栓皮櫟為殼斗科櫟的落葉喬木,陽性植物,比較適合在干冷環(huán)境下種植,多生長在中、低山地和丘陵地區(qū)。栓皮櫟木質地較硬,適合制作梁柱、高檔家具;小枝可以培養(yǎng)蘑菇、黑木耳;栓皮薄而柔軟,可用作軟質木材,是重要的輕工材料;果實含有豐富的淀粉和其他養(yǎng)分,是很好的飼料;其樹形直立,樹冠挺直,病蟲害極少出現,是優(yōu)良的用材樹種。栓皮櫟因其獨特的生長特性和使用價值,在山東省濟寧地區(qū)的種植范圍越來越廣,本文主要分析栓皮櫟育苗及造林技術,以期提高該地區(qū)栓皮櫟造林成活率,促進相關產業(yè)經濟效益穩(wěn)步增長。
一、栓皮櫟育苗技術
1、嫁接育苗
(1)篩選和處理優(yōu)良樹種
選取優(yōu)良林分,采用小樣地法、優(yōu)勢木對比等方法,開展整片林地調查,制定優(yōu)良樹種優(yōu)選準則。天然條件下,當年生枝條短而弱,樹芽干枯,接穗水分流失嚴重的不適合用作嫁接育苗。因此,要采取截枝、強化肥水管理等措施,促使1年生旺枝生成,為后續(xù)嫁接育苗打下良好的基礎。
(2)培養(yǎng)砧木苗
選用2—3年生的實生樹木并裝杯定植,其樹木地徑至少不低于1cm,高度不低于70cm,生長狀況較好,主干挺直,頂芽完整,根系發(fā)達,沒有病蟲害。營養(yǎng)杯尺寸至少要超出30×40cm,株行距至少要超出80×100cm,在樹木根系部位填充適量的營養(yǎng)土,壓實,以確保其健康成長。如果當年生枝梢通直、健壯、水分充足,容易修剪,次年春天即可進行嫁接。相反,要對樹木短截30—40cm,定植1年,等當年生枝發(fā)育良好后再進行嫁接。
(3)收集和貯藏接穗
以秋梢停止生長至次年春天樹液流動前為最佳采穗期,選擇優(yōu)良品種,收集冠外圍中上部1年生強干枝,并保證穗條飽滿、健壯、無病蟲害。將穗條切成15—20cm并保留頂芽,按照優(yōu)樹號和樹枝粗細對其進行編號登記,分類打捆后放入濕潤袋中。為避免水分損失,需要進行封蠟沙藏、冰箱冷藏。封蠟時,先把蠟加熱成液態(tài),在剪口下方1cm以下沾蠟,確保蠟均勻,剪口不漏。選擇背風潮濕的林冠下面位置挖窖。沙藏時,首先在底部鋪設10cm濕沙,把接穗放入無紡袋內,做好標識后放置。
(4)嫁接方式
在嫁接1周前澆水1次,使植株根部吸收水分,有利于愈傷組織形成。在嫁接1天前,將接穗浸泡消毒,去除蠟封,浸泡12小時。排出的水晾干后,用50%多菌靈500倍液噴灑,然后放入保濕袋或泡沫箱中備用。在正式嫁接時,具體可選用如下2種嫁接方式。
①髓心形成層對接。首先,在砧木頂梢,選取與接穗粗度最接近的,按照45度斜角向下削到髓心,深度是枝條直徑的1/2,沿著水平方向削出,枝條縱向對半切8cm,在第一刀口下面的砧木背側,按照45度斜角向下削,直至髓心,砧木枝梢頂部和母體分離,在其上做成V型插口,再用保濕袋暫時加以防護。其次,將預備好的接穗從泡沫盒里拿出,夾緊接穗,并確保剪口在前面,使用嫁接刀,自頂芽下3—5cm處開始,按照45度斜角向下削到髓心,深度是接穗直徑的1/2,沿著水平方向削出,枝條縱向對半切,其長度等于砧木切面長度。在切口下面接穗背側,按照45度斜角向下削,直至髓心,末端呈倒V形,與砧木上V型切口相契合。最后將砧木與接穗切口快速對接,使之緊密貼合,并用塑膠膜緊緊捆扎。
②嵌芽接。首先,選擇豐滿、健康的芽,在150mm處按照30度斜角向下削,深度是接穗直徑的1/4—1/3,沿著水平方向削出3cm左右的切口,在芽下面的第一刀口終點靠后60cm處按照30度斜角削到第一刀口底端,將芽片放到保濕袋中待用。其次,比較接穗取芽和砧木主梢直徑,選取與接穗粗度最接近的,按照30度斜角向下削,深度是主梢直徑的1/4—1/3,沿著水平方向削出35cm左右的切口,在芽下面的第一刀口終點靠后60cm處按照30度斜角削到第一刀口底端,抽出砧片,下部構成V字形切口,和接穗上的倒V型切口契合。最后,將砧木與接穗切口快速對接,將芽片插進入后,頂端一定要露出砧木皮層,這樣砧穗形成層就會緊緊地粘在一起,再用塑料膜綁緊芽片,保證不透水,不透氣。在此期間,及時修剪嫁接上方過長的枝梢。10天后,當嫁接芽開始抽芽、展開葉片的時候,割開塑料膜,確保嫁接芽健康生長。
2、栓皮櫟播種育苗方法
(1)收集種子
選取枝葉繁茂且長勢較好的樹種作為母林進行種子采集,在采集種子時,應在8月底到10月初之間,這個時期的果實已經成熟,而且大部分都是天然掉落,隨落隨撿收集,選用棕褐色或者灰褐色的種殼,確保其有光澤、飽滿、顆粒大、成熟度好。
(2)儲存種子
收集后的種子應進行適當的處置與儲存。栓皮櫟種子水分含量高,沒有休眠狀態(tài),容易萌發(fā)和腐爛,并且容易遭受害蟲侵襲。種子采收后,要置于通風的地方打開晾干,每天翻動2—3遍,直到種皮泛淡黃,種子含水量降低到15%—20%后保存。儲存之前,采用二硫化碳或敵敵畏封閉熏蒸24小時,以達到殺滅害蟲的目的。在實際的儲藏過程中一般采取2種方法。①室內沙藏,選擇通風干燥的房間,向地面灑水,在上面撒一層10cm左右的濕沙后鋪上8—10cm厚的種子,按照一層沙子,一層種子的方式放置,確沙子濕度是農田水分含量的60%,堆積高度在80cm以下,周圍覆蓋10cm厚的濕沙?;蛘邔⒎N子與沙混合在一起,在堆種頂部設置通氣孔,避免種子發(fā)霉變爛。此外要經常檢查,如有霉變、鼠患,要立即清除。②室外窖藏,選在排水條件好,土質疏松,背風向陽的室外,開挖深度和寬度在1m的窖,具體長度根據種子數目進行選擇,結凍以后進行窖藏,種子堆積到離窯口30cm處,再用一層沙土覆蓋,覆蓋的厚度根據氣候變化進行調整,隨著氣溫的下降,要逐步增厚,每間隔1m,插入通氣孔。此外要經常檢查,根據土壤覆蓋程度調整其內部溫度。
(3)選擇、整理育苗地
育苗地應選擇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排水條件好、地勢平坦、交通方便的地塊,土壤黏性大、排水條件差、地勢低洼易澇的地方不適宜作為育苗地。在選擇好育苗地之后,首先要進行細致的準備工作,進行30cm左右的深度翻耕,并視土壤肥力,每畝施用磷酸二銨或復合肥,之后進行機械旋耕,做到土地平整、土壤疏松、肥料充分施入。在作床時,可將床的寬度定為1.5m,長度為10—20m,在床之間開一條溝,溝的底部寬度為25cm,上面寬度為30cm,深度為25cm,并確保床面干凈、平整。
(4)播種方法
可選擇冬季播種,成苗率相對更大,能避開貯存、損失的進程,從種子落下到土地凍結之前都能夠進行。在播種之前進行催芽,把種子放在50℃溫水中,剔除漂浮、不成熟、蟲蛀的種子,冷卻后瀝凈,再次放在50℃溫水中浸泡,重復上述操作3—4遍,再使用4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浸泡4小時,最后用常溫活水浸泡24小時,經過催芽處理可以促使種子提前10天左右發(fā)芽,提高發(fā)芽率。在播種過程中,按著垂直方向開溝,深度控制在6—7cm,間距15—20cm,溝內灑3%呋喃丹顆粒劑,防止害蟲和老鼠為害,再把種子均勻放入溝內,按照10—15cm的間距,播后再鋪上細土覆蓋,厚度最大不超出6cm,并注意保水保墑。
(5)苗期管理方法
①覆蓋床面。在播種后,用樹葉、草簾或者其他農作物秸稈覆蓋床面,防止土中的水分流失過快而變硬,還可以增加地溫。目前大部分都是使用無紡布,覆蓋效果也很好。當種子萌發(fā)后,隨著苗木的大量出土,應適時分期移除覆蓋物,避免對苗木正常生長造成不良影響。
②疏松土壤、清除雜草。當苗出齊后,要進行除草,以防止雜草在光照、水分和養(yǎng)分等方面與樹木競爭。雜草清除要遵循除早、除小、除了,配合松土淺鋤,松土深度為1—3cm,隨著幼苗的成長,松土深度逐步增加到5—8cm,疏松時要注意力度均衡。其次,還可以噴灑除草劑,但是要控制好藥劑選用和使用劑量,以免對苗木生長環(huán)境造成傷害。
③灌溉、施肥。栓皮櫟種子不宜覆蓋過深,應適時灌水,保持水分含量在15%左右。在土壤水分虧缺的情況下,應立即進行灌溉,不能漫灌,避免土地變硬而影響種子萌發(fā)。在幼苗形成早期,要注意小水量澆灌。在快速生長過程中,應以少次多量方式進行。幼苗生長后期應嚴格控制澆水,除非遇到特殊情況。此外,如遇苗圃積水應及時排水,保證內無積水,外無水浸。出苗后,幼苗開始迅速生長,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越來越多,在6—8月進行追肥,施用尿素,追肥后應注意澆水,并注意氣象變化,可在降雨之前不澆水,節(jié)約用水。8月初增施磷肥和鉀肥,施用硫酸鉀、過磷酸鈣,9月中旬至下旬,停止追施灌溉。
④適當斷根。栓皮櫟主根比較發(fā)達,適當的斷根有助于其須根形成。通常情況下,當苗木生長至2—3片真葉時,或當苗高40—50cm時,應進行斷根。在離苗木18—20cm的地方,用鐵鏟按照45度斜角插進土里,在主根18—20cm處剪斷,促進根系生長,同時移植時要盡可能多地保留根系,以保證苗木存活。
⑤放餌誘殺。栓皮櫟種子中淀粉含量較高,易被鼠類和地老虎等有害生物侵害,致使其種子受損,不能發(fā)芽。在生產上可以用投餌法誘殺,用90%晶體敵百蟲、40%甲基異柳磷乳油,與谷子、麥麩、豆餅、米糠、玉米碎粒炒熟,做成餌劑,投放在苗床誘殺。
二、栓皮櫟造林方法
1、造林前選地、整地
栓皮櫟對土壤的需求較低,可在酸性、中性、鈣質土等種植,也可在酸堿度在4—8的土壤中種植,優(yōu)先選擇向陽的山坡平緩地、山凹、土壤肥沃、排水較好的壤土或沙壤土。選擇好造林地后,要事先整地,按照地勢實行全墾、帶墾或穴墾,對于坡度較小的地方,可以采用水平梯田,對于坡度較大的地方,可以開挖魚鱗坑,進行精細的平整工作,并做好保水、保土、保肥。
2、造林方式
常用的造林方法有以下兩種。第一種是直苗造林,栓皮櫟苗木根特強,其細根縱向分布,在起苗過程中,要留主根20—25cm,避免影響苗木的存活率和生長發(fā)育。其次,選用一年生的小苗,苗齡小、根小、截根損失小、便于種植。移栽時,要注意根系伸展,不要彎曲,也不要過深。在落葉后到放葉之前,除了冰凍期間,都可以進行造林。第二種是直播造林,每個穴中放入3—4粒種子,覆蓋土層厚度為3cm,如果造林地條件有限,可在每個穴中均勻放入4—5粒種子,發(fā)芽后,會組成小群體相互掩護,提高對大風、雜草和灌木的競爭能力,并在側面提供遮蔭。
3、造林管理
(1)中耕除草
種植后1—4年中,在降雨后或在灌溉后進行2—3遍的松土、除草,使林內沒有雜草。幼林在郁閉期后,每間隔2—3年,在夏天進行1次中耕,或冬天進行深翻,以保證土壤的疏松和潮濕,有利于根系的發(fā)展,有利于樹木生長發(fā)育。
(2)適度修剪
修剪時要適度,不能使栓皮櫟正常發(fā)育。對于2—5m高度的林木,其冠高比在2/3左右;對于5—9m高度的林木,其冠高比在1/2左右;對于超出9m的,其冠高比超出1/3。其次,修剪時間以冬天為宜,修剪時要平整,不要留下樹樁,避免損傷樹皮。
(3)撫育間伐
栓皮櫟不能適應上層蔭蔽,4—5年后即開始迅速成長,應視林分郁閉狀況,對其進行適當的撫育間伐。由于造林密度、立地條件及幼林撫育條件等因素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林分郁閉度及自然修枝是各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林分郁閉度在0.9,自然修剪占到冠長1/3可以進行間伐。在有利的立地條件下,在8—9年內就會發(fā)生這種現象,在9—10年時,應進行適度的撫育間伐,去除10%—20%樹勢較差的林木,以提高林分的通風、采光狀況。對原在帶間、塊間保留側方庇萌的非目標樹種,可進行分期采伐。15—20年,胸徑生長達到高峰值,林分天然分化主冠、次冠,為了確保林木平整,培育具有通直的木材和優(yōu)良的栓皮木,在林分郁閉再次達到0.9時,開始進行2次間伐。在第一層林內保留樹冠濃密、尖頂、樹干直立、長勢強的樹種,并注重培養(yǎng)第二層林內干型較好的樹種。在第二層林內,砍掉脆弱瀕臨死亡的樹木、枯死樹木和病蟲害樹木,將間伐力度控制在30%—50%,之后視其生長狀況,再進行第3次間伐。
(4)栓皮櫟病蟲害防治方法
①橡實象甲。防治此類病蟲害,首先進行溫水浸種,將種子置于55℃溫水中浸泡,浸種干燥2天后保存,殺蟲效果較好,對種子萌發(fā)沒有任何不良的作用,其次是使用二硫化碳熏蒸,將種子置于封閉的房間或密封的容器中,溫度不超出25℃,用二硫化碳作用20小時。還可以使用溴化甲烷熏蒸,溫度為23℃,熏蒸40小時。此外,也可使用90%敵百蟲1000倍液進行毒殺。
②櫟黃枯葉蛾。櫟黃枯葉蛾主要以幼蟲取食葉片危害,成蟲多于晚上羽化,白天活動較少,一般多在夜間交尾產卵。卵多產在樹干、枝條或繭上,成兩行排列。初產卵暗灰色,孵化前灰白色,晚上孵化。初孵幼蟲群集于卵殼周圍,取食卵殼,后取食葉片。初齡幼蟲食量較小,隨著齡期增大,食量變大,危害加重。成蟲有趨光性??稍谟紫x期向葉面噴灑90%敵百蟲800—1200倍液或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
③銹病。銹病最初是在松木上出現銹孢子,之后病菌侵染至栓皮櫟葉,并隨病害加重而變色,在風力影響下迅速蔓延。所以,相關部門應采取措施,盡量做到松木不與栓皮櫟混種,如果需要混種,必須將這兩類樹木至少間隔5km種植。在此過程中,要強化林木日常養(yǎng)護,適時做好栓皮櫟養(yǎng)護工作,使林木間有較好的通氣透光作用,以提高其抗逆性,保證其健康生長。另外,應加強藥劑控制,比如使用65%福美鐵、65%福美鋅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進行病害防控。
綜上所述,栓皮櫟育苗及造林技術應用過程中需要注意各個方面技術細節(jié),密切關注種子發(fā)育和苗木生長變化,及時調整育苗及造林技術,同步加強造林管控,及時預防雜草侵襲和病蟲害侵擾,持續(xù)穩(wěn)定栓皮櫟生長環(huán)境,確保栓皮櫟健康穩(wěn)定生長,達到預期的造林成活率,切實保障最終的成林品質。
(作者單位:272000山東省濟寧市林業(yè)保護和發(fā)展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