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wǎng)絡小說、影視劇中,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一個充滿古韻的詞匯——“未央”,比如電視劇《錦繡未央》《八月未央》。而在文學界,“未央”同樣深受作家青睞,比如,鹿橋以西南聯(lián)大為背景的小說《未央歌》、亦舒的散文集《樂未央》都曾風靡一時。其實,“未央”是個歷經(jīng)千年的流行詞,在古代就已深受文人墨客、帝王將相的青睞了。
“未央”最早出現(xiàn)于《詩經(jīng)》:“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鸞聲將將。”此處“未央”指“沒有到達中央”,引申為“沒有過半”,這是“未央”一詞最初的含義。如此看來,“夜未央”“星未央”“情未央”等都蘊含著一種未到達頂峰、余韻未了的美好意境。
然而,“未央”的含義并不止于此。比如,司馬相如《長門賦》中的“覽曲臺之央央”,即取“央”的“廣大”之意,而不是指曲臺的中央位置。這就給“未央”增加了更豐富的寓意,一為時間層面的“未盡、無已”,二為空間意義上的“無邊無際”,這也是延續(xù)至今的最主要詞義。
而在歷朝歷代中,將“未央”的“無盡”含義發(fā)揮到極致的,當屬漢代。劉邦入駐長安后,命人修葺秦朝的“興樂宮”,改為“長樂宮”。并在長樂宮以西興建“未央宮”,供皇帝處理朝政和居住之用。兩宮宮名相聯(lián),意為“長樂未央”,以此祝愿漢家天下沒有盡頭。也正因為這座未央宮,“未央”成了漢代的高頻詞。漢朝宮室、陵寢、官署等使用的瓦當、磚塊上,“長樂未央”是較常見的銘文之一。
未央宮不僅是權(quán)力的象征,更是吟詠的對象。比如,王昌齡的“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描繪了未央宮前月華如練的景象;李白的“今朝風日好,宜入未央游”,則流露出對未央宮的向往。
諸多意象的交織,都賦予了“未央”豐富的況味,讓它歷經(jīng)千年,仍然鮮活如昔。
(資料來源:“國學冷知識”“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佟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