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究氟-18標記氟代脫氧葡萄糖正電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顯像(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18F-FDG PET/CT)定量參數(shù)在早期診斷口腔鱗狀細胞癌患者頸部淋巴結轉移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0年3月—2023年3月在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泉州第一醫(yī)院行18F-FDG PET/CT檢查的78例口腔鱗狀細胞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術后病理否發(fā)生頸部淋巴結轉移將患者分為轉移組和非轉移組。比較入院檢查時2組患者原發(fā)腫瘤部位的18F-FDG PET/CT定量參數(shù),并經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原發(fā)腫瘤部位的18F-FDG PET/CT定量參數(shù)對口腔鱗狀細胞癌患者發(fā)生頸部淋巴結轉移的預測效能。結果 根據(jù)術后病理診斷,發(fā)生頸部淋巴結轉移的患者有31例(39.7%),未發(fā)生頸部淋巴結轉移的患者有47例(60.3%),共檢出頸部轉移性淋巴結97枚,反應性增生淋巴結21枚。入院時,轉移組口腔腫瘤的最大標準攝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代謝性腫瘤體積(metabolic tumor volume,MTV)、總病變糖酵解(total lesion glycolysis,TLG)水平顯著高于非轉移組(P<0.05)。經ROC曲線分析,SUVmax、MTV、TLG單一指標檢測的ROC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AUC)分別為0.836、0.946、0.857;標準誤差分別為0.047 8、0.022 9、0.047 3;靈敏度分別為76.60%、97.87%、93.62%;特異度分別為83.87%、77.42%、67.7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18F-FDG PET/CT參數(shù)可以輔助早期診斷口腔鱗狀細胞癌患者發(fā)生頸部淋巴結轉移的風險,為口腔鱗狀細胞癌患者的預后提供參考依據(jù)。
【關鍵詞】 18F-FDG PET/CT;口腔鱗狀細胞癌;頸部淋巴結轉移
文章編號:1672-1721(2025)03-0033-04" " "文獻標志碼:A" " "中國圖書分類號:R739.8
口腔鱗狀細胞癌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癌,發(fā)生于口腔黏膜上皮,約占口腔惡性腫瘤總數(shù)的80%,這種惡性腫瘤的發(fā)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吸煙、酗酒、咀嚼檳榔以及某些病毒感染等[1]。對于此類患者來說,早期診斷和治療尤為關鍵,不僅影響治療方案的選擇,還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口腔鱗狀細胞癌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容易發(fā)生淋巴結轉移,尤其是頸淋巴結,區(qū)域淋巴結病理狀態(tài)是其分期、治療和預后評估的關鍵因素。尤其當病情進展到中晚期時,頸部淋巴結轉移的情況并不少見,這對于患者的治療和預后影響顯著。頸部解剖解構復雜,盲目進行頸部淋巴結清掃不僅會增加頸部大血管、面神經損傷的風險,還會增加患者的創(chuàng)傷和對外觀的焦慮。特別是對于早期的患者,準確的術前分期能讓患者避免無謂的頸部淋巴結清掃,提高生活質量[2]。因此,對于口腔癌患者來說,早期分期和及時治療至關重要。為了更精確地評估患者頸部淋巴結的情況,通常會采用影像學檢查[3]。超聲是一種無創(chuàng)、無放射、成本低且可重復使用的方法,尤其適用于對表淺淋巴結進行檢查。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能夠提供更高的空間分辨率,幫助醫(yī)生觀察淋巴結的內部結構和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傳統(tǒng)的影像學檢查方法,比如超聲、CT、MRI,雖然可以提供一定的解剖結構信息,但它們在評估淋巴結轉移方面存在局限性,因為大小或形態(tài)上的變化并不能準確反映淋巴結內的病理狀態(tài)。而PET-CT則能夠反映淋巴結的代謝活性,有助于區(qū)分良性和惡性腫瘤。近年來,18F-FDG PET/CT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的成像技術,已經在多種惡性腫瘤的診斷、分期、治療效果評價和預后評估中顯示出巨大的潛力[4]。本研究以78例口腔鱗狀細胞癌患者為例,探討18F-FDG PET/CT參數(shù)如何輔助早期診斷口腔鱗狀細胞癌患者的頸部淋巴結轉移風險,以及該指標對患者預后的影響,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年3月—2023年3月在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泉州第一醫(yī)院行18F-FDG PET/CT檢查的78例口腔鱗狀細胞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術后病理否發(fā)生頸部淋巴結轉移將患者分為轉移組(31例)和非轉移組(47例)。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見表1。
納入標準:檢查前經病理學檢查診斷為口腔鱗狀細胞癌[5];初診;行18F-FDG PET/CT檢查且圖像質量良好;行口腔腫瘤根治術的患者。
排除標準:檢查前接受手術、放療或化療等治療或存在頸部手術史;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未行淋巴結清掃手術的患者。
1.2 方法
采用PET/CT掃描儀(Biograph mCT Flow 64,SIEMENS)進行檢測。檢查前囑患者空腹4~6 h,并控制血糖在11.1 mmol/L以下。顯像劑為18 F-FDG,放化純≥95%。在靜脈注射顯像劑前,患者需要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中休息15 min,顯像劑注射劑量以患者體質量每公斤0.1 mCi的活度為準,注射完畢后,患者需在暗室中靜臥60 min。在藥物注射前10 min時,患者需要飲用陽性對比劑,每間隔10 min飲用100 mL,直至注射藥物50~60 min后排盡尿液,并再次飲水300 mL后立即開始檢查。在檢查過程中,患者呈仰臥姿勢,雙臂抱頭,保持平靜呼吸。掃描范圍廣泛,從大腿中上段至眼眶下沿,確保頭顱的單床位掃描覆蓋,具體的掃描參數(shù)設定見表2。
由2名經驗豐富的核醫(yī)學科醫(yī)師共同分析圖像,并由計算機軟件進行定量分析,通過對感興趣區(qū)(region of interest,ROI)進行勾畫,自動計算出ROI內的SUVmax、MTV和TLG。
頸部淋巴結轉移診斷:根據(jù)最終手術病理是否發(fā)生頸部淋巴結轉移將患者分為轉移組和非轉移組。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本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獨立樣本t檢驗,使用ROC曲線分析入院檢查時18F-FDG PET/CT定量參數(shù)對口腔鱗狀細胞癌患者發(fā)生頸部淋巴結轉移的預測效能,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淋巴結活檢結果
根據(jù)術后病理診斷,發(fā)生頸部淋巴結轉移患者有31例(39.7%),未發(fā)生頸部淋巴結轉移患者有47例(60.3%),共檢出頸部轉移性淋巴結97枚,反應性增生淋巴結21枚。
2.2 2組18F-FDG PET/CT定量參數(shù)水平比較
入院時,轉移組的SUVmax、MTV、TLG水平顯著高于非轉移組(P<0.05),見表3。
2.3 18F-FDG PET/CT定量參數(shù)水平對口腔鱗狀細胞癌患者發(fā)生頸部淋巴結轉移的預測效能
經ROC曲線分析,SUVmax、MTV、TLG單一指標檢測的AUC值分別是0.836、0.946、0.857;SE值分別是0.047 8、0.022 9、0.047 3;靈敏度分別是76.60%、97.87%、93.62%;特異度分別是83.87%、77.42%、67.7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圖1。
3 討論
口腔鱗狀細胞癌在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中為最多見,是全球發(fā)病率和病死率較高的腫瘤,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影響巨大。因此,對于該疾病的準確診斷、分期和預后評估尤為重要。近年來,18F-FDG PET/CT作為一種功能性成像技術,因其高靈敏度而受到廣泛關注。該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將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葡萄糖類似物注入人體,由于癌細胞代謝活躍,會攝取更多的18F-FDG,從而形成明顯的顯像對比。這種對比可以幫助醫(yī)生觀察到異常的代謝活動,即使在腫瘤體積尚未明顯增大時也能發(fā)現(xiàn)異常。
本研究結果顯示,口腔鱗狀細胞癌患者頸部淋巴結轉移組的18F-FDG PET/CT定量參數(shù)水平高于非轉移組(P<0.05)。這是因為癌細胞生長活躍,對葡萄糖的需求增加,會大量吸收18F-FDG,PET/CT通過探測放射性信號的強弱,可以定量分析不同部位的葡萄糖代謝活性,因此,這些轉移的淋巴結在PET/CT圖像上表現(xiàn)為18F-FDG的高攝取。在18F-FDG PET/CT顯像中,SUVmax、MTV和TLG是最為關鍵的3個定量參數(shù)。SUVmax表示的是體內最高放射性濃度區(qū)域相對于注射劑量和體質量的比值,它能夠反映腫瘤細胞的活性程度。通常情況下,SUVmax值越高,意味著腫瘤細胞的代謝活躍度越高,可能預示著腫瘤的侵襲性和轉移潛力越大。周錦等[6]研究強調SUVmax和原發(fā)灶最大徑在預測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淋巴結轉移風險中的實用性,SUVmax和腫瘤大小在這項研究中顯示出與淋巴結轉移的明顯關聯(lián)。MTV則是指腫瘤組織中代謝活躍區(qū)域的體積,它能直觀地顯示腫瘤組織在體內的分布情況。MTV較大通常暗示著腫瘤的累及范圍廣泛,也往往與較高的轉移率、復發(fā)率和不良預后相關聯(lián)。研究表明,MTV較大的口腔鱗狀細胞癌患者頸部淋巴結轉移的可能性更高。MTV較大的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疾病復發(fā)率和病死率均高于MTV較小的患者,且患者的淋巴結轉移風險越高[7]。這提示,MTV可以作為一個預測疾病預后的重要指標。TLG則是結合SUVmax和MTV的一個復合參數(shù),即SUVmax與MTV的乘積。TLG代表整個腫瘤組織內的糖代謝總量,因此是一個更為全面的評價指標。TLG較高不僅提示腫瘤負荷大,而且往往預示較強的侵襲性和較差的治療效果。張威等[8]研究表明,對食管癌患者的PET圖像進行深入分析,發(fā)現(xiàn)食管癌原發(fā)灶的SUVmax值和TLG值與病理分級呈正相關,且研究表明TLG值對淋巴結轉移具有重要的預測價值。通過分析18F-FDG PET/CT定量參數(shù),醫(yī)生能夠更準確地預測哪類患者可能會發(fā)生淋巴結轉移。
本研究ROC曲線結果顯示,SUVmax、MTV和TLG診斷靈敏度分別達到76.60%、97.87%、93.62%;而特異度分別達到83.87%、77.42%、67.74%。AUC為0.836、0.946、0.857,在ROC曲線分析中,高靈敏度意味著能夠有效地識別那些已經發(fā)生微小轉移的淋巴結,這對于口腔鱗狀細胞癌等惡性腫瘤患者來說極為重要[9];而高特異度則確保那些沒有發(fā)生轉移的淋巴結不會被錯誤地判定為有風險,避免給患者的身心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和負擔。這說明,高靈敏度和高特異度在判斷頸部淋巴結轉移方面具有較好的鑒別能力,能為患者預后提供關鍵的參考依據(jù)[10]。本研究結果進一步印證18F-FDG PET/CT在評估口腔鱗狀細胞癌患者頸部淋巴結轉移風險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對SUVmax、MTV和TLG這3個參數(shù)的綜合分析,醫(yī)生能夠對患者的病情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從而為之提供更為精確的治療建議。
值得注意的是,18F-FDG PET/CT顯像靈敏度高,但特異度低,非惡性腫瘤的病變也可表現(xiàn)為高攝取,比如炎癥反應或良性腫瘤也可能導致假陽性結果,而且成本較高、設備復雜也會限制其普及性。結合其他臨床和病理資料,PET/CT參數(shù)可以為口腔鱗狀細胞癌患者的個體化治療策略提供有力依據(jù),尤其是在制定頸部淋巴清掃手術的決策過程中。在探討口腔鱗狀細胞癌的治療和預后時,必須認識到每個病例都是獨特的,患者的年齡、整體健康狀況、腫瘤的具體位置和分期等因素都會影響治療選擇和預后判斷[10]。因此將18F-FDG PET/CT納入綜合評估體系,結合其他臨床信息,能為每位患者提供更為精確的預后信息。
綜上所述,18F-FDG PET/CT參數(shù)的引入可加深醫(yī)生對口腔鱗狀細胞癌生物學特性的理解,也為臨床評估頸部淋巴結轉移風險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工具,在早期診斷、預后評估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隨著醫(yī)學科技不斷進步,未來口腔鱗狀細胞癌患者治療效果和生存質量有望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 蔣志敏,馬國武,孫波.Nomogram預測根治性切除局部晚期口腔鱗狀細胞癌患者的預后[J].口腔醫(yī)學研究,2023,39(1):56-61.
[2] 楊琳,王晶波,黃小娟,等.熒光探針cMBP-ICG檢測口腔鱗狀細胞癌頸部淋巴結轉移及包膜外侵犯的探索性研究[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22,42(9):1296-1302.
[3] 王良,李軍,沈毅,等.B超、增強CT及增強MRI診斷舌癌頸部轉移性淋巴結的價值比較[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6,21(3):267-270.
[4] 謝馥霞,李夢丹,王小會,等.18F-FDG PET/CT聯(lián)合外周血炎癥因子評估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療效的價值[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23,31(17):3209-3215.
[5] 中華口腔醫(yī)學會口腔病理學專業(yè)委員會.口腔癌及口咽癌病理診斷規(guī)范[J].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2020,55(3):145-152.
[6] 周錦,湯泊,張銀,等.非小細胞肺癌淋巴結轉移與腫瘤原發(fā)灶最大徑及18F-FDG PET/CT代謝參數(shù)的相關性[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9,27(3):188-192.
[7] 林少春,黎恩廷,陳志豐,等.18F-FDG PET/CT預測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化療后無進展生存期[J].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23,44(2):262-270.
[8] 張威,任靜,周鵬,等.食管癌18F-FDG PET/CT代謝參數(shù)與淋巴結轉移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2,42(6):1364-1367.
[9] 藺楠,任超,張桂,等.PET/CT在口腔癌診斷及分期中的應用[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21,28(12):2005-2010.
[10] 李嘉旭,敬興果.18F-FDG PET/CT在頭頸部惡性腫瘤診治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9,35(23):3651-3655.
(編輯:肖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