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河南大學圖書館舊址位于開封市河南大學明倫校區(qū),主體以六號樓為主。該館舍起初供教學、行政使用,并非專門圖書館建筑。樓體為中西合璧風格,是河南大學民國建筑群中最早、最具代表性的一座樓宇。六號樓從1924年開始被校圖書館使用,到1985年搬遷新館,前后61年,一直是河南大學圖書館主館,為河南大學的發(fā)展、人才的培養(yǎng)、河南省圖書館事業(yè)的進步做出了不朽貢獻。
關(guān)鍵詞:河南大學圖書館;圖書館建筑;民國圖書館史
中圖分類號:G259.29 文獻標識碼:A
Tour of the Historic Site of Henan University Library
Abstract The historic site of Henan University Library is situated on the Minglun campus of Henan University in Kaifeng City, with No. 6 Building as its main structure. Originally intended for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ve use, this building was not specifically designed as a library. Featuring a blend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rchitectural elements, it is the earliest and most representative structure among Henan University’s Republic of China-era buildings. From 1924 until the library’s relocation in 1985, No. 6 Building served as the main library for 61 years, making lasting contributions to Henan University’s development, talent cultivation, and the advancement of library services in Henan Province.
Key words Henan University Library; library architecture; Republic of China library history
河南大學圖書館舊址位于開封市河南大學明倫校區(qū)。在民國時期,河南大學圖書館就已形成了專家治館、注重文獻積累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發(fā)展為河南省會高等學府中質(zhì)量最好的圖書館。尋訪河南大學圖書館舊址,有助于了解河南大學圖書館的百年歷程,感受其蘊含的氣質(zhì)與風骨。
1 舊址位置
河南大學是一個飽經(jīng)離亂的大學,校名更迭多次,校址也三分四散,現(xiàn)有三個校區(qū):兩個在開封,一個在鄭州。河南大學最老的校區(qū)即開封市的明倫校區(qū),始于1912年的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后因發(fā)展需要,于2000年在金明大道北段的開封市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征地2 000畝,建起了金明校區(qū);于2021年在鄭州市的鄭東新區(qū)龍子湖高校園區(qū)的2042畝用地上建起了鄭州龍子湖校區(qū)。2022年,因要借助河南省會的地利優(yōu)勢,學校的注冊地由開封變更為鄭州。這一變化,頗給開封市政府與百姓帶來些許失落感。
民國時期河南大學圖書館的舊址就在開封市河南大學明倫校區(qū)內(nèi),位于明倫校區(qū)中軸線的東側(cè)南部(見圖1),即如今的河南大學文化產(chǎn)業(yè)與旅游管理學院所在地,名為“博文樓”①。因該樓屬于校園規(guī)劃中的第六號樓,故被人習稱“六號樓”(見圖2)。這是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時期第一座中西合璧式的樓宇。在該樓南面不遠處,有一座石門樓,上有“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笔畟€大字(見圖3)。六號樓與其前后建起的老建筑樓,組成了河南大學頗具規(guī)模的民國建筑群。而六號樓以其華麗宏偉的身姿,為這組老建筑群增添了令人贊嘆的藝術(shù)風采。
2 舊址歷史
河南大學歷史可追溯至建于民國元年(1912年)的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是年1月19日,中華民國教育總長蔡元培頒布《中華民國教育部普通教育暫行辦法通令》,改學堂為學校,監(jiān)督、堂長一律改稱校長,命各地推行新式教育。時任河南教育總會會長、河南督府教育司長的李時燦(1866—1943年),與河南提學使陳善同(1876—1942年)、省學務公所議員王敬芳(1876—1933年)、教育司科長林伯襄(1878—1966年)等人上書當局,建議設(shè)立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為選派河南學子赴歐美深造創(chuàng)造條件。河南都督張鎮(zhèn)芳(1863—1933年)咨河南省臨時議會后,決定在河南省會開封設(shè)立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經(jīng)陳善同推薦,委派林伯襄任校長,擇定開封鐵塔以南原河南貢院東半部為預校校址,將貢院諸多舊房改建為教室,并延聘教師,購置教具、圖書資料等。預備學校被劃分為六個功能區(qū):澡堂及診所、廚房與飯廳、新生宿舍、販賣部和圖書館、教室、花園。1912年8月開始招生,9月首屆學生開始上課。學校大門口上方懸掛一白底黑字長匾額,上書“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十個大字,據(jù)說出自李時燦手筆[2]。
當時全國留洋預備學校另外兩所為北京的清華學堂和上海的南洋公學。清華學堂1911年由游美肄業(yè)館改名,即今清華大學前身。南洋公學1896年建立,是今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的成立,使其成為當時國內(nèi)三大留學培訓基地之一。河南省1913年考送歐美生20名,1917年考送20名[3]。我國著名建筑家、河南南陽人楊廷寶(1901—1982年)1912年入讀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1915年預備學校因經(jīng)費緊張,縮小辦學規(guī)模,校長林伯襄推舉楊廷寶等七名優(yōu)等生轉(zhuǎn)考清華學堂,七名考生皆被錄取,14歲的楊廷寶考取了第一名[4]。楊廷寶之后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學習,成為一流的建筑師。他設(shè)計了民國時期國內(nèi)諸多知名圖書館,1975年至1978年還主導設(shè)計了具有濃郁中國特點的北京圖書館新館[4]。還有一位與圖書館事業(yè)有關(guān)的河南汝南人張鳴韶(1899—1958年),他是我國早期古生物學家,1917年畢業(yè)于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次年入美國科羅拉多礦業(yè)大學,1924年畢業(yè)于美國密歇根大學,獲碩士學位,1926年夏回國任河南省地質(zhì)調(diào)查所所長。張鳴韶后任職于北平兵馬司9號地質(zhì)調(diào)查所,1938年8月至1941年10月間任地質(zhì)調(diào)查所圖書館主任(館長)[5]。
早期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圖書室,開啟了河南大學圖書館的歷史先河。據(jù)《河南大學圖書館史》記載,因圖書較少,當時的圖書室還放置了實驗儀器等物品,實際上是一間圖書儀器室。后學校專門撥出三間平房作為單獨的圖書館,館藏圖書有古籍線裝書、平裝中文書和精裝外文書。館藏章印文也從“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過渡到“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圖書館”。從1912年至1923年,在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存續(xù)的12年中,預備學校圖書館服務的讀者,主要是在校的30余名教師及600余名學生[6]1-3。
1922年西北軍馮玉祥在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中,率部出陜擊敗河南督軍趙倜部。馮玉祥被任命為河南督軍后,頒布《治豫大綱》,抄沒趙倜財產(chǎn),并從中劃出一部分資金欲創(chuàng)辦一所大學。1923年3月,在河南省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升格為中州大學,原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校長張鴻烈被任命為中州大學校長。這標志著預備學校完成了向近代綜合大學的演變。中州大學成立后,社會賢達熱情為圖書館捐款捐書。校方也重視圖書館建設(shè),聘留美回國的哲學博士、河南南陽人馮友蘭任文科主任(相當于今文學院院長),兼辦理圖書購置事宜。截至1924年6月,中州大學圖書館各類藏書已達12 700余冊,其中中文書籍10 500余冊,外文書籍2 205冊,中文雜志83種,外文雜志52種[7]。
1924年1月,校方考慮圖書館擴展,將原有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教學大樓六號樓的一層撥付圖書館使用。2月,文科主任馮友蘭邀請自己在美留學結(jié)識的友人李燕亭來校擔任圖書館主任(館長)。李燕亭的辦公室就安排在六號樓一層。六號樓于1915年動工,1919年建成,是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第一座中西建筑風格相結(jié)合的新式建筑,最初的功能集教學行政一體(見圖4)。六號樓落成后才依此修建起了七號樓、東西齋房、南大門與大禮堂等,逐漸形成一組中西合璧特色的優(yōu)秀近代大學建筑群。
新任圖書館館長李燕亭(1893—1964年),名長春,以字行,河北定興縣人。1910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附中,1914年入北京大學理預科,1920年于北京大學化學系畢業(yè)后,受校友李大釗、郭須靜介紹,赴美國半工半讀留學[9]。在美期間與馮友蘭結(jié)識并同為北大留美同學會成員,在蔡元培赴美為北大圖書館募捐的活動中不辭辛勞奔走募款。1923年夏,獲南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生物學碩士學位,同時完成洛杉磯市立圖書館學校學業(yè),獲得畢業(yè)證書。當年回國后,任國立北京農(nóng)業(yè)大學農(nóng)業(yè)化學系教授。后接受馮友蘭邀請來中州大學任圖書館主任兼化學教授,主講普通化學、農(nóng)業(yè)化學以及化學史等課程(見圖5)。李燕亭走馬上任后,對圖書館內(nèi)部設(shè)施、編目、閱覽等施以科學管理。同時積極參與河南省圖書館協(xié)會的籌備與成立,1925年5月?lián)魏幽鲜D書館協(xié)會書記(會長為河南省圖書館館長何日章),緊接著又加入了中華圖書館協(xié)會,任教育組委員、協(xié)會監(jiān)察委員等[11]。李燕亭不僅與楊昭悊合作翻譯出版了美國佛里特爾(J.A.Friedel)的《圖書館員之訓練》(商務印書館,1929年),還著有《圖書館學講義》(河南大學,1931年)一書。李燕亭的到來,開啟了專家治館的圖書館業(yè)務新局面,中州大學圖書館從此面貌一新。他任圖書館館長的生涯歷經(jīng)學校的不同時期,接續(xù)起來長達20余年,成為河南省享有盛譽的圖書館學家。
1927年6月,北伐國民革命軍進入河南。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開封分會將河南中州大學、河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河南省立農(nóng)業(yè)專門學校合并,成為國立開封中山大學(國立第五中山大學)。嗣經(jīng)河南省政府重議,國立開封中山大學改稱河南省立中山大學,并于當年11月28日正式開課[12]校史1。1930年9月,河南省立中山大學經(jīng)省政府批準,去掉“省立中山”四字,易名為河南大學,張仲魯任校長。截至1930年9月,河南大學圖書館館藏書籍達46 608冊,其中中文書42 359冊,西文書4 249冊,另有中西文雜志334種,中西文日報40種。由于規(guī)模擴展,校方將六號樓除三樓講演廳外,全部劃撥圖書館使用,有藏書室4個、閱覽室4個、辦公室2個、儲藏室1個。圖書館人員共有7人,設(shè)主任(館長)一人(李燕亭擔任),編目主任一人,事務員二人(分管購書、分類、編目、流通、參考、會計等),書記三人(分任謄寫、打字、登錄,并助理流通整架)。館藏目錄設(shè)有書名目錄、著者目錄、分類目錄三套,圖書館年經(jīng)費達3萬元[12]15-17。1933年12月,校方將講演廳也劃撥給圖書館作閱覽室,還配備了電燈、火爐,開放時間延遲半小時,便于學生冬日夜晚閱覽、自修[13],至此六號樓全部劃歸圖書館使用。此時圖書館藏書增至58 874冊,圖書館每日閱覽人數(shù)達308人,借出圖書331冊[14]。
從1930年9月至1937年3月,河南大學圖書館迎來了最穩(wěn)定的七年發(fā)展時期,館藏書籍從1930年的4萬多冊,增長至8萬余冊[15]。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10月,日軍沿平漢鐵路往南進,豫北告急,河南大學進入了離亂流亡階段。1938年春,河南大學圖書館將7萬余冊圖書分裝350余箱[16],隨校從開封向南轉(zhuǎn)西逃遷,主要經(jīng)歷了五個地方:豫南信陽縣的雞公山、豫西南鎮(zhèn)平縣、豫西嵩縣潭頭鎮(zhèn)、豫西南淅川縣的荊紫關(guān)和陜西寶雞縣的臥龍寺。河南大學在雞公山和鎮(zhèn)平縣停留的時間都較短,加起來一年,未能長期安營扎寨。1939年5月,從鎮(zhèn)平縣搬遷到嵩縣潭頭鎮(zhèn)也比較順利。河南大學在嵩縣長達五年,醫(yī)學院留在縣城,文、理、農(nóng)三院與圖書館遷到城西百里四面環(huán)山的潭頭鎮(zhèn)。圖書館總館設(shè)在潭頭鎮(zhèn)砦北上神廟,占用房舍12大間,6間作中文書庫,3間作外文書庫,3間作閱覽室;另有3個分館,理學院分館在黨村,農(nóng)學院分館在大王廟村,醫(yī)學院分館在嵩城[16]。1942年,河南大學由省立升為國立,命名和掛牌儀式都是在嵩縣潭頭舉行的。潭頭地處伏牛山腹地,原以為烽火難及,未成想1944年6月12日日軍突襲潭頭鎮(zhèn),未及撤離的師生和家屬被害者十余人,被俘者不計其數(shù)。儀器焚毀、丟失殆盡,圖書也損失五分之一[17]。后河南大學師生避至淅川縣的荊紫關(guān)、陜西寶雞縣的臥龍寺,直至抗戰(zhàn)結(jié)束方返回開封。圖書館也歷經(jīng)八年的在外漂泊,終于回到了原址六號樓。
抗日戰(zhàn)爭結(jié)束,然而解放戰(zhàn)爭開打。1948年6月開封解放前夕,河南大學受命遷往蘇州。1949年7月河南大學又遷回開封復校。圖書館跟著學校遷往蘇州,再從蘇州搬回六號樓。好在兩次遷校,圖書儀器僅遭雨淋,未受更多損失。
1952年,國家學習蘇聯(lián)經(jīng)驗,裁撤教會、私立大學,革除民國所遺英美高等教育體系,在全國范圍內(nèi)進行高校院系調(diào)整。曾經(jīng)擁有文、理、工、農(nóng)、醫(yī)、法等六大學院的綜合性河南大學遭到分解:農(nóng)學院、醫(yī)學院、行政學院分別獨立設(shè)置為河南農(nóng)學院、河南醫(yī)學院、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干部學校。原農(nóng)學院中的畜牧獸醫(yī)、植物病蟲害、水利等系也先后調(diào)入江西農(nóng)學院、華中農(nóng)學院、武漢大學等高校。文教學院中的財經(jīng)系并入中南財經(jīng)學院。校部直屬的中文、歷史、地理、數(shù)理、化學、教育六系和俄語專修科改為完全的師范性質(zhì),學校也更名為河南師范學院。在院系調(diào)整中,圖書館理工農(nóng)醫(yī)和財經(jīng)政法類部分藏書也按專業(yè)被調(diào)撥到相應單位。河南大學圖書館從此變?yōu)閹煼对盒D書館。
1953年6月,平原省建制撤消,新鄉(xiāng)的平原師范學院被并入河南師范學院,改稱河南師范學院二院,地址不變。1956年下半年,根據(jù)文理分設(shè)的精神,河南師范學院和河南師范學院二院又進行了系科專業(yè)調(diào)整,文科系在開封,理科系在新鄉(xiāng),學校名稱也分別改為開封師范學院、新鄉(xiāng)師范學院[18]。原有的河南大學,就這樣在不斷的調(diào)整過程中逐漸弱化乃至消失。承繼河南大學圖書館的開封師范學院圖書館,其館藏體系也逐漸偏重為以文科為主。
不過,開封師范學院圖書館的藏書,經(jīng)多年發(fā)展有增無減。1959年開封師范??茖W校合并到開封師范學院后,兩校圖書館也因此合并。書刊大增,六號樓不敷使用,校方將七號樓博雅樓三樓撥付圖書館使用。后來隨著河南藝術(shù)學院、河南體育學院、鄭州大學地理系等院系合入開封師范學院,圖書館規(guī)模更為擴大,到了1962年左右,七號樓除了二層北半截外,全部劃歸圖書館使用。1956年時圖書館藏書已有22萬冊,1966年則有75萬冊,1979年上半年時更達115萬冊[6]35。1979年8月,開封師范學院改稱為河南師范大學。1984年5月,河南師范大學經(jīng)河南省政府批準、教育部備案,恢復“河南大學”的稱謂,至此河南大學獲得重生。截至1985年,圖書館圖書分藏于全校八個地方:六號樓、七號樓、西一齋、西二齋、新辦公樓一樓北大會議室、六號樓南平房(已拆)、南門內(nèi)東側(cè)平房(已拆)、四號樓西南側(cè)平房(已拆),被館員們戲稱為“八大處”[6]49。1985年春,位于學校大禮堂西南側(cè)的11 548平方米的新圖書館大樓落成,“八大處”的160余萬冊書刊搬入新館。從此六號樓、七號樓開始走出了河南大學圖書館前行的歷史視線。
河南大學圖書館建館歷史悠久,注重文獻積累,不僅藏書數(shù)量大,而且質(zhì)量優(yōu)。在抗戰(zhàn)流亡期間,傾心研究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的英國李約瑟博士曾到過陜西寶雞縣臥龍寺參觀河南大學圖書館,他十分驚訝在那種惡劣環(huán)境下,圖書館竟有全套的《道藏》②。陪同他的化學系主任李相杰(名俊甫,以字行)說,《道藏》中有大量饒有興味的煉丹術(shù)著述,這是其他國家的化學史家所完全不知道的。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第一卷第一分冊的第一章序言里專門記載了此行紀事,言這件事“是我終身不能忘記的?!盵19]圖書館館藏古籍較為豐富,其中清代乾隆以前的善本有244種4 832冊12 682卷,木、泥、銅活字印本均有收藏,如明刻本《元史》《周易》《三才圖會》等都是館藏珍品,地方志中明成化年間《河南總志》是海內(nèi)孤本,《東京志略》《相國寺考》《汴梁水災紀略》《息縣鄉(xiāng)土志》《蕓暉書屋筆記》《怡古堂文鈔》等是國內(nèi)僅有的清代稿鈔本。此外,還有成套《河南官報》《河南教育官報》《民立報》《新中州報》等河南早期珍貴報刊,古舊叢書也有百部之多[20]。
如今的河南大學有全日制在校生5萬余人、教職工4 700余人,擁有開封明倫校區(qū)(近代建筑群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封金明校區(qū)(位于開封市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和鄭州龍子湖新校區(qū)(屬于鄭州市高校園區(qū))三個校區(qū),總占地面積5 500余畝,回到了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行列。河南大學圖書館也相應地擁有開封明倫校區(qū)圖書館西館、東館,以及開封金明校區(qū)圖書館等館舍,鄭州龍子湖新校區(qū)圖書館在待建中。截至2021年,圖書館總建筑面積約為6.5萬平方米,其中明倫校區(qū)圖書館18 248平方米,金明校區(qū)圖書館47 500平方米,各類文獻資源總量1 108.6萬冊件,包括紙質(zhì)圖書416萬冊件(含線裝古籍20.51萬冊,外文圖書19.9萬余冊,報刊合訂本51萬余冊,縮微、聲像、光盤資料1.7萬多件),電子圖書692.6萬余冊,中外文數(shù)據(jù)庫178個,基本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學并重的、紙質(zhì)文獻和電子文獻并存的文獻收藏體系。圖書館現(xiàn)有工作人員116人[21]。
3 舊址建筑
1912年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成立,選擇開封鐵塔以南的清代貢院東半部舊址為校址,校舍不過二三百間,占地面積不到100畝。建校初期,曾對學校校園發(fā)展有初步規(guī)劃。1918年,校方聘留美歸國的建筑師李敬齋來校并主持校園規(guī)劃。李敬齋(1890—1987年)曾在密歇根大學主修建筑工程學專業(yè),輔修文學專業(yè),獲工學碩士、文學博士學位。預備學校改為中州大學后,校園面積擴大近500畝,李敬齋做了校務主任。他曾在中州大學時期主持完成校園規(guī)劃草圖(見圖6),主要分為校本部、運動場、農(nóng)事試驗場、教職員住宅四個區(qū)域,并積極著手興建[23]。
其中河南大學圖書館六號樓早在預備學校時期就開始建設(shè),建筑面積2 122.92平方米。整個樓體為四層、磚木結(jié)構(gòu),作教學、實驗和辦公之用,位居校園中軸線東側(cè)南部。最初由一名自學成才、施工經(jīng)驗豐富的工頭武長發(fā)設(shè)計,后李敬齋參與并做過指導。六號樓雖飽經(jīng)滄桑,至今仍保存完好。據(jù)河南大學建筑學教授張義忠描述:該樓平面呈“T”字型,中間部分4層、兩翼為3層。正立面采用豎向三段式構(gòu)圖,最下的半地下層為基座部分,灰泥粉飾,凹凸感強,較為厚重;二、三層為屋身部分,六根愛奧尼巨柱貫通兩層,柱間青磚清水墻,灰泥粉門窗套,窗楣、門楣為西式三角形及圓弧形山花,西式玻璃門窗,層與層之間用灰泥粉水平線飾;四層為屋頂部分,紅色圓券柱廊,花瓶形木質(zhì)欄桿小柱。四層屋頂為懸山灰瓦坡頂,兩翼為硬山四坡頂,屋面使用傳統(tǒng)筒板瓦,中間四層部分正垂脊均有脊飾跑獸,懸山山面有木制博風板,紅色,上刻卷草圖案。中間部分設(shè)東西兩個入口,外設(shè)大平臺,類似傳統(tǒng)建筑中的月臺(見圖7、圖8)。六號樓屋頂、墻體對稱布局,中間高兩側(cè)低,頗具中國傳統(tǒng)建筑藝術(shù)風格,而平面布局、柱式、門窗楣飾、圓券柱廊、花瓶形欄桿及灰泥線飾、窗套又為西方建筑手法,即具中西建筑相結(jié)合的意蘊,給人以厚重穩(wěn)固之感[23](見圖9、圖10)。這種既具厚重典雅之神,又顯恢弘現(xiàn)代之韻的風格,是當時閉塞中原地區(qū)的一股新潮[24]。從1924年起,六號樓就承擔了圖書館的功能,直到1985年搬遷,前后歷時61年。河南大學圖書館也因有了這樣一座宏麗的建筑而成為享譽中華的大學圖書館之一。
20世紀50年代以后,在河南大學改為開封師范學院時期,圖書館藏書量逐步增多,學校又將七號樓撥付圖書館使用。從開始僅有第三層樓,一直到除二層北半截外全部劃歸圖書館管理使用,也就用了不到五年的時間。七號樓又名博雅樓,也是李敬齋負責設(shè)計。1921年動工,192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曾是中州大學的教學樓,總建筑面積4 350平方米,比六號樓大一倍。該樓平面南北向呈“Ⅱ”字型(見圖11),樓高3層,其中半地下室一層原是理學院的實驗室及藥品儀器儲藏室,后成圖書館古籍、報刊書庫;二樓設(shè)教室、實驗室和研究室,后二樓南部變?yōu)閳D書館采編股和主任室、理科樣本庫;三樓大部分是教室,間有少數(shù)研究室,后成圖書館教師參考室、學生閱覽室[6]31。整體依然為中西合璧的風格,磚木結(jié)構(gòu),歇山式屋頂,頂上有四座塔狀小氣樓,四周房檐向外延伸,長約兩米,檐下有近兩千塊透雕掛落板,也是河南大學近代建筑群的代表性建筑之一(見圖12)。
2006年6月,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11月,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開封)又被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筑學會列入第三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chǎn)”名錄。河南大學圖書館曾經(jīng)使用的六號樓、七號樓,乃至西一齋、西二齋等,不僅具有極高的文物、藝術(shù)價值,也是我國近代高校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史的見證者。
4 舊址走訪
2023年3月初,我隨家人自駕游,從北京到內(nèi)蒙古、陜西、河南。3月12日晚從山西晉城進入河南,走高速公路經(jīng)焦作到了新鄉(xiāng)。3月13日與河南大學圖書館翟桂榮研究館員聯(lián)系,聽了我的參觀請求,她爽快答應,安排相關(guān)事宜。桂榮老師熟悉河南大學圖書館史、河南省圖書館事業(yè)史,尤對圖書館學家李燕亭做過細致研究,發(fā)表過多篇學術(shù)論文,出版過專著《李燕亭圖書館學著譯整理與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3月14日上午,桂榮老師接我一起前往河南大學明倫校區(qū),并請了河南大學校史館前館長王學春來做講解。學春老師長期在圖書館工作且任過副館長,對圖書館的業(yè)務、歷史十分清楚,又在檔案館、校史館工作過,多次承擔高層來訪者的解說任務。我們先看了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石門樓,走到六號樓前的花園,仔細聽學春老師講述圖書館的陳年往事。他邊講邊帶我們走入六號樓,參觀里面的空間和設(shè)施(見圖13)。據(jù)學春老師介紹,20世紀80年代圖書館離開六號樓后,《河南大學學報》編輯部、河南大學出版社、《史學月刊》編輯部、建筑設(shè)計研究所、科舉制實物展覽館、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等單位先后入駐,現(xiàn)在是文化產(chǎn)業(yè)與旅游管理學院的辦公場所。
在六號樓西南側(cè)矗立著一個銅雕李大釗頭像,是由該校藝術(shù)學院師生于2001年設(shè)計完成的(見圖14)。雕像底座上文字說明,1925年7月底,前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時任中共中央北方區(qū)委負責人的李大釗來開封進行革命活動,特地來到中州大學,在圖書館六號樓三樓講演廳做《大英帝國主義者侵略中國史》的講演(見圖15)。李大釗來中州大學圖書館講演,估計是出自好友郭須靜③、李燕亭的盛邀。據(jù)聆聽演講者李瑞安晚年回憶:“李導師講演內(nèi)容,主要是說明英帝國主義的侵華史?!薄敖裉觳粌H憶起導師講話之大要,即如因他來時,適值炎夏,身穿一件白夏布長衫,從臺之左側(cè)走上講臺,那樣的細節(jié),在我腦海中今天猶有清晰的印象。”[25]李大釗的這個演講,后來由員生筆錄刊登在開封第一師范青年學社創(chuàng)辦的《雷火》周刊第8期(1925年8月6日)上,《李大釗全集》第五卷也有全文收錄。而這座李大釗銅像與六號樓三樓講演廳,也成為開封市龍亭區(qū)紅色旅游網(wǎng)紅打卡景點“李大釗演講處”。
民國期間,無論是中州大學時期還是河南大學時期,校圖書館都經(jīng)常舉辦各種講演。如1925年4月,美國圖書館學家鮑士偉博士來華考察,5月18日至20日在鄭州、開封考察河南圖書館事業(yè)狀況,他也曾到中州大學做講演,因當時沒有更好的場所,推測地點就在六號樓講演廳。鮑士偉通過播放十幾張幻燈片來介紹美國圣路易公立圖書館的館舍、設(shè)施、服務、流動書車等[26],到會者聽畢無不羨贊。1932年10月,河南大學邀請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館長柳詒徵(1880—1956年,字翼謀),從10月3日開始連續(xù)數(shù)日,午后四時,在六號樓講演廳,做中國史學研究方面的演講,校方命文史兩系學生前來聽講,并允許其他系科學生旁聽[27]。柳詒徵先生圍繞治學、史料、方法、讀書等主題,一共做了11場演講,其演講稿《柳翼謀先生河南大學講演集》后由河南大學文學院1933年鉛印出版。
之后學春老師帶我們參觀七號樓。據(jù)他介紹,從1959年到1984年,七號樓也曾做過圖書館館舍。七號樓位于中軸線西側(cè),在六號樓西北,1921年動工,1925年建成,是一座典雅華麗的歇山頂式建筑。日軍侵占開封時,曾把這里作為其司令部,樓內(nèi)設(shè)施遭到破壞?!拔母铩睍r期破“四舊”,七號樓又遭到一次破壞。好在后來經(jīng)過維修復原。七號樓有東南西北四個門,東門為正門,門上掛有歷史文化學院牌匾。入口有一個立柱支撐的歇山卷棚頂抱廈作為過渡空間,同時豐富了整座建筑的層次和立面形象。抱廈上方又有一層屋檐。上下兩層屋檐之下端均有雕刻精美、色彩斑斕的掛落板、雀替和垂花柱。屋頂還有兩尊對稱而立的塔狀氣樓。遠遠望去,正門給人以富麗華貴之感(見圖16)。學春老師說,1936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來河南大學時,曾對7號樓建筑大加贊賞。走進七號樓,學春老師介紹說臺階還是舊物,走的人多了都出現(xiàn)了锃光瓦亮的包漿,走廊木地板還是原物(見圖17)。
從七號樓出來,我們接著看了大禮堂、東齋、西齋等民國舊建筑。初次走入這群民國大學建筑樓中,目不暇接,內(nèi)心震撼。其中西合璧風格,雄偉壯觀氣勢,絕不輸于清華、北大校園建筑群。之后,學春老師還帶我們進入明倫校區(qū)新建圖書館,參觀河南大學校史館展覽,為我們講解了河南大學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傮w感覺是,河南大學雖歷經(jīng)坎坷,但弦歌不輟,前后幾代人都在不斷圖強奮進。
中午翟桂榮、胡全章夫婦在學校老干訓餐廳請我和學春老師進餐。席中聊天,學春、全章兩位老師告訴我,宋代遺跡在開封幾乎蕩然無存了,因為北宋以后黃河三百多次在開封決口,至少十余次入城沖淹房屋,宋代建筑基本無存,能見的地面遺物只有鐵塔、繁(pó)塔。真正的宋代房屋地基、街衢道路,早就深埋地下七八米了。鐵塔、繁塔也因其堅固且高,才能賓餞日月、往復寒暑而屹立于今日。
3月15日清晨,我們收拾行裝前往安徽。上連霍高速公路前,特意去了一趟位于原宋都皇宮所在地的龍亭公園④,因為我很想知道北宋時期國家圖書館“三館秘閣”位置在哪里。進入龍亭公園,我根據(jù)北宋皇城歷史地圖與現(xiàn)場核對,判斷三館秘閣位置大約就在今龍亭公園大慶殿遺址的東南側(cè)湖水里。斗轉(zhuǎn)星移,物是人非。昔日歷史在現(xiàn)實空間已經(jīng)沒有絲毫蹤影,讓人失望之余還生出悲嘆。因黃河威脅太大,1954年經(jīng)中央政府批準,河南省會由開封遷移至鄭州。河南大學因所在地省會地位喪失、多個院系調(diào)整分解以及屢次改名等,失去了地利和自身優(yōu)勢,在國內(nèi)大學排名中不斷滑落。
不過,每個圖書館的質(zhì)量都是經(jīng)年累積形成的,有著深厚歷史積淀的河南大學圖書館,絲毫不輸于國內(nèi)其他高校圖書館。2017年全國高校有2 914所,在當年的大學藏書總量排行榜上,河南大學圖書館以400萬冊藏書量名列全國高校第23位,在河南省處于鄭州大學圖書館之后,穩(wěn)居第二[28]。衷心祝愿河南大學圖書館能為河南大學的振興,為中國高校圖書館事業(yè)的發(fā)展再創(chuàng)佳績。河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嵇文甫曾于1940年做過一首《河南大學校歌》(陳梓北譜曲),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里被師生傳唱于伏牛山麓、伊水河畔。歌詞曰:“嵩岳蒼蒼,河水泱泱,中原文化悠且長;濟濟多士,風雨一堂,繼往開來揚輝光……”[29]3592004年教育部長周濟帶著一行人來河南大學,參觀了校內(nèi)近代建筑群、校史館后,在辦公樓座談會上問學校領(lǐng)導:有校歌,會不會唱?全體校領(lǐng)導竟能齊聲高唱,聲震會議室[30]。有道是:
寶藏百年頻徙遷,劫波渡盡始豁然。
不輟弦歌耳響起,深檐長柱景前賢。
注釋:
① “博文”二字出于《論語·雍也》:“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② 商務印書館涵芬樓影印本。1923年10月到1926年4月,商務印書館以涵芬樓名義影印北京白云觀所藏明代《正統(tǒng)道藏》《萬歷續(xù)道藏》,縮小版面影印,梵夾裝改為線裝,合計1 476種、1 120冊,時印100部。這個版本的《道藏》傳至今日也不易覓見。
③ 郭須靜(1890—1933年),河南唐河人。宣統(tǒng)元年(1909年)考取天津北洋法政學堂專門預科法文班,與高他兩級的專門預科英文甲班李大釗結(jié)為好友。他與李大釗參加北洋法政學會,協(xié)助李大釗編輯《言治》月刊,并在李大釗帶領(lǐng)下參加中國社會黨,曾一度與李大釗到樂亭、昌黎避難。1919年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做館員,成為館長李大釗的助手。1920年底,郭須靜赴法勤工儉學專攻園藝。1923年回國后到河南中州大學農(nóng)學院教書。李燕亭在北大讀書時通過郭須靜結(jié)識了李大釗,李大釗曾介紹李燕亭到蘇聯(lián)駐華大使館教中文。參見:[1]王艷萍.李大釗與唐山[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2:236-238;[2]李繼華.李大釗在北洋法政學堂校友考辨[J].天津法學,2015,31(3):107-112;[3]李和邦.河南省圖書館志略[M].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1:167-168。
④ 清康熙年間在此修建一亭,用于文武官員朝拜真龍?zhí)熳?,故被稱為“龍亭”,公園也因此得名。
參考文獻:
[1] 校園風光·明倫校區(qū)[EB/OL].[2024-02-15].https://www.henu.edu.cn/info/1067/1071.htm.
[2] 鄧明燦,張義忠.河南大學校園百年建設(shè)史[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2:15-18.
[3] 李敬齋.十九年來河南之教育[C]//李文山.百年流韻.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2:105-109.
[4] 陳泓,蘇克勤.院士世家:楊廷寶·楊士莪[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14:26-30.
[5] 顧曉華.中國地質(zhì)圖書館史[M].北京:地質(zhì)出版社,2011:204.
[6] 李景文.河南大學圖書館史[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7] 中州大學一覽[M].開封:中州大學,1924:16-17.
[8] 時勇.六號樓和她的傳說[EB/OL].(2019-03-15)[2024-02-16].https://news.henu.edu.cn/info/1233/100793.htm.
[9] 李燕亭.自傳(1956年)[M]//翟桂榮.李燕亭圖書館學著譯整理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6:189-193.
[10] 宋景祁.中國圖書館名人錄[M].上海:上海圖書館協(xié)會,1930:30.
[11] 翟桂榮.李燕亭先生對河南大學之貢獻[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36(7):24-27.
[12] 河南大學一覽[M].開封:河南大學,1930.
[13] 擴大圖書館,六號樓將全劃歸[N].河南大學校刊,1933-12-18(1).
[14] 張仲魯.河大歷史與發(fā)展概況[N].河南大學???,1934-02-05(1/2).
[15] 劉季洪.本校概況[N].河南大學???,1937-04-19(2).
[16] 國內(nèi)消息:河大圖書館隨校遷嵩之經(jīng)過及現(xiàn)狀[J].中華圖書館協(xié)會會報,1940,14(5):19.
[17] 孟國祥.抗戰(zhàn)時期的中國文化教育與博物館事業(yè)損失窺略[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7:111-112.
[18] 河南省教育史志編輯室.中國教育年鑒·河南篇:1949-1983(初稿) [M].鄭州:河南省教育史志編輯室,1985:73.
[19]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第一卷 總論:第一分冊[M].《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翻譯小組,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75:24.
[20] 王星麟.河南大學圖書館簡介[J].河南圖書館學刊,1987(1):48-49.
[21] 河南大學圖書館概況[EB/OL].(2021-04-09)[2024-02-16].https://lib.henu.edu.cn/engine2/general/more?t=31759568D249E70E0E4A60212341940A766240502786DB5AF65C4BF12679F666D6A75822149585A250A88391EF6FCAF4.
[22] 田國行,郭建慧.河南園林史[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9:393.
[23] 張義忠.中體西用,中西合璧:河南大學近代建筑群價值評析[C]//首屆河南省土木建筑學術(shù)年會論文選輯.鄭州:河南省土木建筑學會,2015:2-14.
[24] 明倫校區(qū)文物群簡介:一窺河大百年崢嶸[EB/OL].(2022-03-04)[2024-02-18].https://mp.weixin.qq.com/s/1nrYYnRlYVs9D4CNte0dvg.
[25] 張絳.李大釗在開封[J].史學月刊,1982(5):59-62,49.
[26] 鮑士偉博士在中州大學幻燈講演紀[N].晨報副刊,1925-06-02(8).
[27] 布告第二百一十五號[J].河南大學周刊,1932(4):1.
[28] 中國圖書館藏書量最多的大學排行榜,看看有你的學校嗎[EB/OL].(2017-04-13)[2024-02-20].https://www.163.com/dy/article/CHTQV4520516CB9B.html.
[29] 嵇文甫.河南大學校歌[C]//李文山.百年流韻.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2:359.
[30] 陳寧寧.黌宮圣殿:河南大學近代建筑群[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129.
作者簡介:王子舟,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研究方向為圖書館學基礎(chǔ)理論、圖書館史與圖書館學史、鄉(xiāng)村民間圖書館發(fā)展、鄉(xiāng)村留守兒童跨媒體素養(yǎng)的提升等。
收稿日期:2024-08-23編校:俞月麗 鄭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