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的《誨學說》不僅凝結了家族的家風家訓,更蘊含了豐富的修學智慧。他強調環(huán)境對人之德行的影響,認為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是塑造高尚品德的關鍵。
《誨學說》出自《歐陽修全集·筆說》,是歐陽修結合自身修習經歷與人生經驗,為二兒子歐陽奕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全文如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誨學說》凝結了歐陽修家族家風家訓的核心精神,是其家族家教智慧的結晶。
歐陽修通過對“玉”與“人”辯證關系的討論,強調人應當通過學習圣賢經典,擦拭掉內心欲望與塵埃的染污,恢復本來的清凈面目參透宇宙人生的真相,從而達至明心見性、自覺覺他的人生境界。正是因為歐陽修“篤于信道,不讀非圣賢書”,明白“文以載道”的道理,才能一生閑邪存誠、行道濟世,最后名留千古。歐陽修撰寫《誨學說》,訓導兒子通過學習圣賢經典,把握天地自然與社會人文之道,最終達到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境界。
據(jù)《宋史》記載,歐陽修4歲時,父親病故,家中貧困,沒錢讀書。母親用蘆葦、木炭作筆,在地上教歐陽修寫字。歐陽修的父親生前曾在道州、泰州做過官,關心民間疾苦,正直廉潔,為百姓所愛戴。母親常將父親的事跡講給他聽。在母親的影響下,歐陽修不僅承續(xù)了心厚于仁、恭儉清廉的家風,還在家訓中教導孩子通過學習圣賢經典,錘煉個人品德,提升道德修養(yǎng),開發(fā)自性明德,志于崇德弘道。
“人之性,因物則遷”,意思是人的自性本來是純凈純善的,但會因外在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中國古人歷來重視環(huán)境對人德行養(yǎng)成的影響。如:孔子主張“里仁為美”,即居住在有仁德賢良的地方,才能夠不斷結交良師益友提升自身德行?!懊夏溉w”也是為了給孟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使他能夠親近仁者,得到良好熏陶。這些做法和理念,至今對我們仍具有深遠的啟示意義。
“不學,舍君子而為小人”,即學習的目標就是努力成為圣賢君子。通過“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見之于言”都可以成為圣賢,而“修之于身”則更加重要。反之,如果不能勤奮好學、修辭立誠、志在圣賢,就會遠離道業(yè),由君子變?yōu)樾∪耍豢刹恢斏餍⌒摹?/p>
《誨學說》承襲了歐陽修家族的家訓傳統(tǒng),匯聚了他的人生經驗,蘊含著深刻見解。非常適合融入現(xiàn)代家庭教育中,引導孩子提升個人品德與道德修養(yǎng),為構建更加和諧美好的社會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