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天地間,長河不盡流。
人生長河,歲月靜好;生命流注,無有阻隔。
也許是一種巧合,也許是一種使然,很多作家的一生都是與水結(jié)緣。汪曾祺就說過:高爾基沿著伏爾加河流浪過。馬克·吐溫在密西西比河上當(dāng)過領(lǐng)港員。沈從文在一條長達(dá)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輩子。二十歲以前生活在沅水邊的土地上;二十歲以后生活在對這片土地的印象里。汪曾祺自己,懷想的又何嘗不是一個“水做的高郵”呢?他坦誠地說:“我的家鄉(xiāng)是一個水鄉(xiāng),我是在水鄉(xiāng)長大的,耳目所接,無非是水。水影響了我的性格。也影響了我的作品風(fēng)格?!庇谑?,我甚至斷想:作家往往都是水質(zhì)的,水行千里,精神之河汩汩向前。
通過長長的時間,通過遙遙的空間,讓另外一時另外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無有阻隔。沈從文做到了。他的《邊城》《長河》《三三》《蕭蕭》《貴生》《丈夫》《湘西》,他的《湘行散記》,他未完的《從文自傳》……他以“鄉(xiāng)下人”“邊緣人”自謙的態(tài)度和誠懇,他如水一般柔軟和強(qiáng)韌的文字,還有他作品中彰顯的獨(dú)特性、地域性、和諧性和人性之美、生命之思,以及他總是不斷地在修改、完美著自己的“習(xí)作”……正是這樣,他和他的作品正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歲月流傳,墨香依然。
盡管今天看來,這一切都是那樣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墒?,好友巴金在后來的憶文中說,他隱約感覺到沈從文微笑背后的痛楚和孤寂。
先生把名利看得很淡很淡,后來他卻聲名鵲起;先生從不欠別人什么,別人卻總是覺得欠他很多很多;他不求聞達(dá),聞達(dá)自至。大家都知道,先生作品的魔力和精神的影響是望塵莫及的。
是的,在那些艱難的歲月里,他沒有消沉,從不肯浪費(fèi)時間。他當(dāng)講解員時,無暇用餐時,常以餅干充饑。一個人在那冷冷清清的博物館里,在那灰塵撲撲的故紙堆里,專心致志,廢寢忘食。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他一個人清點文物達(dá)80萬件之多。一個人在“風(fēng)雨交加”的傍晚,形單影只,去往琉璃、東安市場、隆福寺一帶,收集和鑒賞文物。如此,一干就是30年,一系列研究中國文物的學(xué)術(shù)著作填補(bǔ)了一項項空白,如《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明鏡》《龍風(fēng)藝術(shù)》等。尤其,他那本《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對于中國文化史研究來說,無疑如日之輝、乾坤之水。
在那樣的年代,只有他,把時間看得尤為金貴。“不要浪費(fèi)時間?!彼麑ψ约赫f,也對朋友說。對老朋友也是如此,他不止一次對巴金說,對靳以說,對蕭乾說。有許多得到他幫助的青年才俊去他家里,離去時,他也總是不忘叮囑一番:不要浪費(fèi)時間!然后,微笑著看著他們一個個遠(yuǎn)去。
后來,情形愈來愈不好,沒有人再敢去他那里。他和整個世界隔絕了。他仍然牽掛著他的朋友們,一封封長信捎帶著他的關(guān)心和祝福,傳達(dá)著他的平靜和信心。
從現(xiàn)有的資料來看,沈從文的去世,出奇地平靜,報刊和廣播上都沒有片言只語。唯一能找到的,是當(dāng)時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的一份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訃告:沈從文同志因病于1988年5月10日晚8時35分在家逝世,享年86歲。為尊重沈從文同志生前愿望和家屬要求,喪事從簡,不舉行任何悼念儀式。特此訃告。
沈從文走了,如水一樣,復(fù)歸平靜,無聲無息。就是在這種情形下,還是有很多人不約而同地趕到他的家里。看到他躺在那里,像熟睡一般,十分平靜。每個人手中拿著一朵月季,走到老人跟前,緩緩地行禮,然后將一朵一朵的月季花平放在他的身邊……霎時有一種幻象:老人與花好像是浮在平靜的水面上,緩緩地向歲月深處流去。
回光潮流。他應(yīng)該記得沅水上的水鳥、水鴨、渡船、吊腳樓,他應(yīng)該不會忘記家鄉(xiāng)的水牛、水碾、水車、水橋、水磨,還有那碧澄的水,葳蕤的山,善良的老船夫,情竇初開的翠翠,忠誠的老黃狗,甚至還有落水為妓在船上“做生意”的女子……更有一個水汽氤氳在天地間的藝術(shù)世界——“貴生在溪溝邊磨他那把鐮刀,鋒刃磨得亮堂堂的。手試一試刀鋒后,又向水里隨意砍了幾下。秋天來溪水清個透亮,活活地流,許多小蝦子腳攀著一根草,在淺水里游蕩,有時又弓著個身子一彈,遠(yuǎn)遠(yuǎn)地彈去,好像很快樂。貴生看到這個也很快樂?!?/p>
先生看到這一切,一定感到特別親切,一定興奮不已,立馬會情不自禁地贊嘆:“米(美)極了,真米(美)呀”!當(dāng)然,這時,他那慣有的“鄉(xiāng)下人”的微笑,一定會洋溢在他平和的臉上。
是的,他笑了,還是那一如既往的微笑,似那般地童心未泯。保留一顆純真的童心,再大的風(fēng)雨終將會過去,再黑的夜晚終將會迎來黎明的曙光。他溫和地笑,來自那個世外桃源的邊城,來自一個個水邊的村落,來自一個個水上人家,來自吊腳樓上一雙雙水靈靈的眼睛。所以,他筆下的人物,總是那樣安詳,和諧,善良。
水中著鹽,飲水乃知。事實上,他到大都市待了快60年,他還像一個純粹的鄉(xiāng)下人。他離不開他的鄉(xiāng)下,他忘不掉那一個個可觸可摸、可愛可憐、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鄉(xiāng)下人。
先生很坦率地說:我實在是個鄉(xiāng)下人。說鄉(xiāng)下人我毫無驕傲,也不自貶。鄉(xiāng)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遠(yuǎn)是鄉(xiāng)巴佬的性情,愛憎和哀樂自有它獨(dú)特的式樣,與城市中人截然不同。
鄉(xiāng)下人自是不同于一般的文人雅士。先生在一首舊體短詩《漓江半道》中是這樣地描繪:綠樹蒙茸山鳥歌,溪澗清潤秀色多。船上花豬睡容美,岸邊水牛齊過河。難怪,當(dāng)年有人大加贊嘆,說以豬、牛入詩,且詩情畫意,前無古人呀。不過,我讀起來,卻還是讀到先生的童心、純凈和美好。當(dāng)然,還有一份濃濃的思鄉(xiāng)情。也許,先生在吟詠間,真的是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潛入了夢中的故鄉(xiāng)。
超然絕塵想,寄懷水云鄉(xiāng)。誠如他的學(xué)生汪曾祺所說,沈從文一生沒有離開過他的湘西,日思夜想他的沅水,與水流長。1982年,伴著春天的腳步,已是八十高齡的沈從文最后一次回到家鄉(xiāng)。他和鄉(xiāng)親們順沱江泛流而下,一路看不夠岸畔的水碾、吊腳樓和滿目的青山。上岸后,微笑著的他與夫人張兆和立于水邊合影留念,久久不忍離去。
此時,我的心情,正如先生在《湘行散記》中寫到的一樣:“望著湯湯的流水,我心中好像忽然徹悟了一點人生。同時又好像從這條河上,新得到了一點智慧。山頭一抹淡淡的午后陽光感動我,水底各色圓如棋子的石頭也感動我。我心中似乎毫無渣滓,透明燭照,對萬匯百物,對拉船人與小小船只,皆那么愛著,十分溫暖地愛著!”
數(shù)年后,先生水隨天去。
鄉(xiāng)里后學(xué)顏家文在香港的《大公報》上讀到先生逝世的消息后,立馬給張兆和寫了一封短信,信中說:“沈先生的去與他的來,他的一生都是和諧統(tǒng)一的。在這個世界上,他從來就無意于爭求什么,無意于喧嘩什么,只是默默地做著自己的事業(yè)。他得到的是最多的……”
先生是什么?是水芝,水仙,水竹。水有水德,先生如是。
水是什么?《說文解字》有注:“水,準(zhǔn)也。北方之行。像眾水并流,中有微陽之氣也?!?/p>
現(xiàn)在想來,先生一定是早有所感、早有所悟,心如明鏡、心如止水。
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水遠(yuǎn)山長,秋芳草又生,長河不盡流……
選自《海口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