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一群奮斗在振興一線的新時代黨員干部,用實際行動證明,只要心中有民、腳下有路,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振興不了的鄉(xiāng)村。今天,讓我們走近山西省婁煩縣天池店鄉(xiāng)孔河溝村第一書記李子興,聆聽他的駐村幫扶故事。
2024年4月,由于在工作中的卓越表現(xiàn),李子興被太原市體育局派駐至太原市婁煩縣天池店鄉(xiāng)孔河溝村,擔任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
李子興所駐的孔河溝村位于婁煩縣天池店鄉(xiāng)人民政府西南方向,距婁煩縣城34.4千米,地理位置優(yōu)越,毗鄰241國道和339國道,交通條件較為便利,為村莊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村莊由孔河溝和杏樹坡2個自然村組成,清澈的孔河從村旁流過。
孔河溝村總面積達5.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達2 770畝(約1.85平方千米),林地面積103.75畝(約0.07平方千米)。全村總人口220戶520人,在村常住人口有240余人,村民主要種植馬鈴薯、高粱、玉米、豆類等小雜糧。
孔河溝村擁有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1936年紅軍東征時,這里便是紅軍進入婁煩縣的第一村,有著深厚的革命傳統(tǒng)和紅色文化底蘊。這些寶貴的紅色資源,為村莊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文化支撐。
近年來,在太原市體育局的持續(xù)幫扶下,孔河溝村已經邁出了農業(yè)與文化旅游業(yè)融合發(fā)展的堅實步伐。而第一書記李子興的到來,無疑為這一發(fā)展進程注入了全新活力。自2024年上任以來,他帶領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緊密合作,共同規(guī)劃村莊的未來藍圖。
他們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修繕革命舊址,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孔河溝村成為太原市乃至全省開展紅色教育的重要基地。同時,他們還積極推動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引進馬鈴薯新品種,推廣種植新技術,致力于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拓寬村民的收入渠道。
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孔河溝村的面貌煥然一新。村莊環(huán)境得到了顯著提升,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令人振奮的是,孔河溝村先后榮獲“婁煩縣先進基層黨組織”“太原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榮譽稱號。如今,孔河溝村呈現(xiàn)出新時代農村的新風貌,煥發(fā)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入戶走訪,深入群眾
初到孔河溝村,李子興還不能完全聽懂村中老人所講的方言,而要想深入群眾,傾聽他們的心聲,就必須克服這些障礙。為了盡快掌握村情村況,確定工作的重點與方向,李子興帶領兩位駐村隊員,開始了“走街串巷”。
村委會、文化廣場分布在村中的主干道兩側,是村民們日?;顒拥闹匾獔鏊?/p>
李子興經常在工作之余,和前來廣場上乘涼的老人們聊天,了解他們的生活近況。
在帶領駐村隊員入戶走訪的過程中,李子興會與中青年村民深入交流,全面了解他們的生計狀況、家庭情況,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期望。
孔河溝村下轄的另一個行政村——杏樹坡,位于孔河溝村的西南方向,地理位置相對偏遠,成為李子興走訪工作的重點。他常與杏樹坡原村主任一同走訪村中的40余戶人家,每到一戶,他們都會細心詢問村民的生活狀況。在這些村民中,有幾位留守老人,其子女都在外務工,無人照料。李子興與兩位駐村隊員不僅自費為他們購置生活必需品和急需藥品,還時常上門探望,用實際行動傳遞著村集體對他們的關懷與溫暖。
隨著時間的推移,從最初的晦澀難懂到如今的簡單交流,李子興對當地方言的掌握日益熟練。工作之余,他更是將孔河溝村當成了自己的第二個家,無論是處理工作任務,還是與村民閑話家常,他都樂在其中。
在入戶走訪的過程中,李子興與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對村莊的實際情況也有了全面了解,為后續(xù)駐村工作的深入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加強黨建,規(guī)范村級制度
基層黨建作為鄉(xiāng)村治理與產業(yè)發(fā)展的支撐,對推動鄉(xiāng)村振興發(fā)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自開展駐村工作以來,李子興始終把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工作的重要抓手。2024年4月開始,李子興與村“兩委”主要從主題黨課、村務公開、決議制度等方面入手,努力營造紀律嚴明、規(guī)范有序的村級黨建新風貌。
為了進一步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李子興會定期組織主題黨課活動。在黨課上,他不僅講述黨的光輝歷程,更注重挖掘其背后的精神內涵,分享那些在黨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寶貴經驗,如堅定的理想信念、勇于擔當的責任意識、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優(yōu)良作風等。通過這些深入淺出的講解,李子興逐步引導黨員們深刻認識到身為共產黨員的責任與使命。
主題黨課活動不僅加深了黨員們對黨的宗旨和奮斗目標的理解,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學習交流平臺。在黨課上,與會者可以暢所欲言,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交流工作經驗,相互啟發(fā),共同進步。這種互動不僅增強了黨員之間的團結協(xié)作,也激發(fā)了大家的工作熱情和創(chuàng)造力。
在李子興和村“兩委”的組織下,主題黨課活動作為先導,有力地促進了基層黨建工作的深入開展,使基層黨組織在凝聚人心、服務群眾、推動發(fā)展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發(fā)揮,為構建更加堅強有力的戰(zhàn)斗堡壘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村務公開方面,李子興與村“兩委”成員緊密合作,嚴格遵循既有程序,精心選拔村民代表組成村務公開監(jiān)督小組。通過提高選拔流程的公開性、透明度,李子興與村“兩委”在最大程度上確保了監(jiān)督小組成員的公正性和代表性,進而使村務公開工作更加規(guī)范化、細致化。通過公示欄,村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村里的財務狀況、項目進展等重要信息,極大地提升了他們對村級事務的參與度。
在重大事項決議制度方面,李子興與村“兩委”成員共同制定了涵蓋土地租賃、光伏資金分配使用、公益崗位設置等方面的細則,并將這些細則加以整合,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體系,為村級事務的決策提供了明確依據。
同時,孔河溝村還實行了一事一議制度。一般事項由村“兩委”提議發(fā)起,經村民代表和黨支部全體成員深入探討,再形成切實可行的方案。最終,這些方案將提交給全體村民進行投票表決,確保每一項決策都能得到廣大村民的支持和認可。
通過一系列嚴格的制度建設和實踐探索,孔河溝村的基層黨組織不斷夯實。黨員之間的溝通更加順暢有序,協(xié)調能力顯著提升。
與此同時,李子興與村“兩委”十分注重發(fā)揮村民代表的主體作用,積極鼓勵村民代表踴躍參與村級事務的治理和決策。這種“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良好氛圍,不僅激發(fā)了村民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也為孔河溝村的振興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完善基建,美化村容
2024年4月,李子興初到孔河溝村,便發(fā)現(xiàn)村中只有主干道和幾個路口處安裝了太陽能路燈,給村民的夜間出行帶來了諸多不便。
面對這一現(xiàn)狀,李子興迅速行動起來。他積極與派出單位溝通,后成功與太原市體育局下屬單位——太原市社會體育指導中心取得聯(lián)系。在駐村工作隊的努力下,190個捐贈的嶄新路燈被送到孔河溝村,并被安置在孔河溝村和杏樹坡村的大小巷道里。夜幕降臨,一盞盞路燈依次亮起,照亮了家家戶戶門前的道路,也照亮了村民們的心田。
然而,李子興并沒有止步于此。為配合村中紅色文化氛圍的營造,由李子興牽頭,村“兩委”推進,開始了村中主干道上老舊路燈的更換工作。他們將原本的普通路燈統(tǒng)一更換為以紅軍、國旗為主題的太陽能路燈。這些路燈不僅更為明亮,也為村莊營造了滿滿的“紅色氛圍”?,F(xiàn)在,這些路燈已成為孔河溝村的亮麗名片。日落月升,它們?yōu)閬硗男腥嗽V說著孔河溝村的“紅色故事”。
李子興深知,干凈整潔的居住環(huán)境不僅能提升村民的生活質量,更是增強村民幸福感、推動鄉(xiāng)村振興的關鍵因素。因此,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精心策劃,有序組織了數次全村大掃除活動。在活動中,大家分工明確,有人清掃街道,有人整理院落,有人清理溝渠,大家都熱情高漲,以實際行動為美麗家園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此外,為了解決垃圾處理問題,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經過多方考察與比較,最終為村民購置了一批設計新穎、美觀大方且實用性極強的大型垃圾桶。這些垃圾桶采用環(huán)保材料制成,大方簡約,與村莊的整體風貌相得益彰。
隨著這批大型垃圾桶的投入使用,“垃圾不落地,環(huán)境更美麗”等宣傳口號也逐漸深入人心??缀訙洗宓拿婷舶l(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本斑駁的院墻被粉刷得雪白無瑕,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平坦寬闊的街道兩旁綠樹成蔭,為過往的行人提供了一片片涼爽的綠蔭;干凈的農家小院里,鮮花盛開,花香四溢,令人心曠神怡。
這些變化,村民們看在眼里,喜在心頭。每當夕陽西下,村民們聚在一起聊天時,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份笑容,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更是對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應。
如今的孔河溝村,已經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莊,蛻變成了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美麗鄉(xiāng)村。這一切的變化都離不開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的辛勤付出與無私奉獻。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也為孔河溝村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發(fā)揮資源優(yōu)勢,發(fā)展特色產業(yè)
村中主街的墻壁上,印制著“運動揮灑汗水,青春閃耀光芒”的標語,營造出了愛體育、愛運動的良好風尚。李子興介紹到:“這是為配合村中修建的亞高原山地自行車訓練基地所制的,旨在發(fā)揮村落所處的亞高原山地的獨特優(yōu)勢。”
村中的亞高原山地自行車標準賽道修建于2019年,是在市體育局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修建完成的,賽道全長5.4千米??缀訙洗逶谕瓿晒εe辦了多項山西省山地自行車賽事,包括山地自行車越野賽、團體賽、計時賽等。賽前,共有150余名運動員來到孔河溝村,開創(chuàng)了我國在農村舉辦省級山地自行車賽事的先例。
為了延續(xù)這份體育精神,發(fā)揮孔河溝村的地形優(yōu)勢,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努力下,村中修建起了山地自行車隊夏季訓練基地。每當夏季來臨,省內的數支山地自行車訓練隊來到這里,開展為期數周的駐訓。整潔的村莊、清新的空氣、寧靜的環(huán)境,讓運動員們在繁忙高壓的備賽之余,得以放松身心,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李子興說:“在接待訓練隊駐訓的同時,有近20余戶農戶利用自己的民居為參訓隊員提供餐飲、住宿服務,為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024年,在李子興和村“兩委”的鼓勵與帶動下,20余位村民應聘了公益性崗位,負責賽道維護、環(huán)境保潔等工作,人均創(chuàng)收超過1 000元。
山地自行車隊夏季訓練基地的建設以及民宿、餐飲等配套服務的成形,拓寬了孔河溝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除了山地自行車隊訓練基地,孔河溝村還著力發(fā)展紅色鄉(xiāng)村旅游和廉政教育等相關產業(yè)。村中保留的紅軍東征路起點遺址,建成的紅色小公園和紅色展覽館,成了游客追憶紅軍東征、重溫紅色歷史的重要場所。在這里,游客們可以沿著紅軍的足跡,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歲月。
為了充分發(fā)揮紅色教育和廉政文化教育的引領作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精心打造了初心公園、綜合實訓基地、“黨建引領清廉護航”主題展、基層黨員廉政教育室四大主題區(qū)域。不僅為基層黨員干部提供了學習交流的平臺,還成為孔河溝村廉政教育的生動“課堂”。
據李子興介紹,村中開展基層黨員干部廉政教育,旨在充分發(fā)揮紅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廉政文化教育的引領作用,讓基層干部感受紅軍東征的艱難困苦,通過身邊發(fā)生的負面案例,體會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值得一提的是,在駐村工作隊的精心組織與積極推動下,一支充滿活力與創(chuàng)意的小劇組誕生了。這支劇組由鄉(xiāng)政府工作人員、孔河溝村及附近各村的部分駐村工作隊隊員共同組建,他們懷揣著對廉政教育的熱忱與對藝術的熱愛,攜手創(chuàng)編、排練了一系列廉政教育情景劇。
其中,《“鹽”肅紀律》通過生動有趣的情節(jié),巧妙地將廉政紀律融入日常生活場景,讓觀眾在歡笑中領悟到廉潔自律的重要性?!痘鸹ā穭t以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為原型,深情講述了他們?yōu)榱诵叛雠c理想不懈奮斗的故事,激發(fā)了廣大黨員干部的愛國情懷與奉獻精神。
這些廉政教育情景劇的推出,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基層黨員干部教育的內容與形式,還成了孔河溝村廉政教育的“生動教材”。演員們真摯的情感、生動的表演,讓廉政教育的理念在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近年來,孔河溝村的基層黨員干部廉政教育基地聲名鵲起。截至2025年1月,已有200余家單位、近2萬名工作人員來到這里,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等主題教育活動。他們在這里聆聽革命故事,接受廉政教育,深刻體會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與作風。這些活動的舉辦,不僅為孔河溝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更為村莊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乘著廉政教育的東風,孔河溝村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打造了一系列特色旅游項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游覽。
在這里,游客們可以參觀廉政教育基地,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可以漫步在綠意盎然的鄉(xiāng)村小道上,享受寧靜祥和的田園風光;還可以品嘗地道的農家美食,體驗淳樸的鄉(xiāng)村生活。
在李子興和村“兩委”的帶領下,紅色鄉(xiāng)村旅游與廉政教育不斷融合發(fā)展,孔河溝村走上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產業(yè)發(fā)展之路,村民的年均收入穩(wěn)步提高。
農業(yè)種植,消費幫扶
孔河溝村地處婁煩縣,馬鈴薯在婁煩縣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是當地主要的農作物??缀訙洗迳a的馬鈴薯,個頭雖小,卻以獨特的綿糯口感贏得了消費者的喜愛。2024年以來,孔河溝村在李子興和村“兩委”的帶領下,翻開了馬鈴薯產業(yè)的新篇章。
在過去,由于種植方式傳統(tǒng)、技術落后,孔河溝村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為了改變這一現(xiàn)狀,李子興與村“兩委”成員共同商討,決定以規(guī)模化、標準化生產為突破口,大力改造坡地,擴大馬鈴薯種植面積。
他們不僅引入了先進的農業(yè)技術和設備,如播種機、起壟機、收獲機等,還積極對接農業(yè)專家,選擇適合本地種植的優(yōu)質種薯,通過向村民普及科學種植和管理知識,逐步實現(xiàn)馬鈴薯種植的全程機械化生產和集約化管理。
目前,千畝旱作馬鈴薯示范基地已建設完成。在李子興和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由村合作社主導的馬鈴薯規(guī)?;N植深入發(fā)展,生產的“婁煩土豆”已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在種植與收成方面,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按照“連片實施、產業(yè)帶動”和“項目到村、效益到戶”的原則,精心規(guī)劃、科學布局,確保了馬鈴薯種植的有序進行。當馬鈴薯成熟后,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yè)經營模式,統(tǒng)一回收馬鈴薯,以確保農戶的收益。
為了解決馬鈴薯的存儲問題,李子興和村“兩委”經過協(xié)商,在村里的后坡上籌建了一個大型窯洞式地窖。這個地窖不僅容量大,能夠存儲約10萬斤(50噸)的馬鈴薯,而且溫度適宜,能夠保持馬鈴薯的新鮮度和口感。
2024年,全村共種植旱作馬鈴薯2 500畝(約1.67平方千米),其中原種繁育100畝(約0.067平方千米),一級種繁育2 000畝(約1.33平方千米),商品薯種植300余畝(約0.2平方千米),生產出的土豆約625萬余斤(約3 125噸),實現(xiàn)產值190余萬元,馬鈴薯種植已成為孔河溝村經濟發(fā)展的重要農作項目。
在保障馬鈴薯種植面積的同時,李子興和駐村工作隊員還積極開展了消費幫扶工作。他們主動對接太原市的農貿市場、學校食堂等采購方,達成了馬鈴薯采購協(xié)議。此外,他們還利用網絡平臺和社交媒體等渠道,廣泛宣傳孔河溝村的馬鈴薯和南瓜、雞肉、雞蛋等農產品,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的關注。
在消費幫扶的推動下,孔河溝村的農產品銷量大幅提升。截至2024年10月,農產品累計售出金額已達到5.8萬元。這不僅為村民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也進一步增強了他們發(fā)展、壯大特色農業(yè)的信心和決心。
回望自己的駐村時光,李子興從初來乍到的不熟悉,到成為急民所急、想民所想的“知心人”,這一路雖然經歷了很多困難,但正是這些經歷,讓他更加堅定了扎根鄉(xiāng)村振興最前線的決心與信念。
在駐村的日子里,李子興見證了孔河溝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基礎設施的完善到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善到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一個細微的變化,都凝聚著他與村“兩委”的心血與汗水。每當看到村民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李子興的心中便充滿了無限的滿足與自豪。
展望2025年,這位第一書記表示,他將繼續(xù)與村“兩委”并肩作戰(zhàn),深化馬鈴薯產業(yè)的發(fā)展,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同時,還將加強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提高“婁煩土豆”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讓馬鈴薯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圪蛋”。此外,他們還將充分發(fā)揮體育、廉政教育等優(yōu)勢資源,進一步豐富特色產業(yè)的內涵和外延,為孔河溝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注入新動力。
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李子興將帶領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砥礪前行,共同書寫鄉(xiāng)村振興的“孔河”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