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冬天,鄧小平故里“春天的故事”宣講團很忙。
2024年12月2日晚,宣講團一結(jié)束在北京舉辦的專題宣講活動,未顧得上休息,就匆匆趕赴四川省樂山市,參加四川省博物館學會近現(xiàn)代名人故居與紅色紀念館專業(yè)委員會(以下簡稱“名紅委”)2024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這樣的日程,已經(jīng)成為宣講團的常態(tài)。
為何這樣忙?
據(jù)了解,鄧小平故里“春天的故事”宣講團自2019年成立以來,多次受邀參加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國家部委舉辦的巡講活動,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重慶等地開展宣講活動2000余場次,受眾達180余萬人次。
做成品牌
宣講“走親”結(jié)對忙
在四川省廣安市鄧小平故里旅游區(qū)宣講員辦公室的一張辦公桌上,擺放著一本書——《開創(chuàng)——鄧小平?jīng)Q策改革開放史話》。緊挨著書籍的,是一沓標題為《偉大變革》的稿紙。這沓已被翻得起皺的稿紙的空白處,密密麻麻寫滿了各種標注。這沓稿紙的主人就是宣講員張譯文。
實際上,對于宣講內(nèi)容,張譯文早已背得滾瓜爛熟。但在每次宣講任務開始前,張譯文還是忍不住翻看與宣講內(nèi)容有關(guān)的書籍,反復琢磨、做好筆記,力求讓宣講內(nèi)容更加準確、細節(jié)更加飽滿。
“宣講團始終秉承‘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時代精神’理念。我們在講解詞上作了系統(tǒng)性區(qū)分,將講解詞分為政務版、青少年版等多個版本,還會根據(jù)不同的宣講對象進行個性化定制講解?!睆堊g文介紹。
除此之外,宣講團還面向廣大黨員干部開設了“信仰之光·點亮夢想”等30余個主題課程,為全國近300家機關(guān)和企事業(yè)單位、超一萬名學員開展了400余場宣講。如今,宣講“走親”已輻射到全國各地,成為具有鮮明辨識度的廣安“IP”。截至目前,宣講團已赴沿海地區(qū)、國家中心城市等地,開展“百年風華正青春”等主題巡講活動100余場次,受眾達3萬余人次。
創(chuàng)新形式
喜聞樂見“接地氣”
因不夠“接地氣”導致群眾“聽不明白”,是理論宣講容易遭遇的困境。那么,鄧小平故里“春天的故事”宣講團靠什么說服受眾?
答案就是:尋找共鳴。
在2024年12月4日舉行的名紅委2024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上,宣講團創(chuàng)新形式——5名宣講員以情景式問答的方式,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轉(zhuǎn)化為“家常話”,把“大道理”分解成“小菜單”,引起現(xiàn)場觀眾共鳴。
當然,創(chuàng)新不僅要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內(nèi)容。
在鄧小平故里“學偉人風范 做強國少年”紅色故事進校園活動中,宣講團成員走進重慶市人民小學校,通過情景表演、故事宣講、歌曲互動等形式,向?qū)W生們講述鄧小平同志追求真理、堅定信仰、不懈奮斗的光輝故事。
如今,不少宣講團成員已把類似的新形式、新方式熟練地運用于理論宣講工作一線,打磨出不少“定制化”作品。比如,將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融入歌曲、小品、快板,推出《凝“新”聚力》等宣講作品;緊扣時代發(fā)展,選取反映時代變遷、廣安實踐的歷史圖片、文獻資料、文物展品,推出《同城融圈·筑夢廣安》等宣講作品;結(jié)合信息化發(fā)展趨勢和受眾習慣,創(chuàng)新制作“我在廣安讀黨史”系列音視頻宣講欄目。
選育并舉
當好“春天的故事”的傳播者
只有內(nèi)功練得好,才能“叫座”又“叫好”。聚焦如何把理論“大餐”做成群眾“家常菜”這一課題,“春天的故事”宣講團持續(xù)在研討和教學上下功夫,不斷壯大隊伍力量。
首先是壯大人才隊伍。宣講團組建之初,便從鄧小平故里管理局選取30名星級講解員作為骨干力量;宣講團成員中不乏全國紅色旅游五好講解員、四川省“金熊貓”獎先進個人等榮譽獲得者。此外,宣講團廣泛吸納道德模范、文藝骨干、學校師生、退休干部、勞模工匠5類人員,成立志愿宣講小分隊。
其次,為確保宣講作品既有高度又“接地氣”,宣講團還邀請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同濟大學的專家、教授作為理論顧問,對宣講團成員進行專題培訓,搭建“思源大講堂”等交流展示平臺,實現(xiàn)以“賽”促講、以“講”促學。
如今,“春天的故事”宣講團創(chuàng)新運用“宣講+政策解讀”“宣講+思政教育”“宣講+紅色文化”等多種形式,著力講透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講好廣安故事、講活生動實踐,讓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在基層一線廣泛傳播,唱響新時代“春天的故事”。
(摘編自《廣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