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或騎自行車的時候,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場景:如果碰到一個綠燈順利通過,就能一路綠燈;相反,只要有一個紅燈攔你,接下來遇到的都是紅燈……
如此精準地攔你,讓你不禁懷疑自己是不是進入了楚門的世界,還是最近水逆,不宜出門?
這背后有什么科學原理嗎?
交通控制系統(tǒng)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在最短的時間讓最多的車輛通過路段,原則就是如果前面路空,讓新來的車快走,如果前面堵,就讓新來的車慢點走。于是,人們想出了一個辦法叫作“綠波帶”,即車輛勻速行駛,進入綠波帶區(qū)域時第一個信號燈為綠燈,那么下一個路口也能遇到綠燈。最大限度地保證車流到達路口都是綠燈,盡可能減少停車時間。
綠波帶道路上的路口信號燈通常會設(shè)有綠波速度提示牌,在50 ~ 55km/h 的速度最容易趕上綠波帶。但是,如果碰上極端路況、車禍、有人闖紅燈等事件,無法保持綠波速度的情況下,你可能遇到綠波帶的“死對頭”——紅波帶,讓你走一路,停一路,減緩你的通行速度。
當然,不是所有路段都可以設(shè)置綠波帶。一條適合設(shè)計綠波帶的路段需要滿足許多條件,比如,不是主干道(主干道車流量過于飽和,車輛排隊過長無法在有效綠燈內(nèi)通過路口)、干擾因素少(無亂穿馬路的行人和非機動車輛)、道路條件相近(車流量情況相近)等。
所以,綠波帶控制一般使用在中心城區(qū)到外圍城區(qū)的干路上,目的是為了讓中心區(qū)的車輛盡快駛出核心區(qū)。而相對應的駛?cè)胫行某菂^(qū)的方向,往往不會設(shè)置綠波帶。相反,有的地方會設(shè)置紅波帶,就是讓進入核心區(qū)的車輛多等幾次紅燈,以減緩市中心的交通壓力。
(摘自“把科學帶回家”微信公眾號,郭德鑫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