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話題
電子媒介具有強大吸引力,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它簡化了獲取信息的步驟,降低了認知成本。但長期接觸電子媒介,不僅會消磨大量時間,還會讓人難以專注。人們的深度思考能力,正被電子媒介侵蝕。
時評選讀
前段時間,一家校園媒體讓我給大學新生提一些建議,我提到了幾點:到圖書館坐冷板凳讀經典,不必追逐熱點,不要覺得幾天不上網就落伍了。如果不自律,很容易被手機上永遠刷不完的信息流支配,浪費大量時間,然后得到的只有空虛。
電子媒介已經成為人們日常閱讀的重要工具。放眼公共空間,已經找不到一張能夠遠離“短視頻背景音”干擾的安靜書桌,找不到能逃避手機App“圍獵”、專注讀書30分鐘的人。技術馴化著人們的大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也常常被算法影響。他曾在接受采訪時說,每次刷完短視頻都會批評自己,為何又在大部分并無深度的內容上耗費了1小時?
主動去翻開書籍,深度沉浸其中,是幫我們抵抗浮躁、抗拒干擾、舒緩焦慮的有效途徑。現代人的閱讀常常是被“喂養(yǎng)”的,在這種情境下,具有深度閱讀的主動性尤其重要。失去主動性,精神會被無力感所支配。沒有主動去尋找、獲得有益信息,并進行批判性反思的能力,會在社交媒體的信息“喂養(yǎng)”中陷入嚴重的抑郁與焦慮狀態(tài),越刷手機越感到空虛、寂寞。
最近幾場講座,開場時我都會建議學生盡量不要低頭看手機,要逼著自己沉浸到課堂中。看手機甚至往往是無意識的,倒不是有什么信息必須要回復,而是因為手機已經成為人體的一個“器官”,刷手機成為一種無意識的慣常肢體動作。若無意中看了一次手機,就會不斷去看,越看就越對課堂不耐煩,就越不可能保持專注了。可知識的獲取是一個需要長時間專注的過程,深入了解一種概念,理解一個邏輯推理過程,聽一次完整的故事講述,起碼需要20分鐘。不斷低頭看手機,則完全破壞了求知所需要的專注。
是學生在篩選缺乏趣味的課堂嗎?不是。很多時候是課堂在篩選缺乏專注的學生,閱讀和求知本就是一個需要忍耐枯燥的過程。常有人拿嗶哩嗶哩網站上一個“包袱”接一個“包袱”的“爆款課堂”做典范,羨慕“別人家的老師”。說實話,我并不欣賞這樣的課堂?,F代人對枯燥的忍耐力越來越低了,人們熱愛“包袱”提供的刺激感,習慣被消耗自己時間的娛樂文化所“喂養(yǎng)”,學習感官已經鈍化,進入不了需要越過枯燥門檻才能進入的深度學習境界。求知本身就帶著枯燥,方法訓練、邏輯推理、批判性思考,需要自己琢磨、探索才能內化,而不是依靠被動“投喂”。
這種“枯燥耐受力”的降低,很多時候就是手機“慣”出來的。手機App的每一個功能,似乎都在爭奪著人們的注意力。為了讓人們多點開、多停留,算法窮盡其能,去“計算”人性的軟肋。短視頻為何能讓人沉迷?“霸總微短劇”為何讓人欲罷不能?因為算法吃準了人性,用你需要的刺激,你熱愛的反轉,你喜歡的笑點,以密集的方式支配著你的注意力。當你已經習慣了手機對你的刺激,你的“枯燥耐受力”就會越來越低,看一兩頁書就會覺得困,讀小說一兩分鐘沒有讀到高潮情節(jié)就覺得無趣,聽一兩分鐘課就忍不住去刷手機。
不是課堂吸引不了你,不是老師講得不好,不是經典不夠經典,而是你已經被電子媒介馴化得失去了深度學習的能力和“枯燥耐受力”。這時,你實際上就成了一塊“人肉電池”。每天睡前使用電子媒介充電,看似是為了讓自己的電量能支撐第二天的使用,但那些讓人眼花繚亂的手機App消耗著你生命的電量。表面上是你在用手機,實際上是手機在“用你”,消耗著你寶貴的時間,破壞著你的注意力和深度學習的能力。
對于閱讀和求知來說,兼具有趣、輕松、深刻,是一個“不可能三角”。深度學習無法同時感到輕松和有趣,過度追求輕松和有趣就只能沉迷于空虛的娛樂。忍耐枯燥是思想變得深刻的必經過程。經受住枯燥的考驗,門檻越高的閱讀,越有思想收獲。流了一身汗,翻過一個山頭,解出一道難題,啃完一本費解的書,獲得了過去未知的知識,看到了另一個世界。這時候,人不再是一塊被消耗的“人肉電池”,而是一個旺盛的生命體。如海綿一樣去吸納更多的知識,才能成就健全的人格。
(選自2024年11月29日《中國青年報》,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