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人類最偉大的發(fā)明之一,文字承載了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和知識積累,沒有文字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人類歷史上有很多原生文明,文字是這些文明最重要的特征。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丁頭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圣書字),中國的甲骨文,還有古印度的文字,是四大文明的核心成就。
有人說,世界幾大文明中只有中華文明沒有中斷,其實說的就是文字的使用沒有中斷。以甲骨文為核心的早期中國文明,雖然沒有兩河流域的文字那么早,也沒有古埃及的文明那么早,但確實是延綿不斷地傳下來了。
2015年,位于河南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向全國發(fā)布了一個公告——懸賞!請大家來認甲骨文,認出一個字可以獲得10萬元的獎勵!今天如果有人能夠成功釋讀一個從前沒有認出來的甲骨文字,應該就能獲博士學位了。為什么會這樣?因為甲骨文里比較好認的字早就被破譯了,留到今天未破譯的,都是很難識讀的文字。
所謂“甲骨文”,是刻寫在龜甲或者獸骨上的文字。清朝國子監(jiān)祭酒王懿榮于1899年發(fā)現(xiàn)甲骨的故事流傳很廣:王懿榮差人去北京買“龍骨”——一味中藥,買回來后發(fā)現(xiàn)“龍骨”上刻有文字。王懿榮是金石學家,認識篆文,他仔細辨認,發(fā)現(xiàn)這些字跟大篆很像,自己居然沒見過。他隱隱約約覺得這些字沒準是更早的文字,于是派人去收購這些甲骨。消息傳出后,當時很多有名的學者如羅振玉、王襄也都跟進收購這些刻有字的骨頭片。不過直到1908年,他們才獲知這些甲骨的原本埋藏地在河南安陽小屯。正是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揭開了殷墟的神秘面紗。
我們在博物館或者圖書館里看到的甲骨,很多都是碎片。實際上大批量的甲骨是一坑一坑出土的。明清時期的農(nóng)民耕地,造成完整的甲骨被打碎。耕過地后,偶遇雨水沖刷,甲骨碎片就有可能在地表暴露出來,從而被人撿去。但這是很久以前的事,今天的殷墟,地表很難再撿到甲骨片了。我們考古隊撿到單片甲骨最晚是在2003年,此后再也沒有這樣的好事了??傊谏坛臅r候,甲骨是成坑埋藏的。
龜板通常是烏龜腹部的甲,獸骨通常是牛肩胛骨。所謂甲骨主要是這兩類。1936年,中央研究院挖到了一坑甲骨,共計17000多片,看得出是有意埋藏。1991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花園莊東地也挖到完整的一坑甲骨,密密麻麻地排著。有的甲骨片還穿有小孔,穿小孔意味著甲骨片原本有可能是用繩子編起來的,跟檔案和書類似。2004年,又挖到若干小坑甲骨。一批一批的發(fā)現(xiàn)證明,甲骨在商朝很珍貴,不是隨意扔棄的,而是歸檔保存的。
甲骨文發(fā)現(xiàn)以后,人們開始了對它的釋讀與研究。早期最有名的研究者是“甲骨四堂”——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他們在認字、斷代和利用甲骨文研究歷史和古代社會方面各有所長。據(jù)學者估計,殷墟出土甲骨的總量可能有13萬到15萬片,發(fā)現(xiàn)的單字大概是4500~4600個。經(jīng)過多代學者的努力,大概有1600多個字被釋讀出來了,或者更保守地說,至少有1300多個字被成功釋讀出來。這是因為有一部分文字釋讀可能還需要更多時間來驗證,學術界才能最終認可。反過來推,至少還有3000多個字沒有破譯,這就是中國文字博物館為什么要發(fā)布甲骨文釋讀懸賞令的原因。
從造字法則上說,漢代學者所說的“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在甲骨文中都有所反映。古文字學家唐蘭將“六書”綜合為象形、會意、形聲三種方式,更具概括性。象形字最為簡單,甲骨文中的牛、馬、鳥等字,都是通過捕捉動物特征創(chuàng)造的文字,與所記錄的實物非常相像。象形字還有很多。甲骨文“魚”字的寫法,還有“車”字的寫法,都是照葫蘆畫瓢,分別是一條魚或一輛車的樣子。雖然甲骨文字中象形字很多,但我們卻不能簡單地將甲骨文定性為象形文字。
另一類是會意字。會意字在甲骨文里非常常見。會意,就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有意義的部件組在一起創(chuàng)造一個新字。比方說牢固、牢房的“牢”,便是典型的會意字?!袄巍弊值谋玖x是關養(yǎng)牲畜的圈欄,它有兩個部分:最外面一圈,象征圈欄,圈欄里面是一頭?;蛘咭恢谎?。甲骨文中的“牢”雖然整體書寫風格與現(xiàn)在的字差異很大,是象形基礎上的會意,但字的結構與今天的寫法并無太大差異。今天“牢”字的寶蓋頭和里面的“?!?,就是這樣演變來的,欄圈變成了今天的寶蓋頭。
甲骨文中還有一類字是形聲字。形聲字到后期越來越多。所謂形聲字,通常也由兩個以上部件構成,一部分表示意義,一部分提示聲音——也就是這個字的讀音。形聲放到一起,就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字,相對象形和會意來說,形聲更能表示相對抽象的概念。比如春天的“春”就是形聲字,甲骨文中的春,有木、日、屯三個部件,“木”有時不止一個,“木”和“日”象征了春天的萬物生長、陽光普照,而“屯”則是專門提示讀音用的——“屯”與“春”在語音上是接近的,古音中它們都是“諄”這個韻部下的字。
象形、會意、形聲是甲骨文主要的造字方法。有一點可能大家會有誤解,認為甲骨文都是象形字,實際上,象形字確實在甲骨文里占了相當大的比例,但越到后期,會意字、形聲字越多。今天的漢字里,形聲字已經(jīng)占到了90%多,象形字越來越少,這是漢字發(fā)展的規(guī)律。嚴格地說,甲骨文是一種“意音文字”,它既表意也表音。
甲骨是用來占卜兇吉、預知未來,或?qū)χ匾虑樽龀鰶Q斷的。專事占卜的人稱為“貞人”。他們通過在甲骨背面鑿坑、鉆孔、燒灼,使龜甲獸骨的正面產(chǎn)生裂隙,然后觀察裂隙的形態(tài)、走向等特征,從而對需要卜問的事情做出判斷,獲得占卜結果。占卜是神圣的事情,貞人會將占卜日期、貞人名號、所求問題、占卜結果,甚至事后驗證與否刻寫在甲骨上。這些文字便是所謂的“卜辭”。
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十幾萬片甲骨,到底記錄了哪些事情呢?根據(jù)整理,殷墟的甲骨文,涉及的內(nèi)容包括祭祀、戰(zhàn)爭、狩獵、歷法、天象,以及少量與生產(chǎn)、生活相關的內(nèi)容。比如我國傳統(tǒng)紀年、紀月、紀日方式所用到的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在甲骨文里都有了,而且列出了完整的干支表。甲骨文里還有大量與天象相關的記錄,比方說下雨、下雹子、日食這樣的現(xiàn)象,也都被記錄了下來。
甲骨文還記錄了當時各種各樣的祭祀方式。比如彡(擊鼓而祭)、翌(舞羽之祭)、祭(酒肉之祭)、沉(溺牲之祭)等。有的祭祀甚至與割頭、肢解人體有關。甲骨文還常常占卜商王去打獵會不會很順利,會不會有收獲,當然還有與征伐、戰(zhàn)爭相關的占卜記錄。比方《甲骨文合集》6057這片的卜辭,就記錄了商王朝時期土方和工方兩個方國反叛商王朝的事:土方從東邊占領了商王朝的兩個邑(居民點),工方則侵犯了商王朝西部的兩個邑,還抓了75個人。
甲骨卜辭所記錄的內(nèi)容,對于中國上古歷史的研究意義重大。甲骨沒有出土之前,我們只能通過傳世文獻了解商王朝,而甲骨卜辭無可辯駁地證明了《史記·殷本紀》所載商王朝歷史的真實性,并大大豐富了有關商王朝的歷史內(nèi)容。
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商朝文字,絕大多數(shù)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有人可能會誤會,以為商朝的文字是所謂的“刀筆文字”。這是不對的。實際上,商朝是“毛筆字”時代。很多證據(jù)表明,商朝人的日常書寫是寫“毛筆字”。甲骨文里的“史”字,本是手拿筆桿寫字的會意;而“惟殷先人,有典有冊”的“典”字,描繪的是兩只手在扒拉竹簡。甲骨文里還真能找到“作冊”這個概念。“作冊”,被學者們解釋為一種掌握了書寫能力的官職,“作冊”的初義,是指在簡冊上寫字。
事實上,今天我們還能直接看到商朝人書寫在玉器或石器上的文字。殷墟出土過一件大理石做的戈,上面就有清晰的毛筆字。近年發(fā)現(xiàn)的一把玉戈,上面也留有毛筆蘸著朱砂寫的11個字。這些都是商人用毛筆書寫的直接證據(jù)。當然青銅器上還能看到更多與毛筆字相關的銘文。這些銘文是用毛筆先寫好,然后照著毛筆痕跡制出銘文范而鑄造出來的,所以毛筆字的筆意還在。
這些都證明商代其實是“毛筆字”時代。
幾年前,考古隊發(fā)現(xiàn)過一片殘破的骨板。骨板兩邊都有字,其中一面刻有一道一道的豎條,豎條之間刻有文字,字口有墨的痕跡。這片骨板實際是商人拿來練毛筆字的。我們開玩笑說,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法帖。
甲骨文無疑是殷墟考古發(fā)現(xiàn)中分量最重的文物,因為它是文字,是古人思想的反映,是歷史事件的直接記錄,它讓我們知道中國的書寫時代最遲從商代開始,它讓我們知道3000年前的很多事件和人物,也讓我們能夠直接面對商代的文明高度。
(摘自《三聯(lián)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