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一旦過了特定歲數(shù),人就會發(fā)生神秘的“血脈覺醒”。
一開始發(fā)現(xiàn)這件事的,是愛拍花、拍云的那一撥年輕人??吹绞⒎诺脑录?,忍不住拉近鏡頭來幾張大特寫;走在湖邊看到荷花,立刻“咔咔咔”拍上幾張。打開相冊,紅月季、粉荷花,年輕人忽然臉色一變——怎么隨便一張都適合做頭像,絕配“云淡風(fēng)輕”“靜水流深”這樣老一輩的昵稱?
然后是愛穿彩色的另一撥年輕人。年少時,他們永遠穿著黑白灰,覺得自己酷得不行。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胭脂蟲紅、多巴胺粉、牛油果綠、長春花藍,他們帶著調(diào)色盤一般的氣勢走在路上,無法理解自己前幾年為什么錯過了全世界99%的色彩。
還有愛買黃金、愛釣魚、愛園藝的年輕人,從前覺得這些事兒太無聊了,不知怎么自己就入了坑,發(fā)出“真香”的聲音。難道世上真有血脈覺醒這種事嗎?
我們每個人都從父母那里各繼承一半的基因,同時獲得大概70個基因突變。這些DNA決定的,不止我們的身高是1米6還是1米7,是單眼皮還是雙眼皮,還有更多微妙復(fù)雜的特質(zhì),同樣受到基因遺傳的影響,比如,愛好。
英國家族史網(wǎng)站曾做過一項針對2234個英國人的調(diào)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差不多1/4的英國人和他們的先祖有著同樣的興趣,許多人對航海、釣魚、集郵、跳舞的熱愛可能真是“一脈相承”。
但為什么到了一定年紀,才會血脈覺醒呢?
因為年輕時,我們受環(huán)境的影響更大。年輕人通常更在意別人的看法,會在“同伴壓力”下追趕潮流。年輕人自己獨特的部分,反而容易被流行掩蓋。但隨著年紀增大,我們會越來越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于是繼承自先祖的基因開始活躍表達,別人怎么看我無所謂,讓絲巾、釣魚、粉色、荷花都來得更猛烈些吧!
另外,年輕人通常經(jīng)濟實力較弱,更無法決定自己身處的環(huán)境?;蚓拖穹N子,環(huán)境就像土壤,當(dāng)土壤不合適時,種子難以長大開花。就算天才如愛因斯坦,要是生在中世紀也只能違心地認同地心說,不太可能單槍匹馬搞出相對論。而年紀大了,錢包鼓了,年輕時想玩卻玩不到的東西,現(xiàn)在都可以買回來玩了。這幾年流行的“大人的玩具”,“小朋友玩太幼稚,大人玩剛剛好”,都是年幼時被壓抑的基因,在長大后報復(fù)性反彈的表達。
當(dāng)然,一個愛好并不能準確地定位到某一條基因。愛好屬于復(fù)雜特質(zhì),通常會受到多基因的共同影響??梢钥隙ǖ氖?,基因不是“命運”?;蚋褚浑p輕輕推了我們一下的手,我們未必會走向基因推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