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伴隨著我國結婚率、生育率的下降以及單身人數(shù)、獨居人口數(shù)量的上升,“空巢青年”群體規(guī)模逐漸龐大,日益成為城市人口生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空巢青年”群體呈現(xiàn)出收入增長的緩慢化、精神世界的孤獨化、生活模式的單一化以及社會交往的虛擬化的時代特征。通常認為,“空巢青年”群體的形成有著復雜的歷史、現(xiàn)實和觀念因素,從宏觀上看,城市化、工業(yè)化的深入發(fā)展為“空巢青年”群體形成提供物質基礎;從中觀層面看,傳統(tǒng)家庭結構及觀念的嬗變形成了家庭支持;從微觀層面出發(fā),個體自主意識的覺醒則構成“空巢青年”群體形成的主觀條件。針對“空巢青年”群體在發(fā)展中遇到的困難挑戰(zhàn),要增強對“空巢青年”群體的社會支持。首先,拒絕標簽化,要用歷史、辯證及全面的觀點看待“空巢青年”;其次,以物質居住空間環(huán)境優(yōu)化“空巢青年”精神空間環(huán)境;最后,發(fā)揮社會組織合力,增強“空巢青年”城市歸屬感,推動“空巢青年”群體理想自我與現(xiàn)實自我的協(xié)調發(fā)展,促進青年健康成長。
關" 鍵" 詞:“空巢青年”;時代特征;社會支持
中圖分類號:C913.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7-8207(2025)02-0105-12
“空巢青年”是我國青年群體中一個較為獨特的群體。一般認為,“空巢青年”指的是在大城市奮斗打拼的年輕人,他(她)們遠離故鄉(xiāng)、親人,獨居生活,缺乏感情寄托,沒有家庭生活。[1]隨著我國城市化與工業(yè)化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主動或被動的選擇成為一名“空巢青年”。據(jù)第七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顯示,2020年我國流動人口約為3.76億人,遠遠高于2000年的1.21億人與2010年的2.21億人,約占總人口的26%。[2]《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22》顯示,截止2022年底,我國15歲以上單身人口約2.4億人。[3]盡管我們不能簡單將“流動人口”“單身未婚”簡單視為“空巢青年”,但他們是“空巢青年”群體的主要來源,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未來“空巢青年”群體的規(guī)模。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講話時指出:“當代青年遇到了很多我們過去從未遇到過的困難。壓力是青年成長的動力,而在青年成長的關鍵處、要緊時拉一把、幫一下,則可能是青年頂過壓力、發(fā)展成才的重要支點。我們要關注青年所思、所憂、所盼,幫助青年解決好他們在畢業(yè)求職、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社會融入、婚戀交友、老人贍養(yǎng)、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操心事、煩心事,努力為青年創(chuàng)造良好發(fā)展條件,讓他們感受到關愛就在身邊、關懷就在眼前?!保?]因此,研究“空巢青年”群體的時代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礎上給與相應的社會支持和政策保障,對于做好黨的青年工作,幫助“空巢青年”群體實現(xiàn)生活與理想的平衡,支持青年發(fā)展自身、貢獻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一、理性審視:“空巢青年”群體的時代特征
“空巢青年”群體的產生既是歷史的產物,也是時代的產物,明確研究對象的概念、范圍及特征對揭示社會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至關重要。歷史地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不論是哪個朝代、哪個國家、哪個社會,都有“空巢青年”。封建社會有,現(xiàn)代社會也有;資本主義社會有,社會主義社會也有;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有,現(xiàn)代工業(yè)化和信息化社會也有。[5]為了防止混淆,本文的研究主體主要是我國當代社會中廣泛存在的“空巢青年”群體,其主要具備收入增長的緩慢化、精神世界的孤獨化、生活模式的單一化以及社會交往的虛擬化四項基本特征。
(一)收入增長的緩慢化
“空巢青年”的年齡結構主要為18—40歲左右,由于剛剛成年或初入社會,相關工作經驗與工作技能缺乏,導致“空巢青年”群體收入較低且增長緩慢。就經濟方面而言,“空巢青年”的經濟來源往往來自于工資收入,由于初入社會,需承擔的租房、交通、飲食、社保等各項費用支出較大,使得“空巢青年”難以有額外的剩余資金供其在學歷提升、技能培訓等方面進行投入以提高自身就業(yè)競爭力,進而形成不良循環(huán)。通常來說,大城市由于資源聚集、基建完善、就業(yè)機會充足等原因吸引著青年群體追夢逐夢,但與此同時,大量適齡就業(yè)人口的涌入,專業(yè)與工作崗位之間的契合度、城市主要產業(yè)類型以及產業(yè)鏈完善程度等因素也在削弱“空巢青年”群體因學歷、年齡等方面具有的就業(yè)競爭力。對于許多“空巢青年”而言,遠離故土和家人來到城市打拼,一方面是為了追求自由,實現(xiàn)個體獨立自主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更多的則是為尋求一份好的工作與發(fā)展機會?!翱粘睬嗄辍边@種積極樂觀的心理預期與當前經濟增速放緩、待業(yè)人口增多、發(fā)展機會相對稀缺的現(xiàn)狀彼此沖突,進而造成了“空巢青年”物質上的相對貧困、群體精神世界的相對空虛和對未來發(fā)展的迷茫。對于多數(shù)“空巢青年”而言,現(xiàn)在的工作只是初入社會的“磨刀石”,自己的最終歸宿并不在于當前的工作,他們將進入體制或升學稱之為“上岸”,其中潛藏的深層邏輯是對生活現(xiàn)狀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即當前的生活是在“水里”,而進入體制內或獲得升學機會則是“岸”,“上岸”之后自然就不必如當前在“水里”苦苦掙扎?!翱粘睬嗄辍比后w在年齡構成、文化水平、身體素質等各方面都是社會的中堅力量,但由于其社會經驗不足,而且多數(shù)“空巢青年”甫一畢業(yè)便面臨婚戀、就業(yè)、理想與現(xiàn)實沖突等壓力,試錯成本較高而承受能力又相對不足,這對其追求理想自我,實現(xiàn)人生價值形成一定的現(xiàn)實掣肘。
(二)精神世界的孤獨化
精神世界的孤獨空虛是“空巢青年”群體的又一特征寫實,遠離家鄉(xiāng)到大城市打拼,意味著原先地緣、血緣、學緣等關系的弱化。對于多數(shù)“空巢青年”而言,在繁忙的工作間隙根本無暇進行新的社交活動,除同事、外賣小哥與快遞員外,生活半徑內便難以接觸到新鮮的面孔,這使得“空巢青年”難以在大城市形成新的基于工作、興趣愛好的生活圈子,由此進入到某種程度的“無緣社會”。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中描述了現(xiàn)代人處于自由與孤獨的兩難狀態(tài)的困境,“現(xiàn)代社會結構在兩個方面同時影響了人。它使人越來越獨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同時又使他越來越孤立、孤獨、恐懼”[6]。在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空巢青年”愈發(fā)自立,獨當一面,但同時也付出了代價,在某些青年群體中存在的一些心理癥候,如愛無力、空心病、社恐、初老癥等凸顯了青年人內心世界的惶恐與荒蕪,對于獨自在異域他鄉(xiāng)打拼的“空巢青年”群體而言,孤獨與空虛感只會更加強烈?!翱粘睬嗄辍比后w精神世界的孤獨空虛離不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具體狀況。聶偉、風笑天認為,“后工業(yè)化帶來的技術進步強化工作的專業(yè)性,卻淡化了集體協(xié)作性,在一定程度上助長個體思維與生活方式的個體化”[7]。同時,這種個體思維與生活方式的個體化反過來又增強了“空巢青年”群體的心理暗示,使得這種孤獨自主的生活方式形成慣性,讓人厭惡調整和變化。自由和孤獨是硬幣的兩面,“空巢青年”在享受自由的同時也在忍受孤獨。一方面,精神世界的孤獨化使得“空巢青年”逐漸成長為堅強獨立,自主自強的個體;另一方面,精神世界深處的孤獨與落寞也讓“空巢青年”深感苦悶與煩惱。
(三)生活模式的單一化
對于多數(shù)“空巢青年”群體而言,生活就是住所與公司之間的兩點一線無限循環(huán),工作占據(jù)生活的多數(shù)時光,嚴重擠壓了屬于個體的私人空間。在為數(shù)不多屬于自己可支配的時間里,“空巢青年”們只想靜靜地追劇、刷短視頻和玩游戲,享受自己的獨處生活,相較于白天辛苦的工作,只有下班之后難得的休閑時光是屬于自己的?,F(xiàn)代社會為“空巢青年”群體的獨居生活提供了基礎和前提,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善讓“空巢青年”能夠不與他人進行交往便能實現(xiàn)個體生存所需?!皬哪撤N程度而言,單身社會的出現(xiàn),標志著國家經濟發(fā)展已經處于高水平,個人不再需要通過家庭獲得生存與發(fā)展資料,取而代之的是獨自創(chuàng)造和獲得生活必需品?!保?]因此,“空巢青年”的生活中便只存在工作與獨處兩極,而在工作與獨處的循環(huán)中“空巢青年”的生活也逐漸變得單一和規(guī)律。工作的重壓與物質生活的拮據(jù)限制了“空巢青年”群體發(fā)展自身更多愛好的機會,雖獲得了個人獨處自主的自由,但同時也失去了擴展自身可能性與多樣性的現(xiàn)實條件。生活模式的單一化使得“空巢青年”將自身的注意力更多投放在網絡及虛擬社會中,同時每天使用手機、平板以及電腦等電子產品的時間也在不斷延長。晚睡、熬夜讓青年群體能夠獲得更多由自己支配的時間,對于多數(shù)“空巢青年”而言,只有晚上屬于自己的時間里才能真正獲得內心的平靜舒適,明知熬夜對身體有害,但即使是困了也舍不得睡。與此同時,與熬夜伴生的各種身體與心理疾病也在悄然而至,根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00后和90后的主要困擾在于入睡困難。[9]睡眠質量差,失眠是當前普遍存在的睡眠問題,這與青年的工作壓力、心理焦慮、社會交往以及生活方式等息息相關?,F(xiàn)實世界的單調乏味讓“空巢青年”將目光轉向虛擬世界,進而使其社會交往也日益呈現(xiàn)出虛擬化的時代特征。
(四)社會交往的虛擬化
“空巢青年”社會交往的虛擬化是指其社會交往方式由傳統(tǒng)的線下轉移到線上,虛擬化不是簡單指與親人、朋友的聯(lián)系由現(xiàn)實世界中的接觸轉變?yōu)橥ㄟ^視頻、電話等方式鏈接,而是更多地指“空巢青年”由傳統(tǒng)的基于學緣、地緣、血緣等方式構成的社交網絡,轉變?yōu)榛谌ぞ?、業(yè)緣形成的網絡社群。多數(shù)“空巢青年”選擇遠離故土到大城市奮斗,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便是對于熟人社會的“逃離”。在鄉(xiāng)土社會中,個體處于不同親緣關系中,且受到這些關系網絡的約束,個性難以得到有效展開。對于多數(shù)“空巢青年”而言,離開了家鄉(xiāng)雖然沒有親人朋友的庇護,但在一個陌生且包容的社會里,可以從容自由地追求自己的興趣愛好?!翱粘睬嗄辍比后w的受教育程度較高、年齡結構偏小,對于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強,他們中的許多人喜歡追求手辦、脫口秀等新鮮事物。通過到大城市打拼奮斗,得益于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各種網絡平臺的蓬勃發(fā)展,為“空巢青年”群體尋找具有共同興趣愛好的朋友提供了便利,大家在基于興趣形成的社群、討論組、超話里廣泛交流看法,相互支持,并可能由最初僅僅只是交流興趣愛好的社群發(fā)展成為成員間相互傾訴心事,獲得理解安慰的重要平臺,并逐漸從線上轉為線下。應該看到,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尤其是大城市完善的信息網絡基礎設施能夠為“空巢青年”群體的社交虛擬化提供很好的物質支撐,而基于這種物質支撐形成的各種網絡興趣群組、直播、MOBA類游戲為“空巢青年”群體提供了很好的心理慰藉。與此同時,“空巢青年”群體社會交往的虛擬化也帶來了網絡成癮、人際交往障礙、感情冷漠以及道德意識和行為失范等現(xiàn)象。但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虛擬社會空間中問題的最終解決離不開現(xiàn)實社會的實踐活動。因為網絡不僅僅具有虛擬性,也具有隱匿在虛擬性之后的深深的現(xiàn)實性。”[10]這啟示我們不能僅僅關注“空巢青年”群體社會交往虛擬化的表象,更應該深入剖析問題背后的現(xiàn)實成因及根源,社交網絡走向虛擬化并不是“空巢青年”群體的主動選擇,而是在現(xiàn)實生活無法滿足其社交需要情況下的無奈之選,且網絡信息的高度發(fā)達降低了這種虛擬社交的成本。如果有可能,對于“空巢青年”而言,虛擬社交也會逐漸走向現(xiàn)實,實現(xiàn)線上到線下的轉移。
二、溯源歸因:“空巢青年”群體形成的條件探析
“空巢青年”群體在經濟收入、精神世界、生活模式以及社會交往層面表現(xiàn)出的時代特征具有深刻的物質、觀念根源。宏觀上,城市化、工業(yè)化的深入發(fā)展為“空巢青年”群體形成提供物質基礎;中觀層面,傳統(tǒng)家庭結構及觀念的嬗變形成家庭支持;微觀上,個體自主意識的覺醒則構成“空巢青年”群體形成的主觀條件。
(一)社會維度:工業(yè)化、城市化的深入發(fā)展形成物質基礎
“空巢青年”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背后有著深刻的物質基礎支撐,歷史上雖然也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空巢青年”群體,但只有到現(xiàn)代社會,隨著工業(yè)化、城市化的深入發(fā)展,才能形成規(guī)模如此龐大的社會群體。工業(yè)化、城市化的發(fā)展使得城市日益成為各種資源、信息、資本等生產要素的集聚地,不斷吸引著來自周邊區(qū)域的人口大量流入,進而形成規(guī)模效應提高社會生產效率。在大城市中,“空巢青年”群體可以足不出戶而不影響生活狀況,各類外賣、跑腿平臺為“空巢青年”提供一日三餐,滿足其生存所需;短視頻、游戲、直播等為“空巢青年”提供消遣娛樂,滿足其精神所需;微信QQ、網絡社群、虛擬興趣部落等提供社交價值,滿足其社交所需??梢哉f,現(xiàn)代社會為“空巢青年”群體編織了一張厚厚的安全網,讓人在這張巨大的“網”中怡然自得,傳統(tǒng)鄉(xiāng)土社會重視集體協(xié)作、相互扶持的價值觀念在這里似乎失去市場。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1]外賣、快遞以及各類社交平臺的出現(xiàn)似乎是人的社會性削弱的表現(xiàn),但事實恰好相反,正是由于社會大生產的發(fā)展,生產各部門之間的緊密協(xié)作才能為“空巢青年”提供便捷、足不出戶的生活保障,在“空巢青年”群體深居簡出、“與世隔絕”的生存狀態(tài)背后,是發(fā)達的社會生產體系創(chuàng)造的巨大物質力量,而“空巢青年”群體本質上也處于這個龐大社會網絡中的一環(huán)。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像前工業(yè)化時期那般一目了然,而是通過網絡將各類生產關系聯(lián)系在一起,進而使得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交往虛擬化,但是虛擬化并不是虛無化,而是人的社會關系的本質在信息化時代的表現(xiàn)特征。
此外,需特別指出的是,雖然當前不少學者將獨生子女政策視為我國“空巢青年”群體形成的重要社會原因,但筆者認為,獨生子女政策只是我國“空巢青年”群體形成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理由有二,一是無論是美國社會學家克里南伯格在《單身社會》里所論述美國單身獨居人口隨城市化進程而不斷增多,還是英國學者希斯在《英國青年的“新獨居時代”》中對英國南部年輕人居住狀況的分析,都顯示出“空巢青年”群體形成與城市化、現(xiàn)代化之間的高度關聯(lián)性。換言之,“空巢青年”群體的產生與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齡化等現(xiàn)象一樣,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是現(xiàn)代國家在推進城市化,工業(yè)化的進程中所不可避免的伴生現(xiàn)象。二是從個體的生命周期角度出發(fā),“空巢青年”也是個體自主意識覺醒、權利邊界逐漸清晰、追求現(xiàn)實自我與理想自我和諧統(tǒng)一的重要人生階段,是個體從家庭或學校邁入社會之間的一個過渡適應時期,社會不可因“空巢”二字便賦予“空巢青年”以標簽化、臉譜化的內涵。當然,青年之“空巢”,既有自身積極追求美好生活,實現(xiàn)理想抱負的現(xiàn)實考量,也有囿于家庭社會因素而不得已“離巢”以求“筑巢”的風險計算??偠灾?,青年之“空巢”階段,也是其實現(xiàn)理想與現(xiàn)實,個人與社會,家庭與個體之間不斷磨合的階段,是大多數(shù)人類個體在其成長周期中極有可能經歷的成長階段,社會需對此形成正確認知。
(二)家庭維度:傳統(tǒng)家庭結構及觀念的嬗變形成家庭支持
隨著城市化、工業(yè)化的推進,作為社會基本組成單位的家庭結構也逐漸發(fā)生變遷。有學者提出,家庭結構的類型與社會發(fā)展之間存在著特定規(guī)律:在狩獵社會,大家庭或擴展家庭(或聯(lián)合家庭)等占據(jù)重要比重;在農業(yè)社會,直系家庭所占比重會迅速上升,而擴大家庭所占比重會顯著下降;在工業(yè)社會,核心家庭所占比重會迅速上升;而在后工業(yè)社會,單身獨居的家庭比重會顯著上升。[12]當前我國“空巢青年”群體、一人戶家庭結構的出現(xiàn)及發(fā)展壯大也顯示出家庭類型與工業(yè)化、城市化發(fā)展進程之間的正相關關系?!吨袊橐黾彝蟾?023版》顯示,我國結婚率從2000年的6.7‰上升到2013年的9.9‰,隨后逐年下降,2022年結婚率下降到4.8‰;離婚率從2000年的0.96‰上升到2020年的3.1‰,2021年開始實施離婚冷靜期,離婚率下降到2.0‰;初婚人數(shù)在2013年達到2386萬人的峰值后持續(xù)下降,2021年下降到1158萬人,比2013年下降51.5%。2013年,我國結婚登記對數(shù)為1347萬對,2022年結婚登記對數(shù)下降到683萬對,連續(xù)九年下降。[13]因此,在結婚率與出生率下降的情況下,我國家庭結構的核心化與小型化趨勢將會更加明顯,傳統(tǒng)的主干家庭將逐漸被核心家庭、單身家庭或丁克家庭所取代,而家庭結構的變遷也使得父母對子女的選擇更加包容和理解,這為“空巢青年”群體提供了來自家庭的情感與經濟支持,使其可以減少來自家庭、親人的阻力而追求個體價值的實現(xiàn)與發(fā)展。
此外,由城市化,工業(yè)化引起的家庭結構變遷也帶來了人們觀念的嬗變。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保?4]隨著家庭結構逐漸向核心化、小型化發(fā)展,傳統(tǒng)農耕文明下生長出來的以家庭主義為核心的思想觀念與現(xiàn)代社會分工深化發(fā)展、快節(jié)奏的生產生活方式明顯不相適應,“父母在,不遠游”“安土重遷”等思想觀念也逐漸被人們拋棄,這為“空巢青年”群體的產生提供了思想上的解放作用,讓“自我”意識能夠在家庭中生長出來。同時,個體自我意識的成長也使得“空巢青年”群體婚戀觀念更加多元化,進一步推動“空巢青年”群體規(guī)模的發(fā)展,盡管婚姻仍是多數(shù)“空巢青年”最終的歸宿,但現(xiàn)階段對于愛情感覺的憧憬仍高于對婚姻生活的向往。《中國婚姻家庭報告2023版》中揭示了我國適婚青年的初婚年齡不斷推遲,由200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齡25.11歲、女性23.28歲上升到2020年的男性平均初婚年齡29.38歲、女性27.95歲,這極大的延長了“空巢青年”的“空巢期”,助長了“空巢青年”的人口規(guī)模。[15]
(三)個體維度:個體自主意識的覺醒構成主觀條件
印度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認為,以人為中心,最高的價值標準就是自由,這種自由是人們能夠過自己愿意過的那種生活的“可行能力”,而諸如政治自由、經濟條件、社會機會、透明性擔保以及防護性保障等都是為了實現(xiàn)人的自由的工具保障。[16]“空巢青年”群體的崛起是個體獨立自主意識覺醒的結果,無論是積極主動型,或者消極被動型的“空巢青年”群體,選擇離開家鄉(xiāng)、親人和朋友,在大城市為了生活與夢想艱苦打拼,本身就彰顯了“空巢青年”群體不同于其他青年群體獨特稟賦。[17]“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顯示出部分“空巢青年”群體在面臨傳統(tǒng)的地緣、親緣、血緣關系淡化解構的狀況下,無力建構起新的業(yè)緣與趣緣關系來補償個體的社會化需求。但與此同時,大多數(shù)“空巢青年”群體仍是游走在孤獨與自由之間,一方面忍受著孤獨和空虛,另一方面也享受著自由和獨立,“遠離故鄉(xiāng)的地方才能真正做自己”“我的生活我做主”反映出部分“空巢青年”群體渴望脫離熟人社會,遠離家鄉(xiāng)以尋求個體自由個性發(fā)展的愿望。個體化造就了“空巢青年”的自主性,表面上以居住空間為判定標準的行動邏輯,本質上是社會空間壓縮與經濟學意義的理性選擇。[18]在熟悉的鄉(xiāng)土社會中,個人是壓抑的存在,要服從于家庭和族群乃至更大群體的需要,個性隱匿與共性之中,但在這種個性得不到發(fā)揮的熟人社會中,卻也蘊含了個體自我意識的種子。費孝通在《鄉(xiāng)土社會》中將傳統(tǒng)的鄉(xiāng)土社會與西方社會相比較,指出相較于西洋的團體格局,“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fā)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fā)生聯(lián)系。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19]?!霸谶@種富于伸縮性的網絡里,隨時隨地是有一個‘己’作中心的。這并不是個人主義,而是自我主義?!保?0]這種自我主義一旦離開傳統(tǒng)的鄉(xiāng)土社會,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而進入到大城市的陌生人社會中,便得以生根發(fā)芽,促進“空巢青年”個體自主意識的覺醒,而這種“自我意識”又不同于西方社會的“個人主義”,而是在自我與家庭、個體與社會之間形成的一種平衡中庸的“親密有間”“和而不同”。因此,居住空間的獨居并不代表“空巢青年”的情感關系斷裂,而是在“獨而不孤、親而不近”的親密有間中尋找到情感鏈接和情感認同。[21]
三、共建共治:增強對“空巢青年”群體的社會支持
(一)拒絕標簽化,用歷史、辯證及全面的觀點看待“空巢青年”
“標簽化是指將某一個事件或者某個人物自發(fā)地歸為一類事件或一類人物?!保?2]在標簽化的敘事結構當中,是由個別到一般,從特殊到普遍,這種思維上的懶惰將某種偶發(fā)的孤立事件看成是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案例,由此出發(fā)對社會現(xiàn)象進行判斷和評價。標簽化的敘事方式與思維結構能夠降低個體處理復雜狀況時的信息成本和思考成本,卻并不一定反映出事實真相?!皺嗔Α币l(fā)“標簽化”,“定型”“排斥”“地位喪失”與“歧視”等控制機制共同出現(xiàn)則會導致污名。[23]社交媒體以標簽化、臉譜化的標簽來對“空巢青年”群體進行報道時,就容易造成大眾對于“空巢青年”的錯誤認知與刻板印象,因此,對于“空巢青年”群體,需要用歷史,辯證、全面的觀點來審視。
一方面,“空巢青年”群體的出現(xiàn)是一個歷史性的問題,無論是古代社會還是現(xiàn)代社會,西方社會還是東方社會,都普遍存在“空巢青年”的現(xiàn)象。古代社會青年人求學經商,科舉游歷,西方社會青年崇尚自由主義,個體主義追求個人獨居,現(xiàn)代社會為生活與理想奮斗的“北漂”“蟻族”,都是某種程度上“空巢”的表現(xiàn)。不同歷史時期,因為個人和社會因素的綜合影響和作用,“空巢青年”都是客觀存在的。只是在社會流動性強、社會變革較快的社會轉型時期,“空巢青年”群體相對較為普遍,其背后所隱含的社會問題也相對更為突出和更加值得關注。[24]盡管青年“空巢”存在主動為之或被動適應的不同類型,但都是個體為了實現(xiàn)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平衡點而做出的最終選擇,我們要用正確、理解的眼光看待“空巢青年”群體,切勿因媒體報道、個人偏見對“空巢青年”形成負面、消極的刻板印象。
另一方面,當前我國“空巢青年”群體現(xiàn)象既是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fā)展的結果,也是生產力未能充分發(fā)展的體現(xiàn)。城鎮(zhèn)化、工業(yè)化的推進促使我國商品房市場體系建設日益成熟,城鄉(xiāng)之間社會流動逐漸加速,以及就業(yè)市場的不斷完善為“空巢青年”群體的形成奠定社會物質基礎;網絡信息基建的完善成型,社交平臺的豐富多樣以及物流快遞系統(tǒng)的成熟發(fā)展為“空巢青年”群體的形成提供環(huán)境支持;民主法治的不斷健全以及個體主義意識的崛起為“空巢青年”群體的形成提供心理慰藉,上述客觀現(xiàn)象揭示出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為青年個體的“空巢”生活提供了全方面的支持與保障,是現(xiàn)代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所帶來的福祉與紅利。但與此同時,“空巢青年”群體的出現(xiàn)也從側面顯示出社會生產力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的客觀現(xiàn)狀,正是因為城鄉(xiāng)、地域及行業(yè)之間存在的社會落差使得青年群體以“離巢”為代價來尋求理想自我與現(xiàn)實自我之間的折中平衡?!翱粘睬嗄辍比后w在謀生與逐夢的過程中產生的焦慮、抑郁、自信缺乏、孤獨感等問題既是青年個體精神壓力過大的表現(xiàn),也是社會支持在青年成長過程中不足乃至缺位的折射。進一步追問,則是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不足以使“空巢青年”群體能夠得到很好的物質保障、政策支持與心理支撐。因此,正視“空巢青年”這一群體,必須用歷史、辯證、全面的觀點來分析其原因與群體特點,尋求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現(xiàn)實和“空巢青年”群體社會支持之間的平衡點,實事求是,真正設計與制定出有益于“空巢青年”群體發(fā)展與成長的政策和保障措施。
(二)改善物質居住空間環(huán)境,優(yōu)化“空巢青年”精神空間環(huán)境
2016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0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4.3%的受訪者表示自己身邊的“空巢青年”多,缺乏感情寄托(57.9%)和居住條件差(57.8%)被認為是他們面臨的兩大困境。[25]由此可見,除了缺乏感情寄托、孤獨、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外,住房問題也是造成“空巢青年”群體幸福感低下的重要成因。同時,這兩大困境也顯示了住房問題與“空巢青年”精神寄托問題之間的高度相關性,物質居住空間環(huán)境是精神空間環(huán)境得以慰藉、舒緩的重要前提,“空巢青年”之“巢”是其結束一天的繁重工作后得以撫慰身心、放松自我的重要私人空間,好的居住環(huán)境能顯著緩解“空巢青年”群體工作、社交之后的疲憊感和焦慮感,使其精神空間環(huán)境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修復與調整,但是,當前“空巢青年”的整體居住環(huán)境仍不容樂觀。一方面,從居住條件上看,居住環(huán)境差,安全系數(shù)低?!翱粘睬嗄辍比后w因其單一且微薄的收入來源,很難在自己的工作地點周圍承受得起心儀的房子,“上班CBD,下班城中村”是“空巢青年”群體的真實寫照。他們大都居住在遠離市中心的城郊或者城中村的單間、插間、地下室等,生活環(huán)境與其工作形成強烈反差,消防安全設施等多半缺失。此外,因這些地區(qū)的人員流動性較強,人員成分復雜,對“空巢青年”群體的人身及心理安全也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從權利實現(xiàn)上看,租售不同權,權益難保障?!翱粘睬嗄辍痹谄渥夥康倪^程中,面臨著租售不同權的困境,如二房東三房東乃至四房東的存在使其權益受損并難以獲得法律援助,大量房屋租賃網站與網絡詐騙魚龍混雜、商家低掛高租、虛假房源、中介跑路等亂象廣泛存在,使租客權益難以得到保障?!翱粘睬嗄辍比后w大多屬于剛剛邁出校園步入社會的青年人,社會閱歷較少,對于租房市場的體察和自身權利的維護缺乏經驗與勇氣。除此之外,社會保障機制的缺位、過高的時間以及經濟成本也讓“空巢青年”選擇“破財消災”。物質居住空間環(huán)境存在的這兩方面問題嚴重制約了“空巢青年”精神空間環(huán)境的優(yōu)化,因此,必須加強相關的保障機制建設,增強“空巢青年”的歸屬感、幸福感。
第一,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維護“空巢青年”群體合法權益。當務之急是要完善保障“空巢青年”群體的社會保障體系。政府應繼續(xù)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通過修建人才公寓、青年公寓等措施進一步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在政策方面應在合理管制基礎上進一步放寬城市落戶限制、精簡完善積分項目,破除空巢青年融入城市存在的體制機制障礙。完善勞動法合同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保障青年合法權益。第二,規(guī)范房屋租賃市場,減輕青年住房壓力。房屋租賃過程中產生的時間及金錢成本對于“空巢青年”群體來說是一筆不小負擔。可以借鑒杭州市由官方直接管理二手房監(jiān)管服務平臺的相關案例,由政府設計運行相關的房屋租賃網站、微信小程序等,實現(xiàn)房東和租客的直接聯(lián)系,而中介負責相關的資質、房屋產權審核即可,這樣既能大幅降低空巢青年的租房成本,也能有力打擊房屋租賃市場的各種亂象。第三,吸引多元力量共建,營造良好環(huán)境氛圍。積極鼓勵企業(yè)等多元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到針對青年的保障性住房建設體系當中,推動市場力量進入保障房、廉租房建設體系,實現(xiàn)多元社會力量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三)發(fā)揮社會組織合力,增強“空巢青年”城市歸屬感
“空巢青年”群體在經濟收入、精神世界以及社會交往等方面呈現(xiàn)出來的特征,既是個體選擇的結果,同時也體現(xiàn)了社會支持在這方面的不足,因此,需要充分發(fā)揮社會組織合力,增強“空巢青年”對于城市的歸屬感。
一方面,政府層面需要出臺更多支持青年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保障青年利益的政策措施,并通過不定期的調研、測評以及反饋確保政策執(zhí)行落到實處;大力扶持高新企業(yè),推動地區(qū)經濟發(fā)展轉型,為“空巢青年”群體提供更高收入的工作崗位,同時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確保對失業(yè)青年,低收入青年的救助補助及時精確;共青團、工會等群團組織需要通過價值倡導、體制支持等多種舉措營造對于“空巢青年”群體良好的輿論與生活環(huán)境,如確保企業(yè)保障“空巢青年”群體合法權益,拒絕996和無償加班,積極組織青年群體之間的聯(lián)誼交友,統(tǒng)計各個社區(qū)獨居青年、“空巢青年”的人數(shù)和生活狀況,定期組織社區(qū)人員進行上門慰問,加強社區(qū)服務建設,增強“空巢青年”群體對社區(qū)、城市的歸屬感。筆者在調研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人們對于“空巢青年”這一群體還缺乏一定的認知與了解,對于“空巢青年”群體聚集的社區(qū),應該加強社區(qū)服務建設。社區(qū)可以通過組織社交活動、節(jié)日走訪等豐富“空巢青年”的業(yè)余生活,與社工、志愿者組織、非盈利機構等聯(lián)合為“空巢青年”提供心理輔導、婚戀服務、志愿活動等,讓“空巢青年”由“空巢”走向“眾巢”,由“空巢”走向“心實”。
另一方面,企業(yè)等市場力量要加強自身企業(yè)文化的建設,增強企業(yè)的社會責任感,既要積極創(chuàng)造就業(yè)崗位,為“空巢青年”群體提供更多更好的就業(yè)機會,也要加強對于“空巢青年”群體的呵護與理解。當前,在企業(yè)中存在對于“空巢青年”、獨居青年等類似群體的“隱性歧視”,認為其社會經驗尚淺、能力不足,不肯將重要的工作或崗位交給他們,但在面臨加班,繁重枯燥的工作時又往往將這一群體推上臺前,認為其不需要承受家庭重擔,私人時間富余以及性格隨和。企業(yè)要消除對于“空巢青年”群體的隱性歧視,認識到能力與經驗之間并不呈現(xiàn)出正相關關系,同時保障好“空巢青年”群體的作為企業(yè)一員的正常權益和待遇,避免“有色眼鏡”對待“空巢青年”群體。同時,由于“空巢青年”群體的規(guī)模隨著城市化、工業(yè)化的推進而日益龐大,與此催生出來的“孤獨經濟”“空巢經濟”也是一塊巨大的市場,各類市場主體可根據(jù)“空巢青年”群體的性格特點、生活方式等開發(fā)相應的生活服務,既實現(xiàn)企業(yè)市場的開拓和利潤增收,也可以極大保障“空巢青年”群體的基本生活需要,豐富其休閑娛樂需求,實現(xiàn)雙贏。
總之,“空巢青年”群體的出現(xiàn)是我國推進現(xiàn)代化建設過程中的一個縮影,既是我國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見證,同時也揭示了當前現(xiàn)代化建設在地區(qū)均衡發(fā)展以及社會保障方面存在的不足。要歷史、辯證以及全面地看待“空巢青年”群體,既不帶著污名化、悲情化的眼光審視“空巢青年”群體,同時也不要忽略“空巢青年”在經濟收入、精神發(fā)展、生活狀態(tài)以及社會交往方面存在的困難與挑戰(zhàn)。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的未來屬于青年,中華民族的未來也屬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狀態(tài)、綜合素質,是一個國家發(fā)展活力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保?6]要大力優(yōu)化公共居住空間,促進相關的租房住房保障體系建設,讓青年群體實現(xiàn)從“空巢”到“有巢”的轉變,推動“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狀態(tài)實現(xiàn)。要加大對于“空巢青年”群體的社會支持,政府、市場、社區(qū)等社會力量要聯(lián)手共建,織密織牢對于“空巢青年”群體的社會保障網,讓“空巢青年”群體有更多的歸屬感、幸福感、獲得感。
(本文獲上海市教委馬院攻堅提質計劃支持)
【參考文獻】
[1][8]常進鋒.“空巢青年”緣何“空巢”——一個時空社會學的解讀[J].中國青年研究,2017(5):79-83.
[2]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shù)據(jù)[R].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21:13.
[3]國家統(tǒng)計局.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23[EB/OL].國家統(tǒng)計局網站,https://www.stats.gov.cn/sj/ndsj/2023/indexch.htm.
[4]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5-01(02).
[5]何紹輝.“空巢青年”群體的多維解讀[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7(3):40-45.
[6](美)艾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M].劉林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69.
[7]聶偉,風笑天.空巢又空心?——“空巢青年”的生存狀態(tài)分析與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17(8):57-63.
[9]譚思靜,齊征.如何解救被低質量睡眠“困”住的年輕人[N].中國青年報,2024-03-22(05).
[10]張再興,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84.
[1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12]張翼.中國家庭的小型化、核心化與老年空巢化[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2(6):87-94.
[13][15]中國社會保障學會.中國婚姻家庭報告(2023版)[EB/OL].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網站,https://caoss.org.cn/news/html?id=14155.
[14]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1.
[16](印度)阿馬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fā)展[M].任賾,于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2.
[17]豆小紅.“空巢青年”社會心理問題與應對[J].中國青年研究,2018(2):89-95.
[18]李容芳.不完全逆群體性:“空巢青年”的社會關聯(lián)[J].當代青年研究,2018(1):85-91.
[19][20]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32,36.
[21]于志強.親密有間:個體化時代“空巢青年”的生活實踐與社會型塑[J].云南社會科學,2023(3):160-168.
[22]卿志軍.標簽化:負面新聞對事件形象污名化的策略[J].當代傳播,2014(5):101-103.
[23]Bruce G.Link,Jo C.Phelan. Conceptualizing Stigma[J].Annu Rev Sociol,2001,27(1):363-385.
[24]何紹輝.“空巢青年”群體的多維解讀[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7(3):40-45.
[25]周易,楊毅.64.3%受訪者表示身邊“空巢青年”多[N].中國青年報,2016-09-06(07).
[2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9.
“Empty Nest You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ttribution Analysis, and Social Support
Zhang Jian, Li Xiaohong
Abstract: With the decline of marriage rate and fertility rate in China, the number of single people and the number of people living alone have risen, the scale of “empty nest youth” has gradually become large, and it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population ecology. At present, the group of “empty nest youth” is characterised by the slowdown of income growth, the loneliness of the spiritual world, the simplification of life patterns and the virtualisation of social interactions.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formation of “empty nest youth” groups has complex historical, practical and conceptual factors, and from a macro point of view,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urbanisation and industrialisation provides a material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empty nest youth” groups. From the mesoscopic perspecti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family structure and concept has formed family support. From the micro level, the awakening of individual autonomy constitutes the subjective condi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empty nest youth” group. In view of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encountered by the“empty nest youth” group in the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social support for the“empty nest youth” group, first of all, refuse to label, and look at the“empty nest youth” from a historical, dialectical and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Secondly, the spiritual space environment of “empty nest youth” was optimised with the physical living space environment. Finally,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joint efforts of social organisations to enhance the sense of belonging of “empty-nest youth” to the city,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ideal self and the real self of the “empty-nest youth” group,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young people.
Key words: “empty nest you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social support
(責任編輯:劉" 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