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稟異志,性同金石,榔(鋃)鐺甫卸,艱難何避,憤葬同志。
不屈不撓,義幟再舉,忠貞自矢,丹心碧血,永昭青史。
1911年12月22日,河南響應辛亥革命的起義宣告失敗。兩天后,張鐘端、王天杰、張照發(fā)、劉鳳樓、單鵬彥、徐振泉、張得成七位同志于開封西關英勇就義;李公干、王夢蘭、李鴻緒、崔德聚四位志士犧牲于開封南關。是日,開封突降鵝毛大雪,天地與之同悲。
十一烈士壯烈犧牲后,為殺一儆百,當局下令禁止家屬收葬?!皬垼ㄧ姸耍┑仁潜┲T城外多日,后有黨員沈竹白以慈善名義,殮葬于開封南關義地(官坊街)。張(鐘端)自為一墓,其余十人,因尸首不全不能辨認,共為一墓……”這位敢于置生死于不顧,收殮烈士尸身的義士,就是開篇詩中所贊頌的河南辛亥先烈——沈竹白先生。
少有大志
沈竹白,原名沈嘉炎,字逐白,又字明甫,1878年8月28日生。他曾在當時的河南省會開封五福街開辦扇店,因“逐”與“竹”同音,所以常以“竹白”二字在扇面落款,故而得名。
沈家原籍浙江紹興,因沈竹白的曾祖、祖父兩世宦居河南,遂入河南籍。祖父如椿,字茂堂,號藍畦,歷任河南許州州判,郟縣、鎮(zhèn)平縣知縣,裕州知州等職。父宣昭,字宜甫,號聞庭,清光緒年間曾任項城知縣、羅山知縣、汝寧府通判。母施韻湘,江蘇海門人,識文達理,勤儉賢良。
沈竹白在兄弟五人中排行老幺,幼年聰穎好學,勤快懂事。在母親的教導下,他的琴棋書畫才能全面發(fā)展,金石篆刻水平也令方家驚嘆。
1895年,沈竹白受業(yè)于懷慶府江槐庭門下,算術學習成績尤為突出。同時,他博覽群書,認真研讀《史記》《漢書》《資治通鑒》等歷史書籍,常在讀史中慨嘆朝代更迭、山河破碎之際中華先賢的抱負和氣節(jié)。
因沈竹白之父沈宣昭與袁世凱是故交,適逢袁回項城安葬其生母劉氏,竹白隨父親拜謁了這位長輩。袁世凱器重他的才識,囑令他赴天津做自己的助手。
1903年,沈竹白被袁世凱委任為督署文案,但他無心于王侯將相之夢,態(tài)度鮮明地推辭了袁氏美意,轉頭入天津北洋大學讀書。他不是死讀書的故紙堆中人,在校時經(jīng)常與愛國同學研討時政。
沈竹白大受《辛丑條約》國恥的刺痛,目睹清廷的腐敗,在當時革命思想的影響下,于1905年東渡日本,尋求救國救民的新知識;次年由胡經(jīng)武介紹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開始走上“推翻清廷,振興中華”的革命活動。
信仰護身
在日本留學期間,沈竹白在東京結識了河南籍學生張鐘端等同道中人,他們在一起交流學習外國先進的文化知識、科學技術,也逐漸在內(nèi)心樹立起一種信仰,就像他們尊敬的革命導師孫中山時常在演講中提到的那樣,為創(chuàng)建一個美好的東方祖國而不拘一格地奮進。
他積極投身于革命黨、?;庶h之間政治思想領域里的大論戰(zhàn),為豫籍留日學生中同盟會會員主辦的《河南》雜志撰寫文章。他以筆名“不白”在《河南》第五期上發(fā)表了《警告同胞勿受要求立憲者之毒論》,文中寫道:
大陸沉沉,風云慘淡。四萬萬方里版圖,四百兆智愚人民,俱處于黃發(fā)紫須兒支配之下。欲割則割,欲烹則烹,黃帝神明之胄久不齒于世界人類矣!
欲自治獨立,非推倒列強之假設之政府,非訴之鐵血不可。
士與士聯(lián),商與商聯(lián),工與工聯(lián),或罷市、示威、抗稅運動。眾心如一,可貫金石,豈懼專制之政府耶!
嗚呼!大造茫茫,總歸無有。人生孰無死,貴得死所耳。
文章旗幟鮮明地抨擊清朝的封建專制,呼喚民眾進行革命斗爭,為推翻封建王朝,建立共和,振興中華而獻身,在國內(nèi)外引起巨大的反響。
1908年,沈竹白回國。當局邀他出任天津北洋大學文案、開封法政學堂教師。不久,河南提學使孔祥麟先后委任他為中州公學總辦、河南提學使署督學。他暗中聯(lián)絡同志,與周凌卓、王庚先等人,以中州公學為根據(jù)地,以優(yōu)級師范、東岳廟(今開封回民中學校址)為集會地點,商討時政,醞釀革命。
當時,河南風氣閉塞,革命發(fā)展遲緩,沈竹白以啟迪民智為急務,曾在開封鴻影庵街(今雙龍巷)西頭路西,自投資金開辦醒豫閱報社、白話講演所,還在大相國寺內(nèi)組織放映從日本引進的電影幻燈片,當時稱“大寫真”。這種通俗、新奇、能引起大眾關注的形式,都是他宣傳同盟會主張的重要渠道。
沈竹白還重視培養(yǎng)技術人才,1908年在開封羊市街創(chuàng)辦開封初等工業(yè)學堂,親自出任堂長。學堂招收傳習生五十名,插班生三十名。這是他“以教育致國家于富強”思想的體現(xiàn),也是后來開封技校的雛形。該學堂培養(yǎng)了四個班的畢業(yè)生,為工廠輸送數(shù)百名實用技術人才,也為以后開封工業(yè)的發(fā)展做了人才上的鋪墊。
義葬烈士
沈竹白真正的光耀,遠不止于前文提到的他在才學、革命、教育等方面的作為。
1911年底,河南革命黨人為響應武昌起義,定于12月22日夜以放火為號發(fā)動起義,公推張鐘端為起義軍總司令,沈竹白擔負政學界的聯(lián)絡工作。后因有人告密,起義失敗,清軍逮捕了起義主要領導人和相關同志數(shù)百人,沈竹白也在其中。
12月25日,經(jīng)過短暫而殘酷的所謂“審訊”,起義軍總司令張鐘端、敢死隊總隊長王天杰等十一人慘遭殺害。大批革命同志被查緝,另有一部分人,為了保存革命火種,逃向了南方獨立省區(qū)。十一烈士遺體在積雪覆蓋下,靜默城外,家人無法近前。
沈竹白與起義軍參謀長周凌卓二人后被營救出獄。盡管危險依然無處不在,但沈竹白強忍悲痛,不避艱危,戴上假發(fā)辮,以紅十字會慈善行動的名義,將十一烈士遺體殮葬于開封南關官坊街義地。雖是匆忙掩埋,亦是入土為安。
沈竹白義薄云天安葬烈士之舉,時人“皆以粵之朱執(zhí)信收葬黃花諸烈士目之”。后因行跡泄露被通緝,沈竹白只得連夜繞道天津前往上海,方躲過一劫。
中華民國成立后,沈竹白由上海返回開封,為解決辛亥十一烈士善后問題及建立起義紀念碑奔走呼號。他向河南省議會上書陳請,并面見當時豫督張鎮(zhèn)芳,提出撥款遷葬烈士遺骨及修建紀念碑的要求。然而直至1932年秋,河南省政府才將十一烈士遺骨遷葬一處,建成陵園(1981年,烈士墓遷建于禹王臺公園),立碑紀念,并定每年12月22日為河南起義紀念日。
1912年4月間,沈竹白先生為同盟會河南分部主辦的開封《大中民報》創(chuàng)刊題祝詞:“《大中民報》成立,為諸同志賀,并為吾豫賀!”此后,同盟會內(nèi)部出現(xiàn)分裂,一部分會員加入了袁世凱的御用工具“統(tǒng)一黨”。為抵制這股逆流,沈竹白與程仲雨、曾可樓、杜扶東、孫振東等人發(fā)起組織河南社會黨,租賃開封雙龍巷路北一處房子作為事務所介紹同志入黨,他始終為河南的革命向前沖,毫不退縮。
為振興民族工業(yè),沈竹白籌資在開封東岳廟路北開辦平民織染廠、太陽宮實習工場,從上海引進新技術,聘請北洋工業(yè)學校畢業(yè)之聶維新為技術指導,織造布匹、被面等物,《大中民報》曾于1912年7月4日以題為《實習工場可望發(fā)達》予以報道:“太陽宮實習工場為沈竹帛(白)君創(chuàng)辦……沈君由滬上歸來帶有最新花樣布十余種,聶君按式仿造惟妙惟肖,較之原貨殆有過之,兼能獨出心裁自出花樣……有志實業(yè)者前途發(fā)達,可操左券矣?!?/p>
他還開辦營業(yè)部,類似于后來的百貨公司,經(jīng)營群眾生活必需之日用百貨,為振興工業(yè),繁榮地方經(jīng)濟而務實精進。
毀家紓難
1913年3月20日,國民黨領袖人物宋教仁于上?;疖囌居龃?,22日晨因傷重而逝世,革命形勢急轉直下。
沈竹白時任洛陽火車站貨捐局局長,得知噩耗的他義憤填膺,在洛陽楊少萬家中召集同志開追悼會,慷慨陳詞,揭露袁世凱的反動行徑,號召大家奮起反袁,并為宋教仁撰挽聯(lián):
國會將成,先生遇害,未伸大志,未展大才,在九泉下豈能瞑目;
正兇已獲,主使難逃,必揭其皮,必剖其腹,視五臟中究是何心!
犀利的言辭表達出沈竹白絕不妥協(xié)的革命態(tài)度。他追隨孫中山革命始終如一,在政治風云變幻的歷史時刻,為表明革命立場,于1913年初在開封《自由報》連續(xù)登載《聲明》《啟事》:“敬啟者,鄙人經(jīng)胡經(jīng)武先生介紹入同盟會,已十余載矣。自同盟會歸并國民黨,鄙人即隨歸并,與統(tǒng)一黨、共和黨、民主黨均無關系。前忽有人疑惑鄙人為統(tǒng)一黨黨員,鄙人素抱平民主義,豈有濫入宗旨不合黨會之理,故不得不登報聲明?!?/p>
隨著時局發(fā)展變化,沈竹白積極聯(lián)絡在洛陽的革命黨人楊少萬、劉果、楊體銳等,為討袁發(fā)動“二次革命”組織革命力量。張鎮(zhèn)芳派出大批密探偵緝革命黨人的行跡,稍有懷疑,即令逮捕,整個河南處在袁世凱的嚴密控制之下。盡管如此,《時事豫報》當時一則時事評論說,“比汴、宛、鄴各處形勢,洛當首屈一指……故邇來亂黨之謀傾覆者,亟注眼光于該地。且伊洛之間,風氣頑劣好殺,揭竿、推埋時有所聞”,可見沈竹白等人的行動給當局的沖擊之大。
1913年7月12日,李烈鈞在江西湖口組織討袁軍,舉兵討袁,“二次革命”爆發(fā)。沈竹白等人受黃克強委托,在鄭、洛號召同志革命,密謀河南獨立。洛陽人楊少萬以行商作掩護,往來陜、豫、魯之間進行聯(lián)絡,在山東周村被逮捕,后解押開封。此事株連數(shù)十人,劉果、閻作霖、楊體銳等先后被捕,遭到槍殺。
已如驚弓之鳥的張鎮(zhèn)芳將沈竹白當作眼中釘,欲除之而后快。只是礙于沈竹白與袁氏有舊,且有一定的社會聲望,張鎮(zhèn)芳一時之間不敢貿(mào)然行動,令國稅廳籌備處處長俞君泰出面,以視察為名,先后撤換開封火車站貨捐局局長、河溯安陽林煤稅征局局長等。
1914年1月12日,沈竹白奉命由洛陽回到開封住處。1月16日,《時事豫報》的新聞欄中即登出“前洛陽貨捐局局長沈嘉炎(字竹帛)昨早因事被東區(qū)警察捕去”的消息。
在被嚴加看管期間,沈竹白視死如歸。他說,我死不足惜,只望國家能富強。張鎮(zhèn)芳黔驢技窮,只得以“該犯前在北洋暗結孫(文)黃(興),此次湖口倡亂,復為西行黨人東道主”的罪名下令殺害了沈竹白。
1914年1月28日,時陰歷正月初三,本該是萬家團聚的新春佳節(jié),開封城寒風嗚咽。怕有人出手救沈竹白,開封當局竟中斷郵電,大街小巷布滿荷槍實彈的軍警。
據(jù)資料記載,沈竹白頭戴獺皮帽,身著黑呢大衣,神態(tài)從容,坐囚車赴刑場,頻頻向路旁群眾點頭告別,隨后在開封孝嚴寺后慷慨就義。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后,沈竹白的靈柩被安葬于開封東郊大花園村墓地。墓碑正面鐫刻“中國國民黨黨員沈竹白烈士”,背面刻有他的傳略。
沈竹白身后遺一子,名世祺,字東浦,取自祖籍浙江山陰縣東浦鎮(zhèn),1933年畢業(yè)于河南大學社會學系,曾任河南省民眾教育館館長,新中國成立后任開封師范學院圖書館編目股股長等職,1975年病故。沈竹白孫輩六人,分別名思、毅、達、燕、平、潛。
沈竹白將自己的一切財產(chǎn)、信念,包括生命都奉獻給了改造社會的殘酷斗爭。遇害前身陷囹圄之際,他曾說“各國革命流血,譬之一盆;中國只有一杯,不亦甚易乎!”
沈毅、沈達這樣描述自己的祖父:“一生廣交游,輕財帛,把所有家產(chǎn)資助革命事業(yè),為國家的興亡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他那‘為國犧牲敢惜身’的精神永存人們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