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沖14歲那天,看了電影《春苗》,跑到母親大衣柜的鏡子前,對著鏡子模仿演員李秀明說電影里的臺詞?!耙苍S那份莫名的沖動,就是我未來樂章的一個音符?!薄洞好纭肺乙部催^,也有印象啊。那個時候我7歲。
陳沖1961年出生,是20世紀60年代打頭陣的人,也就天然地沖在改革開放的前沿。她1978年考入上海外國語學院,是正兒八經(jīng)的“天之驕子”。1981年留學美國,就當時而言不啻一場冒險之旅。我算不上她的影迷,我對她出演的《小花》《末代皇后》《大班》《太陽照常升起》等不算多的作品印象不深,而圍繞她的爭議倒是聽聞不少。
近年來我對她關(guān)注,不是因為電影,而是偶然間讀到她的文字,驚艷!林青霞人漂亮,文字也漂亮,陳沖不一樣。陳沖的文字和她面容氣質(zhì)一樣,豈能用漂亮來囊括!所謂漂亮,只是元素之一,而絕非全部。
如今習慣在手機上買書,通常是找到目標后先在網(wǎng)上搜羅一下,看看有沒有免費資源。前兩天看到《貓魚》的出版信息,沒有接到大腦指令,手指頭擅自做主點擊購買,花了84元(定價168元),外加運費。陳沖的文字有光,我像一只飛蛾。
《貓魚》是陳沖的自傳體散文集,書名取自散文集里的“貓魚”一節(jié)。“‘貓魚’是當年的上海話,菜場出售一種實該漏網(wǎng)的小魚,用以喂貓,滬語發(fā)音‘毛魚’。隨著以后貓糧的出現(xiàn),它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了……”上海之冬,一只“貓魚”死而復生,成了我和哥哥童年經(jīng)歷過的唯一的奇跡?!柏堲~”是生命里轉(zhuǎn)瞬即逝的靈感,是人的本性里被遺忘或隱藏的真相,是日常生活中體驗的每一個奇跡。
在“你看過《金瓶梅》嗎?”一節(jié)中,“貓魚”一樣瑣碎渺小的細節(jié)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幾十年前,如果沒有陳沖的記錄,這些活生生的歷史現(xiàn)場也必然會像“貓魚”一樣轉(zhuǎn)瞬即逝。
“我家的房子里搬進來五戶人家。每家每戶放在廚房里的醬油、老酒、菜油的瓶子上,都畫了線,記錄每天用掉多少,別人如果偷用,馬上可以察覺。”
——都說上海人精細,于斯嘆觀止矣。
“蘇北人和寧波人兩家,經(jīng)常為這些合用的空間吵得不可開交。有一次兩家打了起來,一陣打罵后,蘇北人家的二姐和寧波人家的媳婦,一個揪頭發(fā)一個咬耳朵僵持住了,誰也不放過誰。我和哥哥站在樓梯上往下看,黃黃的電燈泡下,只見頭發(fā)從頭皮上被生生揪下來,鮮血從耳朵根流下來滴到地板上,驚心動魄?!?/p>
——我忽然有一種感喟:這就是王安憶《長恨歌》和金宇澄《繁花》(王家衛(wèi)不曾拍攝的小說前半部)的底色,是這些經(jīng)典作品的現(xiàn)實之根,是充滿了腐殖質(zhì)和微生物的文化土壤。
“一號人物”一節(jié)中,《井岡山》劇組解散后,陳沖進了上影演員劇團培訓班。劇團對面的煙紙店賣斷掉的棒冰,普通棒冰四分錢一根,斷成兩截的三分錢一根。陳沖跟店里的人講好了,斷的都留給她。
——上海人精細又精明的又一例證,至少讓我開了眼。
陳沖觀察到那些活躍在民國銀幕上的老一輩電影大師們的創(chuàng)造力。他們用水果罐頭吃完后剩下的玻璃瓶當茶缸,瓶外裹著一層玻璃絲編的網(wǎng),這樣可以不燙手。
——這又勾起了我的回憶。那時民間紡織業(yè)發(fā)達,廠礦企業(yè)機關(guān)單位但凡開會,沒幾個女同志手頭沒活兒的,織毛衣,勾蕾絲桌布。那時商店里,和針頭線腦一起,有賣玻璃絲(塑料繩)的,五顏六色,有實心的,有空心的,有扁平帶花邊的。能工巧匠用來編制鑰匙扣小掛件,最常見的是金魚,有尾巴和活靈活現(xiàn)的眼珠子。
那時工資低,郵票是很大的負擔。陳沖介紹當年如何反復使用一張郵票的辦法:你把郵票貼在信封上以后,再往郵票正面刷一層糨糊,等干了以后投入信箱,對方接到信后,把信封泡在水里,蓋在糨糊上的郵戳就洗掉了。把郵票揭下來后粘在玻璃板上晾干,就可以再用。
——記得我小時候聽過大人類似的“傳經(jīng)送寶”,例如,把收信人地址寫成發(fā)信人地址,不貼郵票,郵局退回——就寄走了。后來我想,這里面可能有技術(shù)性的缺陷,但至少說明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人民群眾在節(jié)約每一分錢上發(fā)揮了巨大的聰明才智。
《貓魚》收錄了不少信件,有的是影印件呈現(xiàn),尤其她和M的通信,見字如面,少女情懷纖毫畢現(xiàn)。
演員培訓班放假了,“導演們和大師們都請我去他們家過節(jié),也許是出于同情和責任吧,反正覺得不是平等的友誼,所以我不想去。去了坐在那里挺拘謹,不會很快活的”。
10多歲的小姑娘,對于世道人心的觀察是謹慎和準確的,對自我的堅持是勇敢和執(zhí)著的,與朋友的交流是老練和坦率的。
寫姥姥的“沒有女人因此喪命”,寫外公的“我怎樣才能理解他”,寫父親的“消失在童年叢林中的皮球”,寫母親的“悲傷時黑鏡中的美”等,有一種讀齊邦媛《巨流河》和岳南《南渡北歸》那種大江大河的歷史滄桑感。
電影導演中擅長寫作的也有,但不多。首屈一指是伍迪·艾倫,他寫的小說和拍的電影一樣多。英格瑪·博格曼寫《魔燈》,告訴世人啥叫不瘋魔不成活。賈樟柯寫得很好,與他的電影相得益彰。陳凱歌的回憶文章也在《貓魚》中被金宇澄提及,可惜太過短小。像陳沖這樣的寫作,寫成獨特的滿紙煙霞和風云,實在難得。
陳沖的自傳體散文最初發(fā)表在金宇澄主編的《上海文學》上,金宇澄每月催稿,居然被他“逼”出了20多萬字。金宇澄說:“陳沖建立的紙上王國,細膩、自由、直率,她的人與事,尤其幾代知識分子的歷史,填補了文學上海的敘事空白。”
演員陳沖何時變成了作家陳沖?我剛好翻完一本影星赫本的傳記。赫本的優(yōu)雅氣質(zhì)從何而來?答案之一是芭蕾,或者說是蝴蝶。赫本從小就感覺自己身體里有蝴蝶要翩翩起舞,蝴蝶飛舞,她就內(nèi)心光明而幸福。赫本從小就跳芭蕾,一不留神成了電影巨星。看看陳沖早年寫的那些信件就知道,對于陳沖而言,文學的五彩蝴蝶早就棲身于她的身體里了。
姜文為《貓魚》所作序言“是笑容,不是笑聲”,多一字則多,少一字則少,不到三百字。對陳沖文字特點的描述非常精當:
“她的文字,自有特點。不是練出來的,不是苦出來的,不是裝出來的,也不是天生麗質(zhì)那種,甚至跟她說話都不是一股勁兒。她的文字源自她的感受力和審美。那股勁兒更像她的眼神兒和笑容。她,像是有好幾個不同的人長在了一起。她的文字,倒像個豐富而果敢的人在講著誠實的故事?!敦堲~》是陳沖珍貴的個人記憶,寫得鮮活、深邃。她毫不畏懼地邀請你踏入其中,經(jīng)歷她的人生,結(jié)識她的朋友與家人……這種勇氣,不是誰都有。”
我想,最后一句話更鮮明地應對陳沖對于自身情感成長的剖白。從被鄰居男孩強吻,情竇初開,到戀愛婚姻,那份從容坦率與沉勇,來自家族基因、文化積淀和豐富的人生歷練。
看《貓魚》的間歇,我補看了2023年陳沖和馮小剛主演的電影《忠犬八公》。日本原版看過,流淚了。這一次看翻拍版,依舊感覺扁桃體酸脹成了桃子,默默哽咽,撞得喉嚨生疼。陳沖似乎沒有把自己當成作家,她依舊是演員。我讀了《貓魚》,成了一條豐富、勇敢、誠實的“貓魚”的影迷。
“這本書層層疊疊那么豐富,足夠拍十部電影,微至小品,鴻到史詩?!薄@是陳沖對金宇澄《繁花》的評價——也是我對陳沖《貓魚》的評價。是不是有些過分?可能,但是我堅持我的評價。
(源自《合肥晚報》,方可薦稿)
責編:小葉