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春秋決獄”作為法史學界的經典課題,在中國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漢代的社會背景為“春秋決獄”這一歷史現象作了準備,在其實行過程中,生發(fā)出獨有的法律觀念與法律精神。根據殘留史料書籍分析可知,漢代“春秋決獄”中的法觀念主要是尊重法律事實和重視主觀兩個方面,其內容豐富,對現代司法實踐具有一定借鑒作用。
引言
中國近現代法治道路的起步與發(fā)展受西方法律制度影響頗深,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就必須將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法文化和法律實踐融入法治體系建設之中,這一點至關重要。漢代“春秋決獄”作為中國古代法制史上的重要歷史現象,從20世紀開始就受到各路學者的重視,是法史學界的經典課題。作為探究中國古代法文化特質的鑰匙之一,“春秋決獄”蘊含著深刻的傳統(tǒng)法文化韻味,雖已被探討百年有余,時至今日依舊值得我們借鑒、學習與反思。
縱觀學界各類研究路徑,前輩學者首先將“春秋決獄”作為宏觀的法文化現象看待,研究其內涵、思想、影響,從文化學角度出發(fā)對“春秋決獄”進行綜合性考察。如在《“春秋決獄”新論——一種法文化的視角》中,作者武樹臣通過論述“春秋決獄”現象的形成、價值取向、歷史地位,將“春秋決獄”定位為成文法與適用判例相結合的中國混合法的雛形。在《“春秋決獄”形成的法律文化模式及其功能》一文中,作者陳思思運用新的分析模式,脫舊日褒貶評價二元論之窠臼,將“春秋決獄”放于禮刑分離與融合的背景下,借“春秋決獄”展現我國古代法律文化模式的變遷與功能,并逐漸過渡到從微觀出發(fā),對殘留的案例進行方法論分析。這一研究視角近十年逐漸受到更多的關注,并有不少研究成果。如《論“春秋決獄”中的“司法審查”因子》《法律儒家化對司法體系的重構——以兩漢魏晉為視角》《論〈春秋〉“為漢制法”的三重功能》《春秋決獄與法律解釋——以董仲舒春秋決獄案例為中心的考察》《先秦秦漢時期的法律方法》等。本文選擇聚焦?jié)h代“春秋決獄”中的法觀念,旨在為我國法治社會建設進程提供優(yōu)秀傳統(tǒng)法文化的精神滋養(yǎng)。
一、漢代“春秋決獄”的生成背景
“春秋決獄”又稱經義決獄,是指在刑事審判實踐過程中,在律條無明文解釋或無相關律條的情況下,將《春秋》作為主要審判依據的一種審判方式。這一特殊歷史現象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有關。漢初分封制與郡縣制雜糅的政治架構漸顯不穩(wěn)定性,發(fā)展到漢武帝時期,中央與地方矛盾加劇,中央集權的相關配套制度,如封國制度、官吏管理等制度的變革在所難免。
“我們看歷史上一切制度,都該注意到每一制度之背后的當時人的觀念和理論?!敝卫硭枷氲淖兏餅椤按呵餂Q獄”提供了思想指引。漢初奉行的黃老思想已經無法有效面對社會環(huán)境,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生順勢入朝堂,提出“天人感應”論和“性三品”說,其中的“三綱五?!薄啊洞呵铩芬唤y(tǒng)”為強化封建宗法制度和皇權提供了政治與思想武器。在儒家思想的席卷之下,“春秋決獄”應運而生。
此外,漢承秦制,在堅持成文法傳統(tǒng)的背景下,有限的立法水平與歷史因素交織,導致一些過時僵硬的法律條文無法被及時修改、清除,引進外部理論對法律進行解釋、加以適用,則順理成章。
二、漢代“春秋決獄”法觀念的基本內容
“春秋之聽獄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惡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論輕?!弊鳛椤按呵餂Q獄”的總原則,這句話點明了“春秋決獄”重視法律事實、強調主觀思想的法觀念。下文以董仲舒“春秋決獄”的六個案例為主,詳細闡述漢代“春秋決獄”法觀念的基本內容。
(一)尊重法律事實
在養(yǎng)父匿子案中,甲乙為養(yǎng)父子關系,在兒子乙殺人后父親甲選擇藏匿乙。董仲舒以《詩經》中的現象為論據,認為甲不受連坐之刑。該案的判決理由為:甲視道旁撿到的棄嬰乙為親子并將其養(yǎng)大成人,甲乙之間構成法律上的父子關系。根據《春秋》“父為子隱”的原則,甲藏匿乙的行為不構成犯罪,更不應受到連坐的懲罰。①
該案件的爭議焦點為:養(yǎng)父子關系是否構成法律意義上的父子關系。按照漢律規(guī)定,只有父子關系才適用“相為隱”,因此對養(yǎng)父子關系的法律認定結果對案件判決結果起到直接影響。董仲舒對養(yǎng)父子關系作出“同父子關系”的認定,主要是考慮到一般社會觀念與儒家思想對“養(yǎng)育之恩”的推崇。在論證過程中,他更是巧妙地運用經義中動物界的例子以增強說服力。由此可見,漢代“春秋決獄”法觀念中所認可的是符合社會情理的“法律事實”而非“自然事實”。
在棄子杖生父案中,董仲舒持同樣觀點,即生父未盡撫養(yǎng)之責,杖父則如同杖外人,從反向肯定了養(yǎng)父子與親父子之間同等的法律關系。兩案認定“養(yǎng)父子”的權利義務關系等同于親生父子關系。這不僅體現了儒家思想的倫常禮法,也是對律條漏洞進行填補與解釋,是漢代立法的一大進步。
(二)重視主觀動機
子誤傷父案中,甲的父親乙與丙發(fā)生口角后,丙拿刀刺乙,甲為了保護乙而出手擊打丙,誤傷乙,甲按律當梟首。然而董仲舒經過論證后認為甲不應受刑罰處罰。該案件的判決理由總結成一句話即“君子原心,赦而不誅”。因甲本身出于護父才動手傷人,雖傷父但意在護父,主觀方面為過失而非故意,因此不構成犯罪,免于梟首。②
本案關注的焦點在于是否加入對主觀因素的考量。在漢代,對構成犯罪的判斷多以客觀歸罪為主。然而從本案來看,董仲舒在進行犯罪認定時,對主觀動機的重視超過了對客觀行為的關注,進而得出了與法律規(guī)定截然不同的結論。這就是“春秋決獄”審判原則“原其志”的具體應用。
“原其志”又稱為“原心定罪”,就是按當事人本來意圖、主觀動機定罪或量刑。此處“心”的概念較為寬泛,主要指行為人的犯罪動機?!洞呵锓甭丁穼ζ溥M一步解釋:“志邪者不待成”“本直者其論輕”,即只要符合儒家思想倡導的美好品質,即使違法也應從輕處罰,而心懷惡念者即使處于犯罪預備階段也應受罰。由此可見,漢代“春秋決獄”十分重視行為人的主觀動機,與法家一味主張客觀歸罪形成鮮明對比。
當然,這一觀念的運用確有不妥之處。判斷“原心”善惡需要法官具有極高的個人素養(yǎng),其形成不僅需要系統(tǒng)的儒家教育,也需要常年處于司法一線工作的豐富經驗,這樣的人才并不多見。而主觀動機不僅較難取證,過度重視行為動機的法觀念也會為舞弊留下方便之門。但將其置于歷史長河中觀之,漢代“春秋決獄”重視主觀的法觀念閃爍著人本主義光輝,其樸素的正義觀也描摹出現代犯罪理論的雛形,是一種進步性的觀念。
三、漢代“春秋決獄”法觀念的現代啟示
(一)“庭審實質化”中的觀念指導
“庭審實質化對應的是庭審虛化與形式化,其要義是實質性或決策性的審判活動必須且只能在庭審中展開,涉及的是審判與非審判的結構性關系?!毙淌滤痉C關采取各類方式積極推進“庭審實質化”,但從司法實踐現狀來看仍有疑問:“庭審實質化”是否僅指庭審程序的優(yōu)化?
推進“庭審實質化”需要程序優(yōu)化與內容實化齊頭并進。實際上,漢代“春秋決獄”的法觀念重視“事實”與推進“庭審實質化”所倡導的公正司法觀念不謀而合。事實認定對案件結果有實質性影響,要求其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與“庭審實質化”的內涵并不沖突,甚至相得益彰。
(二)刑事司法實踐中強調主客觀歸罪相結合
歸罪原則是刑事法律制度的靈魂,也是刑事司法審判的核心問題?,F代刑法理論一再強調,判斷某個危害行為的社會危害性需要從主客觀角度統(tǒng)一考察,甚至由此衍生出各類正當化事由與相關理論。由于種種歷史與現實因素交織,刑事司法實踐中仍存在偏重客觀歸罪,這在20世紀末的幾起大案中尤為明顯,近年來逐漸有所改善。漢代“春秋決獄”的法觀念注重主觀動機,這對現代司法實踐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四、結語
獨特的社會環(huán)境是漢代“春秋決獄”生發(fā)的現實因素,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為“春秋決獄”賦予了獨特內涵與功能?!按呵餂Q獄”中“尊重法律事實”與“重視主觀動機”的法觀念,不僅具有儒家思想特色,也不失法家思想底色,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從現代著眼,漢代“春秋決獄”中的法觀念也可為現代司法實踐提供啟示。
注釋
① 原文參見唐杜佑《通典》卷六十九,東晉成帝咸和五年(330年)散騎侍郎喬賀妻于氏上表引:“時有疑獄,曰:‘甲無子,拾道旁棄兒乙,養(yǎng)之以為子。及乙長,有罪殺人。以狀語甲,甲藏匿乙。甲當何論?’仲舒斷曰:‘甲無子,振活養(yǎng)乙,雖非所生,誰與易之。《詩》云:“螟蛉有子,蜾蠃負之?!贝呵镏x,父為子隱。甲宜匿乙而不當坐?!?/p>
② 原文參見《太平御覽》卷六百四十:“甲父乙與丙爭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擊丙,誤傷乙,甲當何論?或曰:‘毆父也,當梟首?!撛唬骸加抟愿缸又劣H也,聞其斗,莫不有怵悵之心,扶伏而救之,非所以欲垢父也?!洞呵铩分x,許止父病,進藥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誅。甲非律所謂毆父也,不當坐?!?/p>
參考文獻
[1]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
[2] 丁凌華.中國法律思想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3] 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華書局,2011.
[4] 黃德啟.論“春秋決獄”中的“司法審查”因子[J].學術探索,2016(4).
[5] 柳正權.“原心定罪”與“原情定罪”之異同分析[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3(2).
[6] 左衛(wèi)民.庭審實質化改革實證研究——以法庭調查方式為重點[M].北京:法律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