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二人轉是東北地區(qū)的傳統(tǒng)藝術形式,以其鮮明的地域特色著稱。這一藝術形式巧妙融合了曲藝、走唱等多種表演元素,表演過程中常伴有歌舞,歷經幾百年的傳承,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與推崇。在東北地區(qū),二人轉與民眾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深受民眾喜愛,甚至有“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的俗語流傳。二人轉之所以能在東北地區(qū)保持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獨特的表演風格。其動作輕盈靈活,唱腔別具一格,更能在表演中融入民眾生活的點滴,是人們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如今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二人轉的受眾群體有所縮減,傳承人數(shù)量也有所減少,然而仍有一批忠實的觀眾堅定地支持著這一藝術形式。因此,本文旨在對東北二人轉表演形式進行探究,以期為相關從業(yè)者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參考,推動二人轉藝術的持續(xù)繁榮發(fā)展。
二、東北二人轉的特點和發(fā)展歷程
(一)特點
東北二人轉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集合了東北大秧歌以及蓮花落等藝術元素,最終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二人轉多以兩人說唱為主,少數(shù)情況下由多人唱敘演出,還有一些演員以單出頭和拉場戲的形式進行表演。在雙人表演時,演員分別扮演丑、旦行當,載歌載舞。多人群唱表演時,不同演員分別持不同的樂器進行伴奏,并分不同行當輪流坐唱。此外,二人轉還有著獨特的唱腔和伴奏音樂,并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咳咳”的稱謂。其中,“喇叭牌子”“胡胡腔”等曲牌最具代表性。
二人轉的雅俗性特點較為鮮明,運用化雅為俗的手段實現(xiàn)了雅俗共存。實際上,一種藝術形式的雅或俗并非固定不變,任何藝術形式要想獲得更多人支持,“化雅為俗”是必然選擇,這樣才能被更多人所接受和認可。[1]例如,單出頭劇目《王二姐思夫》的故事取材于明代嘉靖年間的蘇州,后通過二人轉的形式將其情節(jié)移植并融入近代背景。觀眾在觀看這一劇目時,能夠從中體會到二人轉特有的詼諧幽默,并感受到近現(xiàn)代東北風俗的特點。
(二)發(fā)展歷程
東北二人轉在發(fā)展初期被稱作“蹦蹦戲”,在東三省及蒙東地區(q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表演形式十分簡單,逐漸在民間廣泛流傳,成為農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重要的消遣娛樂方式。隨著二人轉逐漸由農村走向城市,它開辟了更多專業(yè)場所進行商業(yè)表演,表演內容也從最初的單純消遣娛樂,逐漸演變成一種綜合藝術形式,其中融合了太平鼓、東北民歌以及東北大鼓等多種藝術形式的表演技巧和唱腔。[2]
20世紀初,二人轉在東北地區(qū)成為較為受歡迎的藝術形式,在全國范圍內的演出也持續(xù)增多。20世紀60至70年代,二人轉的曲牌不斷創(chuàng)新,引入了揚琴等伴奏樂器;舞臺演出中開始運用不同色彩的燈光來營造表演情境,這極大地提升了舞臺演出的表現(xiàn)力。隨后,二人轉登上了更大的舞臺,成為全世界了解東北的一個重要窗口。2006年,東北二人轉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獲得認可的同時,也得到了進一步的保護。[3]
三、東北二人轉的表演形式
(一)唱腔
東北二人轉是融合多種戲曲藝術精華的瑰寶,蘊含豐富且獨特的唱腔。在傳統(tǒng)的二人轉表演中,“小帽”常被用作開場,營造出熱烈而歡快的氛圍,讓觀眾沉浸其中?!靶∶薄辈粌H具有試弦調音的功能,幫助演員調整狀態(tài)、校準伴奏旋律,確保后續(xù)演唱的質量,還為整個表演奠定了基調。[4]緊隨“小帽”之后,便是正文唱段的精彩呈現(xiàn),這對演員提出了嚴格要求。演唱時,演員需吐字清晰、字正腔圓,遵循以字行腔的原則,通常由男女演員搭配完成。對于二人轉演員而言,字正腔圓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若無法達到這一標準,將直接影響表演效果。特別是二人轉劇本往往篇幅較長,擁有完整的故事脈絡和豐富的情感表達,字正腔圓的演唱方式更能引導觀眾深入理解作品情節(jié),感受其中的情緒起伏,從而極大地增強曲牌的吸引力。
例如,二人轉經典劇目《大西廂》憑借其豐富的唱腔藝術和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深受觀眾喜愛。表演伊始,演員常以一曲輕快的“小帽”《正月里來是新春》作為開場。這首小帽旋律歡快,歌詞喜慶,迅速營造出一種熱鬧的氣氛,為整個表演奠定了輕松的基調,充分調動觀眾的熱情?!靶∶薄边^后,正文唱段《大西廂》正式拉開帷幕。男女主角分別飾演張生與崔鶯鶯,他們以字正腔圓的唱腔細膩地演繹著這段古典愛情故事。張生的唱腔深情而略帶憂郁,崔鶯鶯的唱腔則溫婉細膩,兩者相輔相成,通過一唱一和的形式,不僅充分展現(xiàn)了二人轉獨特的對唱藝術魅力,也讓觀眾隨著劇情的推進,深刻感受到了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5]這樣的表演不僅彰顯了東北二人轉唱腔藝術的獨特魅力,也讓觀眾在欣賞的過程中,深切體會到了中國傳統(tǒng)戲曲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說口
二人轉的說口極具特色,在舞臺表演中主要用于銜接劇情、調動現(xiàn)場氛圍。在二人轉的舞臺表演中,演員通常需要演繹不同的角色并靈活切換。與戲曲中固定的角色設定及專業(yè)的服裝道具不同,二人轉的說口能夠幫助觀眾迅速分辨出各個角色,使他們沉浸于故事的演繹之中。例如,在二人轉劇目《包公斷后》的表演中,說口主要用于介紹劇情和人物形象。兩位演員在角色轉換的過程中,飾演了包公、李太后、王朝、馬漢、范仲華等角色。此外,除了利用說口銜接劇情,還會對唱詞進行特殊處理。例如,“仲華我進窯忙把干媽叫”,這類以人物角色第一人稱視角來敘述劇情的方式,有助于觀眾快速厘清人物關系。在二人轉表演中,演員時常跳出所扮演的人物形象,以第三人稱的視角對劇情人物進行評價,這樣做既推進了劇情的發(fā)展,又活躍了現(xiàn)場的氛圍,拉近了觀眾與演員之間的距離,對于增強整體的表演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6]
二人轉作品主要由說口和唱詞兩大要素構成,盡管不同作品中唱詞與說口的占比各異,但說口的作用確實不容小覷。尤其是那些反映當前民眾實際生活的作品,多以說口和道白為主,深受觀眾喜愛。例如,在二人轉作品《傻子相親》的表演過程中,說口和道白占據(jù)了較大比重,成為傳達作品主題的重要手段。[7]因此,對于二人轉演員而言,說口是一項必備的基本功,也是他們在長期實踐中逐漸磨煉形成的技能。
發(fā)展至今,二人轉的表演形式已發(fā)生了諸多變化,尤其是許多冗長的唱段已難以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反而是說口的比重顯著增加,最終形成了主要以說口為主的表演風格。例如,在劉老根大舞臺的二人轉表演中,整個表演時長約為兩個小時,通常僅在開場時演唱一曲小帽,接著演繹一段正劇選段,之后大部分時間都用于說口、表演絕活或演唱流行歌曲等。演員憑借自身獨特的絕活以及幽默風趣的說口,贏得了大量年輕觀眾的認可與喜愛。[8]
(三)扮相
二人轉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不局限于傳統(tǒng)的二人對唱,還涵蓋了單出頭、拉場戲等多種形態(tài)。在表演時,演員身著色彩斑斕的服飾,其中,紅色大花襖因其鮮明的地域特色而尤為引人注目。女演員常常佩戴夸張的發(fā)飾,為表演增添了幾分生動的韻味。兩位主演則手持扇子與手絹,巧妙地將它們融入動作之中,與唱段或說口相協(xié)調,使整個表演過程洋溢著濃郁的喜劇氛圍。[9]拉場戲的形式與傳統(tǒng)戲曲頗為相似,它根據(jù)曲牌的內容和人物角色的設定來選擇相應的扮相。其中,丑角與旦角的服飾與扮相存在著顯著差異。追溯至二人轉的發(fā)展初期,男性演員會巧妙地利用一塊色彩鮮艷的布頭置于頭頂,以此模擬旦角的形象;而另一位演員則通過反戴帽子,或是在面部涂抹鍋底灰等手法,刻意在形象與舉止上營造出一種丑化的效果,與旦角光彩照人的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從而極大地增強了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
進入21世紀,二人轉演員的服飾扮相日趨多樣化,所選服裝、發(fā)飾及妝容更加緊密地貼合劇目中人物形象的需求。就二人轉演員的扮相而言,可以概括為“旦要繃得住,丑要放得開”,通過旦角與丑角之間鮮明的形象對比,凸顯出丑角的詼諧幽默與旦角的溫婉嫻靜。在塑造丑角時,演員有時會在鼻梁至眼睛間的區(qū)域涂抹白粉,以此增強角色的滑稽感與幽默感。以二人轉作品《傻子相親》為例,演員在表演時不僅運用豐富的面部表情,還借助夸張的形體動作來刻畫角色的性格特征。借助這些夸張而生動的扮相,演員成功地渲染了劇情氛圍,塑造出更加貼合作品要求的人物形象。[10]
(四)舞蹈
舞蹈是每位二人轉演員必備的技能,同時也是舞臺表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舞蹈動作主要源自東北大秧歌,并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借鑒本土及外來藝術的精華,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舞蹈風格,在民間廣泛傳播并深受民眾喜愛。二人轉的舞蹈往往與唱腔、說口等表演形式緊密配合,例如,在小曲、小帽以及胡胡腔的演唱過程中,演員常常邊唱邊舞,營造出極為熱烈的現(xiàn)場氛圍。此外,還有丑角、旦角手持扇子、手絹進行的舞蹈表演,部分演員還會借助其他道具來展示個人高超的技藝,使整個表演內容豐富多樣、形式靈活多變。
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二人轉表演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舞蹈形式,而是勇于創(chuàng)新,將街舞、爵士舞、拉丁舞等現(xiàn)代舞蹈元素融入其中,為舞臺表演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劉老根大舞臺為例,演員常常在正式表演前,以一段熱情洋溢的舞蹈作為開場,旨在迅速點燃現(xiàn)場氛圍,與觀眾建立緊密的聯(lián)系,為后續(xù)的演出奠定良好的基調。一些單出頭二人轉作品還創(chuàng)新性地引入了道具輔助表演。例如,閆淑萍在其單出頭作品《王二姐思夫》中,巧妙地運用門框這一道具,生動地表達了王二姐對愛人的深切思念。值得一提的是,該作品在表演過程中融入了伴舞元素,在保留傳統(tǒng)扇子舞精髓的同時,大膽引入了現(xiàn)代舞蹈元素,使整場表演既保留了二人轉的傳統(tǒng)韻味,又散發(fā)了鮮明的時代氣息,從而吸引了更多年輕觀眾的關注,極大地拓寬了二人轉的受眾群體。
(五)絕活兒
絕活兒指的是演員所擅長并具有獨特風格的技藝或本領。在傳統(tǒng)二人轉表演中,演員的絕活兒多集中于手絹功、扇子功、打竹板功等領域,其中扇子功和手絹功尤為常見且備受觀眾青睞。演員憑借手腕的靈活翻動與旋轉,讓扇子或手絹在空中翩翩起舞,這不僅極大地豐富了表演的形式和內容,更讓觀眾在觀賞過程中全神貫注、沉醉不已。
以經典劇目《豬八戒拱地》為例,男演員需扮演豬八戒,而女演員則化身為孫悟空,由豬八戒背負。在表演過程中,女演員在保持女性柔美形象的同時,通過一指轉手絹的精湛技藝,展現(xiàn)出角色的靈動與俏皮。男演員則從單手轉手絹開始,逐步升級至雙手轉手絹,隨著唱段的深入,手絹功技巧難度層層遞進,直至最后豬八戒因體力不支而倒下,此時孫悟空現(xiàn)身亮相,整個劇目圓滿結束。這樣的表演不僅是對演員扎實功底的考驗,更通過巧妙的情節(jié)設計與精湛的技藝展現(xiàn),為觀眾呈現(xiàn)了一場精彩的視聽盛宴。
四、結語
綜上所述,東北二人轉是一種極具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為了使其更具時代特色,未來東北二人轉演員更應懂得取舍,汲取其他藝術的精華并保留自身特色,這樣才能促進二人轉這一藝術形式持久健康發(fā)展。
(作者簡介:王俊人,男,本科,吉林省藝術研究院,講師,研究方向:二人轉表演)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