基時所唱的《夯歌》,采用四二拍的節(jié)奏,“嘿喲嘿喲”的歌詞配合著強有力的節(jié)奏,能夠讓勞動者在勞作時更加整齊有序,充滿干勁。而在一些抒情性較強的歌曲中,如《送飯》,四四拍的節(jié)奏使旋律更加舒緩,情感表達更加細膩,仿佛讓人看到送飯人在路上悠悠行走,心中充滿對親人的牽掛之情。
除了這兩種常用的節(jié)拍,桐城歌中還運用了其他節(jié)拍。《手扶欄桿》采用四三拍的節(jié)奏,這種節(jié)拍具有獨特的韻律感和較強的敘事性,使歌曲在敘事過程中充滿了起伏和變化,仿佛將一個曲折的故事娓娓道來。歌曲中,手扶欄桿的人物思緒隨著節(jié)奏的起伏而展開,情感也在節(jié)奏的推動下層層遞進,讓聽眾更能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波瀾。《十只戒指十個郎》則運用了混合拍子,歌曲中四二拍和四三拍交替出現(xiàn)。這種特殊的節(jié)拍組合,使歌曲充滿了豐富的節(jié)奏變化和跳躍感,生動地描繪出女子面對眾多追求者時復雜的情感以及多樣的場景,為歌曲增添了強烈的趣味性和戲劇性。
(三)桐城歌演唱的風格特征
1.真假聲的結合
傳統(tǒng)桐城歌的演唱具有鮮明的特點。由于其多由普通人演唱,演唱技術難度相對不大,音域也不寬,在演唱過程中,通常采用真假聲結合的方式,這種發(fā)聲方法能夠使聲音更加富有變化和層次感。在一些高音部分,運用假聲來輕盈地唱出,而在中低音區(qū)域,則以真聲為主,使歌曲的演繹更加自然流暢。[3]
2.多種共鳴腔體的運用
在共鳴腔體運用方面,主要以口腔共鳴為主,同時兼有頭腔共鳴和胸腔共鳴。以口腔共鳴為主,能讓聲音更加清晰明亮,富有親切感,仿佛演唱者在聽眾耳邊輕聲吟唱。而頭腔共鳴的適當運用,為聲音增添了明亮的色彩和豐富的泛音,使歌曲聽起來更加悅耳。胸腔共鳴則讓聲音更加飽滿、厚實,增強了聲音的表現(xiàn)力。
3.裝飾音的運用
桐城歌演唱中,演唱者會采用花腔演唱的方式,通過靈活多變的裝飾音,如波音、滑音、顫音等,為歌曲增添活潑、俏皮的感覺,使歌曲更具藝術感染力。例如,在一首描繪歡快場景的桐城歌中,在演唱時,演唱者通常會運用花腔,唱出一連串靈動的音符,進一步烘托歡快、熱烈的氛圍。
三、桐城歌表演形式探析
(一)個體表演形式
1.單獨吟唱
單獨吟唱是桐城歌最為原始、質(zhì)樸的表演形式之一,它常常出現(xiàn)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場景中。例如,當農(nóng)民在田間地頭辛勤勞作時,為了緩解勞作的疲憊,增添生活的樂趣,他們會隨性地哼唱桐城歌。在稻田里,農(nóng)民彎腰插秧,口中唱著“四月里來種田忙,哪有閑人在路旁?人人都把秧在手,口唱山歌手插秧,沒有辛苦哪有糧”,歌聲伴隨著勞作的節(jié)奏,輕快悅耳,不僅減輕了勞動的負擔,還傳遞出對豐收的期盼。[4]
在日常生活中,如在庭院中乘涼、在河邊洗衣時,人們也會獨自吟唱桐城歌。人們更會在閑暇時輕輕哼唱“送郎送到五里墩,再送五里怕不行。君看路邊楊柳樹,都是旁人栽插成”,歌聲中飽含著對過往情感的懷念。
總之,這種單獨吟唱的方式具有很強的隨意性,演唱者無需考慮過多的表演技巧和演唱形式,完全憑借內(nèi)心的情感和興致來演唱。它不受場地、時間的嚴格限制,演唱者有感而發(fā),便能隨時隨地一展歌喉。
2.自伴自唱
自伴自唱是一種極具特色的個體表演形式,在這種表演中,演唱者借助簡單的道具,如鑼鼓等,為自己的演唱增添獨特的節(jié)奏和氛圍。在一些鄉(xiāng)村的節(jié)慶活動或小型聚會中,常常能看到這樣的表演場景:一位民間藝人手持鑼鼓,站在場地中央,隨著激昂的音樂開始演唱桐城歌,他一邊熟練地敲擊著鑼鼓,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聲響,一邊放開喉嚨高歌,鑼鼓聲與歌聲交織,營造出一種熱烈而歡快的氛圍。
以《十二月花》為例,這首歌在自伴自唱時,演唱者會根據(jù)歌曲的內(nèi)容和節(jié)奏,巧妙地運用鑼鼓的敲擊來增強表現(xiàn)力。在唱到每個月的特色花卉時,演唱者會運用不同的鑼鼓節(jié)奏,如在唱到“正月梅花香又香”時,用輕快的節(jié)奏敲擊鑼鼓,營造出梅花綻放的靈動氛圍;而在唱到“五月石榴紅似火”時,則加大鑼鼓的敲擊力度,節(jié)奏也變得更加緊湊,仿佛展現(xiàn)出石榴花熱烈綻放的場景。這種表演形式不僅考驗演唱者的演唱能力,還對其鑼鼓演奏技巧提出了一定要求。演唱者要在演唱的同時,精準地把握鑼鼓的節(jié)奏,使兩者完美配合,從而為觀眾帶來獨特的視聽享受。自伴自唱也體現(xiàn)了民間藝人的多才多藝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他們通過這種表演方式,將簡單的道具與歌唱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的表演形式,讓桐城歌在民間得以更好地傳承和發(fā)展。
(二)群體表演形式
1.眾人齊唱
桐城歌表演中的眾人齊唱展現(xiàn)出了獨特的魅力并承載著深遠的意義。一方面,在春節(jié)、元宵節(jié)等重要節(jié)日慶典中,或在規(guī)模宏大的民俗活動中,常常能看到眾人齊唱桐城歌的熱烈場景。[5]來自四面八方的民眾匯聚一堂,共同唱響桐城歌,這股匯聚的聲浪將節(jié)日的熱烈氛圍推向了高潮。另一方面,眾人齊唱的表演形式顯著增強了歌曲的情感表達效果。在深情演繹桐城歌的過程中,眾多參與者懷揣著相同的情感,使這份情感的力量被無限放大。他們對家鄉(xiāng)的深切眷戀與由衷自豪交織在一起,賦予歌曲更加真摯且深沉的情感內(nèi)涵,觸動了每一位聽眾的心弦。這種群體性的演唱方式,營造了一種濃郁的情感氛圍,使現(xiàn)場的每個人都沉浸其中,深切感受到自己與家鄉(xiāng)、與傳統(tǒng)文化之間緊密而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進而激發(fā)了人們對本土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及傳承責任的深刻體悟。
2.歌舞結合
將舞蹈動作融入桐城歌的演唱中,是一種極具藝術感染力的表演形式。在一些專業(yè)的文藝演出場合,或是在精心籌備的文化活動中,常常能欣賞到這種精彩的表演。表演者通常身著具有桐城特色的傳統(tǒng)服飾,伴隨著悠揚的桐城歌旋律,翩翩起舞。他們的舞蹈動作巧妙地結合了歌曲的內(nèi)容和節(jié)奏。具體而言,在演唱描繪勞動場景的桐城歌時,舞蹈動作可以模仿農(nóng)民在田間勞作的姿態(tài),如插秧時的彎腰、抬手動作,收割時的揮舞鐮刀動作等,通過這些生動的舞蹈動作,將勞動場景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到歌曲中所體現(xiàn)的勞動人民的辛勤;當演唱愛情題材的桐城歌時,舞蹈動作則可表現(xiàn)出男女之間的羞澀、愛慕之情,如眼神的交流、輕柔的牽手動作等,細膩地詮釋出歌曲中的情感內(nèi)涵。這種歌舞結合的表演形式,極大地豐富了桐城歌的表現(xiàn)力,音樂與舞蹈相互配合、相輔相成,共同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音樂的旋律引導著舞蹈的節(jié)奏,舞蹈的動作則進一步強化了音樂所傳達的情感,兩者的完美融合,使桐城歌的藝術魅力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現(xiàn)。在歌舞形式結合的桐城歌表演中,觀眾被精彩的歌舞表演所吸引,沉浸在桐城歌所營造的獨特藝術氛圍中,對桐城歌的文化內(nèi)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四、結語
桐城歌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多樣的表演形式,在民間文化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從歌詞中那充滿地域韻味的詞匯、雅俗共賞的表達,到融會南北的曲調(diào)、豐富的節(jié)奏節(jié)拍與獨特的演唱方式,再到個體與群體的豐富表演形式,桐城歌全方位地展現(xiàn)了民間藝術的魅力與活力。桐城歌不僅是桐城人民的精神寄托,更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應肩負起傳承與保護的重任,讓桐城歌在新的時代繼續(xù)傳唱,使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得以延續(xù),讓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瑰寶在當代熠熠生輝,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為民間文化的繁榮發(fā)展注入新的動力。
(作者簡介:倪甜甜,女,碩士研究生,桐城師范高等??茖W校,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教育)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