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一部叫《芳華》的電影讓更多的人認識了影片拍攝地碧色寨火車站,也讓這個地處滇南蒙自市的小山村成為了旅游打卡的熱點。碧色寨還是《無問西東》《知音》《天下一碗》《玉觀音》《西南聯(lián)大》等影視劇的拍攝地。隨著影視劇的熱播,碧色寨名揚海內(nèi)外,游客紛至沓來。
凝固的時光
2024年深秋,我們一家人慕名拜訪碧色寨。從公路邊的停車場到景區(qū)還有3公里的上坡山路,要乘坐景區(qū)擺渡車上去,幾分鐘的路程秋意滿滿,瓜果飄香。山坡上,一片黃墻紅瓦的房子很是顯眼,到碧色寨了。在這里駐足遠眺,蒙自壩、草海壩和長橋海的秋季秀美風(fēng)光盡收眼底。
這座百年前的老車站,仿佛還在大山里等待著那列一去不復(fù)返的火車。時間,已經(jīng)凝固在站臺上的“三面鐘”上。街面上的蒙自大清郵政局碧色寨分局、哥臚士酒店早已經(jīng)關(guān)門歇業(yè)。來來往往的游人不是為了等火車,那些老建筑、俱樂部、球場、倉庫、賓館,在青磚、土坯、紅瓦間,古樸又莊重,如一個年長老人,講述著過去的事情。
碧色寨的秋天沒有蕭瑟的景象,山青、草綠,游客帶著虔誠。村民開旅館、小賣部、餐館、小吃攤,生意還不錯,旺盛的人氣和老舊的建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只是,不經(jīng)意間,一些人的芳華留在了碧色寨,一些人的芳華漸行漸遠,一些人卻正值芳華。
碧色寨是滇越鐵路河口到昆明段最大、最重要、保存最完好的車站,足以代表滇越鐵路的繁華與滄桑歷史,也可以從此管窺滇越鐵路的全貌。
這條幾近荒廢的鐵路,一頭連接中國昆明,一頭牽起越南河內(nèi)、海防港。在河口縣南溪河上的中越鐵路大橋上,兩根延伸到遠方的鐵軌見證著中、越、法幾個國家的歷史與過往。
中越鐵路大橋是中越兩國的交接點,一座大橋橫跨南溪河,連通兩國的界線。站在橋上,可以跨立兩國,左右回眸,有戰(zhàn)爭期間對壘的炮臺、炸掉的鐵路。拍一張照片,前后端詳,這頭是祖國,那邊是鄰邦。我心里有些激動,還有幾分好奇,于是辦了出境手續(xù),就此到河對岸越南的老街和沙巴走了一圈,也算是出了一趟國。
南溪河從蒙自市鳴鷲鎮(zhèn)日夜趕來,托舉著中越鐵路大橋,在河口縣的大西南海拔最低處歸順紅河。因海拔只有76.4米,它是云貴川幾省的最低處,天氣濕熱,雨量充沛。南溪河邊的老碼頭和修建于1903年的河口火車站承載過這個百年商埠的繁華。曾經(jīng),各種思想在這里碰撞,世界從這里看到了云南,云南也向世界打開了“天窗”。
同盟會河口起義、云南人民反袁護國運動、抗戰(zhàn)初期物資補給、西南聯(lián)合大學(xué)西遷并設(shè)立蒙自分校、滇軍到越南接受日軍投降等云南近代史上的眾多重大歷史事件都與滇越鐵路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在碧色寨站臺上仔細傾聽,火車的汽笛聲仿佛穿越百年時空,跨越溝壑、峽谷、田野,還在為正義、進步、科學(xué)與民主吶喊、歡呼著。銹跡斑斑的鐵軌,還留存著探索者的深情和初心,油黑色的枕木,仍然堅實、有力地鑲嵌在大地上。
這是云南省最早的鐵路,因為其只通國外、不通國內(nèi)成為“云南十八怪”之一。這些米軌、寸軌的小火車與標準鐵軌牽引出的現(xiàn)代文明隔閡不斷,卻把閉塞、偏遠的云南推向了全世界。
“一顆道釘一滴血,
一根枕木一條命”
滇越跨國鐵路全長854公里,從昆明至河口為滇段,長465公里;從河口過中越大橋進入越南老街至海防為越段,長389公里。越南段1901年動工,1903年竣工通車;云南境內(nèi)的滇段1904年動工,1910年竣工通車。當時,從中國昆明至越南海防單向行程3天,夜間不行車,所有旅客就地住宿,這是中國第一條國際聯(lián)運鐵路。
在昆明的幾個老火車站中,東、南、西三站都是國際標準鐵軌,只有滇越鐵路的終點火車北站是特殊的米軌。小時候,父親多次帶著我到火車北站參觀,并給我講解滇越鐵路的歷史和米軌的來歷。
我唯一一次乘坐滇越鐵路火車是在1993年。那時,我還在上大學(xué),學(xué)校組織全班同學(xué)去地處滇南的工業(yè)城市開遠實習(xí),我們從昆明沿滇越鐵路乘坐著米軌火車出發(fā)。這條100多年前法國人修建的鐵路,因礙于大山、河谷的阻隔,以及當時建造技術(shù)的限制,很多路段只能沿南盤江、南溪河河谷修建,鐵路一會在江東岸,一會又在西岸,并且彎道大,隧道、橋梁多,火車的平均運行時速也就二三十公里。好在南盤江兩岸有火紅的攀枝花、碧綠的香蕉樹,能夠緩解乘坐這種慢吞吞的火車帶來的疲憊和不安。
當時,滇越鐵路的修建難度頗大。昆明至河口段400多公里設(shè)有60多個車站,在崇山峻嶺、懸崖絕壁上施工,環(huán)境惡劣。施工工地海拔從70多米攀升至1900米,相對高差有1800多米,且地形直線很少,全線百分之八十在崇山峻嶺中穿行,開鑿了155條隧道;跨越金沙江、珠江、紅河三大水系,共建設(shè)3422座橋梁和渡槽,橋梁、渡槽和隧道幾乎接近150公里;氣候穿越了亞熱帶干濕分明的高原季風(fēng)氣候、亞熱帶半濕潤氣候、熱帶山地季風(fēng)濕潤氣候。因此,滇越鐵路被《英國日報》稱為“與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相媲美的世界第三大工程。”
因此,在滇段鐵路上,“船行的火車,蛇行的鐵路,英雄的司機,不怕死的旅客”是最真實的寫照。修建鐵路時,有“一顆道釘一滴血,一根枕木一條命”之說,還有“血染南溪河,尸鋪滇越路,千山遍白骨,萬壑血淚流”等悲壯的民謠。它是中國人民用血汗筑成的傳奇之路。
“小火車”背后的骨氣
滇越鐵路還有一段附設(shè)的從個舊市到碧色寨,再到石屏縣的個碧石鐵路,可以說是永恒的愛國豐碑。如果說滇越鐵路給云南帶來了生機、繁榮與屈辱,個碧石鐵路卻成就了云南人乃至中華民族的尊嚴、自豪與驕傲。這條鐵路全長177公里,1915年動工,至1936年全線通車,歷時21年。個碧石鐵路是寸軌,目的是不與滇越鐵路接軌,防止被法國人侵吞了運輸和管理權(quán)。米軌與寸軌在碧色寨交匯,換裝貨物、換乘旅客。又由于火車太窄,空間狹小,客車內(nèi)每一排只能坐兩人,只能面對面、膝對膝坐著。
1990年,個碧石鐵路停運,寸軌火車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它在云南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它是全國最小的鐵路,是全國修建時間最長的鐵路,也是全國運行速度最慢的鐵路,更重要的是它還是全國唯一的一條民營鐵路。在法國殖民者侵犯中國的時候,它的存在有力地抵御了侵略者對云南礦產(chǎn)資源的掠奪。這條“全國最小的鐵路”是中華民族獨立自主、自強自立民族精神的典范。
由于路段上自然災(zāi)害頻發(fā),為了保障旅客生命安全,2003年后,滇越鐵路中國段的客運服務(wù)停止,再后來,全線貨運也基本沒有了,只在部分路段還保留著一些貨運業(yè)務(wù)。2014年建成通車的昆明到玉溪、河口的鐵路繼續(xù)承擔(dān)滇越鐵路滇段的主要運輸任務(wù),現(xiàn)已經(jīng)開通動車。
碧色寨和滇越鐵路,記載著中國革命、民族崛起和工業(yè)文明的歷史,鐵路文化、抗戰(zhàn)文化、馬幫文化、商賈文化和西南聯(lián)大文化在這里交融,奏出一曲悲壯、動人的樂章。如今,碧色寨火車站、個碧石鐵路警察分局舊址、大通公司舊址、蒙自海關(guān)碧色寨分關(guān)舊址等11處建筑已經(jīng)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火車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的載體。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