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又名“江豬”“海豬子”“揚子江豚”等,為哺乳綱鯨偶蹄目鼠海豚科江豚屬動物,是一種小型齒鯨,我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成年江豚一般體長1.2~1.6米,體重50~70千克;頭部鈍圓,額部隆起稍向前凸起;吻部短而闊,上下頜幾乎一樣長;全身鉛灰色或灰白色,嘴角微微彎起,看似永遠面帶微笑的表情,十分可愛,所以又被人們稱為“微笑天使”。江豚是長江中現(xiàn)存唯一的鯨豚類動物,是長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旗艦物種,被認為是長江生命力的“晴雨表”。
近年來,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城市的民眾,常能看到成群結(jié)隊的江豚在江水中追逐打鬧、游玩嬉戲,它們時而躍出水面,時而仰頭秀“泳技”,時而追著魚兒跑……圓圓的腦袋和上揚的嘴角讓它們自帶萌感,吸引了一大波“粉絲”。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在閑暇之余走到長江邊,在欣賞長江美景的同時,也期待著和江豚來一次相遇。
可愛的江豚,不僅深受現(xiàn)代人的喜歡,早在新石器時期,它們就已經(jīng)俘獲人們的“芳心”了。在南京博物院的展廳里,有一件造型憨態(tài)可掬的文物,其原型就是江豚。它低著頭,翹著尾巴,撅著像鳥喙一樣的尖嘴,大大的眼睛斜視,圓滾滾的身體讓人忍俊不禁,上腹部還有一對小胸鰭,腹部內(nèi)空。這就是1960年出土于吳江梅堰良渚文化遺址的江豚形陶壺。陶壺的腹部有三只扁足,穩(wěn)穩(wěn)托住飽滿的壺身,注水口設(shè)在江豚微微上揚的尾部,使用起來相當便利。
江豚為近岸型豚類,喜好在江河、江湖交匯處和沙洲附近等水域活動,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干流及與之相連的鄱陽湖和洞庭湖中;喜歡單只或成對活動,結(jié)成的群體一般不超過四五只,但也有87只在一起的記錄。它們性情活潑,常在水中上游下竄,身體不停地翻滾、跳躍、點頭、噴水、突然轉(zhuǎn)向等。史前匠人正是模仿了江豚在水中游動擺尾的姿態(tài)和吐水的習性,制造出了這件精美的陶壺。
吳江地區(qū)的古代先民能刻畫出如此逼真的江豚的造型,可見他們非常熟悉江豚的生活習性,也說明那時候長江里的江豚數(shù)量不在少數(shù)。除了逼真的造型外,江豚形陶壺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當屬其高超的制作技藝,整件陶壺線條流暢,外部沒有過多的裝飾,也沒有絢麗的色彩,只有質(zhì)樸的造型,流露出古人個性率真、生動洗練的審美趣味及“大道至簡”這一中華美學的精髓。
面對這樣一只可愛的陶壺,不禁有人會發(fā)出疑問:吳江地區(qū)的古代先民會在什么場合使用它呢?根據(jù)專家推測,這只陶壺應該不是一件日常使用的器物,而是一件用于祭祀等重要場合的祭器,或作為祭祀犧牲的替代品,供奉給神靈或祖先,蘊含著古人樸素的信仰。
在歷史上,江豚還有一個響當當?shù)拿枴i。時至今日,仍有很多生活在長江邊的老人稱江豚為江豬,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一別稱,僅僅是因為江豚和豬長得太像了?!赌显街尽分杏涊d:“江豚,似豬?!泵鞔蓵摹度艌D會》中就直接把江豚畫成一只黑豬。清代趙之謙在《異魚圖》中更是把江豚畫作豬頭魚身的大怪物。相較于江豚形陶壺的生動寫實,不難推斷出趙之謙極有可能從未見過江豚,他畫的江豚更像是民間傳聞中的形象。
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有關(guān)于江豚的傳說及神話故事。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中有幾段關(guān)于江豚的描述“:井魚(即江豚)腦有穴,每翕水輒于腦穴蹙出,如飛泉散落海中,舟人竟以空器貯之。海水咸苦,經(jīng)魚腦穴出反淡,如泉水焉?!薄氨迹~孚),一名瀱,非魚非蛟,大如舡,長二三丈,若鲇,有兩乳在腹下……取其子著岸上,聲如嬰兒啼。頂上有孔,通頭,氣出哧哧作聲,必大風,行者以為候?!?/p>
因為古人的主觀臆斷,認為大風與江豚有必然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有人就把它們妖魔化成招來大風的怪物,當然也有人把它們神靈化成天氣的“預報員”、保佑行船安全的“江神”。其實,這不過是江豚的生活習性罷了,刮大風、下大雨之前,它們會頻繁地朝著起風的方向出水,像在舉行拜風儀式一樣。當時古人并不能用科學解釋這樣的行為,只能將其描繪成一種超自然的現(xiàn)象,正因如此,江豚也被稱為“拜江豬”“風豚”“湯波太守”。清代后期,來往船家對江豚越來越敬畏,他們常常把大風大浪造成的“折櫓翻船”與江豚的報復行為聯(lián)系起來。
江豚可愛的外形和總是面帶微笑的表情,讓它們成為古代文人墨客筆下的“??汀?。
晉代名士郭璞有一首《江賦》,文章開頭處就提及了江豚,“魚則江豚海狶,叔鮪王鳣”——這是“江豚”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古代文獻中。唐代大詩人韓愈在長江邊留下了“江豚時出戲,驚波忽蕩漾”的詩句。晚唐名家許渾,平生愛登荒臺、逛江邊,路過金陵(今江蘇南京)時,作了一首《金陵懷古》,留下“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還風”的佳句。此后,江豚或化身文字嵌入詩詞之中,或融為筆墨在紙上留下一抹倩影。
當然,江豚在文人的筆下并不全是正面形象,也有一些反面形象。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在《夜航船》中就很明確地告訴人們:“江南有懶婦魚,即今之江豚是也?!逼鋵?,早在五代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中就記載了類似的故事,從中得知用江豚油點的燈還有個專門的名字——饞魚燈。張岱筆下的江豚還有另外一面:有一年經(jīng)過鎮(zhèn)江時,他乘舟前往焦山,在船上看到很多江豚圍在船邊要東西吃,于是他就給它們投食喂飯,見到食物的江豚們乖巧得像小孩子一樣。
古人對江豚的描述和刻畫,為今天研究長江文化和長江生態(tài),特別是為研究和保護江豚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資料和文化遺存,希望這群可愛的“微笑天使”能一直健康快樂地生活在長江中。
(源自《百科知識》,有刪節(jié))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