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來、寒來暑往,這處鋪展于溫河之畔的古樸村落,自然風光得天獨厚,人文歷史厚重深遠,令人心向往之。讓我們走進山西省平定縣巨城鎮(zhèn)會里村,感受唐代詩人崔顥詩中所寫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所描繪的空明、生機之景。
會里村位于山西省陽泉市東北方向,距離巨城鎮(zhèn)人民政府2.5千米,315省道從村旁經過,南鄰棗樹峪、南山溝村。溫河宛如一條碧綠的綢帶,自西向東流過村莊,河水清澈見底,河畔芳草萋萋,為村莊增添了無限生機。
會里村三面被連綿起伏的山巒環(huán)抱,一面臨近河流,這樣的地理環(huán)境不僅賦予了其山川形勝、曲水含情的自然風光,更讓這里成為一處清凈的“桃花源”。
會里村坐落在河谷向山地過渡的緩沖地帶,溫河將村落分割成幾個主要聚集區(qū),每個區(qū)域中的民居皆依山傍水、因形就勢。先民順應自然,擇吉而居,巧妙布局,在河面上修建起多座橋梁,漫水橋古樸典雅、五孔橋氣勢恢宏,還有寓意深遠的義忠橋等。這些橋梁不僅是河岸兩側人民溝通的樞紐,更是村莊悠久歷史與先民建村智慧的見證。
主街呈東西走向,串聯(lián)起了村內的陸路交通。街道兩旁散布著廟宇、廣場、民居等建筑,大部分建筑保留著明清時期的風格,青磚黛瓦、雅致古樸,每一處細節(jié)都透露出村莊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村東、西兩側各矗立著一座閣樓,在具備防御功能的同時,也體現了村落的地形特點。
會里村海拔超600米,但得益于地處溫河流域與山地地形,這里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美不勝收。村域面積達16平方千米,戶籍人口近980人,常住人口為600人。村民主要從事谷物種植與牲畜養(yǎng)殖,他們在這片沃土上勤勞耕耘,生活富足而安寧。
2019年6月,會里村憑借獨特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歷史文化,成功入選我國第五批傳統(tǒng)村落名錄。
悠悠百年訴說滄桑歷史
會里村形成于元代前,距今已有700余年歷史。它是溫河流域的一顆璀璨明珠,更是古村落中的瑰寶。
秦漢時期,這里曾是連接并州與葦澤關的重要通道,被譽為“晉冀鎖鑰”。這里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古時軍事防御的重中之重。隋代時開通了巖崖古道,會里村作為古道上的重要節(jié)點,戰(zhàn)略地位越發(fā)凸顯。巖崖古道蜿蜒曲折,九彎十八洞,險峰壁立,河流湍急,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在唐宋至明清的漫長演變中,村落幾經變遷。它與東部的井陘、娘子關等關隘相互呼應,共同構筑起一道天然的屏障,守護著這片土地的安寧和繁榮。
明清年間,伴隨晉冀兩地商貿往來日益頻繁,會里村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每天,都有大量的馱隊和行商穿梭在古道上,為村落帶來了無盡的商機和活力。為了適應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先民紛紛在沿村古道上修建起了客棧、商鋪,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在這里定居、經商。人口的聚集,使得村落的規(guī)模日益壯大,廟宇、民居等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為會里村增添了幾分古樸和雅致的氣息。
而在近代的抗日戰(zhàn)爭中,會里村作為老革命根據地,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當地的民兵隊伍依托自然天險,在臨近的馬鞍山上修建了近4千米長的封鎖墻,為抗擊敵人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
時至今日,在村落近旁的南瓜溝、河南垴、趙家垴等地,仍保留著當時的地道遺跡。這些地道錯綜復雜,宛如迷宮一般,其中南瓜溝的地道分為上下兩層,寬達1.2米,是遠近聞名的“地道樓”。在戰(zhàn)爭年代,這些地道為村民提供了避難的地方,成為抗擊敵人的重要“利器”。
梁、董、劉是當地的大姓,后人眾多,經濟富庶,創(chuàng)立了福聚魁、德盛鋪、福源盛等多處商號。在人文歷史方面,幾大家族的家風傳承久盛不衰,梁氏祖訓、董氏家訓、劉氏族譜等均留存至今,保存完好。其內容多以忠信、道義、孝悌、勤儉為主,以教育后人寬仁厚道、愛國愛鄉(xiāng)。村中存有古醫(yī)學、千家詩等內容的書籍,成為會里村崇文重教之風的佐證。
如今,當人們漫步在村中的古道,依然可以感受到那份歷史的厚重和滄桑。那些古老的客棧、商鋪、廟宇和民居,仿佛在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青青古樹充滿生機與活力
在村中的關帝廟前,兩棵古槐樹巍然屹立,宛如兩位忠誠的守護者。廟門前的槐樹雖已空心,樹冠卻依然枝繁葉茂、郁郁蔥蔥,充滿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樹身直徑達1米,高14米,樹中的空洞之大,甚至可以容納一個人站立其中。
廟前空地上的古槐高12米,雖然半邊樹身已經沒有了樹皮,但依然堅韌不拔地挺立一隅,展現出生命的頑強不屈。逢年過節(jié),村民在關帝廟進香后,總會來到這兩棵古槐前,虔誠地祭拜良久,然后在樹上系上鮮艷的紅布條,以此寄托對家人安康、生活美滿的祈愿。這些紅布條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勾起游人內心深處的懷古思緒。
在董家院上院窯洞的后墻外,還長著一棵令人嘆為觀止的柏樹。這棵古柏在墻體上扎根,向外橫向生長,樹干盤曲,虬枝鐵干,展現出一種堅韌不拔的氣魄。相傳,這棵柏樹已有千年樹齡,仍然枝繁葉茂、生機勃勃。村民對這棵古柏充滿了敬仰,橫生古柏也因此成為村中的一大奇觀,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賞與祭拜。
此外,山神廟古樹和梁家大院建筑群中的古槐樹,也是村落悠久歷史的見證。這些樹木大多栽種于清代,樹干粗壯有力,枝葉繁茂,為村民提供了片片蔭涼。夏日的傍晚,村民會聚集在這些古樹下,或乘涼聊天,或下棋品茶,享受難得的寧靜與清涼。這些古樹不僅見證了會里村的變遷與發(fā)展,更成為村民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
古樸民居如同歷史畫卷
村中的民居建筑,如同一部鋪展開的歷史畫卷,古香古色、回味悠長。其中,董家院、趙家垴梁家大院等代表性建筑,更是以宏大的規(guī)模和精湛的建造工藝,成為會里村民居建筑中的瑰寶。梁家大院更是在2019年9月被平定縣人民政府評選為傳統(tǒng)建筑。
這些民居的每一處細節(jié),都飽含匠人的心血與智慧,無論是木雕、石雕還是磚雕,皆圖案精美、造型別致,讓人嘆為觀止。
董家院位于村落的中心位置,占地400平方米,建筑面積320平方米,以雕琢精美而聞名。此院為坐北朝南的二進院落,大門高3.5米,寬近2米,上部采用磚木結構,飛檐出挑,樓脊上裝飾著栩栩如生的獸頭。大門兩側雕刻著鳳凰展翅的圖案,寓意著吉祥與美好。
二進院的門樓高3米,寬1.3米,同樣采用了精美的磚木結構和青石地基,門上斗框雕刻著寓意五福臨門的“五福捧壽”圖案,造型生動流暢、古樸典雅。兩個門樓雖歷經多次維修,仍保存完好。
來到董家院的一進院,東西兩側的房屋均為石碹青磚構造,筒瓦出檐,既美觀又實用。二進院分為上、下兩院,上院寬敞明亮,中間有五級青石臺階連接著下院。上院中的房屋為石碹窯洞,屋頂由青磚鋪就,青石作為前墻,既增加了空間感,又便于通風采光。下院兩側的窯洞主要作為廚房和放置糧食雜物的場所。
如今,董家院的老房子中依然有人居住,他們的生活與這座古老的院落融為一體,共同續(xù)寫著新的故事。
這些古樸的民居建筑,見證了會里村的歲月變遷與時代更迭,保持著那份古樸與寧靜,成為村落悠久人文歷史的最好注腳。
節(jié)慶活動彰顯文化底蘊
近年來,元宵節(jié)九曲黃河陣已成為會里村的特色節(jié)慶活動。它不僅彰顯了村莊深厚的文化底蘊,更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遠道而來的游客。夜幕時分,壯麗的景觀生動地勾勒出“五夜星橋連月殿,六街燈火步天臺”的畫面。
每逢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夕陽西下時,村里家家戶戶門前就掛起了各式各樣的燈籠,將整個村莊裝點得五彩斑斕。村中鼓聲隆隆,鞭炮聲此起彼伏,喚醒了村民心中的喜悅與期待。村民不約而同地匯聚到廣場上,他們身著節(jié)日盛裝,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準備參加一年一度的“轉黃河”活動。
九曲黃河燈陣緩緩開啟,氣勢恢宏壯觀。隊伍由鑼鼓隊引領,他們身著統(tǒng)一的服飾,手中的鼓槌有力地敲擊著大鼓和小鑼,發(fā)出震耳欲聾的聲響,為整個活動拉開序幕。緊隨其后的是秧歌隊,隊員們手持扇子、綢帶,步伐輕盈,動作協(xié)調,為這場慶典增添了無限活力。村民則手持各式各樣的燈籠,有的繪制著精美的圖案,有的則是簡單的紙糊燈籠,但每一盞都散發(fā)出瑰麗的光芒。
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不時傳來歡聲笑語,孩子們興奮地穿梭在人群中,大人們則歡呼叫好,分享著元宵節(jié)的歡騰與喜悅。
在這個被山巒環(huán)抱的古村落里,自然風光旖旎,令人心馳神往,陶醉不已。村中歷經滄桑的古樹,參天而立,枝干粗壯,枝葉繁茂,宛如一把把巨大的綠色華蓋,為這片古老的土地帶來了無盡生機與盎然綠意。在古樹的蔭庇之下,芳草肆意生長,宛如柔軟的綠色地毯,鋪展在大地上。微風拂過,花草搖曳,空氣中彌漫著泥土與花草交織而成的清新香氣,讓人心曠神怡。
會里村的民風淳樸而熱情,民俗活動豐富多彩、源遠流長。一磚一瓦、一街一巷都仿佛在訴說著過往的悠悠歲月和古老的故事。民居建筑莊重典雅,青磚黛瓦間透露出歲月的痕跡。晴川歷歷、芳草萋萋,這里的景色美不勝收,韻味悠長,仿佛一首流傳千古的詩篇,等待著人們去細細品讀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