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濟南城北鵲山和華山(又稱華不注山),曾經(jīng)被數(shù)十里湖澤——鵲山湖環(huán)繞,古濟水和后來的大清河穿湖而過,多條川流不息的河流注入此湖。唐代段成式著的《酉陽雜俎》中最早詳細記錄鵲山湖:“歷城北二里有蓮子湖,周環(huán)二十里。湖中多蓮花,紅綠間明,乍疑濯錦。又漁船掩映,罟罾疏布,遠望之者,若蛛網(wǎng)浮杯也?!边@里的蓮子湖即鵲山湖。就是這片代表濟南最美的鵲華山水,引得李白、杜甫、曾鞏、于欽、趙孟 、元好問、張養(yǎng)浩等一眾歷史名人為其賦詩、作畫,贊美鵲華山水,和鵲華有關(guān)的古代詩文更是有上百首之多,而趙孟《鵲華秋色圖》名氣最大。他們以不同方式贊美鵲華山水好,景致美。自宋元以降,迄至明清,因上游黃河潰決,潰水多次奪大清河入海,鵲山湖逐漸消失,鵲華山水之美也悄然離我們遠去。
“群山尾岱”在哪里?
元代著名地理學(xué)家、文學(xué)家,方志名著《齊乘》作者于欽,從一個很特殊的角度寫了一首贊美濟南山水的詩。于欽,山東文登人,曾在濟南為官,任山東廉訪司照磨(元朝掌管錢谷、物料官員),其憑借淵博地理知識和對家鄉(xiāng)山山水水的鐘愛,一冊《齊乘》名垂青史,一句“濟南山水天下無”,更是在歷代名人贊頌濟南的佳句中屬于最具代表性、最具神韻的一句。說于欽贊美角度特殊,是因為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這些我們首先想到的濟南歷史名勝地標竟然都未入名家于欽的法眼。放眼濟南,哪一處風(fēng)景配得上于欽眼里“天下無”的標準呢?《齊乘》中“歷山”條目:“‘歷山南屬泰山,東連瑯琊,崇岡疊嶂,脊脈不斷。’欽嘗有詩云:‘濟南山水天下無,晴云曉日開畫圖。群山尾岱東走海,鵲華落星青照湖?!泵洹皾仙剿煜聼o”即出自此詩。
細讀此七言絕句,如入畫境:站在千佛山(歷山)頂,遠眺城北鵲山湖,鵲、華二山猶如城南群山之尾岱,在晴空萬里的早晨,一輪朝陽正穿透湖上曉霧,讓湖水湖煙的鵲、華,若即若離、若隱若現(xiàn),海藍的湖水把鵲、華兩山映成懸在碧空的兩顆藍星,猶如浮于一泓海水,奔向東海。
于欽筆下的“群山尾岱”,應(yīng)該是指濟南城南泰山余脈群山(以千佛山為代表)對應(yīng)的城北鵲山、華山,今天能見到的眾多關(guān)于鵲華的古詩文中,少見有稱其為群山尾岱。濟南人站在歷山遠眺,最美濟南山水就在鵲、華兩峰之間?!扒嗾蘸睉?yīng)該是近觀,說的是湖水非常清澈,仿佛能夠望見鵲、華二山映在湖中的倒影。
是不是只有于欽獨愛鵲華山水呢?當然不是。
元代著名散曲家張養(yǎng)浩,辭官回鄉(xiāng),所建云莊別墅就在濟南城北鵲華山水間,在他寫的《重修會波樓記》中,描寫了鵲、華二山與濟南諸山的關(guān)系:“鵲華兩峰,屹然劍列,峭拔無附麗,眾山皆若相率拱秀而君之?!背悄想m然山眾,但沒有峻峰出眾,所以,南北之山竟分出君臣?!白赃h而視,鵲華又據(jù)上游而都其勝者。至于四時之變,與夫陰霽旱莫,水行陸走,隨遇出奇。凡可排囂玄郁,使人蛻凡心、近高明,可喜可愕、可詩、可觴、可圖者,靡一不具?!冰o華山水不但能陶冶性情、排解郁悶,還能可喜可愕、可詩、可觴、可畫(濟南“五可”之美),無論乘舟游覽,還是周邊陸地漫游,都會讓你有驚奇發(fā)現(xiàn)。
若能穿越時空,歷史上的濟南城北,鵲華二山、鵲山湖、大清河及周圍田園風(fēng)光、湖光山色,無疑是濟南最美山水。
唐宋名人詩文中的鵲山湖
歷史上真的有鵲山湖嗎?當然有。李白、杜甫、曾鞏等一眾歷史名人都見過,都喜歡,亦都曾吟詩贊美鵲山湖,留下詩篇為證。
李白自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偕妻女搬遷今濟寧任城開始,在山東居住了長達23年。李白描寫鵲山湖的詩有《陪從祖濟南太守泛鵲山湖三首》。
一
初謂鵲山近,寧知湖水遙?
此行殊訪戴,自可緩歸橈。
二
湖闊數(shù)千里,湖光搖碧山。
湖西正有月,獨送李膺還。
三
水入北湖去,舟從南浦回。
遙看鵲山轉(zhuǎn),卻似送人來。
“初謂鵲山近,寧知湖水遙?”鵲山湖很廣大,船行多時,依然還沒有靠岸鵲山。
“此行殊訪戴,自可緩歸橈”。這里化用“王子猷雪夜訪戴”的故事。王子猷(王羲之之子)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王子猷好友,隱居不仕)。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經(jīng)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那日游覽鵲山湖,李白心情大好,告訴操舟者:沉住氣,慢點劃,這么好的山水,我們不著急歸。
“湖闊數(shù)千里,湖光搖碧山?!崩寺髁x詩人李白的長度單位必須是以千計,鵲山湖闊數(shù)十里應(yīng)該是沒問題的。湖光搖碧山,鵲山太美了,水中倒影是青色的。
“遙看鵲山轉(zhuǎn),卻似送人來?!杯h(huán)山一周,鵲山東西南北呈現(xiàn)不同山影, 似在不停旋轉(zhuǎn),目送李白和太守踏上歸程。
興盡而返,已是夜半。登鵲山湖南岸,源自城內(nèi)、已匯成河流的濟南諸泉源源不斷注入鵲山湖,舟船在湖中南北往復(fù)。一彎上弦月掛在西天,像專為他們照亮歸程。
李白年表沒有記載《陪從祖濟南太守泛鵲山湖三首》究竟是其哪一年來濟南所寫。較多說法是唐天寶四年(745年),因這一年李之芳改任齊州(今濟南)太守。還有研究是唐天寶三年(744年),唐玄宗對李白“賜金放還”那年,這年李白還在齊州紫極宮入道籍,但學(xué)者考證李白按宗譜長于李之芳,不能論“從祖”。李之芳之后齊州太守是田琦,到了天寶十二年(753年),李隨任齊州太守。李隨曾在“安史之亂”時自濟南起兵,抵抗叛軍。有研究考證753年李白有幽州南下、游歷昌樂的經(jīng)歷,認為李白可能在這一年到了鵲山湖,陪同的從祖是那位英雄太守李隨。
唐天寶四年(745年)夏,杜甫去山東臨邑看望任臨邑主簿的弟弟杜穎,路過濟南,恰逢北??ぃń裆綎|青州一帶)太守李邕也在濟南(唐代稱齊州)。李邕乃杜甫好友,以詩文、書法、篆刻名聞海內(nèi),時李邕已年近70歲。李邕在歷下亭設(shè)宴,盛情款待杜甫。杜甫即席賦詩《陪李北海宴歷下亭》:
東藩駐皂蓋,北渚凌清河。
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
云山已發(fā)興,玉佩仍當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蘊真愜所欲,落日將如何。
貴賤俱物役,從公難重過。
全詩情真意切,情感深摯,其中“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二句為后人賞譽,懸掛歷下亭中,至今流傳。首句“東藩駐皂蓋,北渚凌清河”交代了設(shè)宴地點北渚歷下亭,凌波大清河。所謂大清河,也是古濟水故道?!白詮?fù)通汴渠(通濟渠)以來,舊濟遂廢”(《太平寰宇記》)。隋大業(yè)七年(611年)開通濟渠后,作為濟水中段水柜的巨野澤以上河段逐漸湮廢,巨野澤以下濟水河段以清水之名代之,但濟水之名不廢。清代朱鶴齡《禹貢長箋》:“杜佑言,今東平濟南界中,有水流入海,謂之清河,實菏澤汶水合流,因舊名稱濟,非濟水也?!爆F(xiàn)行的濟南黃河河道即大清河故道,古鎮(zhèn)濼口附近就是《水經(jīng)注》里考證濼水入濟水之處,詩中“交流空涌波”句,有研究者認為應(yīng)是濼水和歷水交匯注入大清河的地方,即“凌清河”處的北渚附近,能看到或聽到濼水和歷水激流交織的“空涌波”。清澈的大清河在鵲山附近穿鵲山湖而過,所以,“北渚凌清河”大概位置應(yīng)在今天的濼口附近。
話說1200多年前,杜甫留下千古名句的宴席,就是在鵲山附近的大清河(鵲山湖)畔。
有一天,李邕的孫輩、新任齊州司馬李之芳(后改任太守)宴請杜甫,設(shè)宴地點也選在鵲山湖畔,那里有李之芳來濟南后剛剛建的一座亭臺。杜甫把赴宴時的心情和感慨都融入這首《同李太守登歷下古城員外新亭,亭對鵲湖,時李之芳自尚書郎出齊州,制此亭》:
新亭結(jié)構(gòu)罷,隱見清湖陰。
跡籍臺觀舊,氣溟海岳深。
圓荷想自昔,遺堞感至今。
芳宴此時具,哀絲千古心。
主稱壽尊客,筵秩宴北林。
不阻蓬蓽興,得兼梁甫吟。
杜甫沒寫鵲山湖究竟有多大,但是將東岳泰山和眼前湖水并列比賦,一句“氣溟海岳深”可以想象鵲山湖當時的氣勢。李邕陪同款待,也寫了一首《登歷下古城員外孫新亭》,其中有“太山雄地理,巨壑眇云莊”,正好與“氣溟海岳深”相呼應(yīng)。
有相逢就有分別,杜甫離開濟南時,再次與好友相約鵲山湖亭,感懷李之芳,寫下《暫如臨邑,至鵲山湖亭奉懷李員外率爾成興》:
野亭逼湖水,歇馬高林間。
鼉吼風(fēng)奔浪,魚跳日映山。
暫游阻詞伯,卻望懷青關(guān)。
靄靄生云霧,唯應(yīng)促駕還。
該詩主要寫了鵲山湖風(fēng)奔浪涌的氣勢和對李之芳的懷念?!包儭笔趋{魚,《續(xù)博物志》中說,鼉長一丈,其聲似鼓??梢韵胂螅篦{魚生活游蕩的鵲山湖,一定很大很大。
此詩還隱藏著一段杜甫和李之芳鵲湖相遇,引為知己的故事。 “李邕求識面,王翰愿卜鄰”,作為一個自少年起即詩名滿天下的杜甫,將李之芳尊為詞伯,可見杜甫多么欽佩李之芳的為人和才華。濟南一別,兩位地位懸殊的詩友惺惺相惜,真摯的友情一直延續(xù)。后來,杜甫在夔州與李之芳重逢,李之芳在生活上給予杜甫很大幫助,成為杜甫漂泊生活中堅實的依靠,杜甫曾為李之芳寫了多篇詩作。后來,李之芳在江陵逝世,杜甫賦詩發(fā)出最深情的思念:“涕泗不能收,哭君余白頭。兒童相識盡,宇宙此生浮?!?/p>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北宋熙寧四年至熙寧六年(1071—1073年)在齊州(今濟南)任知州。其間,他興修水利,振興教育,整肅治安,為民減負,政績卓著。關(guān)于鵲山湖,他留下《鵲山》《鵲山亭》兩首名詩。
鵲山
一峰孤起勢崔嵬,
秀色挼藍入酒杯。
靈藥已從清露得,
平湖長泛宿云回。
翰林明月舟中過,
司馬虛亭竹外開。
我亦退公思蠟屐,
會看歸路送人來。
“一峰孤起勢崔嵬,秀色挼藍入酒杯”,該句描摹鵲山山勢、山色,猶如一盞倒扣的挼藍的酒杯,“靈藥已從清露得”,溯源鵲山有神醫(yī)扁鵲煉丹藥歷史?!捌胶L泛宿云回”,讓我們明白這是太守曾鞏的一次鵲山湖月夜泛舟?!昂擦置髟轮壑羞^,司馬虛亭竹外開”,明月照射的湖面,煙波浩渺,仿佛與那位正吟誦“湖西正有月”的翰林供奉(李白)剛剛擦舟而過。曾經(jīng)那位齊州司馬(李之芳)的新亭,以及鵲山湖南岸洲渚的竹林還能模糊看得見。
鵲山亭
大亭孤起壓城顛,
屋角峨峨插紫煙。
濼水飛綃來野岸,
鵲山浮黛入晴天。
少陵騷雅今誰和,
東海風(fēng)流世謾傳。
太守自吟還自笑,
歸來乘月尚留連。
曾鞏的《鵲山》詩中提到李白和李之芳兩位關(guān)于鵲山湖的典故,《鵲山亭》則講杜甫、李邕在鵲山湖畔詩酒唱和的傳說。這首詩中曾鞏專門提到:“太守自吟還自笑,歸來乘月尚留連?!边@兩首詩都是曾鞏白天看完“鵲山浮黛入晴天”美景,夜晚乘月歸來而作。你看,月光下,澄澈的濼水從城中流到這鄉(xiāng)野鵲山亭,在窄狹的入湖口形成激湍,讓月光下的濼水猶如飛舞的白綃。
筆者查閱鵲山湖資料,偶然發(fā)現(xiàn)一首曾鞏齊州太守任上曾讓人寫過一首詠贊齊州名勝的詩:《曾子固令詠齊州景物作二十一詩以獻·其十·鵲山亭》:“老杜詩猶在,重華事已無。千秋陵谷變,塵起鵲山湖?!贝嗽姏]有贊頌鵲山湖如何美,反而單單寫鵲山湖干了。作者孔平仲,是北宋中后期著名的文臣,與其兄孔文仲、孔武仲“以文章名世”。
曾鞏說“平湖長泛宿云回”,孔平仲說“塵起鵲山湖”,為什么都是寫鵲山湖,卻有這么大的反差?有學(xué)者以此推斷:早在宋代,鵲山湖就已經(jīng)淤成平陸,揚起沙塵了。二位中是誰寫錯了嗎?孔平仲雖不在“唐宋八大家”,卻有“二蘇(蘇軾、蘇轍)聯(lián)璧,三孔分鼎”之譽,不可能瞎編亂造。二人所寫應(yīng)該都是客觀事實。那究竟為什么會“塵起鵲山湖”呢?
北宋167年歷史,黃河下游出現(xiàn)決溢的年份就有70多次,決溢主要發(fā)生在澶州(今濮陽、聊城部分區(qū)域)附近狹隘黃河河道,有32次決溢。在為數(shù)不多的黃河災(zāi)害資料中,澶州決溢,潰水或東流或北流,有時潰水向南,沿運河入梁山泊,再分南北兩支,南支合南清河(泗水)入淮,北支合北清河入海,所謂北清河就是大清河。宋金以后,黃河在河南境內(nèi)(多開封府附近且地勢較低的左岸)發(fā)生潰決,潰水(分支)流路通常就是向東襲擾運河,再沿運河分南北,南路進梁山泊,溢走淮河,北路潰水多經(jīng)大清河,穿過與之相連的鵲山湖由濱州入渤海。由此,歷史上的鵲山湖不僅承接大清河水源,發(fā)揮了大清河水柜功能,同時黃河潰水泥沙也在一次一次淤塞鵲山湖?!皦m起鵲山湖”并不意味著數(shù)十里鵲山湖都淤塞了,應(yīng)該是大湖周邊水淺處或沼澤地帶天長日久被潰水淤成平陸。曾鞏泛舟湖上的鵲山附近,周圍仍有一片大澤,只是水域面積比之唐時在逐漸縮減,不確定還有沒有杜甫看見的大鱷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宋代,鵲山湖依然存在,因為我們在元代的詩文中仍然能見到鵲山湖的影子。
元代文人留下的
一些鵲山湖的秘密
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傳世名畫《鵲華秋色圖》,長90.2厘米,寬28.4厘米,紙本水墨設(shè)色山水畫,被視為元代趙孟" "的代表作,具有非常高的藝術(shù)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知名度不亞于《清明上河圖》。這幅畫作猶如一幅寫真,描繪了鵲華山水秋日盛景:鵲華二山,山水相依,扁舟往來,水域相連,融進一個畫圖?,F(xiàn)實中,濟南城北的鵲山和華山直線距離最少6千米,趙孟" " 將二山畫在一處,應(yīng)該是元代鵲、華兩山已不再是李白眼里的“湖闊數(shù)十里”,完全沉浸在鵲山湖中,而且中間有了森林、沙洲、岸渚和眾多過水河汊。畫中往來扁舟告訴我們,二山之間仍有一水相連。這里可能是因一湖(鵲山湖)相連,更大可能是依靠大清河水道、水系相連??傊?,元代的鵲山湖比之前朝變小了,但是仍在,畫中那些巨大的古樹應(yīng)該清楚湖面變遷的故事。
《鵲華秋色圖》成畫于元元貞元年(1295年),趙孟" "在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任上干滿3年后辭官回到闊別9年的家鄉(xiāng)吳興(今浙江湖州)所作。在濟南任上,趙孟" " 與于欽曾有過交集,留下一首《送山東廉訪使照磨于思容》:“林梢春動紫煙生,策馬東風(fēng)十里程。若到濟南行樂處,城西泉上最關(guān)情?!?/p>
由此可以印證:《鵲華秋色圖》里的美麗山水,絕非僅是沙洲、岸渚、河汊,鵲華周圍仍有一片大湖(大清河),一片同時代的于欽站在歷山頂(千佛山)看到的“鵲華落星青照湖”。
曾擔任元朝御史臺監(jiān)察御史的王惲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八月,到濟南任山東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他曾與趙孟" "等人共同編修《元世祖實錄》。王惲有一篇《游華不注記》,記錄了1284年寒食節(jié)(清明前一兩日),王惲為看華山腳下“濟南諸泉入大清河之峻口”之上濼堰,乘船游華山的經(jīng)歷?!八熳詺v下亭登舟,亂大明湖,經(jīng)會波樓下,出水門,入廢齊漕渠,所謂小清河者是也。泛滟東行約里余,運肘而北,水漸彌漫,北際黃臺,東連疊徑,悉為稻畦蓮蕩,水村漁舍,間錯煙際,真畫幀也。于是綠萍蕩槳,白鳥前導(dǎo),北望長吟,華之風(fēng)煙勝賞盡在吾目中矣。”“少頃,扶腋登岸,相與步入華陽道觀?!薄扒夷钊A峰之勝樂在近郊,因以步里計之,自歷亭北至華陽院下二十里而遠,由水門抵黃臺北渚,十八里而近?!边@里,王惲告訴我們3個秘密:一是,元初,大明湖與華山水路相連,大明湖北水門聯(lián)通的小清河不幾里之外,就是水際彌漫的大湖,北岸(北渚)是黃臺。二是,自大明湖北水門出城向東10千米登岸就是華山腳下的華陽道觀,就是說當時的華山被大湖環(huán)繞。三是不比唐時“湖闊數(shù)十里”,元代鵲山湖已出現(xiàn)水村漁舍,稻畦蓮蕩,游記里“是日也,天朗氣淑,清風(fēng)徐來,水平不波,鳴絲歌板,響動林谷”,應(yīng)該是湖中岸渚上已經(jīng)有了巨樹森林,如《鵲華秋色圖》里描繪的那些大樹。
兩度游歷濟南,留下“羨煞濟南山水好,幾時真做卷中人”名句的元代大詩人元好問,在《濟南行記》中記錄了水中的華山:“大明湖由北水門出,與濟水合,彌漫無際,遙望此山,如在水中,蓋歷下城絕勝處也”,可與王惲《游華不注記》相互印證。
張養(yǎng)浩、趙孟" " 、于欽、王惲和元好問等元代著名文人都將山水相連的鵲華美景載入他們的詩文畫幀,稱贊濟南山水。寫出“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張養(yǎng)浩,更是將家鄉(xiāng)的鵲、華二山比作濟南眾山之最:“鵲、華兩峰,屹然劍列,峭拔無附麗,眾山皆若相率拱秀而君之”,可見鵲華山水在濟南人心中的位置有多高。
明清時代
濟南有一種美叫鵲華煙雨
上自唐宋李白、杜甫、曾鞏,后至元代元好問、張養(yǎng)浩、趙孟" "等文人,從不同角度用詩文畫圖描繪了歷史上濟南最美的鵲華山水。如果說歷史上的濟南以“家家泉水,戶戶垂楊”著稱,以泉眾多為美,那七十二泉分散各處只能算是濟南“小美”,眾泉匯聚的鵲山湖、倒映湖中的鵲、華青山及與湖相連的水村漁舍,稻畦蓮蕩,才代表了濟南大美畫卷,稱為“濟南山水天下無”,也叫“濟南瀟灑似江南”(黃庭堅詩)。
到了明代,濟南人賦予鵲華山水美景一個充滿韻味和詩意的名稱“鵲華煙雨”。成書于明崇禎十三年的《歷城縣志》這樣記錄鵲山湖:“鵲山湖,城北十五里,濼水自大明湖北流,繞于鵲華,匯為湖,李北海與杜少陵同游鵲湖,憩歷下亭。”《歷城縣志》卷二《封域·山川之鵲山》這樣說鵲華煙雨:“歷下客山勝,而北方之鎮(zhèn),鵲華并峙,每當陰云之際,兩山連亙,煙霧環(huán)繞,若有若無,若離若和,憑高遠望,可入畫圖,雖單椒浮黛,削壁涵青,各著靈異,乃昔人合標其勝曰鵲華煙雨”。
鵲山有扁鵲墓。“十里湖光暑氣微,越人遺墓枕荒磯。春風(fēng)沿路青籬長,細雨空巖紫燕飛?!边@是康乾年間任宏遠的《扁鵲墓》詩。到了清初,鵲山湖變小了,“鵲華煙雨”成為明清描述鵲華山水美景的代名詞,清代詩文中已很少提到鵲山湖。
何為鵲華煙雨?清嘉慶九年(1804年),山東學(xué)政黃鉞在重陽節(jié)這天和同僚同游千佛山寫下《游歷山記》:“又十丈許,始至寺門。東轉(zhuǎn)有屋三楹,題曰‘曠如’,全城在望矣。所謂鵲華秋色者,并列于前。鵲山如屐,華不注如未開芙蓉。是日,天陰晦,時有小雨飛灑,兩山明滅于煙靄迷茫中,尤為可愛?!秉S鉞看到的應(yīng)該就是鵲華煙雨,應(yīng)該還看到了趙孟" " 那幅《鵲華秋色圖》現(xiàn)實畫卷。想必于欽也曾在相同地方遙望鵲華。清代詩人王德容《重陽前五日同李敦麓、鄭彥兮、趙西園諸同人登千佛山》曰: “煙出萬家城郭白,云開十里鵲華青”,與“兩山明滅于煙靄迷茫中”應(yīng)是一種相似的意象表現(xiàn)。
康熙年間,被尊為“德州先生”的齊河人田雯,為官清廉、體察民情,官至戶部侍郎。他曾宦游各地,飽覽美景無數(shù),但其唯對濟南山水情有獨鐘,親近濟南山水是他晚年最大心愿:“余今年三至濟南,且欲移家湖上,于是搜奇抉險以恣游涉。凡夫賞花飲酒、吟詠流連,大抵于鵲、華峰間,七十二泉上得之。”“移家湖上”應(yīng)是鵲、華山水附近的田園村舍?!胺卜蛸p花飲酒、吟詠流連,大抵于鵲、華峰間,七十二泉上得之”幾句,概括了濟南最美景致。
鵲山湖湮沒與
最美濟南山水的遠逝
鵲山湖后來是如何消失的呢?鵲華山水,濟南最美畫卷又為什么會悄然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很多研究者認為是金代劉豫開挖小清河阻斷濼水匯入鵲山湖,鵲山湖因失去濼水源頭而逐漸枯竭,慢慢消失。還有觀點認為是濟南南部山區(qū)洪水泥沙淤塞導(dǎo)致。這些或許都不是。元代王惲在《游華不注記》中就提到“經(jīng)會波樓下,出水門,入廢齊漕渠,所謂小清河者是也”。到了元初,開挖百年多的小清河,已然是一條淤塞不通暢的廢渠,濟南諸泉仍在華山附近堰頭注入大清河,大清河連通鵲山湖,所以濟南諸泉仍是鵲山湖最近的水源。即使?jié)现T泉減少注入,還有源源不斷的大清河客水作為鵲山湖水源保障,所以我們到了清代還能看見詩文中記錄的“十里湖光暑氣微”微縮版鵲山湖。那究竟是什么原因?qū)е蛮o山湖消失呢?筆者認為原因只有一個,黃河多次借道大清河入海,經(jīng)年累月反復(fù)淤塞致鵲山湖消失。
據(jù)《漢書·溝洫志》記載:“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河決于館陶及東郡金堤,泛濫兗、豫,入平原、千乘、濟南凡灌四郡三十二縣,水居地十五萬余頃,深者三丈,壞敗官亭室廬且四萬所?!边@應(yīng)該是濟南較早發(fā)生河患的記載。
《清史稿(河渠志卷一百零一)》記載:“吏部尚書孫嘉淦獨主開減河引水入大清河,略言:自順、康以來,黃河北岸決,潰運者半,不潰者半,凡其潰道,皆由大清河入海者也。”
民國版《長清縣志(山川志)》記載:“長清縣境內(nèi)黃河流域,即大清河故道,由肥城入長清,大致自西南而赴東北,迂回曲折,向背無常?!薄包S河流東不自清季始也,禹跡就湮大清河南徙,歷宋、元、明、清五百余年,或潰堤南下或轉(zhuǎn)而北出,不必盡由。大清河入海,出沒長清境界內(nèi)者,已十余次矣?!?/p>
清嘉慶年間《山東通志》記載:“大清則濟水渠道也,自東阿張秋東北,抵利津富國鹽場達于海。”現(xiàn)行山東黃河河道自聊城以下大致就是古濟水和后來大清河流路(河道)。宋元明清,大清河曾是重要運鹽河道,亦被稱為“鹽河”。元初會通河開鑿之前,元世祖忽必烈先是開鑿濟州河轉(zhuǎn)入大清河入海,自海路將江南漕糧運往北京,后因為利津出??谟偃黄确艞壌撕铰?。就是這條大清河,由元到清,黃河一旦在河南河北及魯西潰決,潰水多沿運河分南北兩支或多支下注,經(jīng)過大清河(鵲山湖)入?!笆啻我印?,應(yīng)該只是記入史志中的為數(shù)不多的黃河河患資料中極少一部分。黃河河患千百年來一直被視為中華民族心腹之患,而歷史志書中河患記載卻少之又少,那些沒有流傳下來的記載河患資料,或許都湮滅在歷史洪流之中。
實際上,黃河上游決溢,潰水借道大清河入海,絕非一條順暢通道。大清河槽淺多彎,難容巨川,加之黃河善淤,史料零星見到淹沒沿河房舍良田、淤塞河道(運道),屢疏屢淤,上決不堵,數(shù)年泛濫。由此推斷,因黃河河患,最終將鵲山湖淤平,最美鵲華山水在黃河改道大清河后幾乎了無痕跡。
有一份1949年的鵲山黃河灘區(qū)濼口鐵路大橋附近地質(zhì)勘探資料表明:灘區(qū)表層為粉沙層;下層為砂黏土,最深淤厚12米;最下層為黏土和亞黏土, 屬于湖相沉積或河、湖相沉積互層。地質(zhì)研究年限為1855年至1949年。我們可據(jù)此作為參照,推測此地鵲山湖的大概位置,以及當年鵲山湖究竟有多深。
站在濼口險工,身臨黃河,近觀鵲華,聽聞大河濤聲,仿佛聽到濼水、歷水在此交匯注入鵲山湖的浪波激流。滄海桑田,斗轉(zhuǎn)星移,已看不到煙波浩渺的鵲山湖、濟水大清河、濼水和歷水,唯鵲、華二山分列大河左右,拱衛(wèi)懸河。祈愿曾經(jīng)代表濟南最美的鵲華山水重現(xiàn),鵲華煙雨被悄然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