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雙減”政策下,為切實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課后服務活動。小學語文教師應準確把握語文知識生活化的內(nèi)涵,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聚焦語文教材,設計有助于學生生活能力提升的語文課后服務活動。結合語文課程聽、說、讀、寫四大語文實踐,呈現(xiàn)小學語文知識生活化的課后服務活動設計實踐思考。
[關鍵詞] 知識生活化;課后服務活動;小學語文教學
“基于知識生活化的課后服務活動設計實踐研究”是貴州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作為課題組核心成員,筆者認真研究了小學語文知識生活化的課后服務活動設計的基本內(nèi)涵,并以如何設計小學語文知識生活化的課后服務活動為問題導向,形成了小學語文知識生活化的課后服務活動設計策略。
一、小學語文知識生活化的內(nèi)涵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新課標強調(diào),教學應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將知識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在生活中教語文,在生活中學語文,實現(xiàn)生活語文化、語文生活化,是當前“大語文教學觀”的迫切需求。在“雙減”實施背景下,課后服務的育人優(yōu)勢日益凸顯,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改革機遇,設計語文知識生活化的課后服務活動,促使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應用語文知識,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F(xiàn)就小學語文知識如何生活化,提出以下建議。
1.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多渠道營造知識生活化氛圍
語文作為基礎學科,要適應新時代教育發(fā)展需求,語文知識必須走向生活、融入生活、服務生活,開展生活化教育。抓好小學語文知識生活化教育,不能僅局限于課堂教學,還應充分發(fā)揮課后服務育人平臺,助力學生成長。
首先,小學語文教學要借助生活現(xiàn)象,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語文情境。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善于挖掘?qū)W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利用生活現(xiàn)象,將教材內(nèi)容與生活情境有效融合,注重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要讓學生親身感受到語文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體會到語文知識的無窮魅力,認識到語文源于生活。教師應積極構建生活化的情境教學體系,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讓學生主動觀察、思考、分析,獲取新知識。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激發(fā)生活化課堂活力,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使語文知識走進生活、用于生活。
其次,小學語文教學要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堅持以人為本、教文育人,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面向?qū)W生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除了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情境外,課外開展的各類實踐活動也需要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例如利用課后服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游戲、參觀、體驗等實踐活動,引領學生進入課本知識,找準切入點,依托教材開展教學。但不能局限于課本中枯燥的知識,而要結合生活中令學生感興趣的事物,以活動的形式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從中領悟、體驗。學生的體驗多了、感受多了,久而久之,就會促進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的提升。
2.聚焦語文教材,多領域挖掘生活化的“點”
語文教學要聯(lián)系生活中的問題,挖掘語文知識的生活內(nèi)涵,讓語文更多地與實際聯(lián)系、貼近生活,使學生與生活緊密結合,達到生活素材語文化、語文教學生活化的境界。研究發(fā)現(xiàn),小學語文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課文、口語交際、習作、語文園地等內(nèi)容,以人教版為例,從一年級到六年級一共安排課文287篇、口語交際47次、習作57次、語文園地87次。其中,課文內(nèi)容涵蓋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小說、散文、古詩詞、現(xiàn)代詩、文言文、寓言故事、神話故事、民間故事等,涉及愛國題材、贊美大自然、講解百科常識、悲壯豪放、柔和婉約、勵志等領域;口語交際內(nèi)容涵蓋新聞交流、演講、書法交流、自我介紹、倡導轉(zhuǎn)述等領域;習作內(nèi)容涵蓋寫人、寫事、寫物、寫景、寫夢想等領域;語文園地內(nèi)容涵蓋識字加油站、交流平臺、字詞句段運用、書寫提示、日積月累等領域。
學生不斷經(jīng)歷聽、說、讀、寫訓練的過程,就是語文知識生活化和運用語文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這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文知識不僅有用,而且還能用,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熱愛,提高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因此,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積極發(fā)現(xiàn)、挖掘語文教材中蘊藏的生活資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入手,不斷從教材中捕捉可以生活化的知識點。
二、小學語文知識生活化的課后服務活動設計
1.基于聽的內(nèi)容,設計聽力類課后服務活動
“聽”是最常見的一種語言實踐活動,是指小學生通過聽覺體驗獲取語言信息,進而對語言材料進行加工、創(chuàng)造與整合的一種實踐活動,也是培養(yǎng)小學生語言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對此,小學語文教師可根據(jù)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聽”的需求設計聽力類課后服務活動,使學生在課外養(yǎng)成善聽、會聽、樂聽的好習慣,逐步提升學生的聽力能力。教師可以開展朗讀類聽力課后服務活動,可以根據(jù)學號安排每次聽力類課后服務活動的演講者,或者播放朗讀音頻等,鍛煉學生的聽力,豐富學生關于聽的經(jīng)驗。
在設計聽力類課后服務活動時,筆者會利用當前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十分流行的讀書軟件、廣播劇軟件等播放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聽力材料,包括散文、國內(nèi)外經(jīng)典名著、古詩詞等,利用這些音頻資料豐富聽力類課后服務活動的課程資源。同時,也希望學生能夠在“聽”的過程中產(chǎn)生美的體驗與感受,并且自主總結多元化的朗讀技巧,根據(jù)音頻資料思考如何通過抑揚頓挫、語調(diào)起伏有感情地朗讀音頻資料。另外,還會在聽力類課后服務活動中播放一些兒童頻道的廣播資料,內(nèi)容涵蓋學校生活、時事熱點、風俗文化等,在鍛煉學生聽力能力的同時也能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使其在課后服務活動中養(yǎng)成關注生活、關注時事的好習慣,為學生的未來成長做好充分準備。
在設計聽力類課后服務活動時,教師應該客觀分析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喜好等,從學生視角整理豐富的聽力音頻資料,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聽力類課后服務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便逐步提升學生的聽力。比如,五年級上冊第6課《將相和》,由于小學生知識面有限,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課后服務活動,在課文閱讀中進行延展,推薦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接觸更多古代故事,極大地擴展知識廣度。利用多媒體等設備展示秦與趙兩國之間的矛盾,縮短學生與時代背景的距離,讓學生在觀看中進入當時的情境,產(chǎn)生質(zhì)疑并要求及時解決。教師借助換位思考的方式進行點撥,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還原故事,在真實情境中體會藺相如這一角色的機智與堅定決心。作為學生,就會更好地尋找課文中三個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認真傾聽教師解讀,促使其聽的欲望被觸動,在有懸念的提問中得到滿足,從而提高學生“聽”的能力。
2.基于說的技巧,設計交際類課后服務活動
“說”是進行交流、溝通的媒介,也是一種常見的語言輸出形式,所以在設計小學語文知識生活化的課后服務活動中,教師也要設計交際類課后服務活動,使學生能夠主動遷移語言素材、自主練習口語技巧和表達能力,逐步提升學生的口語水平。具體來說,小學語文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幾種交際類課后服務活動:
第一類,根據(jù)學生的生活成長體驗設計具體的主題對話類課后服務活動,使學生能夠自主遷移語言素材,用合適的語言講述自己的經(jīng)歷、心情、感受等,初步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比如在設計交際類課后服務活動時,可以組織學生通過主題對話活動分享自己的學習經(jīng)驗、學校生活經(jīng)歷等,使學生從小養(yǎng)成善于反思、主動反省的好習慣。另外,也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興趣與經(jīng)歷設計切實的對話類課后服務活動。
第二類,根據(jù)學生的生活成長需求設計角色表演類課后服務活動,鼓勵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展現(xiàn)不同時期的時代文化背景,豐富學生的交際經(jīng)驗,提高學生說的能力。在此方面,筆者嘗試將課文改編成具體的課本劇,據(jù)此設計表演類課后服務活動,鼓勵學生扮演課文中的各種角色,通過生動具體的臺詞、肢體表演等進行口語交流,切實優(yōu)化學生的交際意識。
第三類,根據(jù)學生的生活成長需求設計拓展類課后服務活動,鼓勵學生結合所學語文課文,開展故事會、交流會等課后服務,通過講故事、談心得的形式鞏固課堂知識,提升學生說的能力。比如可以將五年級下冊第12課《清貧》,以故事會的形式設計成拓展類課后服務活動,教師提前布置學生準備好發(fā)言內(nèi)容,并拓展收集類似《清貧》革命題材的故事,通過課后服務活動進行講故事大比拼、大展示,讓學生接受更豐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時鞏固課堂知識,有效訓練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
3.基于讀的拓展,設計閱讀類課后服務活動
閱讀一直是語文課程的核心板塊,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開展課文閱讀活動,也要在課后服務活動中設計閱讀拓展活動,根據(jù)學生的成長體驗、需求設計具體的主題閱讀活動,使學生在閱讀中獲取生活智慧并拓展成長經(jīng)歷,為學生的未來成長做好充分準備。例如:當我們講解四年級下冊第19課《小英雄雨來》時,可以通過課后服務活動設計,讓學生在熟悉文章的生字詞后分角色朗讀,要求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把握雨來與母親的性格特點,認識雨來的聰明機智和母親自己的理解所產(chǎn)生的分歧等,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文章中人物的理解。
4.基于寫的創(chuàng)造,設計寫作類課后服務活動
寫作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因為提升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是一個長期且反復的過程,需要切實保護學生的寫作熱情,使其養(yǎng)成積極記錄、自主寫作的好習慣。對此,小學語文教師可根據(jù)寫的需求設計寫作類課后服務活動,豐富學生的寫作經(jīng)驗,為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做準備。例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第18課《慈母情深》時,教師可以在課文學習結束時布置寫作任務:在深入了解文章中體現(xiàn)出的母愛的基礎上,聯(lián)系實際例子,寫出母親是如何表達對你的愛的。學生對自己的母親非常熟悉,這樣的寫作話題能讓他們寫出真情實感。
總之,在語文課程教學實踐中,小學語文教師要秉承語文知識生活化的理念,設計聽、說、讀、寫類課后服務活動,豐富學生的語用經(jīng)歷,逐步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水平。在未來,小學語文教師還要主動開展更多元化的課后服務活動,使學生養(yǎng)成自主應用、積極遷移的好習慣,為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做好充分準備。
[本文系2022年貴州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基于知識生活化的課后服務活動設計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2B180)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范海云.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8(11):58-59.
[2]楊墨.小學語文課后服務助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J].新教育,2022(28):73-74.
[3]毛俊科.“雙減”視野下小學語文課后服務開展的有效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2(32):10-12.
[4]鄭夏云.小學語文課后服務課堂的教學方法研究[J].新教育,2022(07):55-5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