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思想家李贄曾寫過一副對聯(lián)——“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這副對聯(lián)非常出名,甚至連毛澤東主席也曾引用過。
對聯(lián)說了兩個人,上聯(lián)說的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一生行事風格嚴謹;下聯(lián)說的是北宋宰相呂端,遇到大事都能冷靜處置。自從蹭了諸葛先生的熱度以后,本不太出名的呂端在民間的知名度大大提升。
呂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人,呂端的父親在后晉時擔任兵部侍郎,他的哥哥則是趙匡胤的親信幕僚呂余慶。一般說來,有這種家底的人,官運都差不了。而呂端卻用自己的經(jīng)歷證明了“造化弄人”這句話。每個了解呂端履歷的人,都會忍不住搖頭嘆息。
老兄,你點兒太背了!
趙匡胤的時代,呂端做過知州、知府之類的地方官。輪到趙光義做皇帝后,呂端當上了開封府判官,那時的開封府尹,是皇弟趙廷美。
趙廷美自己的日子不好過,開封府的人也跟著倒霉。不久,府里有人因為違法買賣竹木犯了事,呂端不知怎的也繞了進去,被貶成了商州司戶參軍。開封府判官四品官,商州司戶參軍是八品官,這個貶官幅度,堪稱自由落體。
趙光義恨屋及烏,對趙廷美屬下的人特別討厭,呂端剛準備上路,就得到通知,此次前去必須環(huán)保出行,不準騎馬,只能步行。這個規(guī)定可把呂端坑慘了,從開封到商州(今陜西商洛,當時靠近西北前線),一千三百多里路,就算坐馬車過去,也能把他顛個七葷八素,何況步行。
倒霉的事還沒結束,呂端這次去商州,居然被命令必須戴著枷具上路。枷具,看過古裝劇的人都見識過,兩塊板扣在人脖子上,兩只手舉著不能動,簡直就是把呂端當犯人對待了。
對于一個官員來說,這不僅是身體上的懲罰,更是一種人格上的侮辱,可呂端的反應讓所有人大吃一驚。等監(jiān)押的人來到開封府的時候,他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個憨憨的胖子沒有唉聲嘆氣,也沒有整理行裝,居然還在忙著辦公。
監(jiān)押官正目瞪口呆,呂端卻像個沒事人一樣,看見人家來了,指著那枷具熱情地招呼:“來,盡管拿過來,盡管拿過來?!?/p>
就這樣,呂端忙完工作,戴上枷具,從容上路。
被貶以后,呂端沒有半句怨言,仍然吃得香,睡得著,只顧埋頭干活,因為政績不錯,官職又慢慢升了上來。
雍熙二年,許王趙元僖任開封府尹,呂端又一次出任開封府判官。
趙元僖和趙廷美可不同,當時,他可是貨真價實的皇儲,將來的皇帝!
呂端能成為他身邊的人,前途不可限量。按照這個路子發(fā)展,這真應該是一個苦盡甘來的勵志故事。
可后來發(fā)生的事情我們前面剛講過:趙元僖暴病而死,然后趙光義發(fā)現(xiàn)了背后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然后趙光義十分憤怒,然后追責趙元僖身邊的人……
沒錯,倒霉的呂端又中獎了。這次貶得比上回稍微好點,衛(wèi)尉少卿,六品官。
呂端在一個坑里面摔了兩回,此時他已經(jīng)五十八歲。難得的是,他依舊心態(tài)良好,沒把自己的進退得失當回事。
淳化四年,呂端的命運迎來了轉(zhuǎn)機。一天,考課院(負責考核州縣下屬官吏的機構)專門召見了一批被貶謫的官員,重新對他們進行考核,趙光義也親自到場。
這批官員均因受到趙光義譴責而被貶官,日子都不好過。這群失意官員難得有一次向皇帝“申冤”的機會,一輪到自己,都拼命訴說自己的委屈,為了增強效果,還擠出了眼淚(皆泣涕),唯恐別人不知道他可憐。
可等輪到呂端,他沒有像別人一樣哭天抹淚,只是平靜地說道:“我之前輔佐秦王(趙廷美),因為行為失當被貶到商州,陛下重新提拔任用我。許王(趙元僖)暴病而死,我作為輔臣也是有責任的,陛下又沒有重責我,還保留了我的官籍,已經(jīng)很幸運了?,F(xiàn)在要考課院要對我重新處理,我也沒什么奢望,只要做個潁州團練副使(低品階散官)就可以了。”
聽了呂端的回答,趙光義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我自然是了解你的?!?/p>
事實上,趙光義已經(jīng)暗中關注呂端很久。
呂端兩次被貶期間都沒有怨天尤人,無論擔任什么官職,在什么地方都專心辦事,取得了很好的政績。這種氣度和雅量在官場中無疑是十分稀缺的,他的名聲也傳到了趙光義的耳朵里。
經(jīng)過這次考察,趙光義更加確信,眼前這個老臣,是個值得托付重任的人。
談話后不久,呂端官復原職,并出任樞密直學士,僅過了一個月后,又被突擊提拔進宰執(zhí)班子,擔任副相。
過了兩年,趙光義又命呂端出任宰相,成為百官之首。
就這樣,呂端的坎坷經(jīng)歷反而成就了他晚年的神奇逆轉(zhuǎn)。
人生暫時不順的朋友大可借鑒一下,有時候受點委屈,也不要自暴自棄,權當是命運對你的考驗。只要你把理想埋在心底,隱忍努力,總有一天,好運會垂青于你,讓你一飛沖天、一鳴驚人!
當然,呂端突然得到重用也被很多人質(zhì)疑。他們看不懂趙光義的用人手法,覺得短短三年,把一個不起眼的小官吏拔擢為宰輔重臣,實在太輕率。
有人對趙光義說,呂端這個人,有時候辦事比較糊涂。
趙光義聽了,會心一笑,說出了那個著名判斷:“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選自《宋朝進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