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xué)們,在你們的心中,年味兒是一種什么味兒?是彌漫在年集上熱鬧的人間煙火氣,是書寫在紅紙上那一縷縷淡淡的墨香,是歡喜地?fù)Q上一身喜慶的新衣,是和家人熱火朝天地進(jìn)行一次大掃除,是除夕夜飯桌上豐盛的晚宴,是耳畔不時傳來的爆竹聲,還是夜空中如流星般綻開的璀璨煙花?每個人的心中對于“年味兒”一詞都有自己獨特的具象化的解答,每個人對于“過年”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記憶和感受,雖然答案不盡相同,但蘊藏其中的情感總是相通,那就是心中涌起的一種期盼、一種喜悅、一種向往、一種祝福。
在我的老家,年集是一場十里八鄉(xiāng)的盛會。
就像《京都風(fēng)俗志》所寫:“十五日以后,市中賣年貨者,棋布星羅?!蹦且惶?,“熱鬧”迅速從名詞變成動詞,從影影綽綽變成浩浩蕩蕩,讓羊腸般的土路不得不使出吃奶的力氣吞吐洶涌的人潮。有人在狹小的空地里見縫插針地擺攤,有人在吆喝和還價聲的間隙中小心翼翼地挪動,形形色色,推推搡搡,吹吹打打……如火如荼的年味兒就這樣在露天的鄉(xiāng)土大地上趕了千年。
在我童年的印象中,年集的味道是甜美的。
時不時就有賣糖葫蘆的老人,把插桿當(dāng)作旗幟扛在肩頭,無聲地召喚著四面八方的小孩兒。山楂裹在金黃色的糖漿里,像是人裹在一年的好事里,紅光滿面的臉頰上泛出微醺的光澤,讓我垂涎欲滴。它確實有一種神奇的魔力,不知不覺間就溜到我的手里,順便擠走兜里的一張紙幣。有時候,還會碰到賣棉花糖的。那如煙似霧的形態(tài)、雪白蓬松的質(zhì)地和入口即化的口感更是讓我欲罷不能,大口吞下,仿佛把花團(tuán)錦簇的甜言蜜語也都吞進(jìn)了肚中,為年后走親訪友做足準(zhǔn)備。
最東邊,是吹糖人的固定攤點。或是雞狗馬羊,或是悟空八戒,孩子們各種斑斕的想象都能在師傅的手中得到實現(xiàn)。我們圍在兩側(cè),看他瞪大了眼睛,鼓起了腮幫,一雙手彈琴般快速揉捏,圓滾滾的糖漿就生出了牛角,長出了金箍棒,插在木棍上一搖,就勾起了一片崇拜的歡呼聲。守在一旁,糖漿濃郁的甜味氤氳不散,看著師傅靈活的巧手,甚至感覺自己的靈魂也在被揉搓、塑形,這一年的前景如何,即將在師傅的手中被一一預(yù)言。
年集的顏色是吉祥的。
我喜歡跟在人群中看對聯(lián),雖然不懂典故,但一定要裝作看得津津有味的樣子,在或工整或狂放的毛筆字中咂摸對仗與平仄。有人在現(xiàn)場書寫,不管毛筆在紅紙上是否走出了龍蛇,當(dāng)他彎腰提筆的時候,就已經(jīng)在身邊人的捧場聲里和王羲之肩并肩。地上擺著一沓沓福字,各種字體、顏色、花紋應(yīng)有盡有,仿佛人世間所有的福氣在這里都能找得到模子。
不遠(yuǎn)處,是賣燈籠的區(qū)域,最多的就是紅色的燈籠,如同一片高低錯落的雨林,把眼鏡的鏡片都染紅了。如果它們會懸浮的話,一定能把故鄉(xiāng)的天空塞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如晚霞般一路延伸到遠(yuǎn)方的田野上空。燈籠的半面是燦金的四字祝語,半面則是鯉魚、牡丹等吉祥圖案,下面墜著紅色的穗兒,隨著風(fēng)輕輕擺著尾。提一盞燈籠回家,來年走上再遠(yuǎn)的距離,也不會忘記歸鄉(xiāng)的路。
年集的聲音則是鬧騰的。
這時候可沒人會在家里睡懶覺,擠滿一條條街道的聲音漫過窗子,涌進(jìn)每個房間,就連家養(yǎng)的雞鴨都勾著脖子,叫嚷著,想出去溜達(dá)一圈。招呼聲、歡笑聲、叫賣聲、還價聲此起彼伏,把燈籠的穗兒撥弄得來回擺動,惹得貨架上的鈴鐺也忍不住嘮起了家常。
“再買點兒瓜子,不然看春晚的時候沒的嗑了?!薄敖o小二子買雙虎頭鞋,新年就要生龍活虎?!薄岸噘I點兒窗花,把福貼在窗子上,福氣就到家了?!薄寺暥Ψ?,鑼鼓喧天,像是一場金戈鐵馬的大雨落在了湖泊,水花濺得人心神激蕩不已;又像是潛藏在鞭炮里的轟隆聲要在年集里進(jìn)行一次試鳴,不在耳畔留白??善?,年集越吵,就越熱鬧,越喜慶!
對我這種自小生活在城里的人而言,年集里成群結(jié)隊、氣勢洶洶而又理所當(dāng)然的方言和土話聽起來陌生而又熟悉——這是文化基因與地緣血脈的共鳴,壓過了二十多年的疏遠(yuǎn)與隔閡,迅速同化著我的腔調(diào)和語氣。彼時,字正腔圓竟成了一種慚愧。
一直到現(xiàn)在,每逢過年我都會回老家,去年集里趕上一遭。在這里,我總能看見鄉(xiāng)村最澎湃的激情和最旺盛的生活氣息,期待與收獲在這里集散,文化與鄉(xiāng)愁在這里賡續(xù)。關(guān)于幸福、和諧與富庶的答案,無須追尋,它們在每一張笑臉上洋溢著、舞動著,每一年都在開花結(jié)果,每一年的芝麻花開得都比去年的高。
我也莫名地覺得,只有趕過年集了,才能真正地跨入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