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學是一門關注物質組成、結構和性質的科學,在環(huán)境監(jiān)測、食品安全等領域有著廣泛應用。英漢雙語平行語料庫對于英、漢雙語教學、翻譯、研究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分析化學領域的國際交流日益頻繁,英語已成為學術共同體的主要交流語言。中國每年都有大量分析化學研究成果發(fā)表,其中很多以英文形式呈現(xiàn)。本文通過構建英漢平行語料庫,系統(tǒng)考察英漢語言的內部規(guī)律和外部差異,可以洞察不同語言的表達方式,優(yōu)化人工翻譯策略,為學術交流提供語言支持。
1 分析化學文獻英漢語言特征對比
1. 1 詞匯特征
詞匯層面的對比集中于化學術語的構詞機制和分布特點。研究發(fā)現(xiàn),分析化學英語術語多由希臘語、拉丁語詞根或詞綴構成,如“spectrophotometry”(光譜光度法)由拉丁語詞根“spectr-”(光譜),“photo-”(光)和“-metry”(測量)構成。這體現(xiàn)了英語化學術語在詞源上的古典淵源。與之相比,漢語化學術語則以語素的派生復合為主,如“氣相色譜法”由“氣相”和“色譜法”兩個語素組合而成。漢語化學術語更多透露出語義構詞的特點。
1. 2 句法特征
句法層面重點考察了分析化學文獻的句式特點和語義角色實現(xiàn)。英語習慣用被動句突出客觀性,如“A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漢語則常用主動句凸顯研究主體,如“本文建立了一種測定……的方法”。同時,英語多使用第三人稱(如“we” “the authors”)指稱,顯示出疏離和克制;漢語則常用第一人稱(如“我們”“作者”),凸顯主觀參與和互動。這種句式人稱的差異,反映了英語學術語篇“去人稱化”,漢語學術語篇“人稱顯化”的文體取向。在語義角色方面,通過對實驗方法、實驗材料和分析對象等5類核心語義角色的對比,發(fā)現(xiàn)英語文獻在表達實驗方法時,常采用“材料+方法”的雙賓語結構,如“Silica was used as an adsorbent in the extraction procedure”。漢語文獻則傾向于使用聯(lián)動結構,如“采用硅膠作為吸附劑,進行了提取”。聯(lián)動結構是漢語常用的述謂結構,更符合漢語重意合的特點。
1. 3 語篇特征
在語篇的組織方面,化學文獻普遍呈現(xiàn)出英語顯式銜接多,而漢語隱式銜接多的特點。英語經常使用顯式銜接,如“therefore”、“however”和“moreover”等,使語篇的結構嚴謹緊湊。如“The method is simple and rapid. Moreover, it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漢語則更多依靠語義連貫,如“該方法簡便快速,已成功應用于……”。連貫關系通過詞匯的語義銜接體現(xiàn),符合漢語語篇意合的特點。在語篇結構上,英語文獻普遍遵循“目的?方法?結果?結論”的規(guī)范結構,高度概括和凝練;而漢語文獻則常在這種基本框架內,穿插議論性、評價性的語篇片段。兩相對比,英語文獻注重實驗邏輯的完整呈現(xiàn),漢語文獻兼顧形式和內容的靈活把控。
2 分析化學英漢平行語料庫的構建
2. 1 語料來源與對應原則
雙語語料的難度主要表現(xiàn)在語料采集、對齊整理等方面,因此相較于單語語料庫的構建,無論是在語料收集還是語料整理上均表現(xiàn)出一定難度。構建英漢平行語料庫,首先要確定語料的來源渠道和選取標準??蛇x取分析化學領域的權威英文期刊,如《Analytical Chemistry》、《Analytica Chimica Acta》、《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和《Talanta》等,獲取研究論文的英文文獻;同時選取對應的中文核心期刊,如《分析化學》,《色譜》和《分析測試學報》等,獲取與英文論文相對應的中文文獻。英文期刊可通過Web of Science等學術數(shù)據(jù)庫獲取,中文期刊可通過中國知網、萬方數(shù)據(jù)庫等渠道獲取。選取的中英文語料要做到學術領域對口、文獻主題對應、發(fā)表時間相近,以體現(xiàn)語料的平行性、時效性。
2. 2 語料規(guī)模與加工流程
平行語料庫的規(guī)模要兼顧統(tǒng)計學意義和可操作性。擬收錄萬余篇英漢文獻,總字數(shù)達數(shù)百萬,初步滿足大規(guī)模語料庫研究的需求。在確定語料規(guī)模后,要制定科學的語料加工流程:1)對英漢原始語料進行文本格式、編碼的統(tǒng)一處理,去除非語言符號;2)采用XML等標準的文本標記語言,結構化標注語料的元數(shù)據(jù)信息(如篇名、作者和期刊等)和中英文對應關系;3)對語料進行分詞、詞性標注,英文語料可使用TreeTagger、CLAWS等工具,中文語料可使用ICTCLAS及Stanford Word Segmenter等工具。
2. 3 語料管理與應用平臺
為了便捷、高效地使用英漢平行語料庫,需要運用數(shù)據(jù)庫、檢索等信息技術,建設語料管理與應用平臺。采用MySQL、MongoDB等主流數(shù)據(jù)庫,設計合理的數(shù)據(jù)模型和存儲結構,實現(xiàn)語料的結構化存儲與管理。開發(fā)基于Web的檢索系統(tǒng),支持多字段、多條件、模糊匹配等靈活檢索方式,方便用戶快速獲取所需語料。借助自然語言處理工具包,如NLTK、SpaCy、Stanza等,開發(fā)語料處理與分析模塊,實現(xiàn)語料的詞頻統(tǒng)計、關鍵詞提取、句法分析、篇章分析等自動化處理。構建可視化的語料呈現(xiàn)模塊,生成詞云圖、對比分析圖表等,為語料分析提供直觀的呈現(xiàn)方式。
3 化學文獻英漢翻譯應用
3. 1 術語翻譯
化學術語翻譯要在傳達概念內涵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靈活處理。1)單純由元素或數(shù)字命名的化合物,如“丙酮”和“三聚氰胺”等,可采取音譯策略,突出原語的科學內涵。兼具形象色彩的術語如“黃原膠”和“石蕊試紙”等,可采用意譯策略,生動傳神。如將“Xanthoproteic acid”意譯為具有特殊顏色的“黃蛋白”。有些術語在英漢語中既有音譯對應,又有意譯對應,如“沸石”,可音譯為“zeolite”,也可意譯為“分子篩”。面對這種一詞多譯的情況,可兼顧直譯和意譯,采取靈活的處理策略。2)科技術語具有嚴謹、精確、簡練的特點,統(tǒng)一規(guī)范的術語是學術交流的前提。利用權威的化學術語詞典,規(guī)范翻譯中的隨意性,避免同物異名或異物同名的現(xiàn)象。如將“取代”與“置換”、“溶液”與“溶劑”等容易混淆的術語區(qū)分清楚,避免誤用。3)術語對應的語體差異不可忽視。如英語的“water”,可根據(jù)語體的不同,分別對應日常用語“水”和化學術語“氫氧化合物”。又如“原子量”一詞,在科普語境可譯為“Atomic quantity”,在學術語境則譯為“Relative atomic mass”。區(qū)分語體,有助于準確表達概念外延,傳達語境信息。
3. 2 句子翻譯
化學文獻的句子翻譯,既要遵循科技翻譯“信、達、雅”的總要求,又要立足化學語篇的特點,靈活處理英漢句式結構的差異,突出科技語篇的邏輯性和專業(yè)性。1)英譯漢時,要著力解決英語句子結構復雜、名詞成分多、定語從句和分詞短語頻現(xiàn)等問題??刹扇∵m度調整語序、增譯必要成分、拆分過長句子等方法,使譯文更符合漢語表達習慣。例如將英語的復雜名詞短語“The extraction mechanism of metal ions in aqueous solution”處理為漢語的主謂結構“在水溶液中金屬離子的萃取機理”。對于定語從句較長的句子,可適當處理為獨立分句。如將“The new method that was developed in our lab has many advantages”譯為“我們實驗室開發(fā)的新方法具有許多優(yōu)點”,通過句子的重新組合,減輕漢語句子的復雜程度。2)漢譯英時,則應注重調整語序,將漢語常見的話題鏈結構轉換為英語常用的話語鏈結構。如把“該方法簡單、快速,適用于常規(guī)分析”譯為“The method is simple, rapid and suitable for routine analysis”,突出“方法”的主語地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對連動句、兼語句等漢語特色句式,要靈活處理,避免機械對譯,確保譯文流暢得體。如“采用該方法測定了20種農藥的殘留量”不宜直譯為“Used this method determined 20 pesticide residues”,而是要重新組織語言要素,處理為“The method was applied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20 pesticide residues”。
3. 3 語篇翻譯
就語篇銜接手段而言,英語顯式多,漢語隱式多。翻譯時應注意這種差異,選擇適當?shù)膽獙Σ呗浴?)漢譯英時,要酌情增加必要的銜接手段,使行文更加嚴謹流暢??墒褂脮r間、順承、因果、轉折等邏輯關聯(lián)詞,也可重復關鍵詞,突出語篇的結構性和連貫性。如將“實驗優(yōu)化了反應條件。反應轉化率提高到95%”處理為“The experiment optimized the reaction conditions. As a result, the conversion rate increased to 95%”,用“as a result”連接兩個語篇單位,凸顯邏輯關系。2)英譯漢時,可以減少顯式銜接成分,利用連動、連謂等隱式銜接方式,使表達更簡潔。如將“The synthesis of the catalyst is simple and straightforward. Furthermore, it exhibits excellent performance”譯為“該催化劑合成簡單,性能優(yōu)異”,省略了“furthermore”,用并列短語實現(xiàn)語義連貫。
4 結語
分析化學平行語料庫為研究英漢化學語言的異同提供了翔實語料。通過系統(tǒng)梳理語料庫中的語言事實,可以客觀認識分析化學英漢語言在詞匯構成、句法結構、語篇特征等方面的特點,把握英漢術語對應的基本規(guī)律,進而提出切實可行的翻譯策略。
張金煥 (山西工商學院外國語學院,太原 030000)
2023年山西省社科聯(lián)高校外語教學與研究專項課題(No. SXSKLY2023SX0043)和2023年山西工商學院教改課題(No. JG202331)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