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看到這樣的短視頻":《春節(jié)序曲》最悠"揚的那部分響起,鄉(xiāng)村小院,紅燈籠在紛飛的雪"花里搖曳生姿,春聯(lián),福字,都端莊且自帶喜氣。"室內(nèi)陳設簡陋,樸素的笑臉交融著廚間的熱氣騰騰,大家互相碰杯、祝福,畫面里還傳來春"晚年輕的主持人親切無比的話語及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這是我記憶中過年的標準模樣。
那個熱氣騰騰的廚間,要有濃濃的肉香,"要張揚,要肆意,要彰顯富足,要應和喜氣,"要對抗嚴寒,要補給一年到頭的辛苦。那時候"尤其對吃肉神往無比,有神往的日子,就是奔頭。
記得某年的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七八,大人都忙"年,小孩兒們就在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室外胡"同里打雪仗,抽冰尜(尜讀“gá”,類似陀螺),"滾輪圈,打彈弓,打出溜滑……臉蛋凍成“山"里紅”也樂此不疲,興趣盎然。那時我八九歲,"弟弟七八歲,表弟、表妹依次比我們小一些。"那天,還沒有到吃飯的時候,大姑就扯著嗓子"喊我們幾個回去。我們一開房門,冷暖交匯,"一股熱氣涌出,隨熱氣沖進鼻腔的還有濃濃的"肉香。大姑放好餐桌,將四只碗排一排,我們四個,就像現(xiàn)在的多寵物家庭,各有各的飯碗,互相不爭、不搶、不打架,齊刷刷埋頭"吃。大姑說":“過年啦,肉管夠。”"我之所以在多年以后還如此清晰地記得"這場景,是因為那時候家里是真窮,大姑是看自行車的,數(shù)九寒天也是每輛收"1"角錢,"大姑父是磚廠工人。在"20"世紀"80"年代能敞開肚皮吃肉,無論如何也是一頁華彩的篇章。如今我們都"50"歲上下了,每當春節(jié)團"聚,弟弟看到家里餐桌上的肉還是會兩眼放光,過年就像一種歸來,歸來的他仍是那個少年!"如今傳統(tǒng)的東北人家,過年盡可能不去"飯店吃飯,在家里相聚才自在,才像過年,各種吃吃喝喝的年貨也早早備足,從酒水飲料到"蔬菜調(diào)料,從零食水果到足夠讓心里踏實的豬肉、羊肉等。有些年紀稍輕的,不屑于在這上頭耗費"精力,只是預備點兒熟食,待客來時再燒幾個菜,"不必過多操勞,無可厚非。但老一輩的人,過年"情結(jié)依然濃重,現(xiàn)成的熟食哪行?必得親力親為,"且各有神通":有的弄來幾只小笨雞,每只都斬成"小塊分裝好,用時方便";有的早早“組團”在鄉(xiāng)"下寄養(yǎng)了豬,進了臘月便殺豬分肉";還有的將來"自草原的冷凍牛排、羊肉片當成禮物,親朋間彼"此分享。
明明知道每餐吃不動太多肉類,但年前至少"得燉一鍋肉,像儀式一樣不可或缺。漢族人家以"豬肉為主,用最大號的燜罐,把處理好的豬肘、"豬蹄、豬心、豬舌、豬尾投進去,若有豬腸、豬"肚需得另行置灶。黃酒、姜片、大蔥、醬油必不"可少,再加些八角、桂皮、香葉、草果、丁香、"白芷、白蔻、小茴香這類辛香料,會讓肉香的層"次更豐富。燒開以后調(diào)成文火,香氣便在空氣里"彌散開來,入戶門都擋不住,飄入電梯間,進來"的人直呼":“小二,上肉來!”
如今人們吃肉早已不似從前那般“粗暴”,"這一鍋肉只需每樣切幾片,拼裝成一盤就好,"再配上一碟蒜泥,味道不減當年。煮肉的老湯"還可以派上大用場——燉酸菜,酸菜需要厚重油"水,我若說“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是不是油膩了這詩句?可我真心覺得是恰到好"處呢!
此刻窗外天寒地凍,快過年了。打開音響,"靜靜地聆聽《春節(jié)序曲》那段抒情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