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聽著剛從幼兒園回到家的女兒淺唱著的這首民間歌謠,我不覺一驚,原來又要過年了。我所經(jīng)歷過的濟寧年味兒,也隨之在腦海中若隱若現(xiàn)。
濟寧,古稱濟州,是一座文化底蘊深厚且低調(diào)的城市。然而,這里的年味兒十足,有儒家傳統(tǒng)年文化,有運河之畔的新年習俗,亦有黃河大年集的熱鬧喧囂。
在孔子故里——濟寧曲阜,行走于孔廟,在萬仞宮墻前,人頭攢動,好不熱鬧。正在背誦《論語》的學童與身著漢服行走的“儒家學子”相得益彰,共同等候著肅穆的開城儀式,期待著領略東方圣城的儒家文化魅力。
“晨鐘暮鼓”儀式后,開始了精彩的展演。我們仿佛置身于幾千年前的春秋時期,接受周禮的熏陶,感受中華文明的輝煌,在這千年傳承下來的年味兒中沉醉,沉醉,不知歸路。
如果說在孔廟的白日放歌不能讓你盡興,那么在另一個文化圣地,孔子的誕生地——尼山圣境的夜景定能滿足你。夜幕降臨時,觀一場將詩、樂、舞等中國古典藝術形式與當代技術手段相結(jié)合的《金聲玉振》,推行明禮的生活方式,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整場演出分為“啟蒙開智”“少年授讀”“君子加冠”等若干篇章,縱貫人的一生,引導觀眾走進“風雅頌”的禮樂畫卷,感受典雅的生活方式。美不勝收的精彩表演,稱得上是一場視聽盛宴。移步至室外廣場,這里的無人機秀、光影水秀、絢麗煙火,則讓觀眾真正感受“現(xiàn)代科技+傳統(tǒng)”之美。
在運河之都濟寧,漫步于古運河文化帶,站在搖櫓船船頭,穿梭于濟州城內(nèi),仿佛再一次穿越時空。從隋唐的詩句,到宋元的詞曲,再到明清的碼頭商貿(mào),讓人們見證了濟寧這座沿運河而建、因漕運而興的“江北水城”的千年歷史。
農(nóng)歷新年期間,當?shù)貢e辦燈光盛宴,五彩斑斕的燈籠點亮了夜空,古運河邊更是燈火璀璨,將這座古老的城市打扮得熱鬧十足,引得老少市民流連忘返。老夫妻手牽手走過燈海,眼中閃爍著回憶與幸福的光芒;孩子在燈影中嬉戲打鬧,歡聲笑語,此起彼伏。此外,一旁的文化廣場上,舞龍、舞獅等民俗展演,非遺體驗、巡游賀歲等精彩節(jié)目輪番上演,讓過往人群大開眼界,感受濟寧古運河文化的獨特魅力。
濟寧的年味兒當然不只有陽春白雪,也不乏下里巴人。于老百姓而言,年味兒總歸離不開“家”的味道。
人間煙火處,年味充足時。進入臘月,人們生活的主旋律是備年貨。提及備年貨,就不得不提一個特殊的地方——黃河大集。雖然現(xiàn)在超市里購物很方便,但是趕集、備年貨仍是濟寧人的一個習俗。
“磨剪子嘞,戧菜刀……”幾乎對于每個濟寧人來說,都能精準地拿捏這句叫賣聲。曾幾何時,在新年之前,那些手藝人走街串巷,伴著調(diào)子拖得長長的吆喝聲,這聲音貫穿了我們這代人孩提時代的新年時光,也成為對過往的情感寄托。
置身于熱鬧的集市,在滿是鄉(xiāng)音的叫賣聲中,逛大集、買美食、賞文化,這一趟收獲滿滿的年前集市之旅,便是我內(nèi)心深處對年味兒的心滿意足。
民以食為天,在尋找年味兒的過程中當然少不了美食。濟寧人必備的年貨食品除了雞、鴨、魚、肉等“硬菜”外,也少不了糖果與馓子這些零食。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這兩樣物品不僅是祭祀眾神、供奉先祖的供品,也是饋贈親友、親戚往來的必備之品。蜜三刀、羊角蜜、姜絲、芙蓉果子、桃酥……從小吃到大的糕點,更是百吃不厭。
這一塊塊甜蜜的糕點中,承載著我滿滿的新年記憶。黃河大集最撫人心的年味兒,除了味蕾上的滿足,必然還有它——非遺花樣饅頭。其獨有的文化內(nèi)涵是揉、搓、捏、點、切、刻、劃……一把小剪刀、一根筷子,再加上一雙巧手,談笑風生間,一個個普通的面團就變成了活靈活現(xiàn)、造型各異的藝術品。
黃河大集上,非遺花樣饅頭體驗區(qū)吸引著不少市民駐足圍觀。老師現(xiàn)場親手傳藝,市民體驗學習,不一會兒,一朵朵美麗的“花”就呈現(xiàn)出來。
濟寧的年味兒不止這些,還有貼春聯(lián)、吃年夜飯、除夕十二點的鞭炮聲、大年初一的磕頭拜年……
年味兒是中國春節(jié)本身所有的儀式感,是慶祝一家團圓,是祈禱家人健健康康、和和睦睦、歡歡樂樂,是親情的凝聚,是鄉(xiāng)情的寄托,更是對文化的傳承與守護。
年味兒,如同一壺陳年佳釀,隨著時光的流逝,愈發(fā)香醇濃郁,回味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