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編者司馬遷能有如此高的成就,不僅與自身的努力有關,更源自其家學與家風。
司馬遷出身于書香門第的史官世家。司馬氏先祖自周代起即任王室史官,掌管文史、星卜、祭祀等。司馬遷的父親、太史令司馬談一心想編纂完成《太史公書》,最終卻未能如愿。隨漢武帝赴泰山封禪途中,司馬談身染重病。彌留之際,他對趕來探望的司馬遷囑咐道,一定要繼承遺志,寫好一部史書。
繼父職任太史令后,司馬遷接著修撰《史記》,即未竟的《太史公書》。天有不測風云,李陵戰(zhàn)敗被迫投降匈奴,為人正直的司馬遷為其辯解,不料卻獲罪下獄。武帝給他三個選擇:一是交納巨額罰金免罪,二是接受宮刑,三是死罪。司馬遷家境清貧,微薄的俸祿不足以贖罪。在宮刑與死罪之間,司馬遷認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父親的遺愿和自己的理想尚未完成,最終選擇接受宮刑,以余生完成未竟事業(yè)。
宮刑不僅是身體上的重創(chuàng),更是精神上的羞辱。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寫道:我之所以忍受屈辱茍且活著,囚在污濁的絕境中卻不肯輕生,是遺憾我內心的志愿尚未實現。要是平庸地死去,家學的道德文章就不能彰顯于后世了??梢姡瓿筛赣H的遺愿、實現自己的理想,不僅是司馬遷撰著《史記》的直接動因,更是激勵他頑強活下去的強大動力?!妒酚洝烦蓵饔谔煜?,其歷史價值足以抵消個人和家族的屈辱冤債,即使為之舍生赴萬劫,也無怨無悔。(“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報任安書》)
司馬遷雖遭宮刑而精神不屈,靠的是傳承文化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這是其家風強大的生命力。對照當今,青少年遇到挫折,會喪失自信、自暴自棄,甚至自殘輕生。究其本質,是能量匱乏、內心枯萎、缺乏理想、信念迷失造成的。借鑒司馬遷的家風,在面對挫折時,我們可以怎么做呢?
父母要根據孩子的特質培養(yǎng)?!叭倭?,行行出狀元”,每個行業(yè)都需要踏實努力的人才,每個孩子都能在其擅長的領域閃閃發(fā)光。父母要用心發(fā)現孩子的天賦,幫孩子找到一條更開闊的道路。
家教看似小事,實則關系到國家民族。中華文化數千年連續(xù)不斷傳承至今,其根本深植于每個家庭的日常生活。今天的文化自信源自長久以來融入每個中華兒女血脈骨髓的浩然正氣與精神道統。其中,家庭功不可沒。有了根,即使是小草也不怕野火燒,這才是成功的教育,是需要傳承的家風。
不論時代如何變幻,自幼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永遠是家風、家教的基礎。從只爭朝夕、把握當下的習慣,到推己及人、保家衛(wèi)國的擔當,再到兼濟天下、維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以及承前啟后,傳承優(yōu)秀傳統文化、文脈、文運的使命,在不同層次上都需要從家庭開始重視和不斷強化。在一脈相承的文化根基上,家風如潤物的細雨,必能催生人生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