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為了達到優(yōu)化跨鐵路公路橋梁設計效果、提高工程建設水平的目的,文章在簡單總結跨鐵路公路橋梁設計必要性的基礎上,以某工程為對象,從工程材料、平面設計、橫斷面設計、縱斷面設計等方面細致地分析了工程的設計要點。結果顯示,該工程的設計方案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能夠滿足工程建設要求,充分說明通過優(yōu)化路橋設計有助于提高項目的建設效果。
關鍵詞 跨越鐵路;公路橋梁;設計
中圖分類號 U4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949(2025)02-0075-03
0 引言
公路橋梁跨越鐵路設計過程中,應依托先進的工程技術和深入的理論研究,以確保設計的方案在實際操作中具備精確性、可靠性和經(jīng)濟性,應有創(chuàng)新的設計思維和嚴謹?shù)墓こ虘B(tài)度,以提升公路橋梁的整體建設水平。
1 工程概況
1.1 項目概況
擬建大橋為跨越既有鐵路及上石拉溝所設,橋梁全長220 m,孔跨布置為30 m小箱梁+(85+85)m T構+20 m小箱梁,采用(85+85)m T構轉體跨越既有鐵路和公路,其總體布置圖如圖1所示:
1.2 技術標準
(1)設計汽車荷載:公路-Ⅰ級,跨鐵路孔及相鄰孔采用公路-Ⅰ級的1.3倍。
(2)橋梁標準寬度:主線標準寬度為25.0 m=2×[凈寬11.33+2×0.525(防撞護欄)+0.08];上跨鐵路橋面寬度為28.05 m=2×[0.525(SS級外防撞護欄)+1(緩沖帶)+0.565(HA級內(nèi)防撞護欄)+11.33(橋面凈寬)+0.525(SS級防撞護欄)]+0.08;設計車速為80 km/h;設計洪水頻率為1/100。
(3)地震基本烈度:根據(jù)《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 50011—2010)附錄A“我國主要城鎮(zhèn)設防烈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設計地震分組”及《中國地震動參數(shù)區(qū)劃圖》(GB 18306—2015)的有關規(guī)定,抗震設防烈度為Ⅵ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小于0.05 g。
(4)橋梁結構設計基準期:100年。
(5)橋梁結構設計安全等級:一級,重要性系數(shù)γ0=1.1。
(6)橋下凈空:上跨鐵路橋下凈空不小于8.0 m,且需保證施工期間梁體距離鐵路接觸網(wǎng)桿頂?shù)木嚯x不小于1.0 m,并留有足夠的安全距離。
該工程抗震設防類別按不低于公路橋梁抗震設計標準中的B類采用,并滿足《鐵路工程抗震設計規(guī)范(2009版)》(GB 50111—2006)的相關要求[1]。
2 橋梁設計
2.1 設計原則
在方案設計時,應注重橋梁結構本身的協(xié)調(diào)及橋梁和周圍環(huán)境的協(xié)調(diào),需遵循以下原則:
(1)依托城市總體規(guī)劃和路網(wǎng)規(guī)劃,結合現(xiàn)狀建設條件,力求滿足地方交通的總體需求;同時,還應結合鐵路線形,在滿足鐵路及地方交通總體需求的前提下注重實用性[2]。
(2)橋型方案的選擇不僅需要考慮橋型的美觀,同時應考慮橋孔布設的合理性與協(xié)調(diào)性。
(3)橋型方案選擇時,應充分考慮施工場地、施工工藝及工期,避免設計與施工脫節(jié)。
(4)工程方案應便于快速施工,減少對現(xiàn)狀交通的影響。
(5)完善交通功能,兼顧不同道路使用者的需求。
2.2 主要材料
2.2.1 混凝土
T構采用C55混凝土;小箱梁采用C50混凝土;支座墊石采用C50小石子混凝土;橋墩蓋梁、系梁、墩柱、橋臺臺帽、耳背墻、墩臺擋塊、承臺及護欄等均采用C40混凝土;搭板采用C35混凝土;樁基基礎采用C35混凝土;鋪裝采用C40混凝土。
2.2.2 預應力鋼筋
預應力鋼筋均采用按《預應力混凝土用鋼絞線》(GB/T 5224—2023)標準生產(chǎn)的低松弛鋼絞線,公稱直徑為15.2 mm,公稱截面積為140 mm2,標準強度為1 860 Mpa,彈性模量為1.95×105 MPa。
2.2.3 橋面鋪裝
調(diào)平層:10 cm厚的C40混凝土現(xiàn)澆層。
防水層:FTY-1瀝青聚合物橋面防水層。
鋪裝:12 cm的瀝青混凝土。
2.2.4 普通鋼筋
鋼筋抗拉強度標準值如下:
HPB300鋼筋:fsk=300 MPa。符合《鋼筋混凝土用鋼" "第1部分:熱軋光圓鋼筋》(GB/T 1499.1—2017)的相關規(guī)定。
HRB400鋼筋:fsk=400 MPa。HRB400螺紋鋼筋應符合《鋼筋混凝土用鋼" "第2部分:熱軋帶肋鋼筋》(GB/T 1499.2—2018)的相關規(guī)定。
2.2.5 鋼材
Q235和Q345鋼板的技術指標應分別滿足《碳素結構鋼》(GB/T 700—2006)及《低合金高強度結構鋼》(GB/T 1591—2018)的相關要求。
2.2.6 支座
全橋預制梁支座采用普通板式橡膠支座、滑板式橡膠支座,T形剛構采用LQZ(G)7000支座。
2.3 設計參數(shù)
(1)汽車荷載等級:公路Ⅰ級。
(2)設計速度:80 km/h。
(3)重要性系數(shù):1.1。
(4)抗震設防烈度為Ⅵ度,設計的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小于0.05 g。
(5)環(huán)境類別及等級:Ⅱ類,環(huán)境作用等級Ⅱ-C級。
(6)材料性能標準按照《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guī)范》(JTG 3362—2018)執(zhí)行。
2.4 縱斷面設計
該橋縱斷面位于3%的上坡上。
2.5 橫斷面設計
橫斷面的布置形式如下:
標準寬度為28.05 m,橋面斷面布置為2×[0.525(SS級外防撞護欄)+1(緩沖帶)+0.565(HA級內(nèi)防撞護欄)+11.33(橋面凈寬)+0.525(SS級防撞護欄)+0.08]。
2.6 上部結構設計
該橋上部結構采用(85+85) mT構,中墩位置梁高10.5 m,邊支點位置梁高5.0 m。箱梁底板水平,頂板隨路線設4%橫坡,箱梁標準段頂寬28.05 m,懸臂長3.8 m,懸臂端厚0.3 m,懸臂根部厚70 cm。箱梁腹板厚50~110 cm;底板厚40~120 cm;頂板厚40 cm。頂板倒角設90 cm×30 cm,底板倒角設60 cm×30 cm。中墩墩頂位置有2個長為180 cm的橫隔墻,橫隔墻內(nèi)設高寬分別為180 cm和150 cm的過人洞,相距340 cm;邊墩墩頂?shù)臋M隔墻厚150 cm。箱梁每個梁段腹板距梁頂1.7 m均有1個10 cm的通風孔,在箱梁底板處開1個11 cm的泄水孔。梁部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85+85)mT構恒載、活載反力如表2所示。
2.7 下部結構設計
(85+85)mT構采用轉體的方法施工,主墩采用鋼筋混凝土雙薄壁墩,底部平面截面尺寸為13.0 m×1.8 m,頂部平面截面尺寸為15.272 m×1.8 m,順橋向壁厚1.8 m,凈距3.4 m。下接轉動系統(tǒng)、承臺、鉆孔灌注樁基礎,樁徑1.5 m,共30根。
邊墩采用蓋梁柱式墩,柱徑1.6 m;基礎采用承臺樁基礎,樁徑1.5 m,單個橋墩共8根。
2.8 轉動體系結構
轉動體系結構包括轉體下盤、上轉盤、球鉸、轉動牽引系統(tǒng)等部分。下轉盤為基礎支撐,轉體后同上轉盤形成橋梁基礎。下轉盤上設置轉動系統(tǒng)的下球鉸、保險撐腳環(huán)形滑道及轉體拽拉千斤頂反力座等[3]。
樁基、轉盤及橋墩施工完成后,順著鐵路線路方向懸澆T構(80+80)m,梁體在設計位置上使用混凝土封固轉盤。轉體速度為0.02 rad/min,角度為48°。
2.9 基礎防護
主墩承臺基坑深約8 m,設計采用鉆孔樁防護,鉆孔樁樁徑為1.25 m,樁長12 m,樁頂設冠梁;基坑內(nèi)設置橫撐、角撐和豎撐。
基坑開挖到位后應及時施工20 cm厚的C20混凝土墊層,澆筑主墩承臺。當主墩承臺模板拆除后,應在承臺上部和防護樁之間采用原狀土回填,拆除內(nèi)支撐,進行上轉盤及轉動體系的施工[4]。
2.10 橋梁與鐵路相對關系
箱梁轉體前沿鐵路側梁邊緣距既有鐵路外側欄桿的最小距離為9.32 m;轉體過程中梁底應高于接觸網(wǎng)桿1 m以上,保證安全空間;主墩距離鐵路外側欄桿最小距離為16.48 m;轉體前主墩承臺距離既有鐵路承臺的最小距離為10.07 m,轉體后為13.16 m;過渡墩承臺距離既有鐵路的最小距離為15.7 m,主墩基坑防護樁邊緣距離鐵路橋梁基礎邊緣最小距離9.52 m[5]。
2.11 施工工序
防護樁施工—主橋中墩施工—過渡墩樁基施工—主墩下承臺施工—安裝轉盤、上承臺及墩身施工—搭設0#塊支架—現(xiàn)澆0#梁段、混凝土滿足強度要求后張拉鋼束—逐步安裝并拆除各梁段掛籃、對稱懸澆各梁段、張拉鋼束—澆筑T構外側防撞護欄—T構轉體施工至設計位置—支架現(xiàn)澆邊跨現(xiàn)澆段、張拉鋼束—拆除邊跨現(xiàn)澆支架—施工橋面鋪裝、剩余梁段的外側防撞墻及全橋中防撞墻等二期恒載、安裝伸縮縫—成橋通車。
2.12 附屬設計
(1)防撞護欄
根據(jù)《公路鐵路交叉段技術要求》(JT/T 1311—2020)相關要求,該節(jié)點工程上跨鐵路時,臨鐵側需設兩道護欄,內(nèi)側采用HA級防撞護欄,外側采用SS級防撞護欄,兩道護欄間距不應小于1 m,中央分隔帶采用SS級防撞護欄。
(2)橋面排水
該橋上跨鐵路的10 m水平范圍內(nèi)不應設置排水管道,其余部分在現(xiàn)澆橋面板時應每隔5 m預留泄水孔,布置內(nèi)徑125 mm的鑄鐵管,雨水經(jīng)鑄鐵排水管排出橋面后,經(jīng)順橋向D=160 mm的PVC集水管收集至橋墩處,向下沿排水管引排至地面排水溝(雨水篦子),嚴禁隨意排向鐵軌或地面。在安裝順橋向集水管時應設置坡度不小于1%的縱坡。同時,在設置防撞護欄時,應每隔2 m預留d=5 cm的泄水孔,使雨水沿橋面橫坡排入排水管。
(3)支座
該橋采用盆式橡膠支座,支座應符合《公路橋梁盆式支座》(JT/T 391—2019)相關技術標準。
(4)球鉸
轉體支座為300 MN型轉體球鉸。安裝時應注意其頂面任意兩點的誤差不大于1.5 mm;球鉸轉動中心誤差在順橋向為+1 mm,橫橋向為+1.5 mm;角速度要求w≤0.02 rad/min。
(5)伸縮縫
伸縮縫設置原則需考慮車輛通行的舒適性和安全性,設置距離以90~120 m為宜;伸縮縫裝置采用梳齒板伸縮縫,共2道伸縮縫,大、小樁號側分別采用MSKFⅡ80、MSKFⅡ240模塊的梳齒板式橋梁伸縮裝置,伸縮縫預留槽內(nèi)澆筑C50鋼纖維混凝土。伸縮縫的技術要求及注意事項應滿足《公路橋梁伸縮裝置通用技術條件》(JT/T 327—2016)和《公路橋梁梳齒板伸縮裝置" "第三部分:整體錨固式伸縮裝置》(JT/T 1270.3—2019)相關規(guī)定。
(6)橋面鋪裝
橋面鋪裝采用10 cm厚的C40混凝土現(xiàn)澆層+12 cm厚的瀝青混凝土,采用FTY-1瀝青聚合物橋面防水層。
(7)防震措施
每個墩頂均應設置防震擋塊;防震擋塊與梁之間設置橡膠墊塊,以消除地震作用下梁體的慣性力。
(8)防拋網(wǎng)
為防止橋上雜物落入鐵路上影響鐵路的行車安全,在橋上跨越鐵路的孔梁設防拋網(wǎng)。防拋網(wǎng)采用小網(wǎng)鋼板網(wǎng),設在防撞護欄頂?shù)耐鈧?,防拋網(wǎng)高度為橋面以上
2.5 m,在主橋中墩處做接地處理。防護網(wǎng)的具體外形及材質要求在選用前,還應征詢鐵路部門及業(yè)主單位的意見,以滿足其外觀及使用要求。
3 結語
公路橋梁跨越鐵路,有助于實現(xiàn)不同交通方式之間的順暢轉換,提高整個交通系統(tǒng)的運行效率;可以節(jié)省地面空間,避免鐵路與公路的錯綜交織,為城市、鄉(xiāng)村發(fā)展預留出更多的土地資源。同時,橋梁設計還應兼顧城市景觀,融入周邊環(huán)境,提升城市品質。
參考文獻
[1]張世杰,梁紀剛.跨越高速鐵路公路橋梁設計的若干問題探討[J].山東交通科技, 2019(4):131-133.
[2]曹凌飛.跨越既有鐵路橋梁方案設計研究[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8(4):183-184.
[3]王軼,楊振祥.新建公路橋梁跨越現(xiàn)有鐵路隧道設計方案評估[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 2016(11):178-181.
[4]劉彥明.跨越既有鐵路橋梁方案設計研究[J].鐵道標準設計, 2016(2):57-61.
[5]劉東.跨越既有高速鐵路橋梁施工方案及防護設計研究[J].橋梁建設, 2010(6):70-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