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
您好。我現(xiàn)在讀高二,在學校的實驗班。班里的同學都很卷,有時候老師剛講完題,就有人想出更好的解題思路;我同桌不僅把高中詞匯背完了,連雅思詞匯都快背完了??吹剿麄兊膶W習狀態(tài),我特別焦慮,想按照自己的計劃學習,卻又容易受身邊同學的影響,每天都覺得自己不夠好,努力了半天,成績還是上不去。我該怎么辦呢?
同學:
你好。從短短幾行字中,我就能感受到你撲面而來的焦慮。在這樣的情況下,你還不放棄努力,已經很棒了。別著急,我們一起看看,面對焦慮,可以做些什么。
關于焦慮,周圍的人可能已經給了你很多建議。這次,我想帶你繞到焦慮背后,看看焦慮的后面藏著什么,這個視角也許能帶給你一些啟發(fā)。
你可能認為,自己這么焦慮,都是班上同學太卷造成的。但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的ABC 理論認為,并不是事件本身(A)直接導致情緒反應(C),而是事件引發(fā)認知(B),認知導致情緒反應。只不過,認知這一環(huán)節(jié)往往是自動化思維,速度快到我們都沒意識到,以為是事件直接導致了情緒。
那焦慮背后藏著什么樣的認知呢?據(jù)我觀察,在比較、競爭引發(fā)的焦慮中,往往藏著理想化—貶低的認知傾向。
具體表現(xiàn)在:總是不自覺地看到別人長處,忽略了對方也有薄弱之處。相應地,總是不自覺地注意到自己的短處,忽略了自己的優(yōu)勢,把自己的努力和成績看得不值一提。在理想化和貶低兩個極點之間劇烈擺蕩,缺少中間的整合狀態(tài),就會導致心態(tài)崩塌——一方面非常羨慕別人,一方面焦慮自己不夠好。
簡單說來,焦慮背后的認知可能是:
和別人比起來,我不夠好,別人能做到,我卻做不到→焦慮;我很想在短時間內變得和別人一樣好,但我做不到→更加焦慮。
當我們在比較中過于焦慮的時候,不妨審視一下自己的視角,是不是帶有主觀偏差,無意中理想化了他人,貶低了自己。由于青春期的內核不夠穩(wěn),自我價值感比較低,習慣于自我否定,習慣用外在的評價來獲得認可,這樣,當我們處于比較卷的環(huán)境時,外界的事物就很容易里應外合,引發(fā)自責和焦慮。
與此同時,我們可以做三件事來緩解焦慮。
十幾歲正是不斷確認“我是怎樣的人,我想要什么,我擅長什么”的年紀。有了明晰的自我認知這個穩(wěn)定的內核,才能像一棵樹扎下了深深的根,不容易被風吹得東倒西歪。
所以,我們可以把學習中的卷當作認識自己的途徑。比如,同樣一道物理題,你還沒搞明白呢,有人已經想出兩種解題思路,這是事實。因為有長期大量的閱讀基礎,別人頭疼的文言文,你閱讀起來卻如履平地,這也是事實。只要夠客觀,你總能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和短板,找到自己的獨特之處,進而摸索出適合自己的節(jié)奏和方法。
接受自己目前就是這樣的水平,接受自己某些能力就是不如那些學霸,接受自己就是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達到別人現(xiàn)在的水平。當然,接納自己有時就是會焦慮、挫敗,甚至會崩潰得大哭。但每個人的成長都必須學會接納真實的自己,只有當你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可貴與獨特,才能允許自己也有不夠好的地方。
當我們接納了自己就是這樣一個人,才能平靜而無奈地嘆一口氣:好吧,我就是這個樣子,不那么聰明,間歇性努力,持續(xù)焦慮,總想躺平。那么,我可以做些什么呢?也許是徹底弄懂一道數(shù)學題,也許是每天背上十幾個單詞,也許是鼓足勇氣向老師請教問題。不做那么多,每天只做一點點。每天感受到踏踏實實的收獲,為自己創(chuàng)造微小的正反饋。一天天過下來,你會感受到自信心在一點點生長。
同時,當焦慮襲來,不要被情緒裹挾,或者落荒而逃,而是帶著覺察去感受自己,感受焦慮帶給自己的身體反應。這樣多練習幾次,不知不覺中,你和焦慮的關系會緩和一些,不再那么害怕它、抗拒它。當然了,要做到這三件事并不容易,因為這是持續(xù)一生的練習。
曾經看過一篇游記,作者在尼泊爾徒步,路途很遠,遠得讓人一再想放棄。向導一直對他說:慢慢走,用你自己的速度,但別停下。經歷了漫長的跋涉,他們終于走到營地。作者說,在行進中,他雖然是沉默的,但完成了與自己的對話。
高考也是這樣,看上去我們是在和周圍的同學競爭,和千千萬萬的考生競爭,但實質上,我們是在和自己對話——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超越自己。
最后,我想用向導的這句話與你共勉。無論是在學校的教室中,還是未來的人生路上,希望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的節(jié)奏,一步一步走,不要停,終會抵達目的地。
凌想
(凌想,《青年文摘》特邀心理成長導師,心理咨詢師,“凌想親子心理”公眾號創(chuàng)始人,專注兒童和青少年心理)
(蝌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