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準備工作:在換藥前,徹底清潔雙手是第一步,可使用肥皂和流動水,按照七步洗手法認真清洗,確保手上的細菌和污垢被清除干凈。接著準備好換藥所需的器械和敷料,所有器械和敷料必須經過嚴格的滅菌處理,確保無菌狀態(tài)。
2.去除舊敷料:用鑷子輕輕揭開舊敷料,若敷料與傷口粘連,不要強行撕扯,可先用生理鹽水浸濕敷料,使其松動后再緩慢取下,避免對新生的肉芽組織造成損傷。
3.傷口清潔:使用生理鹽水沖洗傷口,沖走傷口表面的分泌物和殘留的藥物。對于較深的傷口,可用注射器抽取生理鹽水進行沖洗,確保傷口內部清潔。
4.消毒處理:用碘伏棉球從傷口中心向外周輕輕擦拭消毒,消毒范圍要超過傷口邊緣3~5厘米。
5.敷料選擇與應用:根據傷口的類型和愈合階段選擇合適的敷料。對于滲出較多的傷口,可選用吸水性強的敷料,如藻酸鹽敷料;對于干性傷口,可使用凡士林紗布保持傷口濕潤,促進肉芽組織生長。敷料覆蓋要平整,貼合傷口表面,并用膠帶或繃帶妥善固定。
6.特殊傷口處理:對于感染傷口,除了常規(guī)的清潔和消毒外,還要根據細菌培養(yǎng)結果選擇針對性的抗菌藥物。如果傷口有壞死組織,應在無菌條件下進行清創(chuàng)處理,去除壞死組織,促進傷口愈合。
誤區(qū)1:有些人認為換藥越頻繁,傷口愈合越快。
真相:過度換藥會干擾傷口的正常愈合過程,破壞新生的肉芽組織。一般清潔傷口2~3天換藥一次即可,污染傷口可每天換藥,具體應根據傷口情況而定。
誤區(qū)2:在傷口上隨意涂抹各種藥膏、藥水,認為這樣能加速愈合。
真相:未經醫(yī)生指導隨意使用藥物可能導致過敏反應或影響傷口愈合。例如,含汞的紅藥水已不推薦用于傷口處理,碘伏等經過臨床驗證的消毒劑更為安全有效。
誤區(qū)3:很多人認為傷口在愈合前絕對不能碰水。
真相:在傷口愈合良好的情況下,適當的清潔用水沖洗傷口并不會導致感染,反而有助于清除傷口表面的污垢和細菌。但要注意避免長時間浸泡和污水接觸。也要避免洗澡水的污染。
誤區(qū)4:部分人覺得讓傷口暴露在空氣中比包扎愈合得快。
真相:雖然保持傷口通風有一定好處,但包扎可以保護傷口免受外界污染,保持傷口濕潤環(huán)境,有利于肉芽組織生長。應根據傷口情況選擇合適的包扎或暴露方式。
1.兒童:兒童活潑好動,傷口容易受到二次傷害。在換藥時,家長要給予更多的安撫和耐心,可采用講故事、玩玩具等方式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選擇兒童專用的敷料,如顏色鮮艷、圖案可愛的創(chuàng)可貼,增加孩子的配合度。
2.老年人:老年人傷口愈合相對較慢,且常伴有多種慢性疾病。在護理過程中,要密切關注血糖、血壓等基礎疾病的控制情況。同時,由于老年人皮膚彈性差,換藥時動作要更加輕柔,避免損傷皮膚。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高,容易導致傷口感染且愈合困難。在換藥時,要更加注重傷口的清潔和觀察,及時發(fā)現感染跡象。此外,嚴格控制血糖是關鍵。患者應定期監(jiān)測血糖,按照醫(yī)囑調整降糖藥物劑量。
4.免疫功能低下者:這類人群抵抗力弱,傷口感染風險高。在換藥過程中,要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確保環(huán)境清潔。可適當增加換藥頻率,密切觀察傷口變化,一旦出現異常,及時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