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孟子因“后喪逾前喪”的問題使得一些人對他的德行和禮制觀念產生了質疑。面對爭議,孟子提出了“盡心以孝”的孝道觀點,他認為孝更重要的是內心與道德的內在統(tǒng)一。孟子提高喪禮規(guī)格的做法,強調了禮制應該根據個人身份、經濟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而有所調整,是對傳統(tǒng)禮制的超越與重構。孟子的行為具有進步意義,也為后世孝文化的建設與發(fā)展提供了啟示。
【關鍵詞】孟子;盡心以孝;心性論;禮制超越
【中圖分類號】B82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05-004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05.014
《孟子》一書記錄了孟子的重要言行,作為儒家經典之一,深刻闡述了孟子關于孝道的見解。孟子身處戰(zhàn)國中后期,是整個春秋戰(zhàn)國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格局動蕩,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和思想都發(fā)生著劇烈變化,他的倫理思想也受到這一環(huán)境的影響,其中,所謂“后喪逾前喪”爭論所反映的有關孝道的爭論,不僅反映了孟子在喪禮上的個人選擇和其盡心以孝的思想,也是戰(zhàn)國后期思想巨變的一大印證。本文將以《孟子》中的“后喪逾前喪”爭論為中心,探討孟子盡心以孝的孝道理念。
一、“后喪逾前喪”爭論分析
“后喪逾前喪”指的是孟子為其母辦理的喪事規(guī)格超過了之前為其父辦理的喪事,關于這一爭論,《孟子·梁惠王下》和《孟子·公孫丑下》中有相關的記載。這一行為在當時引起了爭議,有人指責孟子違背了禮制。這一問題涉及傳統(tǒng)禮制對父母喪葬禮的規(guī)定。
魯平公將出,嬖人臧倉者請曰:“他日君出,則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輿已駕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請!”公曰:“將見孟子?!痹唬骸昂卧?!君所為輕身以先于匹夫者,以為賢乎?禮義由賢者出,而孟子之后喪逾前喪,君無見焉?!惫唬骸爸Z?!薄睹献蛹⒕矶ち夯萃跽戮湎隆穂1]226
由上文可知,臧倉質疑孟子逾禮的理由一是孝道的均衡性,二是禮制的等級性。從孝道角度看,臧倉受傳統(tǒng)孝道的影響,強調無論是對父親的生養(yǎng)死葬,還是對母親的生養(yǎng)死葬,都應秉持同樣的愛與敬。他認為,孟子在母親喪事上的過分鋪張,與對父親喪事的相對簡樸形成鮮明對比,這違背了孝道所倡導的均衡與一致,沒有體現對雙親同等的尊敬與懷念。從禮制角度看,臧倉認為在古代社會結構中,禮制往往強調父權的尊貴,如《禮記·喪服小記》所述:“親親、尊尊、長長,男女之有別,人道大者也”[2]626,即敬愛雙親,尊崇祖先,對男女是有差別的,這是人倫之道中必須要遵守的一大原則。《禮記·喪服四制》強調:“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國無二君,家無二尊,以一治之也……”[2]1230孝是以父為本位,應當用侍奉父親相同的態(tài)度來侍奉母親。因此在喪葬禮儀上,理論上應體現父喪重于母喪的原則,以此來維護家族內部的秩序與尊卑,由此,臧倉認為孟子的行為是對禮教的不尊重,從而質疑其作為賢者的資格。
孟子自齊葬于魯,反于齊,止于嬴。充虞請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嚴,虞不敢請。今愿竊有請也:木若以美然?!?/p>
孟子曰:“古者棺槨無度。中古,棺七寸,槨稱之。自天子達于庶人,非直為觀美也,然后盡于人心。不得,不可以為悅,無財,不可以為悅,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之,吾何為獨不然?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于人心獨無恔乎?吾聞之,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孟子集注卷四·公孫丑章句下》[1]247
這一對話則是孟子對其做法的解釋與反駁。孟子自齊返魯為其母治喪,選擇了較為華美的棺槨與衣衾,充虞對此提出疑問“木若以美然”,這一質疑直接指向了棺槨的華美程度,暗示其可能超出了常規(guī)禮制。根據《儀禮》與《禮記·喪大記》等典籍記載,古代中國的喪禮制度極為詳盡且等級森嚴,對棺槨的尺寸、材質、裝飾以及衣衾的材質、數量等均有明確而具體的規(guī)定。孟子并未直接否認棺槨之美,而是從歷史演變、人心之孝以及財力狀況三個層面進行了回應。孟子提及“古者棺槨無度”,說明古代棺槨并無嚴格規(guī)定,后雖有定制,但亦非一成不變。他借此說明自己行為并非完全無據可循。他提出這樣做是“盡于人心”,即棺槨之美是出于表達內心對母親的深切懷念與孝順,而非單純追求外在的奢華。他認為在財力允許且不違背基本禮制的前提下,適當提升喪禮規(guī)格是符合人情的。孟子還指出:“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之”,說明在有能力的情況下,古人也會選擇更為體面的喪葬方式,這并不構成逾禮。
孟子并非否定禮制,而是認為在特定情境下,情感的真誠表達應得到尊重。所以魯平公認為孟子逾禮的理由是棺槨衣衾之美這樣的外在表現,而忽視了其背后的深層含義,是片面且不夠深入的,并不能完全成立。
二、孟子盡心以孝的解釋
“后喪逾前喪”所引起的爭論表現了孟子對孝道的思考,孟子在回應中提出了“盡于人心”這一觀點,這一觀點的實質是心性與孝道的統(tǒng)一。孟子在《盡心上》篇中的論述強調“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1]356。孟子認為,人之心性由天所賦,通過“盡心”能夠洞察本性,進而領悟天道,實現人與天道的和諧統(tǒng)一,反之實現人與天道和諧統(tǒng)一的方法就是“盡心”。我們可以將這一理念與《孝經》中的“天經地義”觀念相結合?!胺蛐?,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3]63,孝是上天的永恒規(guī)律,是大地不變的原則,是人們所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也就是說,古代人民把孝與他們最為崇拜的對象天和地放在一起,把孝道上升到了“天經地義”的高度去認識?;蛘哒f已經成了一條必須遵守的自然規(guī)律。而人的天性是由天地賦予的,既然孝道已經是“天經地義”,那么人的天性之中必然也就包含了孝。孟子將這一理念內化于心性論中,要想實現人與天道和諧統(tǒng)一。即真正的孝,必須源自內心的真誠與自覺,這種自覺便是“盡心”的體現。它要求個體在行孝時,不僅要遵循外在的禮儀規(guī)范,更要以一顆敬愛之心,全心全意地投入孝行的實踐中去。也就是孟子強調的真正的孝心,始于內心的真誠與努力,即“盡心”。
(一)內在與外在的統(tǒng)一
孟子的“盡心以孝”觀點體現了孝內在與外在的統(tǒng)一。孟子認為,人之心性由天所賦①,這是人性論的基本出發(fā)點。他強調“人性本善”,認為每個人心中都蘊藏著善良、仁愛的本性。這種人天生所具有的仁、義、禮、智等善性需要通過“孝”來表現出來,而孝最原始的表現便是對父母之愛的表達。因此,孝道并非外在強加于人的規(guī)范,而是人性內在的需求和體現。
在孝道的實際實踐過程中這不僅僅是一種內心的情感表達,它還需要通過具體的外在行為來體現,如孟子十分強調的“養(yǎng)口體”②,即對父母細心的照料、耐心的傾聽等。同時,孟子認為孝行并非一時一事的沖動之舉,而是一種長期且持續(xù)的努力,他要求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對父母的關愛與尊重,不能因為時間、空間或者自身境遇的改變而有所懈怠。孟子喪父與喪母時自身所處的外在環(huán)境不同,但是無論別人怎么質疑,孟子都以全身心的感情和精力投入喪禮中,這種內外統(tǒng)一的孝道,既體現了孟子內心的真誠與善良,也通過實際行動傳遞了對父母的關愛與尊重。
孟子所倡導的“盡于人心”,正是將內心的善性與外在的積極行為緊密結合在一起,這要求我們在孝道上既要“心到”,也要“行到”。內在善性地理解為外在行為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支持,而外在積極的行為又反過來增強了對內在善性的體驗與認同。
(二)感性與理性的統(tǒng)一
孟子的“盡于人心”觀點還體現了孝的感性與理性的統(tǒng)一。孟子強調“盡心”,即全心全意地投入孝道實踐中,這不僅僅是一種情感的流露,更是一種理性的選擇。在孟子的回應中他提道:“不得,不可以為悅,無財,不可以為悅,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之,吾何為獨不然?”[1]247如果沒有能力按照規(guī)定的禮制辦理喪事,那么這種喪禮也就無法使人感到愉悅;如果沒有投入足夠的財力舉辦喪事,那么也就無法使人感到愉悅。孟子在母親的喪禮中雖說運用了較高的規(guī)格,但也是在評估自己的財力與內心情感滿足之后才做出的決定,因此具有絕對的理性。這既體現了對母親深切的敬愛,又展現了在復雜情境下做出最優(yōu)選擇的智慧與能力。也就是說,在孝道的實踐中,子女需要運用理性來思考如何更好地表達對父母的愛,以及反思自己的孝道行為。這種情感與理性的統(tǒng)一,使得孝道實踐更加成熟和深刻。
盡心以孝在感性與理性上的統(tǒng)一,要求我們不僅要懷揣對父母的深情敬意,更要運用理性思維去審視和規(guī)范自己的孝行。這意味著子女需要在表達內心情感的同時,不斷反思與調整自己的行為,使得孝道實踐既符合內心的真摯情感,又能在現實條件與道德準則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孟子在母親的喪禮上所展現的孝道實踐,是對其盡心以孝理念的生動詮釋,是內在與外在、感性與理性的高度統(tǒng)一。他在母親喪禮上的所作所為,是他內心的真摯與哀痛的傳達,是他對母親深情的表達與緬懷。這種內心的滿足與平靜,正是他“盡心”于孝的結果,也是他對“知性”與“知天”的深刻理解與體現,是對天道的順應與尊崇。孟子所倡導的盡心以孝,是在深刻理解心、性、天關系的基礎上,將孝道提升至精神層面的高度。它要求人們在行孝時,不僅要關注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更要注重內心的真誠與全力投入。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孟子所說的“存心”“養(yǎng)性”,進而“事天”,達到孝道的最高境界。
三、盡心以孝的深層意義
(一)情感的真實流露
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父母喪葬禮制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意義與道德要求,其規(guī)定之詳盡,執(zhí)行之嚴格,無不體現了古人對孝道的重視。然而這種重視往往會出現僅遵從形式上的完備,而忽略了孝之本質——即情感的真心流露。
孟子提高母親喪禮規(guī)格實際上是在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他對母親養(yǎng)育之恩的無限感激與深切懷念。這一行為初看之下似乎與傳統(tǒng)禮制相悖,實則蘊含了深遠的考量。孟子此舉并非是對禮制的輕視或違背,而是對孝道真諦的深刻理解和獨特詮釋。在他看來,真正的孝并非僅僅體現在對禮制條文的機械執(zhí)行上,而是源自內心深處對父母的敬愛、感激與懷念。
(二)對禮制的超越與重構
孝作為禮樂制度的基石,其歷史沿革深刻反映了社會變遷對倫理道德的塑造。隨著時代變遷,傳統(tǒng)禮樂制度中關于孝的具體規(guī)定逐漸顯露出其局限性,難以完全契合社會的實際需求。在這一背景下,孟子在“后喪逾前喪”爭論中的行為,不僅是對既有禮制的一次勇敢挑戰(zhàn),更是對禮制本身的深刻反思與創(chuàng)造性重構。
孟子此舉,并非對傳統(tǒng)禮制的簡單否定或粗暴破壞,而是站在人性感性的需求上做出的選擇。他認識到禮制不應是僵化不變的教條,而應是隨著個體身份、經濟條件乃至社會環(huán)境的變遷而需要靈活調整。孟子主張禮制的本質在于促進人心的和諧與情感的真實流露,而非束縛個體情感與行為的枷鎖。他提高喪禮規(guī)格的這一實際行動,不僅表達了對母親養(yǎng)育之恩的深切懷念,更表現了對禮制精神的深刻理解與創(chuàng)新運用。孟子對禮制的超越,不僅體現在對既有規(guī)定的突破上,更在于他重新定義了孝的內涵與價值。他強調真正的孝不應局限于形式上的完備與遵從,而應更加注重精神層面的滿足與情感的真誠表達。
(三)對現代孝道實踐的啟發(fā)
孟子所處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政治動蕩,思想多元,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導致了孝道思想的變化。孟子所倡導的盡心以孝思想以及敢于超越傳統(tǒng)禮制的壯舉,為后世如何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中真正踐行孝道提供了理論指導。
孟子認為,孝不僅僅是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更是內心情感的真誠流露。他鼓勵人們超越簡單的行為模仿,深入探索并表達對父母的敬愛與感激之情。這種內化的孝道觀念,不僅強調了情感的純粹性,也要求個體在盡孝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成長與道德提升。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應重新審視傳統(tǒng)孝道的規(guī)定,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調整與創(chuàng)新,使得孝道的實踐更加注重感情性和自律性。
綜上所述,孟子所倡導的“盡心以孝”,是對傳統(tǒng)孝道觀念和傳統(tǒng)禮制的深刻超越與拓展。它強調孝道的實踐不應僅停留在物質層面或形式上的遵從,而應深入個體的內心世界,通過內心的真誠與努力,實現對孝道的真正理解與實踐。這種“盡心”的孝,不僅是對父母的敬愛與回饋,更是對自我道德品質的完善與提升,也是順應天道、回歸本性的必然要求。孟子這種提高喪禮規(guī)格的做法,是對傳統(tǒng)禮制的一次超越與重構,它深刻揭示了禮制與人性、情感之間的內在聯系。
注釋:
①陳來:《孟子論性善與性命》,《現代哲學》2017年第6期,第115-119頁。
②《孟子》一書中涉及孟子多方面孝論,其中包括養(yǎng)親、奉親,即子女對父母生活上的贍養(yǎng)?!睹献印るx婁上》中記載:“事孰為大,事親為大?!薄笆隆奔词谭?,強調了侍奉父母親的重要性。孟子認為對父母生時的奉養(yǎng)包括“養(yǎng)口體”和“養(yǎng)志”兩方面。所謂的“養(yǎng)口體”,就是對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奉養(yǎng),盡量滿足父母的口腹之欲。
參考文獻:
[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胡平生,張萌譯注.禮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7.
[3]張景,張松輝譯注.孝經[M].北京:中華書局,2022.
[4]崔雪茹.淺論孟子的孝道思想[J].孝感學院學報, 2008,(04).
作者簡介:
王佳儀,女,浙江湖州人,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