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人的“年”,隆重而漫長。一進入臘月,空氣里就開始彌漫起“年”的味道 。在這片有著8000年歷史積淀的黃土大地上,非常講究儀式感的人們更注重“年”的過程,就如同品嘗一瓶好酒,前調(diào)、中調(diào)、后調(diào),一樣也不能少。
“吃了臘八飯,快把年來辦”。在天水,人們把為年所做的各種準備稱之為“辦年”,臘月初八就是天水人“辦年”的開始。在這一天,除了喝臘八粥,當?shù)剡€保留著吃“迷心飯”的習俗?!懊孕娘垺?,即米飯或撒飯,傳言吃了它就可以迷(糊)住心,不再考慮任何事情,一門心思準備過年了。從這一天起,趕集屯貨、掃房布新、蒸炸煮涮、置辦年貨、準備祭祖……一場為“年”所做的準備即刻鋪展開來,幾千年保留下來的約定俗成的儀軌又周而復始、生生不息地輪轉(zhuǎn)起來。
歷史悠久的中華飲食文化和“民以食為天”的生活理念已然深刻地印在每個中國人的骨子里,對于天水人也不例外。天水人“辦年”過程中有一項重要內(nèi)容就是準備過年菜,其中最有名的就要數(shù)“八大碗”了?!鞍舜笸搿逼鋵嵕褪前说廊澦卮钆涞摹邦A制菜”,當?shù)厝艘步小翱弁胱印?,承載著每一個天水人記憶中的傳統(tǒng)味道,更是逢年過節(jié)、迎賓待客中必不可少的一桌地方特色菜。據(jù)傳,清乾隆年間,由于“滿漢全席”在飲食業(yè)得到發(fā)展,分為“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其中,“八大碗”被納為“下八珍”。由于各地的“八大碗”食材不一,菜品也就不盡相同。天水的“八大碗”包括里脊、紅燒肉、酥肉、黃燜雞、雜燴、豆腐、粉條、八寶甜飯。在“辦年”過程中,人們會提前準備好各類預制食材,按照傳統(tǒng)方式進行搭配,然后盛放于老制砂碗中,置于冰箱或陰涼處儲存。等到過年時,上籠蒸透,分別扣于盤中或碗中,一桌熱氣騰騰、美滿團圓的幸福年夜飯即刻成席。“八大碗”制作之講究可從“雜燴”中的一道食材——夾板肉的制作略知一二。首先將雞蛋清和蛋黃攪勻攤成薄餅,再取新鮮五花肉剁碎調(diào)味后,夾在兩層薄蛋餅中間壓平,上籠蒸熟,切成條形,便做成夾板肉。以夾板肉為主,配以響皮、丸子,澆上雞湯,撒上蔥花、香菜、木耳等,盛入湯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天水雜燴便可上桌了。
為過年做準備的日子仿佛過得格外快,不知不覺中就到了臘月二十三,也就意味著進入了年關?!芭D月二十三,打發(fā)灶爺上青天;臘月二十四,打發(fā)灶爺上柳樹?!碧焖曀字屑涝钌駮r間一般為臘月二十三,但因這天過于忙亂、沒有顧上“打發(fā)”的人,也可以在臘月二十四進行。殺獻灶雞、烙灶餅、獻灶糖,點蠟焚香、磕頭祭祀……人們用這種古樸的儀式希望灶神在上天匯報時能為家庭帶來好運和幸福。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燉鍋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fā);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鬧一宿……
按照這既定的習俗,一樣不少的就進入了年三十兒。
除夕這天,除了貼春聯(lián)、掛燈籠、準備年夜飯外,天水人還要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接先人”,有些地方也稱之為“接紙”。在夜幕降臨、天色朦朧間,一家老少,端香擺盤,香蠟紙裱,前去祖墳接先人。祖墳太遠的則在朝祖墳的方向,燒香點蠟,奠酒奠茶,行跪拜禮,并鳴放鞭炮,寓接請先人,然后就開始封門、掛對聯(lián),擺上供品、茶、酒等,先人接來以后家人就不能出門了。在這個萬家團圓的日子里,陰陽兩世的親人在這一刻仿佛也奇妙地團圓了,這是一個神秘且神奇的時刻,生與死的界限模糊了,陰和陽的血脈暢通了,接紙的儀式也不再只是做給活人看的形式,而是生者與逝者的對話、人世與天國的交流。它體現(xiàn)了當?shù)厝藢ψ嫦鹊淖鹁春蛯π履甑钠诖?。另外,先人接到家里的這幾天中,每次吃飯前都要先祭奠,祭奠的筷子必須成雙,祭奠完了家里的人才能開吃。通過這些習俗,人們不僅表達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也增強了家庭和社會的凝聚力。
到了大年初三,就開始“送先人”了。有的地方是大年初三的上午10時左右就開始,有的地方是下午6時以后開始;有的是直接把紙送到祖先墳地里然后燒奠,有的則送到半路燒奠了就行……究竟送到哪里好,沒有人規(guī)定,圖自己方便,因為這是民間風俗。
送走了先人,天水人真正的春節(jié)活動才開始。走親訪友、宴請賓客……一時間,街道里到處是喜氣洋洋、歡樂祥和的景象。特別是從正月初八開始,天水的年就進入了高潮期。作為“秦州八景”之一的天水玉泉觀迎來了一年一度盛大的“朝觀”廟會?!吧暇懦^”是天水人約定俗成的風俗,也是古城天水年俗文化活動中最重要的部分。據(jù)傳,自明代以來,天水玉泉觀就有正月初九朝觀為玉皇大帝慶壽的習俗。從初八夜間開始,玉泉觀內(nèi)人潮涌動,各殿堂燈火通明,香燭裊裊,旗幡飄舞,鐘磬齊鳴,人們爭先恐后趕在正月初九零時為玉皇大帝點燃第一炷香,祈求新的一年生活平安、家人健康、家庭幸福美滿。
到了正月十二、十三,天水市秦州區(qū)、麥積區(qū)的主街道上,兩場熱鬧非凡的社火會演又拉開帷幕。舞龍、舞獅、扭秧歌,耍槍、舞刀、滑旱船,媒婆、高臺、新媳婦……各種花樣、各種扮相的演員齊聚一堂、各展風姿,整條街道人山人海,鑼鼓喧天,“傳統(tǒng)社火表演+現(xiàn)代花車游行”,精彩紛呈,各具特色,奪人眼球,街道兩旁觀看社火的人們更是歡呼雀躍,欣喜異常。正月里的社火會演打破了春節(jié)里的寧靜,把天水整個農(nóng)歷新年推向了最高潮。緊接著就是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的花燈展,位于市區(qū)中心的人民公園里會展出色彩艷麗、造型精致的各式手工花燈。每到夜幕降臨,這里燈火輝煌,流光溢彩,花燈璀璨,春景如潮,一幅“火樹銀花不夜天”的人間盛景,令人眼花繚亂,美不勝收。
正月十六的“伏羲廟會”可以說是天水年的后調(diào),也是最具儀式感的一項年節(jié)活動。天水是人文始祖伏羲的故里,相傳正月十六是伏羲的生日,所以自明代開始,天水人便在這一天舉行盛大的民間祭拜伏羲活動,一直延續(xù)至今,已成為天水獨特的年節(jié)活動。每年正月十六零時,天水伏羲廟都會舉行隆重的祭祀典禮,數(shù)萬民眾聚集于此,朝拜中華人文始祖伏羲,祈求國泰民安、家庭幸福。除了傳統(tǒng)祭奠儀式和文化活動外,還有一個獨特的習俗,那就是在廟內(nèi)進行“紙人灸病”。伏羲廟庭院中現(xiàn)存有數(shù)十棵參天古柏,據(jù)說是按照伏羲八卦推演的64個方位而栽植,相傳每一株古柏都能解伏羲之意。人們根據(jù)天干地支的循環(huán)規(guī)律,每年會推選出一株古柏作為神樹,認為它是伏羲派來給人們消災滅禍、根除百病的。在這一天,人們會帶著用紅紙剪的小紙人,貼在神樹上,身體哪個地方有病痛,就會在紙人對應自己傷病的部位以香點艾進行灸療,祈求保佑康寧。這個習俗雖然不能真正治愈疾病,但它提供了一種心靈上的安慰,體現(xiàn)了人們對健康和幸福的美好愿望。天水正月十六民間祭拜伏羲活動不僅是對中華人文始祖的紀念,也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這一活動體現(xiàn)了天水人民對伏羲的深厚情感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進一步彰顯了其重要的文化價值。
當盛大隆重的民間祭拜伏羲活動結束后,天水人的“年”就算告一段落了。在外漂泊的游子帶著過年積攢的溫暖和力量以及家人的祝福重新出發(fā),開始新一輪的奔波、操勞、忙碌;守在故土上的人們也開始了新一輪的播種、耕作、收獲……因為一夜春風間,人們仿佛從沉醉中蘇醒,又一場新的輪回開始在這片秦隴大地上有聲有色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