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孩子行為背后的需求時,教育才會發(fā)生。
果果剛上小學一年級,竟然學會了罵臟話。和妹妹吵架時,她不僅冒出幾句臟話,還對妹妹豎中指,這讓我大吃一驚。
都說言傳身教,我和孩子爸爸從不講臟話,怎么會這樣呢?我將果果拉到身邊,溫和地問她:“你為什么要說臟話?”
她支支吾吾地回答:“是同學教我的。”
唉,既不能守在她身邊,阻止她接觸講臟話的同學,也絕不能放任她“出口成臟”,真讓人頭疼。如果因此責罵甚至揍她一頓,顯然是達不到教育效果的。朋友圈很流行一句話—看見孩子的行為不叫看見,看見他背后的需求才叫看見。
思索片刻,我問果果:“媽媽特別好奇你講臟話的原因是什么,是覺得講臟話很酷嗎?”果果歪了歪腦袋,對我說:“也不是,可我講臟話能讓對方閉嘴呀?!?/p>
哦,原來果果是覺得說臟話在吵架時能震懾住對方呀。在小朋友的世界里,爭奪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果果本身又是爭強好勝的性格,想必她是嘗到了“出口成臟”的甜頭。
我摸了摸果果的頭,說道:“我明白了,你是覺得說臟話能讓自己在吵架中有優(yōu)勢,對不對?”果果輕輕“嗯”了一聲。
為了讓果果深刻意識到“出口成臟”并不能在事情的對錯上占優(yōu)勢,我提議說:“不如我們來一場吵架比賽怎么樣?”
果果和妹妹一聽,眼睛都亮了:“還有這種比賽呀?”
“有呀,妹妹來當裁判。你用‘出口成臟’的方式和我吵架,我用以理服人的方式跟你吵架,看看誰能贏?!?/p>
姐妹倆都笑得東倒西歪,對吵架比賽感到很新奇。
我們模擬了一個情境:從學校排隊、用餐到各種小意外。很快,我和果果“吵”了起來。一開始,果果氣勢很足地對我說了幾句臟話,我有理有據(jù)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見我聽見臟話后面不改色,果果有些沮喪。
妹妹興奮地拍了拍手掌,我趁機問:“小裁判,你來說說,我和姐姐誰對誰不對呀?”
妹妹回答說:“媽媽對?!?/p>
果果耷拉著小腦袋坐在凳子上生悶氣。我蹲下身子對她說:“現(xiàn)在,你說說臟話在對錯面前管用嗎?”
果果爭辯:“你是大人當然不一樣?!?/p>
我又問:“那放在小朋友身上,難道說了臟話就等于對?”
果果搖了搖頭,說:“也不是,可同學們都說呀?!?/p>
我明白,6歲的小孩還處在社會規(guī)范敏感期,不懂為什么別人能做的事她不可以做。我耐心地跟她解釋:“一開始,你就知道說臟話不酷,說明你已經(jīng)判斷出來這件事情是不對的。既然不對,為什么要跟著做呢?一個人能堅持自我,不去做錯的事情才是真的酷呢。”
果果眼睛里閃爍著光芒,終于笑了:“那我要做一個很酷的人!”
我也笑了,把她抱在懷里輕輕地親了親她的臉頰:“我就知道,果果是個能判斷對錯的孩子,真棒!”
后來,果果“說臟話”的情況沒再發(fā)生過。
我和孩子爸爸商量,找個時間給果果辦一個儀式感滿滿的頒獎典禮,邀請家人都參加,獎勵果果知錯能改,堅持自己。我都想好了,這個獎就叫“明辨是非堅持自我最酷小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